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9  12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粒料生产的工艺流程包括线料挤出、冷却、破碎以及收集等工序。
3.其中,冷却过程中一般采用水槽对线料进行冷却,挤出高温线料导入水槽内,与水槽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以对线料进行冷却降温。而冷却过程中,水槽内的水温逐渐上升,使得对线料的冷却效果逐渐下降,冷却效率降低。
4.因此,现有冷却水槽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冷却水槽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
7.导辊;和
8.槽体,所述槽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背离所述外壳的一侧包围形成有存储冷却水的凹槽,所述导辊转动设于所述内壳,以将待冷却线料导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供低温液体通过的散热流道。
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设有保温层。
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包括:
11.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内壳连接于所述外壳;
12.第二内壳,所述第二内壳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第二内壳位于所述第一内壳下方,且所述第一内壳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以及
13.内底壳,所述内底壳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壳远离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
14.其中,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第二内壳及所述内底壳包围形成所述凹槽。
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16.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且所述第一外壳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内壳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形成所述散热流道,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第一外壳靠近所述第一内壳的一侧;
17.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且所述第二外壳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形成所述散热流道,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第二内壳的一侧;以及
18.外底壳,所述外底壳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背离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且所述外底壳与所述内底壳之间形成所述散热流道,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外底壳靠近所述内底壳的一
侧。
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设有连通于所述散热流道的出液管;
20.所述第二外壳设有连通于所述散热流道的进液管。
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背离所述第一外壳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一凸起;
22.所述进液管背离所述第二外壳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二凸起。
2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背离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设有风扇。
2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底壳靠近地面的一端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有脚刹。
2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辊的数量为多个。
2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型设置。
2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导辊和槽体,槽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壳和外壳,内壳背离外壳的一侧包围形成有存储冷却水的凹槽,导辊转动设于内壳,以将待冷却线料导入凹槽内,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有供低温液体通过的散热流道。使用时,在凹槽内储满冷却水,待冷却线料通过导辊导入凹槽中进行冷却处理,线料在凹槽内冷却的过程中,通过在散热流道内充有低温液体,冷却水的热量通过内壳传导至散热流道,进而与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带走冷却水的热量,避免冷却水水温上升。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内壳和外壳,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供低温液体流过的散热流道,使得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带走凹槽内冷却水的热量,有效提高散热效率,避免冷却水水温过高而影响对线料的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号说明:
[0032][0033][0034]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7]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003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9]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粒料生产的工艺流程包括线料挤出、冷却、破碎以及收集等工序。其中,冷却过程中一般采用水槽对线料进行冷却,挤出高温线料导入水槽内,与水槽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以对线料进行冷却降温。而冷却过程中,水槽内的水温逐渐上升,使得对线料的冷却效果逐渐下降,冷却效率降
低。因此,现有冷却水槽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0040]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10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0041]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100,包括导辊1和槽体2,导辊1用于将待冷却pet线料3导入槽体2内,并将冷却后的pet线料3导出槽体2,槽体2内盛装有冷却水,以对pet线料3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在其他实施例中,导辊1也可以向槽体2内导入其他类型的线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聚酰胺(polyamide,pa)、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以通过槽体2进行冷却降温。
[0042]
槽体2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壳21和外壳22,内壳21背离外壳22的一侧包围形成有存储冷却水的凹槽211,导辊1转动设于内壳21,以将待冷却pet线料3导入凹槽211内,内壳21和外壳22之间形成有供低温液体通过的散热流道23。本实施例中,内壳21采用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以将凹槽211内冷却水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流道23。低温液体可以是液氮,或其他能够实现的液体均可,不做具体限定。
[0043]
可以理解的,挤压装置4挤出的pet线料3经导辊1导入凹槽211内,凹槽211内盛装有冷却水,pet线料3进入到冷却水中进行冷却处理,pet线料3持续导入凹槽211进行冷却的过程中,通过在散热流道23内充有低温液体,冷却水的热量通过内壳21传导至散热流道23,进而与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带走冷却水的热量,有效提高散热效率,避免冷却水水温过高而影响对线料的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率,增强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果。
[0044]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外壳22靠近内壳21的一侧设有保温层221,保温层221包覆于散热流道23,避免散热流道23内的低温液体通过外壳22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造成热量损失。通过设置保温层221,使得低温液体在流动过程中,仅带走内壳21传导出的冷却水的热量,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进而增强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率。
[0045]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内壳21包括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以及内底壳214,第一内壳212连接于外壳22;第二内壳213连接于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位于第一内壳212下方,且第一内壳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内壳213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内底壳214连接于第二内壳213远离第一内壳212的一端;其中,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及内底壳214包围形成凹槽211。
[0046]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壳212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于外壳22,或其它能够实现的方式均可,不做具体限定。第二内壳213与第一内壳212设置为一体结构,避免冷却水泄漏,且第一内壳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内壳213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
°‑
150
°
,进而增大凹槽211与散热流道23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从而增强冷却效果。内底壳214与第二内壳213设置为一体结构,避免冷却液泄漏,且内底壳214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及内底壳214包围形成凹槽211。
[0047]
可以理解的,pet线料3通过导辊1导入凹槽211内,凹槽211内盛装有冷却水,pet线料3进入到冷却水中进行冷却处理,pet线料3持续导入凹槽211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水
的热量通过内壳21传导至散热流道23,进而与散热流道23内的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带走冷却水的热量,并且,通过将第一内壳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内壳213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进而增大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率。
[0048]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外壳22包括第一外壳222、第二外壳223以及外底壳224,第一外壳222连接于第一内壳212,且第一外壳2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内壳21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外壳222与第一内壳212之间形成散热流道23,保温层221位于第一外壳222靠近第一内壳212的一侧;第二外壳223连接于第一外壳222,且第二外壳2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内壳21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外壳223与第二内壳213之间形成散热流道23,保温层221位于第二外壳223靠近第二内壳213的一侧;外底壳224连接于第二外壳223背离第一外壳222的一端,且外底壳224与内底壳214之间形成散热流道23,保温层221位于外底壳224靠近内底壳214的一侧。
[0049]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222与第一内壳212平行设置,第一外壳222和第一内壳212之间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或其它能够实现的方式均可,不做具体限定。第二外壳223与第二内壳213平行设置,第二外壳223和第一外壳222之间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或其它能够实现的方式均可,不做具体限定。外底壳224与内底壳214平行设置,外底壳224和第二外壳223之间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或其它能够实现的方式均可,不做具体限定。
[0050]
可以理解的,pet线料3通过导辊1导入凹槽211内进行冷却处理,pet线料3持续导入凹槽211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水的热量通过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和内底壳214传导至散热流道23,进而与散热流道23内的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带走冷却水的热量。并且,通过将第一外壳222与第一内壳212平行设置,第二外壳223与第二内壳213平行设置,外底壳224与内底壳214平行设置,进而增大凹槽211与散热流道23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提高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率。
[005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第一外壳222设有连通于散热流道23的出液管2221;第二外壳223设有连通于散热流道23的进液管2231。
[0052]
本实施例中,出液管2221与第一外壳222一体成型设置,避免低温液体泄露,出液管2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壳222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方便在出液管2221上连接引流软管,进而将散热流道23内完成热交换的低温液体导出。进液管2231与第二外壳223一体成型设置,避免低温液体泄露,进液管223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壳223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方便在进液管2231上连接引流软管,进而向散热流道23内通入新的低温液体。并且,根据实际散热需求,控制低温液体的流速,避免浪费。
[0053]
可以理解的,进液管2231背离第二外壳223的一端外接有引流软管,进而向散热流道23内通入低温液体,pet线料3通过导辊1持续导入凹槽211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水的热量通过第一内壳212、第二内壳213和内底壳214传导至散热流道23,进而与低温液体实现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低温液体经出液管2221流出散热流道23,带走凹槽211内冷却水的热量,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增强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果。
[0054]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出液管2221背离第一外壳222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一凸起2221a;进液管2231背离第二外壳223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二凸起2231a。
[0055]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221a与出液管2221一体成型设置,第一凸起2221a环设于
出液管2221背离第一外壳222一端的外侧壁,用于外接引流软管时,增大出液管2221与引流软管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避免引流软管脱落。第二凸起2231a与进液管2231一体成型设置,第二凸起2231a环设于进液管2231背离第二外壳223一端的外侧壁,用于外接引流软管时,增大进液管2231与引流软管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避免引流软管脱落。
[0056]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第一外壳222背离第二外壳223的一端设有风扇2222。风扇22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扇2222沿第一外壳222周向间隔均匀排布,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设置风扇2222的数量即可。
[0057]
本实施例中,风扇22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风扇2222相对设置,且两个风扇2222的出风口均朝向凹槽211,以使得风扇2222能够对准凹槽211内冷却水的液面进行吹风,加快冷却水液面之上空气的流速,进而带走冷却水的热量。在散热流道23对凹槽211内冷却水降温的基础上,通过风扇2222加快空气流速,进一步对冷却水进行散热,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进而提高对pet线料3的冷却效率。
[0058]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外底壳224靠近地面的一端设有万向轮2241,万向轮2241设有脚刹。本实施例中,万向轮224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万向轮2241均匀分布于外底壳224靠近地面一端的四个顶点处,以平稳支撑外底壳224。
[0059]
可以理解的,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打开脚刹,即可推动冷却装置100通过万向轮2241运动至目的地。再关合脚刹,避免万向轮2241任意滚动,影响对pet线料3的冷却。
[006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导辊1的数量为多个。
[006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导辊1,避免pet线料3在传送过程中跳跃,使得pet线料3能够平稳进入凹槽211内,完成冷却处理的pet线料3再通过导辊1传送导出凹槽211,进入到烘干装置5。
[0062]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内壳21和外壳22一体成型设置。
[0063]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壳21和外壳22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将内壳21和外壳22一次开模成型,提高生产效率,并有效避免液体泄露。
[0064]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自降温的挤出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导辊和槽体,槽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壳和外壳,内壳背离外壳的一侧包围形成有存储冷却水的凹槽,导辊转动设于内壳,以将待冷却线料导入凹槽内,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有供低温液体通过的散热流道。使用时,在凹槽内储满冷却水,待冷却线料通过导辊导入凹槽中进行冷却处理,线料在凹槽内冷却的过程中,通过在散热流道内充有低温液体,冷却水的热量通过内壳传导至散热流道,进而与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带走冷却水的热量,避免冷却水水温上升。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内壳和外壳,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供低温液体流过的散热流道,使得低温液体流动过程中带走凹槽内冷却水的热量,有效提高散热效率,避免冷却水水温过高而影响对线料的冷却效果,提高冷却效率。
[006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