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8  12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材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且能连接不同规格的传输线的线材转接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连接埠规格例如usb 2.0、usb 3.0、sata以及hdmi等。举例而言,usb 2.0的插槽与sata传输线的传输效率与硬件规格为互不相容,故无法互通使用。因此,现在的电子装置会依据不同规格的连接埠而采用相应的传输线及传输接头,由于传输线及传输接头为相互固接,故现有的电子装置不易替换为其它规格的传输线与传输接头,且具有传输接头不易置换以及传输线长度尺寸固定不变的缺点,使得电子装置的使用弹性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材转接器,适用于电子装置且能转接不同规格的传输线,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使用弹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材转接器,包括壳体、第一传输线以及第二传输线。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传输线配置于壳体的第一开口且具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延伸位于容置空间中。第二传输线可拆卸地配置于壳体的第二开口且具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两第二连接端子延伸位于容置空间中且耦接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第一传输线用以耦接一电子装置,第二传输线用以传输电子装置的信号或电流。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输线具有第一线材、第一转接头以及第一输入接头,第一转接头配置在第一线材的一端且卡固于第一开口,多个第一连接端子配置于第一转接头,第一输入接头配置在第一线材的另一端且耦接电子装置。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传输线具有第二线材、第二转接头以及第二输出接头,第二转接头配置在第二线材的一端且卡固于第一开口,多个第二连接端子配置于第二转接头,第二输出接头配置在第二线材的另一端并用以输出信号或电流。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输出接头的规格包括螺旋接头、圆形接头或凤凰接头,适于耦接一仪器的一输入接头。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线材的长度范围位在80厘米至160厘米之间。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具有第一穿孔,贯穿成形于在壳体的顶面且邻近第一开口,第一转接头具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卡扣于第一穿孔。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具有第二穿孔,贯穿成形于在壳体的顶面且邻近第二开口,第二转接头具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卡扣于第二穿孔。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具有第一识别图案与第二识别图案,配置在壳体的一顶面且分别靠近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输线的第一转接头具有第一比对图案,第一比对图案与第一识别图案为形状相同,用于指示壳体与第一转接头的组装。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传输线的第二转接头具有第二比对图案,第二比对图案与第二识别图案为形状相同,用于指示壳体与第一转接头的组装。
14.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适用于电子装置,线材转接器以第一传输线耦接电子装置,第二传输线通过壳体耦接第一传输线,且第二传输线用以传输电子装置的信号或是电流,进一步而言,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而替换不同传输规格与不同线长的第二传输线,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能提升电子装置的使用弹性与泛用性。
15.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17.图1b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18.图1c是图1b的线材转接器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19.图2a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螺旋接头(screw plug)的平面示意图;
20.图2b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圆形接头(mini din connector)的平面示意图;
21.图2c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凤凰接头(phoenix connector)的平面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00:线材转接器;
24.110:壳体;
25.120:第一传输线;
26.121:第一线材;
27.122:第一转接头;
28.123:第一输入接头;
29.130:第二传输线;
30.131:第二线材;
31.132:第二转接头;
32.133:第二输出接头;
33.200:电子装置;
34.300:仪器;
35.as:容置空间;
36.b1:第一凸块;
37.b2:第二凸块;
38.c1:第一比对图案;
39.c2:第二比对图案;
40.f1:第一识别图案;
41.f2:第二识别图案;
42.h1:第一开口;
43.h2:第二开口;
44.p1:第一连接端子;
45.p2:第二连接端子;
46.t1:第一穿孔;
47.t2:第二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48.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c是图1b的线材转接器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49.参考图1a至图1c,本实施例的线材转接器100包括壳体110、第一传输线120以及第二传输线130。
50.壳体110具有容置空间as、第一开口h1以及第二开口h2。第一开口h1与第二开口h2分别成形在壳体110的相对两端且连通容置空间as。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10例如是采用高分子、塑胶或是其它具备绝缘特性的材料,但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并不以此为限。
51.第一传输线120配置于壳体110的第一开口h1且具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延伸位于容置空间as中。第二传输线130可拆卸地配置于壳体110的第二开口h2且具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延伸位于容置空间as中且耦接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使得第一传输线120与第二传输线130形成通路,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相互耦接以构成电流或信号的传递功能。参考图1a,第一传输线120用以耦接一电子装置200,第二传输线130用以传输电子装置200的信号或电流。
52.详细而言,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为母端,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为公端,因此两者为相互卡合耦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为公端且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为母端。
53.参考图1a,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100适于电性耦接电子装置200,其中电子装置200例如是电源供应器、变压器、信号产生器或是其它具备传输需求的电子设备等,通过电子装置200通过线材转接器100将电子装置200的电流或是信号通过第二传输线130输出至特定的仪器,对于仪器充电或是将信号显示或存储在仪器中,但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并未限定应用在上述电子装置。
54.参考图1b及图1c,进一步而言,第一传输线120具有第一线材121、第一转接头122以及第一输入接头123。第一转接头122配置在第一线材121的一端且卡固于第一开口h1,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配置于第一转接头122,第一输入接头123配置在第一线材121的另一端且耦接电子装置200。
55.壳体110与第一传输线120,具有相互固定的结构,以防止壳体110与第一传输线120的不当脱离。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具有第一穿孔t1,贯穿成形于在壳体110的顶面ts且邻近第一开口h1,第一转接头122具有第一凸块b1,当第一转接头122穿设于第一开口h1时,第一凸块b1卡扣于第一穿孔t1,以此将第一转接头122与壳体110连接为一体。此外,第一凸块b1具有弹性,如要分离第一转接头122与壳体110,施加外力分别拉动第一转接头122
与壳体110,即可压缩第一凸块b1并使其脱离第一穿孔t1。
56.参考图1b及图1c,第二传输线130具有第二线材131、第二转接头132以及第二输出接头133。第二转接头132配置在第二线材131的一端且卡固于第二开口h2,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配置于第二转接头132,第二输出接头133配置在第二线材131的另一端并用以输出信号或电流。
57.进一步而言,电子装置200的信号或电流的传输流程如下:经由第一输入接头123、第一线材121而传输至第一转接头122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p1,再经由多个第二连接端子p2、第二线材131,最终由第二输出接头133输出至相互耦接的仪器。
58.壳体110与第二传输线130,具有相互固定的结构,以防止壳体与第二传输线不当脱离。在本实施例中,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具有第二穿孔t2,贯穿成形于在壳体110的顶面ts且邻近第二开口h2,第二转接头132具有第二凸块b2,当第二转接头132穿设于第二开口h2时,第二凸块b2卡扣于第二穿孔t2,以此将第二转接头132与壳体110连接为一体。此外,第二凸块b2具有弹性,如要拆卸第二转接头132与壳体110,施加外力分别拉动第二转接头132与壳体110,即可压缩第二凸块b2并使其脱离第二穿孔t2。进一步而言,使用者可将不同规格的另一第二传输线130安装于壳体110的第二开口h2,并将第二转接头132的第二凸块b2卡固于壳体110的第二穿孔t2,即完成不同规格的传输线的置换。
59.参考图1a至图1c,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100设计有视觉指引的图像,用于指示壳体110与第一转接头122、第二转接头132的组装。壳体110具有第一识别图案f1与第二识别图案f2,配置在壳体110的顶面ts且分别靠近第一开口h1与第二开口h2。第一转接头122具有第一比对图案c1,第一比对图案c1与第一识别图案f1为形状相同。第二转接头132具有第二比对图案c2,第二比对图案c2与第二识别图案f2为形状相同。
60.具体而言,使用者可通过两识别图案f1、f2与两比对图案c1、c2的相互对照,以确认正确的安装方向,能避免第一转接头122、第二转接头132与壳体110于安装过程中因方向错误而造成表面磨损。
61.图2a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螺旋接头(screw plug)的平面示意图。图2b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圆形接头(mini din connector)的平面示意图。图2c是图1a的线材转接器的第二传输线采用凤凰接头(phoenix connector)的平面示意图。
62.参考图2a至图2c,第二输出接头133的规格包括螺旋接头(screw plug,图2a)、圆形接头(mini din connector,图2b)或凤凰接头(phoenix connector,图2c),第二输出接头133适于耦接仪器300的输入接头(未示于图中),其中第二线材131的长度范围位在80厘米至160厘米之间,以适用于各类放置空间,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线材的长度可依产品需求而自由调整,不限于80厘米至160厘米,使得第二线材与第一线材的总长度具有弹性调整的功效。
6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适用于电子装置,线材转接器以第一传输线耦接电子装置,第二传输线通过壳体耦接第一传输线,且第二传输线用以传输电子装置的信号或是电流,进一步而言,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而替换不同传输规格与不同线长的第二传输线,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能提升电子装置的使用弹性与泛用性。
64.补充而言,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线材转接器,现有的电子装置可轻易置换不同传输
规格与线长尺寸的第二传输线,如此单一组电子装置能耦接不同传输规格的仪器以达到传输信号或电流的目的,无需添购多组不同传输规格的电子装置。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