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丝杆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中空丝杆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机械加工中,经常会使用到丝杆。丝杠是一种精度很高的零件,它能精确地确定工作台坐标位置,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面且还要传递一定的动力,所以在精度、强度及耐磨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3.现有将丝杆做成中空结构,通过冷却管插入丝杆的空腔内,并将冷却液导入丝杆内进行冷却,此过程中,冷却液无法均匀的在丝杆内腔流动,导致冷却不均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中空丝杆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中空丝杆结构,该结构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交叉配合的缝隙使冷却液环绕丝杆内壁流动,使丝杆的热量快速传递,进行冷却,提升丝杆冷却均匀度。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中空丝杆结构,包括:
7.丝杆,丝杆的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形成一个内部为腔体的中空结构;
8.冷却铝管,冷却铝管一端伸入到丝杆腔体的底部,冷却铝管伸入到丝杆内的最内端为开放的结构;
9.丝杆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套设有电机座和尾座;
10.丝杆的最外侧设置有封盖,封盖通过油封套设于丝杆上,封盖的内部设有与丝杆腔体内部连通的导液腔;
11.封盖远离丝杆的一端设有牙孔,冷却铝管的一端与牙孔固定连接;
12.封盖的一侧具有与导液腔内部连通的出水孔;
13.丝杆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冷却铝管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交叉配合,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设有供冷却液流动的缝隙。
14.优选地,冷却铝管靠近导液腔的一端外部套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外部转动套设有螺旋叶,螺旋叶的边缘与封盖的内壁间隙配合。
15.优选地,丝杆的开口处设置有喇叭口。
16.优选地,尾座的内部设有顺序套设在丝杆上的第二轴承、轴套和锁紧螺帽。
17.优选地,牙孔与冷却铝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18.优选地,出水孔内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接头,接头与出水孔同轴,接头与出水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交叉配合的缝隙使冷却液环绕丝杆内壁流动,
使丝杆的热量快速传递,进行冷却,解决了如何高效的将丝杆进行冷却的技术问题。
21.2.本实用新型通过可转动的螺旋叶与进入到导液腔内的冷却液配合,驱使螺旋叶旋转,通过螺旋叶将冷却液分散,将排出导液腔内的冷却液降温,解决如何将循环的冷却液降温排出封盖的技术问题。
22.3.本实用新型通过喇叭口可增大向导液腔内流动的范围,使冷却液更流畅的进入导液腔内,解决了如何更加流畅的将丝杆内的冷却液导入导液腔内的技术问题。
23.4.本实用新型通过尾座内的第二轴承、轴套和锁紧螺帽配合连接,将丝杆进行转动连接,解决如何通过尾座将丝杆转动连接的技术问题。
24.5.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密封圈能够防止导液腔内的冷却液溢出,解决了如何防止导液腔内的冷却液溢出的技术问题。
25.6.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密封圈提高出水孔与接头的密封性,防止导液腔内的冷却液溢出,解决了如何防止导液腔内的冷却液从出水孔溢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丝杆局部俯视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沿a-a处的剖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放大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c处放大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d处放大图。
32.图中标号为:1-丝杆;2-冷却铝管;3-电机座;4-尾座;5-封盖;6-油封;7-导液腔;8-牙孔;9-出水孔;10-内螺纹;11-外螺纹;12-第一轴承;13-螺旋叶;14-喇叭口;15-第二轴承;16-轴套;17-锁紧螺帽;18-第一密封圈;19-接头;20-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34.为了解决如何高效的将丝杆1进行冷却的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6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5.一种中空丝杆1结构,包括:
36.丝杆1,丝杆1的一端具有开口,另一端封闭,形成一个内部为腔体的中空结构;
37.冷却铝管2,冷却铝管2一端伸入到丝杆1腔体的底部,冷却铝管2伸入到丝杆1内的最内端为开放的结构;
38.丝杆1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套设有电机座3和尾座4;
39.丝杆1的最外侧设置有封盖5,封盖5通过油封6套设于丝杆1上,封盖5的内部设有与丝杆1腔体内部连通的导液腔7;
40.封盖5远离丝杆1的一端设有牙孔8,冷却铝管2的一端与牙孔8固定连接;
41.封盖5的一侧具有与导液腔7内部连通的出水孔9;
42.丝杆1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10,冷却铝管2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1,内螺纹
10与外螺纹11交叉配合,内螺纹10与外螺纹11之间设有供冷却液流动的缝隙。
43.具体的,冷却时,通过牙孔8向冷却铝管2内输入冷却油,冷却油沿着冷却铝管2前进,进入到丝杆1的腔体中,从冷却铝管2的外螺纹11和丝杆1的内螺纹10之间的缝隙流出,冷却液通过内螺纹10与外螺纹11交叉配合的缝隙使冷却液环绕丝杆1内壁流动,使丝杆1的热量快速传递,进行冷却,再通过出水孔9流出,形成一个冷却循环。
44.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将循环的冷却液降温排出封盖5的技术问题,如图3和图6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5.冷却铝管2靠近导液腔7的一端外部套设有第一轴承12,第一轴承12的外部转动套设有螺旋叶13,螺旋叶13的边缘与封盖5的内壁间隙配合。
46.具体的,丝杆1腔体内的冷却液通过丝杆1的开口流入封盖5的导液腔7内,冷却液的流动带动螺旋叶13自转,通过自转的螺旋叶13将进入到导液腔7内的冷却液分散,并是冷却液降温,将降温的冷却液通过出水孔9排出。
47.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更加流畅的将丝杆1内的冷却液导入导液腔7内的技术问题,如图3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8.丝杆1的开口处设置有喇叭口14。
49.具体的,冷却液通过开口处设置的喇叭口14向封盖5的导液腔7内流动,通过喇叭口14可增大向导液腔7内流动的范围,使冷却液更流畅的进入导液腔7内。
50.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通过尾座4将丝杆1转动连接的技术问题,如图3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1.尾座4的内部设有顺序套设在丝杆1上的第二轴承15、轴套16和锁紧螺帽17。
52.具体的,先将第二轴承15套接于丝杆1外部,再将轴套16套设于丝杆1上,并与第二轴承15连接,再将锁紧螺帽17套设于丝杆1上,将第二轴承15锁紧与尾座4内。
53.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防止导液腔7内的冷却液溢出的技术问题,如图5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4.牙孔8与冷却铝管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8。
55.具体的,设置的第一密封圈18能够防止导液腔7内的冷却液溢出,提高冷却铝管2与牙孔8连接的密封性。
56.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防止导液腔7内的冷却液从出水孔9溢出的技术问题,如图5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7.出水孔9内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接头19,接头19与出水孔9同轴,接头19与出水孔9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0。
58.具体的,通过第二密封圈20提高出水孔9与接头19的密封性,防止导液腔7内的冷却液溢出。
59.本技术通过内螺纹10与外螺纹11交叉配合的缝隙使冷却液环绕丝杆1内壁流动,使丝杆1的热量快速传递,进行冷却,解决了如何高效的将丝杆1进行冷却的技术问题。
6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
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