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造船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
背景技术:
2.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是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的专用船舶,该船舶在波浪中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能够低速精准地靠泊到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防止对基础造成较大冲击,并能够与基础持续接触,能够安全便利地将人员和设备运送到风力发电机组。
3.目前大部分的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在受到海上风浪作用时,容易使得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的姿态难以保持平衡,难以维持自身的稳定,造成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在与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对接维护过程中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登靠,导致运维人员的登陆维修时安全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运维船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对接维护过程中运维船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
5.本技术提供的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包括主船体,所述主船体包括用于对接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结构上的靠桩的顶靠装置,所述顶靠装置设置于所述主船体的船艏端处,所述顶靠装置包括顶靠碰垫,所述顶靠碰垫的形状与靠桩形状相适配,所述主船体上还设置有姿态调整结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船体上设置的顶靠装置,能够与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结构上的靠桩相配合,实现主船体与靠桩安全、平稳地对接,保证人员登离风力发电机组基础时安全便捷,且设置的姿态调整结构能够保证主船体于靠桩对接后保持主船体整体在水面上的稳定。
8.可选的,所述主船体包括主甲板和两用于使主甲板上浮的船片体,两所述船片体分布于所述主甲板的同一侧并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甲板上,两所述船片体之间保持一段距离。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船体在主甲板一侧设置两船片体,使得主船体呈双体式,进一步提高了主船体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船片体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从小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片体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从小设置,使得船片体在排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船片体扎入水中的部分深度更深,进一步提高主船体整体的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姿态调整结构包括若干用于维持所述主船体稳定的侧推装置,若干所述侧推装置安装于所述船片体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若干侧推装置能够产生除主船体驱动系统外的侧向驱动,便于主船体在受到不同角度海浪冲击时,能够从多角度对主船体进行调整,确保主船体保持稳定。
14.可选的,所述主甲板上设置有减摇陀螺装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减摇陀螺装置能够减小主船体受海浪的冲击时的摇摆,以提高主船体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船片体整体呈长条状设置,且所述船片体的船艏端呈刀刃状设置,所述船片体的船艏端呈刀刃状部分的刀锋面垂直于水面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片体整体呈长条状设置,且其船艏端呈刀刃状,如此设置可减小主船体船艏部分受到的水体阻力,减少主船体与水体阻力之间相冲所产生的摇晃。
18.可选的,所述船片体上设置有呆木,所述呆木置于水中。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呆木起导流作用,能够减少水体阻力对主船体的阻碍,从而减少主船体的摇晃。
20.可选的,所述顶靠碰垫与靠桩接触面粗糙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靠碰垫与靠桩接触面粗糙设置,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两者之间对接的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一种有益效果:
23.1、设置的顶靠装置能够确保与靠桩相适配,实现两者之间位置的初步确定,设置的姿态调整结构能够在主船体与靠桩对接后,维持主船体的稳定性,提高抗海浪的能力;
24.2、设置的船片体整体呈长条状,且船艏端呈刀刃状设置,便于减小流动水对主船体船艏的冲刷阻力,减少主船体受到的摇晃,船片体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从小设置,使得船片体扎入水中的部分深度更深,进一步提高主船体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船片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船体船艏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主船体;11、主甲板;12、船片体;13、螺旋桨;2、顶靠装置;21、顶靠碰垫;3、姿态调整结构;31、侧推装置;4、呆木;5、减摇陀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参照图1和图2,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包括主船体1,主船体1包括竖直设置的主甲板11和两用于使主甲板11上浮并呈长条状的船片体12,主甲板11靠近船艏端处微微上翘,主甲板11具有一垂直于主甲板11并竖直的对称面,对称面穿过主甲板11的上翘部分,两船片体12分布于主甲板11的同一侧并
焊接于主甲板11上,且两船片体12沿主甲板11的对称面对称设置,且两船片体12长度方向皆与对称面相平行,两船片体12之间保持一段距离,通过设置的双体结构主船体1,以提高主船体1于水面上的稳定性。
33.参照图3和图1,船片体12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从小设置,且投影整体呈针状,船片体12整体呈长条状,如此设置使得船片体12在排水量一定时,船片体12扎入水面下的部分更深,进一步的提高主船体1的稳定性,船片体12的船艏端呈刀刃状设置,船片体12的船艏端呈刀刃状部分的刀锋面垂直于主甲板11设置,起到减少主船体1在航行时受到的水体阻力的作用,船片体12底部设置有长条状的呆木4,呆木4沿船片体12长度方向设置,起到对水体的导流作用。
34.参照图4,主船体1还包括用于对接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结构上的靠桩的顶靠装置2,主甲板11靠近船艏端处平端设置,顶靠装置2设置于该平端侧,顶靠装置2包括顶靠碰垫21,顶靠碰垫21采用高强度,高摩擦力材料,顶靠碰垫21沿主船体1长度方向船艏端一侧设有与靠桩形状相适配的凸起,便于与靠桩进行对接。
35.参照图1,主船体1上还设置有姿态调整结构3,姿态调整结构3包括用于维持主船体1稳定的侧推装置31,所述侧推装置31包括两侧推器,侧推器由电机驱动,两侧推器分别沿主甲板11的对称面对称设置于两船片体12上,且两侧推器位于水线之下并靠近船艏设置,主船体1的船艉处还设置有由电机驱动的螺旋桨13,通过螺旋桨13与两侧推器三者的控制,以提高主船体1在与靠桩对接完成后对主船体1稳定性的控制,主甲板11上还设置有减摇陀螺装置5。
36.本技术实施例近海双体风电运维巡检船的实施原理为:当主船体1向风力发电机组基础靠近时,双体式的主船体1能够更好的保持稳定,且船片体12靠近船艏部位为刀刃状设置,利于减少航行阻力,主船体1靠近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后,顶靠碰垫21与靠桩对接,并通过驱动姿态调整结构3、主船体1的螺旋桨13和减摇陀螺装置5来维持主船体1的稳定,下锚后设置通路。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