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及承载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2  105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及承载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城市轨道交通中机电综合管线的施工往往采用在加工厂或现场切割型钢,焊接或铆接形成支吊架框架安装在固定位置,而后将各类管道安装在支吊架上面的模式,或者在厂家预制好成品支吊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安装,再安装各类管道的模式,极少存在从加工厂预制完成综合管线+成品支吊架模组的模式。
3.传统做法存有以下不足:其一,传统做法中现场焊接的普通型钢支吊架在现场需要使用明火,易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对环境具有污染,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其二,成品支吊架虽然可以避免明火问题,但是先安装支吊架、再安装机电管线的模式工序较为复杂,且各项材料若不能安排好进场时间,易遇到材料堆积问题,影响其他专业的施工;其三,传统安装方法要求的人力较多,施工所需时间较多,难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及承载一体化装置。
5.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承载一体化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门形框架,所述门形框架的外侧贴有二维码,门形框架的内顶连接有支吊架,其下方连接有移动机构,所述支吊架上架设有管线组。
6.进一步的,所述门形框架由高强度金属制成,其表面设置有防锈层。
7.进一步的,所述支吊架的顶部通过连接座与门形框架可拆卸连接,相邻两个支吊架之间通过加固梁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底座和两个移动轮,所述底座水平固定在门形框架的下方,其两侧均设置有加固斜撑,两个移动轮分置在底座的两端。
9.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门形框架的间距为1.8~2.2m,所述管线组的长度为3.8~4.2m。
10.进一步的,所述管线组包括空调水管、消防水管、送风管和桥架。
11.进一步的,所述空调水管、消防水管和送风管均通过安装座固定在支吊架上,且三者外侧均设置有保温层。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将管线组的固定、运输及承载功能一体化,其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实用性高;
14.2.采用工厂预制装配式管线模组,避免现场明火施工及材料堆积,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15.3.仅需少数员工即可完成高效、简单的施工作业,大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承载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承载一体化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0.图中各标号和对应的名称为:1.门形框架,2.二维码,3.支吊架,4.移动机构,5.管线组,6.连接座,7.加固梁,8.安装座,41.底座,42.移动轮,43.加固斜撑,51.空调水管,52.消防水管,53.送风管,54.桥架。
具体实施方式
2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22.实施例1
23.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承载一体化装置,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门形框架1,门形框架1的外侧贴有二维码2,门形框架1的内顶连接有支吊架3,其下方连接有移动机构4,支吊架3上架设有管线组5。
24.门形框架1起支撑作用,为保证其良好的强度性能,门形框架1由高强度金属制成,并通过在其表面设置防锈层,以延长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门形框架1可由三根槽钢焊接制成,其成本低,结构强度高。其中,二维码2贴于其外侧,用于记录该一体化装置的信息,方便后续追踪管理。
25.支吊架3用于吊装管线组5,形成装配化结构,考虑到实际装配过程,各管线组5位置、质量存在变动,故将支吊架3的顶部通过连接座6与门形框架1可拆卸连接,以实现支吊架3的灵活调改。另外,为增强支吊架3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相邻两个支吊架3之间通过加固梁7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吊架3也由槽钢焊接制成,其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对管线组5中的各管分类固定即可;而加固梁7选用四根c型钢,分置在支架的上、下、左、右四处拐角位置,通过锚栓可拆卸固定在支吊架3上。
26.移动机构4用于带动该一体化装置移动,为降低成本、方便使用,在本实例中,移动机构4包括底座41和两个移动轮42,底座41水平固定在门形框架1的下方,其两侧均设置有加固斜撑43,两个移动轮42分置在底座41的两端,手动推动门形框架1即可实现移动,提升了运输的灵活性。
27.本实施例中,管线组5包括空调水管51、消防水管52、送风管53和桥架54,为方便固定,空调水管51、消防水管52和送风管53均通过安装座8固定在支吊架3上,且三者外侧均设
置有保温层,可减少管内外的热交换,还可起保护作用。
28.相邻两个门形框架1的间距为1.8~2.2m,管线组5的长度为3.8~4.2m。本实施例中,门形框架1的间距及管线组5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门形框架1的间距选用2m,管线组5的长度选用4m时,整个一体化装置的稳定性及施工成本最佳。
29.该一体化装置可预先在工厂完成,将管线组5的固定、运输及承载功能一体化,其结构简单紧凑,实用性高。在装配时仅需依次对接即可,施工方便、高效,可大幅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30.实施例2
31.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管线模组固定、运输、承载一体化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2.s1:加工中心的建设
33.根据各类部件的制作需要,于施工现场周边建设加工中心;
34.s2:管线系统的建模
35.通过bim技术获取施工现场的三维模型,并利用revit软件对三维模型中管线系统的布局、受力情况进行优化设计;
36.s3:模型的拆分
37.根据管线系统的区间位置、施工难易程度、施工进度计划以及预制加工能力将其按批次拆分成多个管线组5,并输出预制加工图纸;
38.s4:一体化装置的加工
39.根据预制加工图纸及施工进度计划,在加工中心按批次组装出一体化装置,并对其标记二维码2进行追踪管理;
40.s5:管线系统的安装
41.将各一体化装置运至施工现场,按扫码获取的装配信息将各管线组依次对接,完成管线系统的安装;
42.s6:管线系统的检验
43.对安装后的管线系统进行验收和试运行,若验收不合格,找出问题管线组5的位置和原因,对其改正至合格为止。
44.其中,步骤s5中,管线系统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
45.s51:将预制的抬板安装在支吊架3的下方,为管线组5的提升做准备;
46.s52:叉车进场并在抬板下方提供支撑;
47.s53:利用升降平台将施工人员抬升至门形框架1的顶部,将支吊架3与门形框架1拆卸分离;
48.s54:使用叉车将管线组5对齐并整体提升至适合位置后,利用升降平台将支吊架3固定在预设的吊顶系统上;
49.s55:采用特制的连接件对相邻管线组进行无明火连接后,依次拆除抬板,完成管线系统的安装。
50.进一步的,步骤s5中,管线组5的两端在连接前均设置有防尘挡布(图中未画出),以避免转运过程中杂质进入管线组5,对后续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51.该施工方法中,步骤s1通过在施工现场周边建设加工中心,方便该一体化装置的
生产,且可在生产完成后大幅减少转运路程和时间,减轻转运过程的损伤问题;步骤s2可与步骤s1同步进行,缩短施工时间,通过建立3d模型,为后期的精确装配和预加工一体化装置做准备;步骤s3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将管线系统拆分多个装配式的管线模组,以适应不同施工现场的作业;步骤s4中根据拆分后的管线模组,加工出对应的一体化装置;步骤s5通过扫码获取对应一体化装置的装配信息,以方便作业人员了解施工重点,各管道之间可通过如法兰、卡箍等连接件特制的连接件(图中未画出)实现无明火的连接操作;步骤s5可对管线系统进行验收,以保证其正常可靠使用。
52.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