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件及屋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12  12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屋面件及屋面结构。


背景技术:

2.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技术是一种将光伏组件与传统建筑的屋面相结合的技术,从而通过光伏组件的功能,降低建筑的能耗。
3.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铝合金夹具与屋面固定,并在夹具上安装导轨,将光伏组件安装在导轨上,之后通过压块将光伏组件固定在导轨上,完成光伏屋面的安装。
4.但是,在后期运行中,由于风振等因素,会导致压块两侧的光伏组件与压块贴合处分离,使得光伏组件受压面积减小,进而导致两侧光伏组件松垮脱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屋面件及屋面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抗风揭能力差,容易脱落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屋面件,所述屋面件包括:
7.瓦板、光伏组件和反扣支座;
8.所述瓦板包括:向背离所述屋面的方向凸起,且具有容纳腔体的突出容纳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瓦板两端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向背离所述屋面的方向凸起,所述突出容纳结构沿所述瓦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9.所述突出容纳结构包括: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一宽度的导入部和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二宽度的限位部;所述导入部和所述限位部连通;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
10.所述限位部在与所述导入部连接的位置处,具有两个相对的限位容纳部;所述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反扣支座一端与所述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反扣支座设置在所述突出容纳结构时,所述反扣支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两个限位容纳部中形成限位;
11.所述光伏组件通过分别与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突出容纳结构连接,固定设置在所述瓦板上。
12.可选的,所述反扣支座包括:
13.横截面为u型结构的支座主体和两个卡接部;
14.一个卡接部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卡接部与所述支座主体的相对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部向背离所述支座主体的横截面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支座主体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屋面固定连接。
15.可选的,所述导入部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不断递减;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所述导入部的方向不断递增。
16.可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
17.相连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背离所述第二分部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部向远离所述支座主体的方向延伸;
18.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二分部的夹角小于90度。
19.可选的,所述卡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分部连接的第三分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分部背离所述第二分部的一端连接的第四分部;
20.所述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第四分部与所述第三分部垂直,且所述第四分部背离所述第三分部的一端指向所述支座主体;相邻两个卡接部的第四分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第二分部的连接位置处为圆角结构。
22.可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五分部和第六分部;
23.所述第五分部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分部的另一端指向所述屋面;
24.所述第六分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分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分部的另一端指向支座主体侧壁。
25.可选的,所述第六分部与所述第五分部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所述第五分部与所述支座主体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
26.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屋面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的屋面件和滑动支座,所述滑动支座固定在屋面上,且所述滑动支座设置在相邻屋面件之间,多个所述屋面件的瓦板相互搭接,并通过所述滑动支座对搭接位置固定,形成所述屋面结构。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屋面件及屋面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瓦板的突出容纳结构中设置一个反扣支座,从而将瓦板的中间位置牢牢固定在屋面上,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突出容纳结构和反扣支座相互勾连配合,可以从下方固定住瓦板,对瓦板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可有效提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保证屋面件在风振等环境因素下不会和屋面脱离。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3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瓦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3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的外观示意图;
3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中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和瓦板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34.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35.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反扣支座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36.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瓦板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37.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中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屋面件包括:瓦板10、光伏组件20和反扣支座30;进一步参照图 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瓦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瓦板 10包括:向背离屋面40的方向凸起,且具有容纳腔体的突出容纳结构11,以及设置在瓦板10两端的支撑结构12,支撑结构12向背离屋面40的方向凸起,突出容纳结构11沿瓦板10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容纳结构11包括: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一宽度的导入部111和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二宽度的限位部112;导入部111和限位部112连通;第一宽度小于第二宽度;限位部112在与导入部111连接的位置处,具有两个相对的限位容纳部;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111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反扣支座30一端与屋面固定连接;在反扣支座30设置在突出容纳结构11时,反扣支座20的另一端设置在两个限位容纳部中形成限位;光伏组件20通过分别与支撑结构12和突出容纳结构11连接,固定设置在瓦板10上。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瓦板10可以是由压型钢板制成的,瓦板10背离屋面40的一面可以用于承载光伏组件20,相邻瓦板10之间可以相互搭接连接,并通过滑动支座对搭接位置进行固定,从而构成屋面结构。
41.具体的,参照图1和图2,瓦板10的中间位置可以设置一个向背离屋面 40的方向凸起,且具有容纳腔体的突出容纳结构11,突出容纳结构11由横截面的平均宽度较窄的导入部111和横截面的平均宽度较宽的限位部112构成,从而得到横截面形状如下窄上宽的蘑菇型形状的限位腔体,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相对应的设置一个反扣支座30,使得反扣支座30被设置在突出容纳结构11的容纳腔体中,通过将反扣支座30的一端与屋面40 固定连接,在反扣支座30设置在突出容纳结构11时,反扣支座20的另一端设置在两个限位容纳部中形成限位,从而将瓦板10的中间位置牢牢固定在屋面40上,瓦板10的两端通过与相邻瓦板10的搭接形成稳固固定,并且,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使得增大了反扣支座20的另一端与限位容纳部的接触面积,使得反扣支座20的另一端可以卡接设置在限位容纳部,从而形成限位。
42.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突出容纳结构11和反扣支座30相互勾连配合,可以从下方固定住瓦板10,对瓦板10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可有效提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保证屋面件在风振等环境因素下不会和屋面脱离。
43.进一步的,瓦板10的突出容纳结构11和支撑结构12的高度可以一致,从而使得突出容纳结构11的上表面和支撑结构12的上表面形成一个承载平面,光伏组件20可以放置于该承载平面上并且固定,完成瓦板10和光伏组件20的装配,其中,光伏组件20与突出容纳结构11的上表面和支撑结构 12的上表面之间,可以设置有结构胶层,从而将光伏组件20粘接在瓦板10 上,形成整体闭合式结构,提高了整体的抗风揭能力。另外,通过粘接方式完成瓦板10和光伏组件20的装配,还可以省去相关技术中的夹具、导轨等部件,使得在节省了物料成本的基础上,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
44.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瓦板中突出容纳结构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限定于仅在一个瓦板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突出容纳结构的方案。
45.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瓦板的突出容纳结构中设置一个反扣支座,从而将瓦板的中间位置牢牢固定在屋面上,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突出容纳结构和反扣支座相互勾连配合,可以从下方固定住瓦板,对瓦板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可有效提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保证屋面件在风振等环境因素下不会和屋面脱离。
46.可选的,进一步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的外观示意图,反扣支座包括:横截面为u型结构的支座主体31和两个卡接部32;一个卡接部32与支座主体31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卡接部32 与支座主体31的相对另一端连接;卡接部32向背离支座主体31的横截面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支座主体31通过自攻螺钉33与屋面40固定连接;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3中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突出容纳结构11由横截面的平均宽度较窄的导入部111和横截面的平均宽度较宽的限位部112构成,从而得到横截面形状如下窄上宽的蘑菇型形状的限位腔体,并且反扣支座30也配合突出容纳结构11的形状,被设计为下窄上宽的形状,即反扣支座30包含向外侧延伸的两个卡接部32和较窄的支座主体31,支座主体31通过自攻螺钉33与屋面40固定连接。
48.由于横截面为u型结构的支座主体31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且突出容纳结构11的导入部111也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使得反扣支座30在外力作用下向内收缩,导入部111在外力作用下扩张后,反扣支座30可以被设置在突出容纳结构 11中,置于突出容纳结构11中后,反扣支座30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会自动向外扩张,导入部111在外力作用下收缩,使得两个卡接部32分别设置在突出容纳结构11中的两个限位容纳部位置处,形成对卡接部32的限位,从而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突出容纳结构和反扣支座相互勾连配合,可以从下方固定住瓦板,对瓦板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另外,光伏组件20与突出容纳结构11的上表面之间,可以设置有结构胶层60,从而形成整体闭合式结构,提高了整体的抗风揭能力。
49.可选的,参照图2,导入部111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限位部112的方向不断递减;限位部112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导入部111的方向不断递增。
5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一步参照图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和瓦板的装配过程示意图,由于导入部111和限位部 112的横截面宽度都为下宽上窄的变化趋势,使得装配过程中,较宽的反扣支座30的头部可以从突出容纳结构11较宽的导入部111底部进入,进入的过程中反扣支座30在外力作用下向内收缩,导入部111在外力作用下扩张,反扣支座30完全置于突出容纳结构11中后,反扣支座30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会自动向外扩张,导入部111在外力作用下收缩,使得两个卡接部32 分别设置在下宽上窄限位部112中的两个限位容纳部位置处,形成对卡接部 32的限位。
51.可选的,参照图6,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反扣支座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卡接部32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部321和第二分部322;第一分部321背离第二分部322的一端与支座主体31的一端连接;第二分部322向远离支座主体31的方向延伸;第一分部
321和第二分部322的夹角小于90度,参照图4,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a小于 90度。
52.可选的,第一分部321与第二分部322的连接位置处为圆角结构。
5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反扣支座30的卡接部32可以具体为两侧向上弯曲的结构,且第一分部321和第二分部322的夹角小于90 度,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a小于90度,使得增大了第一分部321和第二分部322构成的卡接部32与限位容纳部的接触面积,使得卡接部32可以卡接设置在限位容纳部,从而形成限位。
54.另外,第一分部321与第二分部322的连接位置处为圆角结构,可以减小卡接部32的圆角结构与瓦板10的限位容纳部的摩擦力,降低相互刮擦损坏,另外圆角结构还可以方便瓦板10与卡接部32之间前后滑动,从而对瓦板10在温度变化下形变产生的应力进行缓冲,降低了应力损坏。
55.可选的,参照图3,卡接部32还包括:与第二分部322连接的第三分部 323,以及与第三分部323背离第二分部322的一端连接的第四分部324;第二分部322和第三分部323的夹角大于90度,第四分部324与第三分部323 垂直,且第四分部324背离第三分部323的一端指向支座主体31;相邻两个卡接部32的第四分部324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5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卡接部32可以为一个先向外侧突出弯折,再向内侧弯折环绕的结构,从而形成更大表面积的卡接部32,增大了卡接部32与限位容纳部的接触面积,使得卡接部不易被挣脱,提高整体抗风性能,另外,相邻两个卡接部32的第四分部324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使得反扣支座和瓦板完成装配后,对称的两个第四分部324相互挤压,从而使得反扣支座的两个卡接部受到反作用力与瓦板的突出容纳结构卡得更紧。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部321与第二分部322的连接位置处可以为圆角结构,第二分部322与第三分部323的连接位置处也可以为圆角结构,第三分部323与第四分部324的连接位置处也可以为圆角结构。圆角结构可以减小与瓦板的限位容纳部的摩擦力,降低相互刮擦损坏,另外圆角结构还可以方便瓦板与卡接部之间前后滑动,从而对瓦板在温度变化下形变产生的应力进行缓冲,降低了应力损坏。
58.可选的,参照图7,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反扣支座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卡接部还包括:第五分部325和第六分部326;第五分部325的一端与支座主体31的一端连接;第五分部325的另一端指向屋面,第六分部326的一端与第五分部325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分部326的另一端指向支座主体31侧壁。
59.可选的,第六分部326与第五分部325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第五分部325与支座主体31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
6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卡接部具体还可以为一种向外侧弯折并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卡接部可以在增大与瓦板的限位容纳部的接触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结构形变带来的损坏。
61.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结构,包括:多个屋面件和滑动支座50,滑动支座50固定在屋面40上,且滑动支座50设置在相邻屋面件之间,多个屋面件的瓦板10相互搭接,并通过滑动支座50对搭接位置固定,形成屋面结构。
62.具体的,参照图8,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瓦板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滑动支座50的一端用于通过自攻螺钉与屋面固定,滑动支座5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接片51,第一卡接片51为一个沿顺时针方向弯折了两次的结构,进一步参照图2,瓦板10一端的支撑结构12的端部可以设置第二卡接片13,瓦板10另一端的支撑结构12的端部可以设置第三卡接片14,第二卡接片13为一个沿顺时针方向弯折两次的结构,且第二卡接片13的外轮廓与第一卡接片51的内轮廓匹配,第三卡接片14为一个沿顺时针方向弯折三次的结构,第三卡接片14的内轮廓与第一卡接片51的外轮廓匹配。
63.在图8中,装配相邻两个瓦板10时,可以先将一个瓦板10的第三卡接片14与滑动支座50的第一卡接片51内侧锁边固定,再将另一个瓦板10的第二卡接片13与滑动支座50的第一卡接片51的外侧锁边固定,进一步参照图9,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3中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可以看到,在按照上述顺序将相邻瓦板装配完毕后,可以使得相邻瓦板的端部之间在搭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锁边牢牢固定,同时还利用了包括第一卡接片的滑动支座,对搭接位置进一步进行了加固,提高了整体的抗风揭能力。
64.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瓦板的突出容纳结构中设置一个反扣支座,从而将瓦板的中间位置牢牢固定在屋面上,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突出容纳结构和反扣支座相互勾连配合,可以从下方固定住瓦板,对瓦板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可有效提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保证屋面件在风振等环境因素下不会和屋面脱离。
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6.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6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屋面件,用于设置在屋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件包括:瓦板、光伏组件和反扣支座;所述瓦板包括:向背离所述屋面的方向凸起,且具有容纳腔体的突出容纳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瓦板两端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向背离所述屋面的方向凸起,所述突出容纳结构沿所述瓦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突出容纳结构包括: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一宽度的导入部和横截面的平均宽度为第二宽度的限位部;所述导入部和所述限位部连通;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限位部在与所述导入部连接的位置处,具有两个相对的限位容纳部;所述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反扣支座一端与所述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反扣支座设置在所述突出容纳结构时,所述反扣支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两个限位容纳部中形成限位;所述光伏组件通过分别与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突出容纳结构连接,固定设置在所述瓦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扣支座包括:横截面为u型结构的支座主体和两个卡接部;一个卡接部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卡接部与所述支座主体的相对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部向背离所述支座主体的横截面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支座主体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屋面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不断递减;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宽度沿远离所述导入部的方向不断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背离所述第二分部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部向远离所述支座主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二分部的夹角小于90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分部连接的第三分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分部背离所述第二分部的一端连接的第四分部;所述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第四分部与所述第三分部垂直,且所述第四分部背离所述第三分部的一端指向所述支座主体;相邻两个卡接部的第四分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第二分部的连接位置处为圆角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五分部和第六分部;所述第五分部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分部的另一端指向所述屋面;所述第六分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分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分部的另一端指向支座主体侧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屋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分部与所述第五分部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所述第五分部与所述支座主体连接的位置处为圆角结构。9.一种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屋面件和滑动
支座,所述滑动支座固定在屋面上,且所述滑动支座设置在相邻屋面件之间,多个所述屋面件的瓦板相互搭接,并通过所述滑动支座对搭接位置固定,形成所述屋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屋面件及屋面结构,包括:瓦板、光伏组件和反扣支座;瓦板包括:具有容纳腔体的突出容纳结构,以及设置在瓦板两端的支撑结构,突出容纳结构沿瓦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容纳结构包括:导入部和限位部;限位部在与导入部连接的位置处,具有两个相对的限位容纳部;限位容纳部与相邻的导入部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反扣支座一端与屋面固定连接,反扣支座的另一端与突出容纳结构的容纳腔体形成卡接固定连接;光伏组件固定设置在瓦板上。本实用新型在屋面件受到风吸时,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突出容纳结构和反扣支座相互勾连配合,对瓦板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可有效提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高屋面件的抗风抗振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孔维 周聪 贺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隆基绿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