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4  15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链及物流及物流包装病毒消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


背景技术:

2.在目前,很多外来的冷链包装产品中也检测出了新冠病毒,这无论是对居民的生活还是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例如等离子体消杀等方式对冷链包装箱进行病毒消杀。除此之外,也需要扩大到整个物流行业,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外包装箱体的物流活动传播。冷链及物流包装产品通常为箱体包装结构,目前常用的消杀方式是采用消杀枪,通过龙门结构使其自动移动到箱体的六个面处对其进行消杀,该消杀方式存在巨大的缺点就是效率太低,消杀一个箱体需要耗费至少两小时,而又由于一些冷链或物流包装产品无法长时间常温放置的特性,因此,如何提高消杀的效率并保证消杀的效果,成了行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生产线的方式来提高冷链及物流包装箱的消杀效率。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包括依次在流水线上设置的上料工位、灭杀工位和下料工位,灭杀工位包括至少两组独立设置的等离子体消杀装置。
5.进一步地,灭杀工位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和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包括位于流水线上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的上方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流水线两侧的两个可移动的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包括位于流水线上的旋转板以及分别设置在流水线两侧的两个可移动的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
6.进一步地,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升降轴,升降轴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和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移动轴,移动轴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旋转板传动连接有第三驱动装置。
7.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和第三驱动装置为电缸、气缸、油缸、链轮链条、多连杆、伺服电机模组、双螺线电机模组。
8.进一步地,在包装箱到位后,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和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先靠近贴合包装箱再退回并保持与包装箱存在间隙。
9.进一步地,灭杀工位还包括包裹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和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的消杀走道,消杀走道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遮挡装置,消杀
走道内设置有机械推手。
10.进一步地,灭杀工位包括若干组独立设置的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等离子体消杀装置位于流水线的一侧,流水线上相对于等离子体消杀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推动杆,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和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和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的内壁上各设置有三个彼此相邻的消杀面,消杀面上覆盖有等离子发生器,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内的消杀面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内的消杀面共同围成箱体结构。
11.进一步地,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的底部竖直设置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位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上远离流水线的一端,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的底部上靠近流水线的一端处对应设置有转轮,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位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上靠近流水线的一端,推动杆、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分别传动连接有电缸、电机、气缸、油缸。
12.进一步地,流水线包括设置在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的链条组,链条组传动连接有动力源并电性连接有集成控制器,链条组上设置有置物板并等间距设置有划杆,灭杀工位内设置有光电感应器。
13.进一步地,流水线包括设置在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的辊道,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处各设置有机械臂。
14.本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通过多个面依次靠近贴合消杀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有效地对冷链及物流包装箱体的病毒消杀工作,大大提高了消杀效率以及效果,从而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在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在实施例1中消杀走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在实施例2中消杀过程的流程结构图;
20.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中流水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流水线、2-上料工位、3-灭杀工位、4-下料工位、a31-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1-22.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1-旋转板、a332-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3-升降轴、a314-第一驱动装置、a333-移动轴、a334-第二驱动装置、a335-第三驱动装置、a34-消杀走道、a341-遮挡装置、
a342-机械推手、b31-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2-推动杆、b311-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3-消杀面、b3111-第一推杆、b3112-转轮、b3121-第二推杆、11-链条组、12-置物板、13-划杆、14-辊道、15-机械臂。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这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包括依次在流水线1上设置的上料工位2、灭杀工位3和下料工位4,其中灭杀工位3包括至少两组独立设置的等离子体消杀装置,这样可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将需要消杀的冷链及物流包装箱从上料工位2处上料后,在灭杀工位3对箱体进行消杀,随后从下料工位4处完成下料,至少两组的等离子体消杀装置可以满足多个箱体同时进行消杀工作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消杀的时间,使得整个消杀过程能够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一样快速,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25.需要注意的是,该消杀装置的主体为等离子体,但并非全部为等离子体,其包括两种,一种是等离子、紫外线以及臭氧的三合一,另一种为等离子体与紫外线的二合一(包括等离子体紫外线单项)。等离子单根正极与负极在脉冲后产生等离子,但单个等离子无法大面积消杀,因此可以将多根排倒组合成面,从而起到足够的消杀效果。同样的,一根或两根的紫外线并列也无法起到足够的消杀效果,所以都需要将两个以上的数量并列形成面。
26.如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灭杀工位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和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其中,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包括位于流水线1上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a311,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a311的上方设置有可升降的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这样可以当需要消杀的箱体进入灭杀工位3后,其会先到达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处,箱体在经过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a311时,其就能够对箱体的底面进行消杀,同时,箱体到位后流水线1停止运行,位于上方的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能够向下移动,从而对箱体的顶面进行消杀。
27.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包括分别设置在流水线1两侧的两个可移动的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这样可以使得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处移动过来的箱体到达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处后,流水线1停止移动,通过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对箱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进行消杀。
28.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包括位于流水线1上的旋转板a331以及分别设置在流水线1两侧的两个可移动的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这样可以使得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处移动过来的箱体到达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处后,其会移动到旋转板a331上,流水线1停止移动,旋转板a331旋转90
°
带动箱体旋转,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此时就能够移动靠近箱体上的另外两侧面处对其进行消杀。
29.由此通过上述方式,依次对立方体箱体的六个面完成的消杀,流水线1上可同时工作多个箱体,三个消杀装置的工作同时进行,流水线1也同时保持静止,由此大大提高了消杀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消杀的效果。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升降轴a313,该升降轴a313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a314,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和第四
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移动轴a333,该移动轴a333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a334,旋转板a331传动连接有第三驱动装置a335,由此通过第一驱动装置a314来驱动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升降,通过第二驱动装置a334来驱动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和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水平移动,并通过第三驱动装置a335来驱动旋转板a331转动。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a314、第二驱动装置a334和第三驱动装置a335为电缸、气缸、油缸、链轮链条、多连杆、伺服电机模组、双螺线电机模组。
32.在本实施例中,在箱体到位后,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和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先靠近贴合箱体再退回并保持与箱体之间存在间隙,每个消杀板的表面上均覆盖有等离子体发生器,其面积均大于箱体的六个面,由此实现了对箱体的正常消杀。
33.在本实施例中,灭杀工位3还包括包裹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和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的消杀走道a34,该消杀走道a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遮挡装置a341,消杀走道a34内还设置有机械推手a342,这样可以使得整个消杀工作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下完成,保证了安全性以及消杀的效率,机械推手a342可以在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和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的消杀工作完成后,将箱体重新推回到流水线1上。
34.如图3至10所示,灭杀工位3包括若干组独立设置的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该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位于流水线1的一侧,流水线1上相对于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的另一侧设置有推动杆b32,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和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和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的内壁上各设置有三个彼此相邻的消杀面b313,消杀面b313上覆盖有等离子体发生器,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内的消杀面b313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内的消杀面b313共同围成箱体结构,这样可以使得在本实施例中,当箱体移动到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处后,流水线1停止移动,通过推动杆b32将箱体从流水线1上推到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内,由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是倾斜的,因此箱体会很轻易地滑落到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内并与其三个面相贴合,此时,这三个消杀面b313就可以对箱体的三个面进行消杀。随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相接并整体旋转,使得箱体滑落到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另外一角,此时,箱体的三个面将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内的三个消杀面b313贴合,由此完成了另外三个面的消杀。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底部竖直设置有第一推杆b3111,第一推杆b3111位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上远离流水线1的一端,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底部上靠近流水线1的一端处对应设置有转轮b3112,由此可以使得通过第一推杆b3111将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一端向上抬起,同时,转轮b3112能够起到一个支撑、保证安全的作用。
36.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推杆b3121,第二推杆b3121位于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上靠近流水线1的一端,推动杆b32、第一推杆b3111和第二推杆b3121分别传动连接有电缸、电机、气缸、油缸,由此可以使得通过第二推杆b3121将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向下推使其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相接。
37.在本实施例中,流水线1包括设置在上料工位2和下料工位4之间的链条组11,链条组11传动连接有动力源并电性连接有集成控制器,由此可以使得通过动力源驱动链条组11移动,并通过集成控制器来控制移动的开始以及关闭。链条组11上设置有置物板12并等间距设置有划杆13,这样可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将箱体放置在置物板12上向前移动,并通过划杆13来控制相邻两个箱体1之间的距离,来保障其能够依次进入每个消杀装置中。灭杀工位3内还设置有光电感应器,其能够用来感应箱体的位置,防止发生意外,影响消杀工作的正常进行。
38.在本实施例中,流水线1包括设置在上料工位2和下料工位4之间的辊道14,这样可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辊道14的转动带动箱体向前移动。上料工位2和下料工位4处各设置有机械臂15,这样可以使得通过机械臂15来实现箱体的上料和下料,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降低了人工成本。
39.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在实施例1中的工作流程为:机械臂15将需要进行消杀的箱体转运到置物板12或辊道14上,流水线1开始工作带动箱体向前移动并进入消杀走道a34中,第一个箱体到达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处后,流水线1停止工作,箱体此时位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板a311上,箱体底面完成消杀,同时,第一驱动装置a314驱动升降轴a313降下带动第二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12向下移动,使其对箱体1的顶面完成消杀并复位,随后机械推手a342将箱体重新推到流水线1上,流水线1开始运作,使得该箱体1进入到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处,与此同时,下一个箱体正好到达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处。流水线1再次停止移动,第二驱动装置a334驱动移动轴a333带动第三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21靠近箱体的两侧面,对其两侧面完成消杀并复位,随后机械推手a342再将箱体退回流水线1上,流水线1再次开始运作,使得该箱体1进入到第三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3处,与此同时,下一个箱体正好到达第二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2处,且下下个箱体正好到达第一等离子体消杀装置a31处。流水线1此时再次停止移动,箱体此时正好位于旋转板a331上,第三驱动装置a335驱动旋转板a331转动带动箱体转动90
°
,随后第二驱动装置a334再次驱动移动轴a333移动带动第四面性等离子体消杀板a332对箱体的最后两侧面进行消杀并复位,最后机械推手a342将箱体推回流水线1上,且流水线1重新开始移动。完成六面消杀的箱体脱离消杀走道a34并移动到下料工位4处,位于下料工位4处的机械臂15将该箱体下料。
40.在实施例2中的工作流程为:机械臂15将需要进行消杀的箱体转运到置物板12或辊道14上,流水线1开始工作带动箱体向前移动并移动到第一个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处,此时,流水线1停止移动,机械臂15将下一个箱体放上上料工位2,流水线1重新移动,第一个箱体移动到下一个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处,同时,下一个箱体正好移动到第一个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处,以此类推,流水线1上有多少个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就有多少个箱体准备消杀。当第一个箱体移动到最后一个等离子体消杀装置b31处后,流水线1停止移动,推动杆b32将箱体推入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中并滑落到一角处,完成三个面的消杀,随后第一推杆b3111将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一角抬起使其水平,第二推杆b3121将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向下推使其与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对接,随后第一推杆b3111继续将第一等离子体消杀箱b311的一角抬升,使得箱体从该角处滑落到另一角处,由此通过第二等离子体消杀箱b312完成了另外三个面的消杀,随后第二推杆b3121带动第二等离子体消
杀箱b321上升,倾斜的箱体正好滑落回流水线1上,流水线1重新移动带动箱体到达下料工位4处,机械臂15将箱体完成下料。
4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面性灭杀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消杀线,通过多个面依次靠近贴合消杀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有效地对冷链及物流包装箱体的病毒消杀工作,大大提高了消杀效率以及效果,从而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