【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安全降落装置及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8  83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安全降落装置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2.当发生高空坠落时,现有的空中安全降落设备主要采用降落伞利用空气的阻力形成自由飘浮以达到达到支撑人的下坠力而保证人员的安全。降落伞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伞衣、引导伞、伞绳、背带系统、开伞部件和伞包等。现有无人机降落伞开伞方式是主要是靠空气自由灌入使降落伞成型,开伞速度慢,容易出现开伞时间不够充裕,导致用户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摔落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安全降落装置及飞行器,用以改善现有技术的空中安全降落设备开伞速度较慢,从空中跌落容易出现开伞时间不够充裕,导致用户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摔落造成伤害的缺点。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主动式气囊降落伞,所述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包括控制电路、伞面、连接件、通气囊体、供气装置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
6.所述伞面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通气囊体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连接所述供气装置和所述伞面,且所述通气囊体沿所述伞面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伞面上,和/或,所述通气囊体沿所述连接件的方向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7.所述供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通气囊体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伞绳,所述伞面通过各所述伞绳配合连接;所述通气囊体设置有多个,各所述通气囊体沿所述伞绳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伞绳上。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气囊体沿所述伞面的边缘分散设置,且所述通气囊体的出气端与所述伞面边缘平齐。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式气囊降落伞还包括稳定件,所述稳定件至少部分结构具有柔性性能,所述稳定件沿所述连接件的周向方向依次与各伞绳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所述稳定件将所述伞绳围合于所述环状结构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定件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所述稳定件沿所述连接件长端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伞绳上,各所述稳定件和各所述伞绳配合形成锥形网状结构。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囊体进气端的径向面积大于所述通气囊体出气端的径向面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通气囊体形成囊组;所述囊组设置有至少两
个;
14.每一所述囊组的各所述通气囊体的进气端依次连通设置形成气囊通道;
15.所述供气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气瓶,所述第一气瓶与所述囊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气瓶的出气口与所述气囊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控制连通。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气瓶以所述连接件的中心轴为中心倾斜设置,且各所述第一气瓶靠近所述气囊通道的第一端至所述连接件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气瓶远离所述气囊通道的第二端至所述连接件中心轴的距离。
17.一种安全降落装置,所述安全降落装置包括本体、躯干防护气囊、第二控制开关和如上所述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
18.所述躯干防护气囊和所述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均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供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躯干防护气囊连通。
19.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包括飞行主体和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所述飞行主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收纳仓,所述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容纳于所述收纳仓内。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飞行器还包括飞行器控制端,所述飞行器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电路通信连接;
21.所述飞行器控制端包括控制面板;
22.输入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上,用于接收输入指令,并显示输入界面;
23.信息处理芯片,用于接收所述输入界面上的输入指令以及输入指令对应的显示时间信息;
24.控制器通信模块,用于接收飞行器的视频画面;以及,
25.视频合成芯片,用于接收所述输入指令、显示时间信息以及视频画面,并形成相应的视频文件。
2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27.该主动式气囊降落伞通过连接件、伞面、通气囊体、供气装置、控制电路和第一控制开关相互配合,以使该主动式气囊降落伞能够适用于空中,以对待支撑物或者用户进行支撑并形成阻力,能够降低待支撑物或者用户的下坠力;其中通过通气囊体沿伞面的延伸方向设置伞面上,和/或通气囊体沿连接件的方向设置于连接件上,伞面在空气及通气囊体喷出的高压气体的加持下能够快速张开,从而能够提高开伞速度,以使用户在高空环境中时伞面快速成型,提高对用户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28.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2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降落装置套设于用户身上时的侧身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的安全降落装置套设于用户身上时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图1的安全降落装置套设于用户身上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图1的安全降落装置未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安全降落装置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和躯干防护气囊均处于展开状态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图5的安全降落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图5的安全降落装置的其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安全降落装置的肩带和腿部固定带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8.图9是安全降落装置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39.图10是安全降落装置的躯干防护气囊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是用户套设该安全降落装置后从第一高度下坠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41.图12是用户套设该安全降落装置后从第二高度下坠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42.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0、安全降落装置;
46.1、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1、连接件;111、伞绳;12、伞面;13、囊组;131、通气囊体;132、气囊通道;14、稳定件;15、第一外层;2、供气装置;21、第一气瓶;22、第二气瓶;3、控制电路;4、本体;41、背层;42、肩带;43、第一锁扣;44、第二锁扣;45、腿部固定带;451、缓冲垫;46、交叉部;47、第三锁扣;48、第四锁扣;491、触动开关;492、救生口哨;493、反光条;494、闪烁灯;5、躯干防护气囊;51、前躯囊体;52、后背囊体;521、左背囊体;522、右背囊体;523、上背囊体;524、下背囊体;53、前腹囊体;200、飞行器;210、飞行主体;220、收纳仓。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4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4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50.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5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降落装置100,如图1至图12所示,该安全降落装置100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供气装置2、控制电路3、本体4、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
53.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设置于本体4上;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本体4可以为背包或者马甲等各种形状,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以能够便捷地固定于用户身上即可。控制电路3具有感应元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感应元件感应该安全降落装置100此时的环境或者用户的状态,例如用户此时的高度、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或者位置等,该感应元件可以是各种传感器等。
54.供气装置2通过第一控制开关与第一气囊连通,供气装置2通过第二控制开关与第二气囊连通,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均与控制电路3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独立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能够灵活地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鼓气打开,具体地,该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可以具有不同的防护性能或者对用户的不同部位进行防护,以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选择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进行通气打开形成有效防护,例如可以选择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任一气囊进行通气形成一次气囊打开,或者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间隔进行通气形成二次气囊打开,或者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两种气囊同时通气打开进行防护。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气囊可以包括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该第二气囊可以包括躯干防护气囊5,其中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对用户在高空环境形成支撑并形成阻力,躯干防护气囊5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对用户在低空环境下坠时进行支撑及缓冲,对用户的躯体进行防护,以降低用户跌落后受到撞击力,能够使用户从高空和低空中坠落时均能够进行防护,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安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也可以是其他对用户在各种环境中进行防护的气囊,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55.综上,该安全降落装置100通过供气装置2、第一气囊、第二气囊、控制电路3、本体4、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配合,能够固定于用户身上以辅助用户在危险状态如高空下坠过程中形成防护,其中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可以具有不同的防护性能或者对用户的不同部位进行防护,以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选择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进行通气打开形成有效防护。故此,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配合,能够使用户处于不同环境时相应打开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以形成一次气囊通气打开或者间隔形成二次气囊通气打开或者两种气囊同时通气打开形成防护气囊,从而对使用者形成有效防护。
56.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气装置2包括第一气瓶21和第二气瓶22;第一气瓶21通过第一控制开关与第一气囊连通,第二气瓶22通过第二控制开关与第二气囊连通。可以理解地,根据该安全降落装置100具体的环境或者用户的状态,以能够相应选择通过第一控制开关控制第一气瓶21与第一气囊如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连通,并使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打开,和/或选择第二控制开关控制第二气瓶22与第二气囊如躯干防护气囊5连通,并使躯干防护气囊5打开。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气瓶21和第二气瓶22独立给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供气,能够更加灵活并迅速地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打开,有效避免相互干扰影响打开速度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气瓶21和第二气瓶22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且该第一气瓶21和第二气瓶22储存的气体为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在高空喷出后能够避免发生反应或者爆炸等,提高安全性能。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囊包括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第二气囊包括躯干防护气囊
5;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在高空坠落或者低空坠落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套设或者佩戴该本体4,如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均设置于本体4上;安全降落装置100到达第一高度或第二高度时,第一气瓶21通过第一控制开关与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连通,和/或,第二气瓶22通过第二控制开关与躯干防护气囊5连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高度高于第二高度,当检测到套设有该安全降落装置100的用户从高空坠落至第一高度的位置时,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3控制第一气瓶21与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连通,第一气瓶21对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进行供气以使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对用户进行支撑并形成阻力以降低用户的下坠力,保证用户的安全;当用户从第一高度的位置继续坠落至第二高度的位置时,或者用户从低空坠落至第二高度的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3控制第二气瓶22与躯干防护气囊5连通,第二气瓶22对躯干防护气囊5进行供气以使躯干防护气囊5打开,躯干防护气囊5对用户进行支撑及缓冲,对用户的躯体进行防护,以降低用户跌落后受到撞击力,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安全。故此,通过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配合,能够使用户从不同高度坠落时均能够进行防护。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用户从高空坠落时,可以直接控制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同时打开,或者仅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或者先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再打开躯干防护气囊5,以通过不同的下落环境及情况选择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的打开方式,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包括连接件11、伞面12和通气囊体131;伞面12通过连接件11与本体4连接,通气囊体131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连接第一气瓶21和伞面12,且通气囊体131沿伞面12的延伸方向设置伞面12上,和/或,通气囊体131沿连接件11的方向设置于连接件11上。可以理解地,第一气瓶21对通气囊体131进行供气,通气囊体131沿伞面12设置时,通气囊体131鼓气后形成类似骨架形状支撑于伞面12上,以带动伞面12整体撑开,通气囊体131沿连接件11方向设置时,通气囊体131鼓气后与连接件11共同支撑伞面12以使伞面12从底部向上撑开,故此,伞面12在空气及通气囊体131喷出的高压气体的加持下能够快速张开,从而能够提高开伞速度,以使用户在高空环境中时伞面12快速成型,提高对用户的防护效果。伞面12在空气及通气囊体131喷出的高压气体的加持下能够快速张开,其中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件11包括多个伞绳111,例如该伞绳111可以设置为四个、五个、六个等,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伞面12通过各伞绳111配合连接于本体4;通气囊体131设置有多个,各通气囊体131沿伞绳111延伸方向设置于伞绳111上。可以理解地,各伞绳111配合能够稳固地将伞面12连接于本体4,避免伞面12在撑开后脱离本体4影响防护效果;通过将通气囊体131设置于伞绳111上,伞绳111能够对通气囊体131形成导向作用,能够提高通气囊体131鼓起方向的稳定性,以使通气囊体131能够沿伞绳111方向顺次鼓起并准确喷射于伞面12,从而提高喷射准确度。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通气囊体131沿伞面12的边缘分散设置,例如该通气囊体131可以设置为2个、3个、4个等,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且通气囊体131的出气端与伞面12边缘平齐。可以理解地,通过多个通气囊体131沿伞面12的边缘分散设置,通气囊体131通过自身出气口喷出的气体能够沿着伞面12的底端朝伞面12的弧面向上流动,从而能够使通气囊体131喷出的气体均匀布满整个伞面12的内侧,有效提高伞面12鼓起速度,且能
够避免局部充气不均匀导致影响伞面12张开速度及张开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该通气囊体131并不限于设置于伞面12的边缘,伞面12内侧连接有伞绳111的位置均可设置有该通气囊体131,如伞面12内侧的靠近中心的位置,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此外,该通气囊体131的出气端与伞面12边缘平齐的情况并不限于两者高度一致的情况,通气囊体131的出气端略高于伞面12边缘或者略低于伞面12边缘的情况均可适用。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还包括稳定件14,稳定件14至少部分结构具有柔性性能,具体地,该稳定件14可以是部分结构具有柔性性能,或者整体结构具有柔性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该稳定件14的柔性性能能够使稳定件14进行任意的形变以形成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该稳定件14为绳子,整体具有柔性性能,从而能够任意变化形状。稳定件14沿连接件11的周向方向依次与各伞绳111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稳定件14将伞绳111围合于环状结构内。可以理解地,通过稳定件14对伞绳111围合于环状结构内,能够有效避免伞绳111打结缠绕等,避免影响伞面12张开。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稳定件14设置有至少两个,各稳定件14沿连接件11长端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伞绳111上,各稳定件14和各伞绳111配合形成锥形网状结构。可以理解地,稳定件14与伞绳111配合形成锥形网状结构,能够提高伞绳111的稳定性,保持通气囊体131鼓起方向的稳定性,且能够进一步有效避免伞绳111搭接缠绕,保持伞绳111的顺畅性。
63.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囊体131进气端的径向面积大于通气囊体131出气端的径向面积。可以理解地,该通气囊体131形成进气端大、出气端小的结构,从而能够使第一气瓶21供应至通气囊体131后从出气端集中喷出,能够准确对伞面12的内侧进行喷射以使伞面12张开,且能够有效提高通气囊体131鼓起的实效性,使通气囊体131快速鼓起以对伞面12进行支撑及对伞面12进行喷气。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至少两个通气囊体131形成囊组13;囊组13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一囊组13的各通气囊体131的进气端沿本体4的宽度方向排布于本体4上并依次连通设置形成气囊通道132;第一气瓶21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气瓶21与囊组13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气瓶21的出气口与气囊通道132通过第一控制开关控制连通。可以理解地,每一个第一气瓶21可以通过气囊通道132对多个通气囊体131同时进行供气,一方面能够提高供气均匀度,另一方面能够简化结构,提高结构集成度,能够使多个通气囊体131的进气端共同集成于本体4中。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囊组13设置有两个,两个囊组13以本体4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以能够提高结构稳定性,且避免各通气囊体131形成干扰。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各第一气瓶21以本体4的中心轴为中心倾斜设置,且各第一气瓶21靠近气囊通道132的第一端至本体4中心轴的距离小于第一气瓶21远离气囊通道132的第二端至本体4中心轴的距离。可以理解地,由于通气囊体131在通气过程中朝外倾斜以使伞面12撑开,故此,第一气瓶21的进气端为第一气瓶21的第一端,通过将第一气瓶21的进气端相互倾斜靠拢,能够使第一气瓶21的位置与通气囊体131的形状相适应,以使第一气瓶21的气体能够快速并顺畅进入各个通气囊体131中,进一步提高通气囊体131的鼓起效率。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躯干防护气囊5包括相互连通的前躯囊体51和后背囊体52,前躯囊体51和后背囊体52均与本体4连接;前躯囊体51和/或后背囊体52通过第二控制开关与第二气瓶22连通。具体地,前躯囊体51和/或后背囊体52通过第二控
制开关与第二气瓶22连通,可以理解地,第二气瓶22对前躯囊体51或者后背囊体52进行供气,由于前躯囊体51与后背囊体52连通设置,供气后可以同时使前躯囊体51和后背囊体52鼓起,鼓起后前躯囊体51和后背囊体52配合能够共同对人体的前躯和后背进行全方位防护,对用户从低空跌落时进行支撑及缓冲,降低用户跌落后受到的撞击力。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本体4具有背层41以及与背层41连接的两个肩带42,前躯囊体51固定于肩带42,后背囊体52固定于背层41。可以理解地,该本体4形成背包结构,用户可以将该本体4穿戴于身上,其中前躯囊体51固定于肩带42以能够在用户穿戴该本体4时前躯囊体51位于用户的前躯位置,后背囊体52位于用户的后背位置,以使用户能够在穿戴本体4后,对前躯囊体51和后背囊体52通气后即可对用户的前躯和后背进行防护,操作简单便捷,配合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的设置,用户穿戴本体4后,能够使用户从高空和低空中坠落时均能够进行防护。需要说明的是,该肩带42上可以设置有爆拆口,该前躯囊体51未充气状态时收纳于该爆拆口中,且该爆拆口可以采用四合扣或者魔术贴等进行闭合。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后背囊体52包括依次连通的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沿背层41的边缘位置依次排布。可以理解地,用户穿戴本体4后,第二气瓶22对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供气鼓起后,该左背囊体521对应于用户的背部左侧,右背囊体522对应于用户的背后右侧,上背囊体523对应于用户的上背至颈部位置,下背囊体524对应于用户的下背至髋部位置,故此,通过鼓起的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配合,能够对用户的后背、颈部和髋部进行有效防护,有效避免用户低空坠落时受到损伤。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体4还包括分别连接背层41相对两侧的第一锁扣43和第二锁扣44,第一锁扣43和第二锁扣44能够锁紧连接形成扣紧用户腰部的扣紧环,以使该本体4能够牢固穿戴于用户身上,有效避免用户从高空坠落时该本体4相对人体脱离。进一步地,本体4包括分别连接两个肩带42的第三锁扣47和第四锁扣48,该第三锁扣47和第四锁扣48能够锁紧连接形成扣紧用户上身的扣紧环,以进一步提高该本体4穿戴于用户身上的牢固性。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躯干防护气囊5还包括与后背囊体52连通的前腹囊体53,前腹囊体53设置于第一锁扣43和/或第二锁扣44上。可以理解地,该本体4形成背包结构,其中前躯囊体51固定于肩带42以能够在用户穿戴该本体4时前躯囊体51位于用户的前躯位置,前腹囊体53位于用户的前腹位置,用户在穿戴本体4后,对前躯囊体51和前腹囊体53通气后即可对用户的前身进行防护,具有结构简单、较为轻便、防护性能好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锁扣43和或第二锁扣44上可以设置有爆拆口,该前腹囊体53未充气状态时收纳于该爆拆口中,且该爆拆口可以采用四合扣或者魔术贴等进行闭合。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体4还具有两个腿部固定带45;每一腿部固定带45的两端分别连接背层41以形成用于束紧腿部的环状结构,且腿部固定带45上设置有缓冲垫451。腿部固定带45用于用户穿戴本体4时对腿部进行圈紧固定,以与肩带42和扣紧环配合共同对使用者进行固定,以使用户全身均能够与本体4紧固连接,避免局部悬空导致脱离。且该腿部固定带45上的缓冲垫451用于对腿部形成缓冲作用,有效降低腿部受到的撞击力,降低腿部受到的损伤。需要说明的是,该腿部固定带45上也可设置有保护气囊,该保护气囊
与后背囊体52连通,供气后可以同时使前躯囊体51、后背囊体52、前腹囊体53和保护囊体鼓起,鼓起后能够共同对人体的全身进行全方位防护,对用户从低空跌落时进行支撑及缓冲,降低用户跌落后受到的撞击力,该腿部固定带45上可以设置有爆拆口,保护气囊未充气状态时收纳于该爆拆口中,且该爆拆口可以采用四合扣或者魔术贴等进行闭合。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该躯干防护气囊5并不限于上述描述的部分,其他能够对人体进行防护的气囊均包括于内,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两个肩带42的第一端朝背层41的顶端延伸形成交叉部46,两个肩带42的第二端分别与背层41靠近底端的两侧连接;两个腿部固定带45的第一端朝背层41的顶端延伸至交叉部46,两个腿部固定带45的第二端分别与背层41的底端连接。可以理解地,肩带42、腿部固定带45形成一体式条状连接结构,能够使该肩带42、腿部固定带45穿戴于用户身上时形成紧密贴合状态,避免过于松垮导致送落,且用户在空中变换自身姿势时能够避免影响穿戴,穿戴方便灵活。
7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具有与背层41依次连接的第一外层15和第二外层;背层41与第一外层15之间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设置于第一夹层空间内;本体4还具有与背层41连接的第二外层,背层41与第二外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夹层空间,躯干防护气囊5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第二夹层空间内。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层41上设置第一夹层空间和第二夹层空间,其中第二夹层空间位于第一夹层空间的外侧,结构紧凑,能够使躯干防护气囊5单独爆开时不会影响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的收纳状态,且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爆开时能够带动躯干防护气囊5爆开,从而能够节省程序,便于在高空及低空中迅速选择对应的气囊进行爆开进行防护。
7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本体4具有背层41以及与背层41连接的第一外层15;背层41与第一外层15之间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设置于第一夹层空间内;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均能够翻折设置于背层41上,且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下背囊体524翻折至背层41上设置于第一外层15上。可以理解地,通过在背层41上设置第一夹层空间收纳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左背囊体521、右背囊体522、上背囊体523和下背囊体524折弯后位于第一夹层空间的外侧,结构紧凑,能够使躯干防护气囊5单独爆开时不会影响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的收纳状态,且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爆开时能够带动躯干防护气囊5爆开,从而能够节省程序,便于在高空及低空中迅速选择对应的气囊进行爆开进行防护。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本体4上还设置有触动开关49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触动开关491设置于肩带42上,该触动开关491与控制电路3电连接。可以理解地,当使用者坠落后,控制电路3无法自动感应并启动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或躯干防护气囊5时,使用者可以通过人手触动该触动开关491以使控制电路3控制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或躯干防护气囊5打开,提高气囊打开的灵活性。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体4上还设置有救生口哨49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救生口哨492设置于肩带42上,便于用户进行吹哨,以使用户通过吹哨进行求救,便于用户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被快速发现。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本体4上设置有反光条493,用于形成易于辨认的颜色,便于用户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被快速发现。需要说明的是,该本体4采用防水防火耐磨
面料,从而适应在高空中使用。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本体4上设置有闪烁灯494,便于用户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被快速发现。
7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全降落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安全降落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9.获取安全降落装置100的监测数据;具体地,该监测数据可以是安全降落装置100此时的环境或者用户的状态,例如可以通过感应元件感应用户或者安全降落装置100此时的高度、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或者位置等,该感应元件可以是各种传感器等。
80.根据预设的标准数据信息对监测数据进行检测;
81.当检测到安全降落装置100不符合标准数据信息时,供气装置2通过第一控制开关与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连通,和/或,供气装置2通过第二控制开关与躯干防护气囊5连通。
82.可以理解地,当检测到安全降落装置100不符合标准数据信息时,例如处于高空环境、或者高温环境等可能造成用户伤害的状态时,通过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独立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以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选择第一气囊和/或第二气囊进行通气打开形成有效防护,例如可以选择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任一气囊进行通气形成一次气囊打开,或者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间隔进行通气形成二次气囊打开,或者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两种气囊同时通气打开进行防护,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安全。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标准数据信息对监测数据进行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84.检测安全降落装置100的高度位置;具体地,可以通过感应元件感应该安全降落装置100相对基准位置的高度,该感应元件可以是各种传感器等,可以通过传感器感应大气压、温度等获取此时的高度位置。
85.对当前的安全降落装置100的高度位置与预设的标准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其中,标准数据信息为第一高度或第二高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高度可以高于第二高度。
86.可以理解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检测到套设有该安全降落装置100的用户从高空坠落至第一高度的位置时,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3控制供气装置2与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连通,供气装置2对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进行供气以使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对用户进行支撑并形成阻力以降低用户的下坠力,保证用户的安全;当用户从第一高度的位置继续坠落至第二高度的位置时,或者用户从低空坠落至第二高度的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3控制供气装置2与躯干防护气囊5连通,供气装置2对躯干防护气囊5进行供气以使躯干防护气囊5打开,躯干防护气囊5对用户进行支撑及缓冲,对用户的躯体进行防护,以降低用户跌落后受到撞击力,进一步保证用户的安全。故此,通过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配合,能够使用户从不同高度坠落时均能够进行防护。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用户从高空坠落时,可以直接控制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同时打开,或者仅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或者先打开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再打开躯干防护气囊5,以通过不同的下落环境及情况选择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和躯干防护气囊5的打开方式,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8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飞行器200,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飞行器200包括飞行主体210和至少一个如上的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飞行主体210上设有至少一个收纳仓220,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容纳于收纳仓220内。可以理解地,当飞行器200发生故障时,此时通过控制电路3控制供气装置2与通气囊体131连通,供气装置2对通气囊体131进行供气,并通过通
气囊体131的出气端喷向伞面12,伞面12在空气及通气囊体131喷出的高压气体的加持下能够快速张开并伸出收纳仓220外,能够提高开伞速度,张开的伞面12能够对飞行器200进行支撑及形成阻力以降低飞行器200的下坠力,有效避免飞行器200坠落,提高对用户及飞行器200的防护效果。此外,为了提高对飞行器200的支撑能力,该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设置有至少两个,该收纳仓220设有至少两个,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与收纳仓220一一对应设置,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分散设置于飞行主体210上,以能够对飞行器200形成有效及均匀支撑,有效避免飞行器200坠落。
8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飞行器200还包括飞行器控制端,飞行器控制端与控制电路3通信连接。其中通过飞行器控制端,能够远程查看或者控制飞行器200。
89.飞行器控制端包括控制面板;
90.输入显示屏,设置在控制面板上,用于接收输入指令,并显示输入界面;
91.信息处理芯片,用于接收输入界面上的输入指令以及输入指令对应的显示时间信息;
92.控制器通信模块,用于接收飞行器200的视频画面;以及,
93.视频合成芯片,用于接收输入指令、显示时间信息以及视频画面,并形成相应的视频文件。
94.可以理解地,通过该飞行器控制端,其中可以通过在飞行器控制端的输入显示屏中输入指令以对飞行器200进行控制或者查看,该输入指令可以是通过按键或者触屏的形式进行输入,可以设置针对飞行器200的各个位置的状态或者飞行状态的控制设置指令,例如可以设置观察收纳仓220的触发情况指令、主动式气囊降落伞1的触发情况指令、飞行器200所处环境情况指令、周围环境情况指令等。
95.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已描述的特征,图纸不再一一引用。
96.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97.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