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承载框强度及脱模顺畅的车载背光源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5  13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承载框强度及脱模顺畅的车载背光源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车载显示屏包含仪表显示屏、抬头显示屏、中控显示屏和后座娱乐显示屏,汽车显示屏的“多屏发展”为面板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此情况下,面板厂商逐步调整战略,相继抢占车用显示这一细分市场。虽然目前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占据了汽车显示面板的过半份额,我国车载终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也直接带动了车载显示器的市场需求。
3.电动车车载显示屏的背光源的零部件中下铁框使用铝合金压铸件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车载背光源要求强度越来越高,由于传统的车载背光源背板结构采用平整结构,产品的强度会比较弱,且平板结构成型不易脱模,会给生产制造过程中,造成不良品过多,造成成本的增加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背光源模组提高了承载框在批量生产中的脱模顺畅度,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的良品率。
5.一种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包括底板和侧框,所述侧框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侧框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容置膜片的容置腔,所述底板包括相对设置的承载面和底面,所述承载面位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底面包括安装区和压铸区,所述安装区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凸棱,所述压铸区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凸棱,各所述第一凸棱相对所述底面的高度小于各所述第二凸棱相对所述底面的高度。
6.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所述第一凸棱、各所述第二凸棱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凸棱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凸棱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7.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压铸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和多个第二子区域,各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二凸棱长度大于各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二凸棱长度,各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多个所述第二凸棱分别与所述安装区内的多个所述第一凸棱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压铸区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和三个所述第二子区域,两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分别位于底板的两端,三个所述第二子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子区域之间,三个所述第二子区域相互间隔设置并呈三角形排布。
9.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所述第一凸棱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凸棱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逐渐减小。
10.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所述第一凸棱、各所述第二凸棱与所述底板通过压铸一体成型。
11.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底板设有过线孔,所述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导电段和第二导电段,所述第一导电段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第二导电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段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孔并设置于所述安装区。
12.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压铸区设有多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面,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配合固定在所述承载框上。
13.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上设有安装槽,所述侧框上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中框与所述承载框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
15.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背光模组在底板上增设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使得车载背光源模组在批量生产中提高脱模的顺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良品率,此外增加了承载框的强度,提高了车载背光源模组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框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框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技术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框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框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包括承载框11,承载框11包括底板111和侧框112,侧框112固定连接在底板111上,侧框112与底板111之间形成容置膜片的容置腔,底板111包括相对设置的承载面和底面1111,承载面位于容置腔,底面1111包括安装区113和压铸区114,安装区113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凸棱115,压铸区114固定连接有多
个第二凸棱116,各第一凸棱115相对底面1111的高度小于各第二凸棱116相对底面1111的高度。
22.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背光模组在底板111上增设第一凸棱115和第二凸棱116,使得车载背光源模组在批量生产中提高脱模的顺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良品率,此外增加了承载框11的强度,提高了车载背光源模组的散热效果。
23.进一步地,各第一凸棱115、各第二凸棱11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11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凸棱115沿底板11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凸棱116沿底板11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24.进一步地,压铸区114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1141和多个第二子区域1142,各第一子区域1141内的第二凸棱116长度大于各第二子区域1142内的第二凸棱116长度,各第二子区域1142内的多个第二凸棱116分别与安装区113内的多个第一凸棱115连接。
25.进一步地,压铸区114包括两个第一子区域1141和三个第二子区域1142,两个第一子区域1141分别位于底板111的两端,三个第二子区域1142位于两个第一子区域1141之间,三个第二子区域1142相互间隔设置并呈三角形排布。
26.进一步地,各第一凸棱1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底板11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凸棱11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161和第四侧壁1162,第三侧壁1161与第四侧壁1162之间的距离沿着远离底板111的方向逐渐减小。
27.进一步地,各第一凸棱115、各第二凸棱116与底板111通过压铸一体成型。
28.进一步地,底板111设有过线孔,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2,柔性电路板12包括第一导电段和第二导电段,第一导电段设置于容置腔中,第二导电段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段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穿过过线孔并设置于安装区113。
29.进一步地,压铸区114设有多个连接柱117,连接柱117的端部固定连接于底面1111,连接柱117上设有连接孔,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控制主板,控制主板通过连接件与连接孔配合固定在承载框11上。
30.进一步地,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中框13,中框13上设有安装槽101,侧框112上设有安装块1121,安装块1121设置在安装槽101内,中框13与承载框11固定连接。
31.进一步地,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反射膜、导光板15和光学膜片16,反射膜设置在底板111上,导光板15设置在反射膜上,光学膜片16设置在导光板15上。
32.进一步地,光学膜片16包括扩散膜161、下增光膜162、上增光膜163和增亮膜164,扩散膜161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导光板15上,下增光膜162通过双面胶固定在扩散膜161上,上增光膜163通过双面胶固定在下增光膜162上,增亮膜164通过双面胶固定在上增光膜163上。
33.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扩散膜161、下增光膜162、上增光膜163和增亮膜164上设有卡槽,导光板15上设有凸块,凸块安装在卡槽中实现扩散膜161、下增光膜162、上增光膜163、增亮膜164与导光板15之间的固定,但并不以此为限。
34.进一步地,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泡棉胶17,泡棉胶17设置在中框13远离光学膜片16的一侧,泡棉胶17用于缓冲固定显示屏。
35.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提高承载框强度的车载背光源模组。在本实施例中,车载显示装置例如为车载行车记录仪、车载dvd导航、p-dvd、gps导航仪、车载工控及导航仪或工控医疗设备等,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