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转运的承载工具同运输工具连接的底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大渔船、科考船等吃水较深的船舶检修时需使用干船坞或浮动船坞。一方面由于干船坞与浮动船坞的造价高、成本过大,另一方由于干船坞以及浮动船坞的均会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且使用寿命有限,因此,现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环境保护协会均不鼓励船厂或具备资格的维修公司建造干船坞或浮动船坞用于检修。故未来船舶于何处进行维修成为一个难点。
3.一种可行的做法是讲船舶牵引至岸上进行维修,对于小型船舶(通常25m以内)而言,由于船体小、易于牵引,但对于中型(45m~65m)乃至大型船舶,尤其是公务船、运输船等船体不允许变形的船舶,牵引过程中极容易变形,为防止其进入干船坞或牵引至岸上的过程中出现变形,目前主要采用浮动船坞进行维修,这导致维修成本大幅度上升。
4.为此,本实用申请人于另一篇专利申请中提供一种用于转运的船台以及船舶转移方法,该过程中涉及倾斜的牵拉过程,在该过程中,运输工具需与上述承载工具有效配合,则二者可能出现相对滑移、造成经济损失。
5.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于承载工具上的底部连接结构,使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承载工具与运输工具得到有效配合、避免二者出现相对滑移的不良情形。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底部连接结构如下:具有
8.用于与运载装置接触配合的平面;
9.以及于运载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10.所述限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平面上的、内凹的弧形槽。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底部连接结构为固定或铰接于同所述运载装置配合的承载工具的底部的横向连接条,所述横向连接条具有水平的下表面以及开设于下表面中部、并沿其横向设置的内凹的弧形槽。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弧形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或半腰圆形。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横向连接条由至少两段间隔设置的连接段组成,连接段具有水平的下表面以及开设于下表面中部、并沿其横向设置的内凹的弧形槽。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横向连接条由至少4段连接段组成。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连接段之间均匀间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平面与表面平整的运输工具配合、并通过限位结构限制二者之间产生相对滑移,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如同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当承载工具与运输工具出现相对滑移的情形。其结构简单、可同时适用于平地、斜道上运输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使用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配合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倾斜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整体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整体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00—船台,200—轨道轮组件,300—平板车;
24.110—横向连接条一,120—横向连接条二,111—横向连接块一,112—横向连接块二,113—横向连接块三,114—横向连接块四,201—卡凸,110a—下水平表面,110b—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底部连接结构,其包括固定或铰接于架体底部的横向连接条二120,如图1所示,船台100(即承载工具)的主横梁一、主横梁二的底部分别设有横向连接条二一110与横向连接条二120,横向连接条一110与横向连接条二120二的结构相同,结合图2与图6所示,横向连接条二120具有水平的下水平表面110a,下水平表面110a用于与运载装置接触配合的平面,在下水平表面110a中部、沿其横向设置有内凹的弧形槽110b,弧形槽110b用于在运载方向上进行限位,使船台100与运载装置联动。
26.相对应地,运载工具(即图4、图5中所示轨道轮组件200或图3中所示平板车300)需设置于下水平表面110a或弧形槽110b相适配的连接结构用于使承载工具与运载工具连接配合。如图4、图5所示,当运载工具采用轨道轮组件200时,轨道轮组件200上表面设置有上半部为与图中所示的半圆形的弧形槽110b相适应的卡凸201。当运载工具为平板车300时,平板车300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则横向连接条一110、横向连接条二120而的下水平表面110a可直接与平板车300的上表面相配合,以便于承载工具直接停放于其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可同时适用不同的运载工具且可无缝切换使用,其结构简单、连接配合稳定。
27.本实施例中,弧形槽110b最好采用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半圆槽,其能够扩大承载工具与运输工具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半圆槽对运输工具上的半圆形的卡凸201的包裹性。并且,结合图3所示,船台100相对于轨道轮组件200或平板车300发生相对倾斜时,该半圆形的弧形槽110b也可适应,从而避免船台100由于倾斜而与运载其的轨道轮组件200或平板车300分离,可进一步确保二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8.也因此,若船台100相对于轨道轮组件200或平板车300不会发生相对倾斜或倾斜角度较小,则弧形槽110b也可采用半椭圆形或半腰圆形。
29.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该横向连接条二120于
架体横向上呈断续状,如图5所示,一种具体实施例方式是设置四个横向连接块——即图中所示横向连接块一111、横向连接块二112、横向连接块三113以及横向连接块四114,横向连接块一111、横向连接块二112、横向连接块三113以及横向连接块四114可共同与实施例1中的卡凸201配合,也可如5中所示,将设于轨道轮组件200上的卡凸201依据位置对应也设置有四个。一方面可以节省用料、减轻架体重量,另一方面其可以增加接触点、提高联动配合的稳定性。
30.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保持整体配合的稳定,横向连接块一111、横向连接块二112、横向连接块三113以及横向连接块四114可以均匀、间隔设置,也可以根据主横梁一、主横梁二的受力情况进行分布——应力集中处横向连接块的数量多且间隔小,反之则横向连接块的数量少且间隔大。
31.当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横向连接块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而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举。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使承载工具与运输工具在倾斜状态下保持不相对滑移的稳定状态,从而使该承载工具得以在斜坡、斜道上牵拉使用,同时,其具有的平整的下水平面还可以在平地上与任一种上表面为平面的运输工具直接配合、无需改变结构或切换状态,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好。
技术特征:
1.一种底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与运载装置接触配合的平面;以及于运载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平面上的、内凹的弧形槽;所述底部连接结构为固定或铰接于同所述运载装置配合的承载工具的底部的横向连接条,所述横向连接条具有水平的下表面以及开设于下表面中部、并沿其横向设置的内凹的弧形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或半腰圆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条由至少两段间隔设置的连接段组成,连接段具有水平的下表面以及开设于下表面中部、并沿其横向设置的内凹的弧形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条由至少4段连接段组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之间均匀间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部连接结构,属于船舶运输技术领域,具有用于与运载装置接触配合的平面以及于运载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使承载工具与运输工具在倾斜状态下保持不相对滑移的稳定状态,从而使该承载工具得以在斜坡、斜道上牵拉使用,同时,其具有的平整的下水平面还可以在平地上与任一种上表面为平面的运输工具直接配合、无需改变结构或切换状态,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好。实用性好。实用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周多数 周凯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华航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