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毒面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毒面具用过滤盒。
背景技术:
2.防毒面具是伴随着化学武器的杀戮而诞生的针对毒气保护个人呼吸道的一种防护器材,由面罩,导气管和过滤盒组成,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矿山、冶金、军事、消防、抢险救灾、卫生防疫和科技环保等领域,在雾霾、光化学烟雾较严重的城市也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个人呼吸系统保护作用。在环境较差的车间,特别是会产生大量粉尘或有度气体的车间,都会要求工人在工作时,头戴防毒面具。过滤盒是防毒面具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过滤盒是指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原理将空气中的粉尘、有毒有害除去供人呼吸的装置。
3.然而,现有的过滤盒的风道设计一般并不考虑滤芯与吸入空气的均匀接触,现有的过滤盒的进气面以及导气入口一般采用错位设置,从而导致流经滤芯不同位置的空气风道长度以及流速均有不同,进而导致过滤盒中滤芯不同位置的利用率产生差异,由此使得滤芯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过滤盒在进气时,吸入的空气与滤芯接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毒面具用过滤盒。
5.一种防毒面具用过滤盒,该防毒面具用过滤盒包括连接件和安装件,连接件的一端与安装件固定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防毒面具的主体。
6.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安装件扣合,第二连接部与防毒面具的主体连接。
7.第一连接部具有弧面顶壁,弧面顶壁的外沿向外延伸形成环状平台,环状平台相对顶壁外侧逆向翻折形成盖状结构侧壁,环状平台以及盖状结构侧壁分别与安装件的对应抵接。
8.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设置于弧面顶壁,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通孔连通第一连接部。
9.第二连接部设置于弧面顶壁的外侧,并且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一通孔的外周。
10.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连通。连接件通过第二连接部与防毒面具主体配合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连接部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环、若干第一加强筋、若干第二加强筋以及若干第一卡块;第一限位环设置于弧面顶壁的内侧,并且,第一限位环设置于弧面顶壁的外周,第一限位环与安装件相互抵接,若干第一加强筋设置于弧面顶壁的外侧,并且,若干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外壁,若干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弧面顶壁的外沿,若干第二加强筋均设置于弧面顶壁内侧,并且,若干第二
加强筋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通孔的边缘,若干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第一限位环侧壁的内侧,若干第一卡块均设置于盖状结构侧壁的外侧,并且,第一连接部通过若干第一卡块与安装件卡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安装件包括连接面、安装架以及安装面,安装架设置于安装件的内部,连接面设置于安装件的一侧表面,安装面相对连接面设置于安装件的另一侧表面,安装件通过连接面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面设置有第二限位环以及若干第二卡块;第二限位环与第一限位环相互配合,并设置于环形内壁的内侧,若干第二卡块分别与若干第一卡块对应配合,若干第二卡块均设置于安装件外壁的内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安装面设置有第三限位环以及若干卡接结构,第三限位环相对第二限位环连接于安装件内壁的另一侧,若干卡接结构分别设置于安装件外壁的外侧。
15.上述的防毒面具用过滤盒采用连接件和安装件卡接形成空气过滤盒,滤棉设置于该空气过滤盒中对进入防毒面具的空气进行过滤,其中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连通形成空气运输通道,弧面顶壁将平行通过滤棉的空气汇集至第一通孔,从而通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输送至防毒面具主体,最终被用户吸入人体,相较于现有的防毒面具的过滤盒,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盒更有利于空气与滤棉的充分而均匀地接触,从而保证滤棉的整体利用率,以此避免滤棉局部利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滤棉使用寿命过短。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防毒面具用过滤盒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防毒面具用过滤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防毒面具用过滤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毒面具用过滤盒,该防毒面具用过滤盒包括连接件1和安装件2,连接件1的一端与安装件2固定连接,连接件1的另一端连接防毒面具的主体。在实际应用中,安装件2用于安装滤棉对通过滤盒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减少用户吸入的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此外,连接件1与防毒面具主体的安装位点相互配合,并能够进行自由装卸,从而使得用户更换滤棉或滤盒时更加便利。
21.请参阅图2和图3,连接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以及第二连接部12,其中,第一连接部11与安装件2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防毒面具的主体连接。第一连接部11设置有第一通孔111、第一限位环112、若干第一加强筋113、若干第二加强筋114以及若干第一卡块115。第一连接部11具有盖状结构,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1能够与安装件2进行扣合,第一连接部11具
有一弧面顶壁1101,弧面顶壁1101能够有效改善第一连接部11的结构强度,而弧面顶壁1101的外沿向外延伸形成环状平台1102,该环状平台1102相对顶壁外侧逆向翻折形成盖状结构侧壁110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环状平台1102以及盖状结构侧壁1103分别能够与安装件2的对应抵接,从而保证第一连接部11与安装件2的连接稳定性。第一通孔111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第二连接部12通过第一通孔111连通第一连接部11,在实际应用时,有安装件2一侧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一通孔111传输至防毒面具主体,进而被用户吸入人体。第一限位环112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的内侧,并且,第一限位环112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的外周,第一限位环112能够与安装件2的对应结构相互抵接,从而限位安装件2与第一连接件1发生相对位移,从而维持安装件2的安装稳定性。若干第一加强筋113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的外侧,若干第一加强筋113呈放射状设置,并且,若干第一加强筋11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的外壁,若干第一加强筋113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弧面顶壁1101的外沿。若干第二加强筋114均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内侧,若干第二加强筋114呈放射状设置,并且,若干第二加强筋114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通孔111的边缘,若干第二加强筋114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第一限位环112侧壁的内侧。在实际应用中,若干第一加强筋113以及若干第二加强筋114能够有效强化弧面顶壁1101的结构强度,当第一连接件1受到撞击或压迫时,若干第一加强筋113以及若干第二加强筋11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弧面顶壁1101面型或破裂。若干第一卡块115均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盖状结构侧壁1103外侧,并且,第一连接部11通过若干第一卡块115与安装件2卡接。若干第一卡块115便于第一连接部11与安装件2安装和拆卸,卡接结构便于加工,同时能够避免在扭力过大时第一连接部11与安装件2配合过紧而造成的难以拆卸。
22.请参阅图2和图3,第二连接部12具有筒状结构,第二连接部12设置于弧面顶壁1101的外侧,并且第二连接部12固定连接与第一通孔111的外周,第二连接部12具有第二通孔121,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连通。连接件1通过第二连接部12与防毒面具主体配合连接。在实际使用时,经安装件2中滤棉过滤的空气依序通过第一通孔111以及第二通孔121输送至防毒面具主体,进而由用户吸入人体。
23.请参阅图2和图3,安装件2为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内部边缘具有环形内壁201,该环状结构的外部边缘具有环形外壁202。安装件2包括连接面21、安装架22以及安装面23,安装架22设置于安装件2环状结构的内部,并连接环形内壁201,连接面21设置于安装件2的一侧表面,安装面23相对连接面21设置于安装件2的另一侧表面,安装件2通过连接面21与连接件1固定连接,滤棉安装于安装面23内,并与安装架22抵接。
24.请参阅图3,连接面21设置有第二限位环211以及若干第二卡块212。第二限位环211与第一限位环112相互配合,并设置于环形内壁201的内侧。若干第二卡块212分别与若干第一卡块115对应配合,若干第二卡块212均设置于环形外壁202的内侧,若干第二卡块212与若干第一卡块115对应卡接,从而使得安装件2与连接件1固定连接。
25.请参阅图2,安装面23设置有第三限位环231以及若干卡接结构232,第三限位环231相对第二限位环211连接于环形内壁201的另一侧,若干卡接结构232分别设置于环形外壁202的外侧。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防毒面具用过滤盒采用连接件和安装件卡接形成空气过滤盒,滤棉设置于该空气过滤盒中对进入防毒面具的空气进行过滤,其中第一通孔以
及第二通孔连通形成空气运输通道,弧面顶壁将平行通过滤棉的空气汇集至第一通孔,从而通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输送至防毒面具主体,最终被用户吸入人体,相较于现有的防毒面具的过滤盒,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盒更有利于空气与滤棉的充分而均匀地接触,从而保证滤棉的整体利用率,以此避免滤棉局部利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滤棉使用寿命过短。
2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2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