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10  1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


背景技术:

2.模架即模具的支撑,比如压铸机上将模具各部分按一定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和固定,并使模具能安装到压铸机上工作的部分就叫模架,模架通过螺栓固定模具,对模具进行安装与拆卸时,需要分别对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安装拆卸,过程比较麻烦,费时费力,同时现有的模具在进行使用时只能一次成型,当需要对其进行二次浇铸成型时,需要使用另一套模具进行浇铸成型,产品加工效率低,为此需要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固定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外侧滑动套接有下模架,所述下模架底端与底座顶端之间固定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导向柱外侧位于下模架上方位置处滑动套接有上模架,所述下模架内部一侧设置有模具组件,所述下模架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
6.所述模具组件包括下模架内部沿水平方向滑动套接的下模具,所述下模具内部沿竖直方向滑动套接有隔板,所述隔板底端固定有第一斜块,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隔板使用的固定机构,所述隔板内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上模架内部滑动套接有上模具。
7.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下模架旋合套接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内部顶端开设有第一内六角槽,所述上模架内部旋合套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顶端内部开设有第二内六角槽,所述第二内六角槽内部滑动套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顶端固定有压板,所述压板底端与第一内六角槽之间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有驱动柱,所述驱动柱与第二螺杆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柱底端固定有六角驱动块。
8.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座内部开设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固定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端部固定有与安装槽滑动套接的第二斜块,所述第二斜块,所述第二斜块底端固定有第三斜块,所述底座内部位于第三斜块底端位置处滑动套接有第四斜块,所述第四斜块延伸到底座外部一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旋合套接有与底座转动套接的第三螺杆。
9.优选的,所述底座内部且位于通气孔的进气端口处固定有进气管道,所述底座内部且位于通气孔的出气端口处固定有出气管道,且所述第一斜块内部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斜块底端固定有密封圈。
10.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内部且位于隔板一侧开设有第一浇铸孔,所述上模具内部且位于隔板另一侧开设有第二浇铸孔,所述上模架内部位于第一浇铸孔上方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浇铸孔,所述上模架内部位于第二浇铸孔上方位置处开设有第四浇铸孔。
11.优选的,所述六角驱动块底端固定有第一磁片,所述第一内六角槽内部底端固定有配合第一磁片使用的第二磁片。
1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隔板使得能够对产品进行二次浇铸,提高了产品的加工速率,同时能够加速产品的冷却成型,通过设置的固定组件,使得能够对上模具和下模具同时进行安装与拆卸,使得模具的安装与拆卸更加简便快捷。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的第二螺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的固定组件内部结构剖视图。
17.图中:1、底座;2、导向柱;3、下模架;4、上模架;5、模具组件;51、下模具;52、隔板;53、第一斜块;54、固定机构;541、安装槽;542、第三复位弹簧;543、第二斜块;544、第三斜块;545、第四斜块;546、第三螺杆;55、通气孔;56、上模具;6、固定组件;61、第一螺杆;62、第一内六角槽;63、第二螺杆;64、第二内六角槽;65、连接杆;66、压板;67、第二复位弹簧;68、驱动柱;69、六角驱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参照图1-4,一种组合装配式多功能模架,包括底座1,底座1顶端固定有导向柱2,导向柱2外侧滑动套接有下模架3,下模架3底端与底座1顶端之间固定有第一复位弹簧,导向柱2外侧位于下模架3上方位置处滑动套接有上模架4,下模架3内部一侧设置有模具组件5,下模架3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6;
20.模具组件5包括下模架3内部沿水平方向滑动套接的下模具51,下模具51内部沿竖直方向滑动套接有隔板52,隔板52底端固定有第一斜块53,底座1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隔板52使用的固定机构54,隔板52内部开设有通气孔55,上模架4内部滑动套接有上模具56,上模架4带动上模具56向下运动,上模具56与下模具51贴合,然后继续向下运动,直至下模架3与底座1贴合,此时,隔板52位于上模具56和下模具51内部,隔板52顶端与上模具56内部成型腔的顶端贴合,隔板52、上模具56和下模具51之间形成第一成型腔,原料通过第一浇铸孔和第三浇筑孔进入到第一成型腔内部,气流通过通气孔55将模具内部热量带走,加速产品的冷却成型,第一次浇铸完成后,上模具56向上运动,直至隔板52顶端与下模具51内部成型腔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第二次浇铸的原料通过第二浇铸孔和第四浇铸孔进入到第二成型腔内,便于二次浇铸成型的进行,从而减少产品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加工速率。
21.进一步的,固定组件6包括下模架3旋合套接的第一螺杆61,第一螺杆61内部顶端开设有第一内六角槽62,上模架4内部旋合套接有第二螺杆63,第二螺杆63顶端内部开设有
第二内六角槽64,第二内六角槽64内部滑动套接有连接杆65,连接杆65顶端固定有压板66,压板66底端与第一内六角槽62之间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67,连接杆65底端固定有驱动柱68,驱动柱68与第二螺杆63滑动连接,驱动柱68底端固定有六角驱动块69,将六角扳手插入第二螺杆63内的第二内六角槽64内,六角扳手进入第二内六角槽64内部时,向下挤压压板66,压板66通过连接杆65带动驱动柱68向下运动,驱动柱68底端的六角驱动块69进入到第一螺杆61内的第一内六角槽62内,然后转动六角扳手,带动第二螺杆63转动,第二螺杆63通过驱动柱68和六角驱动块69带动第一螺杆61一同转动,便于模具的安装与拆卸。
22.尤其是固定机构54包括底座1内部开设的安装槽541,安装槽541内部固定有第三复位弹簧542,第三复位弹簧542端部固定有与安装槽541滑动套接的第二斜块543,第二斜块543,第二斜块543底端固定有第三斜块544,底座1内部位于第三斜块544底端位置处滑动套接有第四斜块545,第四斜块545延伸到底座1外部一端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内部旋合套接有与底座1转动套接的第三螺杆546,安装隔板52时,第一斜块53进入安装槽541内部,第一斜块53挤压第二斜块543,当第一斜块53与第二斜块543分离后,第二斜块543受第三复位弹簧542作用运动到第一斜块53上方,从而固定隔板52。
23.值得说明的是底座1内部且位于通气孔55的进气端口处固定有进气管道,底座1内部且位于通气孔55的出气端口处固定有出气管道,且第一斜块53内部开设有连接通道,第一斜块53底端固定有密封圈,气流通过进去管道、连接通道进入到通气孔55内,气流在通气孔55内流动,带走模具中的热量,从而加速产品冷却成型。
24.此外,上模具56内部且位于隔板52一侧开设有第一浇铸孔,上模具56内部且位于隔板52另一侧开设有第二浇铸孔,上模架4内部位于第一浇铸孔上方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浇铸孔,上模架4内部位于第二浇铸孔上方位置处开设有第四浇铸孔,通过第一浇铸孔和第三浇铸孔进行首次浇铸,通过第二浇铸孔和第四浇铸孔进行二次浇铸。
25.除此之外,六角驱动块69底端固定有第一磁片,第一内六角槽62内部底端固定有配合第一磁片使用的第二磁片,便于六角驱动块69带动第一螺杆61转动。
26.工作原理:使用的时候,上模架4带动上模具56向下运动,上模具56与下模具51贴合,然后继续向下运动,直至下模架3与底座1贴合,此时,隔板52位于上模具56和下模具51内部,隔板52顶端与上模具56内部成型腔的顶端贴合,隔板52、上模具56和下模具51之间形成第一成型腔,原料通过第一浇铸孔和第三浇筑孔进入到第一成型腔内部,气流通过通气孔55将模具内部热量带走,加速产品的冷却成型,第一次浇铸完成后,上模具56向上运动,直至隔板52顶端与下模具51内部成型腔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第二次浇铸的原料通过第二浇铸孔和第四浇铸孔进入到第二成型腔内,便于二次浇铸成型的进行,从而减少产品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加工速率,当需要对模具进行安装或者拆卸时,首先使得上模具56与下模具51贴合,然后将六角扳手插入第二螺杆63内的第二内六角槽64内,六角扳手进入第二内六角槽64内部时,向下挤压压板66,压板66通过连接杆65带动驱动柱68向下运动,驱动柱68底端的六角驱动块69进入到第一螺杆61内的第一内六角槽62内,然后转动六角扳手,带动第二螺杆63转动,第二螺杆63通过驱动柱68和六角驱动块69带动第一螺杆61一同转动,便于模具的安装与拆卸;该装置通过设置的隔板52便于产品进行二次浇铸,同时能够加速产品的冷却成型,通过设置的固定组件6,使得能够对上模具56和下模具51同时进行安装与拆卸,使得模具的安装与拆卸更加简便快捷。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