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急症抢救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11  11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生儿急症抢救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新生儿,就是指的是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未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新生儿急症抢救是指在危急情况下对新生儿进行的突击性医疗救护。
3.现如今大部分新生儿在急症抢救过程中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对新生儿进行安置和运输,而大部分的运输设备结构简单,不具备减震机构,新生儿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震动造成的伤害,安全性较差。
4.公告号为cn21027757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新生儿科重症临床抢救辅助设备,背板下方设有弹性装置,可以使婴儿睡觉的床垫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头板下方设有电动伸缩杆,可以根据婴儿的睡姿调整头板的高度,增加其舒适度。问题在于,该技术方案中背板与保育箱体连接在一起,移动起来不方便,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急症抢救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缺陷和问题,通过设置固定框,新生儿安置在提篮内,运输时将提篮放入到固定框内,方便进行移动,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生儿急症抢救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一;
9.所述减震机构一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框,所述支撑架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设置有支撑轴,所述固定框的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板和减震机构二;
10.所述固定框的外侧设置有把手,所述支撑架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侧设置有托盘,所述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提篮。
11.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一包括外套筒、内套筒和弹簧一,所述外套筒固定安装在支撑架的下端,所述内套筒套接安装在外套筒下端的内部,所述弹簧一位于内套筒的上端,所述减震机构一对称设置有四个,所述万向轮与减震机构一一一对应,所述万向轮位于内套筒的下端,内套筒在外套筒的内部上下移动,弹簧一对内套筒施加向下的推力,对垂直方向起到缓冲作用。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轴在固定板的内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三个,支撑轴在固定板的内侧转动。
13.优选的,所述滑槽在固定框的内侧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活动板与滑槽为活动连接,活动板沿着滑槽进行移动。
14.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二包括固定杆、活动套筒、弹簧二和连接杆,所述固定杆固定安装在固定框的内侧,所述活动套筒和弹簧二在固定杆的外侧分别活动设置有两个,所述弹簧二位于活动套筒的外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活动套筒的外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活动板的外侧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和减震机构二在固定框的内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板移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活动套筒移动,弹簧二对活动套筒进行复位。
15.优选的,所述把手在固定框的外侧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框位于固定板的下方,所述托盘与支撑框的内侧贴合,所述提篮的前后两端与活动板贴合,所述提篮位于支撑轴的上端,托盘用于放置药物,新生儿放置在提篮内,提篮可在支撑轴的上端进行前后移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机构一,对垂直方向起到缓冲作用,上端设置有固定框,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提篮,新生儿安置在提篮内,提篮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减震机构二,对水平方向起到缓冲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减震效果,降低新生儿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振动影响,固定框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框,内部安装有托盘,可用于摆放药物,提供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框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支撑架;2、减震机构一;201、外套筒;202、内套筒;203、弹簧一;3、万向轮;4、固定框;5、固定板;6、支撑轴;7、滑槽;8、活动板;9、减震机构二;901、固定杆;902、活动套筒;903、弹簧二;904、连接杆;10、把手;11、支撑框;12、托盘;13、提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生儿急症抢救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架1、减震机构一2、外套筒201、内套筒202、弹簧一203、万向轮3、固定框4、固定板5、支撑轴6、滑槽7、活动板8、减震机构二9、固定杆901、活动套筒902、弹簧二903、连接杆904、把手10、支撑框11、托盘12和提篮13,支撑架1的下端设置有减震机构一2,减震机构一2包括外套筒201、内套筒202和弹簧一203,外套筒201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的下端,内套筒202套接安装在外套筒201下端的内部,弹簧一203位于内套筒202的上端,减震机构一2对称设置有四个,万向轮3与减震机构一2一一对应,万向轮3位于内套筒202的下端,减震机构一2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3,内套筒202在外套筒201的内部上下移动,弹簧一203对内套筒202施加向
下的推力,对垂直方向起到缓冲作用;
26.支撑架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框4,支撑架1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内侧设置有支撑轴6,固定板5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轴6在固定板5的内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三个,固定框4的内侧开设有滑槽7,固定框4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板8和减震机构二9,滑槽7在固定框4的内侧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板8与滑槽7为活动连接,减震机构二9包括固定杆901、活动套筒902、弹簧二903和连接杆904,固定杆901固定安装在固定框4的内侧,活动套筒902和弹簧二903在固定杆901的外侧分别活动设置有两个,弹簧二903位于活动套筒902的外侧,连接杆904的一端与活动套筒902的外侧转动连接,连接杆904的另一端与活动板8的外侧转动连接,活动板8和减震机构二9在固定框4的内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轴6在固定板5的内侧转动,活动板8沿着滑槽7进行移动,活动板8移动时通过连接杆904带动活动套筒902移动,弹簧二903对活动套筒902进行复位;
27.固定框4的外侧设置有把手10,支撑架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框11,支撑框11的内侧设置有托盘12,固定框4的内部设置有提篮13,把手10在固定框4的外侧前后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框11位于固定板5的下方,托盘12与支撑框11的内侧贴合,提篮13的前后两端与活动板8贴合,提篮13位于支撑轴6的上端,托盘12用于放置药物,新生儿放置在提篮13内,提篮13可在支撑轴6的上端进行前后移动。
28.工作原理:首先,在提篮13中放入柔软的床垫,再将急症的新生儿放入到提篮13中,从支撑框11中取出托盘12,将药物放置在托盘12中,再将托盘12放回原处,通过把手10推动支撑架1进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内套筒202在外套筒201的内部上下移动,弹簧一203对内套筒202施加向下的推力,对装置的垂直方向起到缓冲作用,同时提篮13在支撑轴6的上端进行前后移动,提篮13推动活动板8前后移动,活动板8移动时通过连接杆904带动活动套筒902移动,弹簧二903对活动套筒902进行复位,对提篮13的水平方向起到缓冲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减震效果,降低新生儿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振动影响,到达抢救室后,将提篮13从固定框4中取出即可。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