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断路器灭弧结构和插入式断路器。
背景技术:
2.随着对断路器分断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产气材料的大量普及,断路器分断时内部气压急剧增大,在巨大的压强下,内部游离气体或金属颗粒在分断过程中容易扩散到断路器外,导致在机柜内的其它低压元器件在电弧的侵蚀作用下出现烧损,甚至造成短路的风险,因此,必须设置隔弧件以隔离电弧,保护元器件。
3.在插入式断路器的结构中,一般触头的通断区域都是开放式的,在短路情况下,电弧存在一定几率反喷,跑向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从而导致分断失败,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结构和插入式断路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断路器灭弧结构,包括断路器壳体,所述断路器壳体的内部设有动触头、静触头和灭弧室,所述动触头设有隔空于静触头的悬空端,并且所述动触头可在断路器壳体内活动,使动触头接触或分离于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上设有随其同步活动的隔弧板;所述断路器壳体、灭弧室、隔弧板和静触头围合形成隔离空间,该隔离空间内设有气体回流结构,该气体回流结构的包括产气片和产气片上朝向静触头的缺口。
7.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位于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所述隔弧板随同动触头活动时,所述隔弧板一侧面始终和所述密封件搭接,形成密封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隔弧板与所述密封件之间通过圆弧面相互搭接契合。
9.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的一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断路器壳体内,所述隔弧板随着动触头同步绕转轴转动。
10.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上设有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通过一端的联动件连接动触头,带动动触头绕转轴转动。
11.进一步地,所述产气片和断路器壳体之间设有结构加强层。
12.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有侧板机构,所述侧板机构包括底板和边缘板,所述边缘板上设有朝向灭弧室的气体回流口,所述缺口通过所述产气片与所述侧板机构之间的间隙以连通所述气体回流口进而形成气体回流通道。
13.进一步地,所述侧板机构形成所述隔离空间的两侧面基底,所述侧板机构呈安装槽结构,所述产气片设于所述安装槽结构中。
14.进一步地,所述缺口位于静触头的一侧。
15.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断路器灭弧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断路器壳体、灭弧室、隔弧板和静触头形成一个隔离空间,将壳体内产生电弧的区域和其他零部件完全隔离,有效防止电弧反喷、乱窜,使电弧只能有效进入灭弧室内,确保断路器分断稳定;同时,在隔离空间设有气体回流结构,使电弧可以更块进入灭弧室,确保断路器分断稳定。
18.2、隔弧板采用了圆弧板,并且设置了相应的密封件,确保在触头分断时隔离空间的密封性。
19.3、在产气片后设置结构加强层可以提高结构强度,提高产生电弧的稳定性。
20.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独立的侧板机构固定产气片提高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在侧板机构设置气体回流通道,让进入灭弧室的气流导向静触头,形成气流循环,对静触头进行冷却,提高分断性能。
附图说明
21.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实施例一隔离空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3为实施例一隔离空间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实施例二未安装产气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实施例二安装产气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实施例二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断路器壳体,11、侧板机构,111、底板,112、边缘板,113、气体回流口,2、动触头,21、动触头银点,3、静触头,31、静触头银点,4、灭弧室,5、转轴,6、隔弧板,7、隔离空间,8、密封件,9、产气片,9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灭弧结构,设置在某型号的插入式断路器中。该断路器灭弧结构包括安装在断路器壳体1内的动触头2、静触头3和灭弧室4。如图1所示,动触头2的一端通过转轴5固定在断路器壳体1内,另一端为悬空端;静触头3固定在动触头2悬空端的下方。灭弧室4安装在动触头2和静触头3的一侧,底部和静触头3直接相连,灭弧室4的开口方向朝向动触头2和静触头3。由此,在断路器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动触头2的悬空端接触或者分离静触头3,具体为动触头银点21和静触头银点31互相接触或分离,进行分断操作。
31.本实施例中,在动触头2的下方设有一个隔弧板6,该隔弧板6设置在动触头2上,可随着动触头2同步绕转轴5转动。当动触头2和静触头3分离时,断路器壳体1、灭弧室4、隔弧板6和静触头3形成一个上方开口的隔离空间7,其中:静触头3为隔离空间7的底部,灭弧室4和隔弧板6为隔离空间7的两个前后端面,断路器壳体1为隔离空间7的两个左右侧面。由此,动触头2的悬空端在隔离空间7和静触头3接触或分离,将产生电弧的区域和其他零部件完
全隔离,有效防止电弧反喷、乱窜,确保断路器分断稳定。具体展开为:隔弧板6为圆弧板,隔弧板6的曲率半径为隔弧板6到转轴5的距离;在断路器壳体1上设有密封件8,该密封件8位于静触头3的上方,同时在密封件8上设有和圆弧板相配的圆弧面。当隔弧板6随动触头2转动时,圆弧面始终贴合隔弧板6,确保在触头分断时隔离空间7的密封性。在隔离空间7的两个侧面还可以设有产气片和金属衬片,即结构加强层,使电弧可以更块进入灭弧室4,并提高产生电弧的稳定性。
32.实施例二
33.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和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如图4~图6所示,断路器壳体1上设有独立的侧板机构11,该侧板机构11作为隔离空间7的一个侧面。侧板机构11包括底板111和边缘板112,边缘板112垂直连接底板111形成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置产气片9,并且产气片9的位置距离安装槽的底板111一定间隙。在产气片9上设有一个缺口91,该缺口91正对静触头3的侧边或底部。侧板机构11的一侧边缘板112贴合灭弧室4,并且在边缘板112上开设有气体回流口113,该气体回流口113连通产气片9和底板111之间的间隙。由此所述气体回流口113、产气片9和底板111之间的间隙,以及产气片9的缺口91形成气体回流通道,将进入灭弧室4的气流重新导向静触头3,形成气流循环,对静触头3进行冷却,提高分断性能。本实施例中优选缺口91位于静触头3的一侧,提高气体回流通道对静触头3的冷却效果;气体回流口113可位于边缘板112的上半部分,增加气体回流通道的长度,使气流更好地流动。
34.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