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1.本技术是申请号为201922329825.9,申请日为2019年12月23日,名称为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3.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骨折疗法,把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收到了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齐头并进的良好疗效。但在临床上皮肤压疮,张力性水泡,局部感染是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而皮肤破损以及手术后,在创面没有愈合的情况下,为外固定医疗器械包括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在内所禁忌。现有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装置均为不透光材质制成,外固定后难以观察到夹板下面的皮肤状态,常导致皮肤组织破损和感染。尤其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是采用一种密集的捆扎方式,如需要观察皮肤是否受损,必须打开夹板外固定装置,不仅繁琐,还易使骨折移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目的是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和上延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位于所述上段夹板和所述上延伸板之间的中段夹板,中段夹板的一端与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上段夹板、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是由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中医小夹板构件由透明材质制成。
6.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上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相对于上延伸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相对于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7.所述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和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上摆动板和下摆动板由透明材质制成。
8.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下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9.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上摆动板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与所述下摆动板转动连接
的下牵拉板以及与上牵拉板和下牵拉板连接的牵拉连接板。
10.所述牵拉连接板与所述上牵拉板和所述下牵拉板为转动连接。
11.所述上延伸板包括延伸板本体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上的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设置于延伸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沿延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为沿延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2.所述上段夹板包括上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上的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设置于上夹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沿上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为沿上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3.所述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通过束带与所述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和与护胸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束带连接的旋转连接板。
14.所述护胸夹板包括护胸板本体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第三纵向板沿护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
15.本实用新型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的小夹板构件,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附图说明
16.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17.图1是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包肩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上牵拉板与上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下牵拉板与下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上延伸板的截面示意图;
23.图7是上段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24.图8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6.图中标记为:18、上段夹板;1801、上夹板本体;1802、第二纵向板;1803、第二加强板;19、上延伸板;1901、延伸板本体;1902、第一纵向板;1903、第一加强板;20、上摆动板;21、下摆动板;22、上牵拉板;23、下牵拉板;24、牵拉连接板;25、护胸夹板;2501、护胸板本体;2502、第三纵向板;2503、牵拉翼板;26、旋转连接板;27、束带;28、中段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
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29.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18、上延伸板19以及位于上段夹板18和上延伸板19之间的中段夹板28,中段夹板的一端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上段夹板18、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19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多个包括全部)是由上述结构的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该中医小夹板构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
30.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20和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21,上摆动板和下摆动板由透明材质制成。包肩板整体呈弧形结构,牵拉部设置两个,两个牵拉部设置于包肩板的相对两侧且牵拉部与包肩板连接。
31.上延伸板19的一端与中段夹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段夹板18的一端转动连接,且中段夹板是通过转轴与上段夹板18上的对应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位置的端部转动连接,上延伸板19、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8均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延伸板19的大于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8的长度。上延伸板19的形状与人体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至锁骨中段处弧形形状相吻合,当肩关节出现肿胀至弧度变化时,中段夹板与上延伸板19和上段夹板18连接的铰链结构使包肩板的弧度在外侧形成相应变化,始终与肩关节侧面弧度保持吻合。上摆动板20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上摆动板20为相对布置,两个上摆动板20朝向上延伸板19的下方延伸,上延伸板19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且两个上摆动板20分别在上延伸板19的一侧边缘处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
32.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上段夹板18为从对应肩关节肩峰外侧位置处开始延伸至对应下方的肱骨的位置处,上延伸板19为从对应肩关节肩峰外侧位置处开始延伸至锁骨中段上方的位置处,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可以上下转动,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也可以上下转动,使包肩板弧形在纵向产生适应性变化,保持有效固定力。两个上摆动板20位于上延伸板19的前后两侧,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可以前后摆动,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33.作为优选的,上段夹板18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段夹板18整体为全透明的。中段夹板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中段夹板整体为全透明的。上延伸板19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延伸板19整体为全透明的。上摆动板20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摆动板20整体为全透明的。下摆动板21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下摆动板21整体为全透明的。在肩关节外固定装置佩戴在患者肩部后,由于包围肩部的各部件均为全透明的,因此便于直观了解患者肩部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34.如图1和图2所示,牵拉部与上摆动板20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的长度方向均相垂直,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延伸板19上设置上铰链座,上铰链
座为u型钩状结构,上摆动板20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上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上摆动板20的上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上摆动板20在上延伸板19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35.如图1至图5所示,包肩板还包括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21,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21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下摆动板21为相对布置,上段夹板18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且两个下摆动板21分别在上段夹板18的一侧边缘处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下摆动板21位于上段夹板18的前后两侧,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可以前后摆动,也即使得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36.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部与下摆动板21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段夹板18上设置下铰链座,上铰链座为u型钩状结构,下摆动板21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下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与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下摆动板21的下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下摆动板21在上段夹板18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37.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部包括与上摆动板20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22、与下摆动板21转动连接的下牵拉板23以及与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连接的牵拉连接板24,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均为长方直条形薄板,上牵拉板22的长度方向与下牵拉板2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上牵拉板22设置两个,两个上牵拉板22为相对布置,两个上牵拉板22处于与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上牵拉板22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摆动板20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上牵拉板22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下牵拉板23也设置两个,两个下牵拉板23为相对布置,两个下牵拉板23处于与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下牵拉板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下摆动板21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下牵拉板23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当肩关节血肿引发肩关节形态变化时,这种组合式包肩牵拉板结构可以产生动态调节,保持对肩关节的有效固定力。
38.作为优选的,上牵拉板22由透明材质制成,上牵拉板22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牵拉板22整体为全透明的。下牵拉板23由透明材质制成,下牵拉板23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下牵拉板23整体为全透明的。牵拉连接板24由透明材质制成,牵拉连接板24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牵拉连接板24整体为全透明的。
39.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连接板24与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为转动连接,牵拉连接板24具有让束带27穿过的通孔,各个上牵拉板22分别与一个下牵拉板23和一个牵拉连接
板24在同一平面上在摆动和转动,在肩关节肿胀变化时以动态调节外固定装置的顺应性,形成动态平衡保持外固定的稳定性。上牵拉板22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上摆动板20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22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24的一端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22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24相对于上牵拉板22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上牵拉板22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牵拉板23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下摆动板21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23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24的另一端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23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24相对于下牵拉板23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下牵拉板23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40.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上延伸板19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上延伸板19包括延伸板本体1901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上的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具有一定的长度。延伸板本体1901与两个上摆动板20转动连接,延伸板本体1901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上铰链座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上。延伸板本体1901的厚度较小,延伸板本体1901的厚度为1-1.5mm,延伸板本体19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的设置,形成的上延伸板19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延伸板19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延伸板19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一纵向板1902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19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19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一纵向板1902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一加强板1903也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与延伸板本体1901为一体成型。
41.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上段夹板18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上段夹板18包括上夹板本体1801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上的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8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夹板本体1801与两个下摆动板21转动连接,上夹板本体1801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下铰链座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上。上夹板本体1801的厚度较小,上夹板本体18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上夹板本体18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的设置,形成的上段夹板18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段夹板18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段夹板18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二纵向板1802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8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8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二纵向板1802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二加强板1803也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与上夹板本体1801为一体成型。
42.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通过束带27与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25和与护胸夹板25转动连接且与束带27连接的旋转连接板26,旋转连接板26相对于护胸夹板25可以上下旋转。护胸夹板25与包肩板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将包肩板放置在人体需治疗的肩关节处,护胸夹板25放置在相对的另一肩关节的下方胸侧部处,护胸夹板25贴合人体胸侧部,旋转连接板26通过束带27与牵拉部的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旋转连接板26设置两个,两个旋转连接板26分别通过一个束带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连接。旋转连接板26的一端与护胸夹板25转动连接,旋转连接板26的另一端与束带连接。胸部围护板组件的设置,与人体胸侧部服帖,将肩关节与胸部进行整体捆扎,形成了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整体有效固定,使肩关节处捆扎不容易松弛,进而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43.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护胸夹板25包括护胸板本体2501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2502,第三纵向板2502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和旋转连接板26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与其宽度方向相垂直,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所有第三纵向板2502为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护胸板本体2501的厚度较小的矩形薄板,护胸板本体25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护胸板本体25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三纵向板2502的设置,形成的护胸夹板25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护胸夹板25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护胸夹板25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胸侧部的适应性,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三纵向板2502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2501的内侧面上(如图8所示,护胸板本体2501的内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2501的面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2502也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2501的外侧面上(如图9所示,护胸板本体2501的外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2501的背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2502和护胸板本体2501为一体成型。
44.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护胸夹板25还包括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上的牵拉翼板2503,牵拉翼板2503设置两个且两个牵拉翼板2503分别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的相对两侧,两个牵拉翼板2503分别与一个旋转连接板26转动连接。牵拉翼板25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牵拉翼板2503朝向护胸板本体2501的同一侧伸出,牵拉翼板25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护胸板本体2501固定连接,牵拉翼板250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旋转连接板26转动连接,所有第三纵向板2502位于两个牵拉翼板2503之间,牵拉翼板2503与护胸板本体2501为一体成型,形成的护胸夹板25大致呈u型结构。
45.上述结构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具有如下的优点:
46.1、可自我调节适应肩关节骨折、创伤后的血肿变化;以动态平衡维持外固定的稳定性;包肩板采用三段活动式连接,不影响肩关节小幅度外展;
47.2、护胸夹板符合中医小夹板对称挤压的外固定方式;防止斜向织带移动,保持固定环的最佳约束力角度。
48.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