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灸辅助操作物品领域,具体是一种针刺过程中辅助体位固定的便携针灸衣。
背景技术:
2.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而针法在针灸中是对人体穴位进行直接的物理刺激的手法,在针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疗人员认穴准确,而且还需要患者进行有效的配合,例如患者需要将体位调整到舒展开的状态,这样才能避免医疗人员出现因体位不当导致的医疗事故,而现在采用的针刺法的针灸,在施针时往往需要在同一穴位进行多次的刺入,这样保持人体体位的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现有技术中的针灸衣往往仅仅只是单纯的遮盖人体并标识出穴位位置而已,这样并不能达到最好的针刺医疗效果,所以如何保持人体在针刺时取得合适的体位便成为针灸辅助操作物品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针灸衣在进行针刺医疗时,由于人体无固定辅助导致穴位位置在针灸衣的遮盖下不能快速清晰准确的被认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针刺过程中辅助体位固定的便携针灸衣,通过肩颈和脊柱的固定,使得患者在医疗人员施针时能够保持正确的体位,从而保障医疗人员能够取穴准确、施针位置精准。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针刺过程中辅助体位固定的便携针灸衣,包括衣体,所述衣体的正面衣领处设有腮托,衣体的背面衣领处设有颈撑,所述腮托与颈撑固定,在颈撑的下方设有脊柱支撑条,所述脊柱支撑条与衣体固定,所述脊柱支撑条的下端固定有能够缠绕患者腰部一周的腰束,所述衣体的背面设有若干个穴位垫片,所述穴位垫片与衣体固定并贯穿衣体延伸到衣体内,在所述衣体的背面上以所述脊柱支撑条为中心对称的设有两条拉链,所述拉链拉开时能够将衣体的背面向衣体外揭开。
7.目前,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通常是不穿着针灸衣的,因为直接对人体表面进行施针是常规的针灸治疗方式,但是由于现阶段针灸学的医疗资源紧张,所以往往会存在医患性别差异,这样导致很多患者不能接受异性医生直接对他们进行施针,所以便出现了针灸衣,针灸衣不仅能够避免患者裸体在医生面前出现,也能够清晰的指示出需要进行施针的位置,但是也由于针灸衣阻隔了医生的视线,所以这一类设计的针灸衣往往会对医护人员造成阻碍,从而使得医生极大的减弱了治疗的效率,并且这样的设置会使得施针穴位极有可
能出现偏差,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腮托和颈撑配合的方式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在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以后通过向下延伸的脊柱支撑条对患者脊柱部分进行固定,最后通过腰束的束紧,有效的将患者整个上半身固定稳定,本实用新型中的脊柱支撑条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板材、弹簧钢条或是穿有弹簧的金属条,脊柱支撑条在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后,能够使得患者更加舒适,并且在患者自己改变体位以后会引导患者回归原位,在具体施针的时候,需要将衣体上的拉链拉开,这样既能保障患者体位的固定,也能保障施针时,医生的视野不被遮挡,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穴位垫片能够有效的贴合到穴位的位置,以方便对针刺过的穴位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通过肩颈和脊柱的固定,使得患者在医疗人员施针时能够保持舒展稳定的体位,通过拉链拉开衣体的背面,从而保障医疗人员能够认穴准确、施针位置精准。
8.进一步的,所述腮托包括两块托腮板,两块托腮板以衣领为中心对称,所述托腮板与所述颈撑固定并能绕一点自由转动,在所述托腮板上固定有接触垫。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腮托通过托腮板的旋转能够适应更多脸型的患者,并且接触垫的存在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感觉到托腮板接触脸部皮肤时存在不适感,使得所述腮托能够在保障患者舒适度的前提下,有效的对患者头部起到纤维作用。
9.进一步的,所述颈撑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半圆环,在支撑板的上端面设有过渡凹陷,所述过渡凹陷从靠近衣体衣领的一侧到远离衣体衣领的一侧逐渐升高,在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脊柱支撑条,并能插入脊柱支撑条内。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过渡凹陷能够有效的辅助将患者的头部纳入颈撑,经过过渡的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在被固定时的舒适度,所述插槽能够有效的将颈撑和所述脊柱支撑条连接在一起,提高本实用新型对患者支撑的能力。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包括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固定有弹簧组,所述弹簧组包括若干根压簧,所述压簧的上端与上层板的下表面固定,压簧的下端与下层板的上端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中,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固定,便需要对患者的肩颈处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才能辅助患者体位进行有效的固定,本实用新型中的颈撑采用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双层结构,并且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设置弹簧组来施加压力,有效的辅助固定住患者的上半身。
11.进一步的,所述穴位垫片包括约束层,所述约束层靠近衣体的外表面,在约束层靠近衣体内的一侧固定有消毒层,所述消毒层靠近衣体内的一侧固定有吸附层,所述约束层、消毒层和吸附层叠放。目前,由于在施针时往往需要反复插拔针灸用针,所以患者背部在施针后会显得更加脆弱,需要在针灸后进行有效的保护,所以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穴位垫片中,通过约束层有效的将穴位垫片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中间层为消毒层,消毒层不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吸附层缓慢的发挥消毒作用,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的情况下,还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疼痛感,而在针刺穴位时,很多穴位由于与毛细血管相距较近,所以很容易在刺入穴位时刺破毛细血管造成皮肤出血,在皮肤出血后如果不及时止血,会对治疗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本实用新型设置吸附层将皮肤出血在所述穴位垫片处就止住,本实用新型中的约束层也能够在不直接接触皮肤的基础上,对患者出血处进行压迫止血,使得出血不会对治疗造成过大的影响,本实用新型通过约束层、消毒层和吸附层的共同作用,有效的在吸附层阻止皮肤出血对治疗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约束层和消毒层提升了
针灸治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肩颈和脊柱的固定,使得患者在医疗人员施针时能够保持舒适稳定的体位,从而保障医疗人员能够认穴准确、施针位置精准。
14.(2)本实用新型中的颈撑采用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双层结构,并且在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设置弹簧组来施加压力,有效的辅助固定住患者的上半身。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约束层、消毒层和吸附层的共同作用,有效的在吸附层阻止皮肤出血对治疗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约束层和消毒层提升了针灸治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颈撑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穴位垫片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衣体,2-腮托,21-托腮板,22-接触垫,3-颈撑,31-支撑板,311-上层板,312-弹簧组,313-下层板,32-过渡凹陷,33-插槽,4-脊柱支撑条,5-穴位垫片,51-约束层,52-消毒层,53-吸附层,6-腰束,7-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实施例:
25.如图1~5所示,一种针刺过程中辅助体位固定的便携针灸衣,包括衣体1,所述衣体1的正面衣领处设有腮托2,衣体1的背面衣领处设有颈撑3,所述腮托2与颈撑3固定,在颈撑3的下方设有脊柱支撑条4,所述脊柱支撑条4与衣体1固定,所述脊柱支撑条4的下端固定有能够缠绕患者腰部一周的腰束6,所述衣体1的背面设有若干个穴位垫片5,所述穴位垫片5与衣体1固定并贯穿衣体1延伸到衣体1内,在所述衣体1的背面上以所述脊柱支撑条4为中心对称的设有两条拉链7,所述拉链7拉开时能够将衣体1的背面向衣体1外揭开。
26.本实施例在具体施针的时候,需要将衣体1上的拉链7拉开,这样既能保障患者体位的固定,也能保障施针时,医生的视野不被遮挡。
27.在固定患者时,主要依靠腮托2和颈撑3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脊柱支撑条4和腰束6有效的对患者的上半身进行固定。所述腮托2包括两块托腮板21,两块托腮板21以衣领为中心对称,所述托腮板21与所述颈撑3固定并能绕一点自由转动,在所述托腮板21上固定有接触垫22;所述颈撑3包括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为半圆环,在支撑板31的上端面设有过渡凹陷32,所述过渡凹陷32从靠近衣体1衣领的一侧到远离衣体1衣领的
一侧逐渐升高,在所述支撑板31上设有插槽33,所述插槽33的开口朝向所述脊柱支撑条4,并能插入脊柱支撑条4内;所述支撑板31包括上层板311和下层板313,所述上层板311与下层板313之间固定有弹簧组312,所述弹簧组312包括若干根压簧,所述压簧的上端与上层板311的下表面固定,压簧的下端与下层板313的上端固定。
28.本实施例中所述托腮板21与颈撑3之间通过铰接轴进行固定,这样既能保障托腮板21的位置固定,也能使得其有效的进行圆周运动。本实施例中的脊柱支撑条4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板材、弹簧钢条或是穿有弹簧的金属条,脊柱支撑条4在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后,能够使得患者更加舒适,并且在患者自己改变体位以后会引导患者回归原位。
29.在本实施例中,穴位垫片5能够有效的表示穴位位置,图2中仅标示出部分穴位位置,在此基础上,穴位垫片5还能起到阻止皮肤出血对治疗的影响并通过提升了针灸治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所述穴位垫片5包括约束层51,所述约束层51靠近衣体1的外表面,在约束层51靠近衣体1内的一侧固定有消毒层52,所述消毒层52靠近衣体1内的一侧固定有吸附层53,所述约束层51、消毒层52和吸附层53叠放。
30.在本实施例中的消毒层52采用酒精消毒棉,所述约束层51采用相对质地较硬的衣服材料,以方便固定穴位垫片5的位置,以及后续需要压迫止血时,能够更好的为相应位置提供压力,所述吸附层53采用医用棉垫。
3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