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驾驶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
背景技术:
2.驾驶杆是指驾驶员操纵飞机升降舵和副翼的控制杆,通过向左拉或向右拉动驾驶杆可以控制飞机的飞行方向。
3.有相关技术设计的驾驶杆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驾驶杆主体,驾驶杆主体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驾驶杆主体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上,使得驾驶杆主体能够实现左右摆动。但是在驾驶员在操控该驾驶杆主体时,需要手动摆动驾驶杆主体,当驾驶员长时间操控驾驶杆主体后容易产生疲劳,降低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驾驶员手动左右摆动驾驶杆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包括底板和驾驶杆主体,其中驾驶杆主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驾驶杆外壳,所述驾驶杆外壳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驾驶杆主体与所述驾驶杆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为所述驾驶杆主体实现左右摆动提供驱动力。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驾驶杆主体与驾驶杆外壳转动连接,使得驾驶杆能够左右摆动,通过驱动组件能够为驾驶杆主体提供线性方向上的驱动力,有助于实现驾驶杆主体自动左右摆动。
8.优选的,所述驾驶杆主体的底端位于所述驾驶杆外壳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驾驶杆主体在驾驶杆外壳内进行左右转动,使得驾驶杆外壳对驾驶杆主体的摆动幅度进行限制。
10.优选的,所述驾驶杆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轴套的内环设置有第一销钉,所述第一销钉的两端穿过所述驾驶杆外壳。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驾驶杆主体通过轴套转动连接在驾驶杆外壳上,使得在驾驶杆在摆动的时,轴套与第一销钉摩擦受损后可以对轴套进行更换,避免直接更换驾驶杆主体,进而有助于降低更换成本。
12.优选的,所述轴套的表面伸出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转动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为所述拉杆的移动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拉力。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为拉杆提供竖直方向上的驱动力,使得拉杆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使得轴套以第一销钉为中心线进行转动,进而使得驾驶杆主体实现左右摆动。
14.优选的,驾驶杆外壳内且位于拉杆下方设置有限位钉。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拉杆在上下位移时,能够抵在限位块上,使得限位块对拉杆的位置进行限位,进而对轴套的转动幅度和驾驶杆主体的摆动幅度进行限制,有助于避免驾驶杆主体在摆动时碰撞在驾驶杆外壳的边缘上。
16.优选的,所述拉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有主臂,所述主臂上设置有第二销钉,所述第二销钉转动连接在所述驾驶杆外壳上,所述驱动组件为主臂的转动提供驱动力。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为主臂提供驱动力使主臂发生转动时,能够带动拉杆实现上下位移,同时轴套发生转动,进而使驾驶杆主体实现左右摆动。
18.优选的,所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旋转阻尼器,所述旋转阻尼器的输出端设置有阻尼杆,所述阻尼杆和所述主臂之间转动连接有阻尼杆,所述旋转阻尼器用于在所述驾驶杆主体转动时为所述驾驶杆主体提供阻尼。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旋转阻尼器为阻尼杆的转动提供阻力,阻尼连杆的移动的位移也会受阻,主臂的转动受到阻力,与主臂连接的拉杆在上下移动时受阻,轴套的转动也会受阻,同时驾驶杆主体的摆动受阻,进而实现了旋转阻尼器为驾驶杆主体的的摆动提供缓冲作用,从而有助于避免驾驶杆主体摆动力度过大导致驾驶杆主体与驾驶杆外壳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20.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双向摇臂,所述第一双向摇臂与所述主臂之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连杆;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弹簧套筒,所述弹簧套筒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双向摇臂上,所述弹簧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弹簧套筒用于使所述摆动驾驶杆主体通过手动摆动时自动回中。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对驾驶杆主体通过手动摆动,则弹簧套筒在第一双向摇臂的作用下拉伸或者收缩,当松开驾驶杆主体时,弹簧套筒自动恢复,进而有助于使驾驶杆主体自动回中。
22.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绝对值编码器,所述绝对值编码器的输入端转动连接有编码器摇臂,所述编码器摇臂与所述第一双向摇臂之间转动连接有编码器连杆,所述绝对值编码器用于对所述驾驶杆主体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双向摇臂转动时,编码器连杆发生位移,编码器摇臂会发生转动,使得与编码器摇臂连接的绝对值编码器对第一双向摇臂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进而有助于使绝对值编码器对驾驶杆主体的摆动进行检测。
24.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为线性电机,所述线性电机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线性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在驾主臂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性电机为主臂的摆动提供线性方向上的驱动力,使得主臂发生转动,同时使的拉动杆实现位移,带动轴套一起转动进而使驾驶杆主臂发生左右摆动。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驱动组件为驾驶杆主体提供驱动力,有助于驾驶杆主体在驾驶杆外壳内自动左右摆动,进而有助于缓解驾驶人员长时间驾驶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
28.2.驱动组件为线性电机,并且线性电机传动连接在驾驶杆主体上,使得线性电机能够为驾驶杆主体提供线驱动力。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既视感组件的剖视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表示回中组件和驱动组件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编码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编码器组件的侧视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11、框架;12、安装板;13、安装座;2、驾驶杆组件;21、驾驶杆外壳;22、驾驶杆固定壳;23、法兰;24、驾驶杆主体;25、轴套;26、第一销钉;27、拉杆;28、杆端关节轴承;29、第一连接块;31、第一螺钉;32、主臂;33、第二销钉;34、第二连接块;35、第二螺钉;36、固定连杆;37、限位钉;4、回中组件;41、第一双向摇臂;42、第一支架板;43、弹簧套筒;44、第二双向摇臂;45、第二支架板;5、编码器组件;51、绝对值编码器;52、编码器固定板;53、编码器摇臂;54、编码器连杆;6、驱动组件;61、线性电机;62、固定块;63、第三支架板;7、阻尼组件;71、阻尼连杆;72、旋转阻尼器;73、阻尼杆;74、塞打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驾驶杆摆动结构包括编码器和阻尼器,其中编码器能够把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转换成电信号,进而对驾驶杆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阻尼器能够提供运动阻力,对驾驶杆的摆动起到减震消能的作用。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参照图1,驾驶杆的摆动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上设置有驾驶杆组件2和阻尼组件7,其中阻尼组件7设置在驾驶杆组件2底部,使得在驾驶杆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进行左右摆动时,阻尼组件7对驾驶杆施加一定阻力。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框架11,框架11底端设置有安装板12,框架11内设置有回中组件4,框架11内且位于回中组件4的一侧设置有编码器组件5,编码器组件5用于对驾驶杆摆动的位置进行监控。安装板12下表面设置有驱动组件6,驱动组件6用于给驾驶杆的左右摆动提供驱动力,有助于实现驾驶杆的自动摆动。
38.参照图1,驾驶杆组件2包括呈中空设置的驾驶杆外壳21和驾驶杆固定壳22,其中驾驶杆固定壳22呈圆柱状并且水平设置在底板1上,驾驶杆固定壳22的两端通过安装座13固定在底板1上,驾驶杆外壳21位于驾驶杆固定壳22的上方,并且驾驶杆外壳21沿竖直方向设置,驾驶杆外壳21的底端和驾驶杆固定壳22通过法兰23固定连接,使得驾驶杆外壳21固定在底板1上。
39.参照图2,驾驶杆外壳21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驾驶杆主体24,驾驶杆主体24的底端插在驾驶杆外壳21内并且设置有轴套25,轴套25沿水平方向设置,驾驶杆固定壳22上设置有第一销钉26,第一销钉26沿轴套25轴心线方向设置并且穿过驾驶杆固定壳22和轴套25,驾驶杆主体24与驾驶杆外壳21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之间留有空隙,使得驾驶杆主驾驶杆主体24能够以轴套25轴心线为中心线在驾驶杆外壳21内实现左右摆动。
40.参照图2,驾驶杆外壳21内设置拉杆27,拉杆27位于驾驶杆主体24的下方并且沿竖直方向设置,拉杆27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杆端关节轴承28。轴套25的侧表面伸出有两个沿轴套25轴心线方向分布的第一连接块29,拉杆27顶端的杆端关节轴承28位于两个第一连接
块29之间,第一连接块29上沿轴套25轴心线方向设置有第一螺钉31,第一螺钉31贯穿两个第一连接块29和拉杆27顶端的杆端关节轴承28,第一连接块29位于驾驶杆主体24的一侧,使得当拉杆27上下移动时,轴套25发生转动,进而实现驾驶杆主体24以轴套25的轴心线为中心线进行摆动。
41.参照图2,驾驶杆外壳21上设置有限位钉37,限位钉37穿过驾驶杆外壳21的壳壁并且位于拉杆27的下方,使得限位钉37对拉杆27进行限位。拉杆27底端设置有主臂32,主臂32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穿过两个法兰23,使得主臂32的顶部位于驾驶杆外壳21内,主臂32的底部位于驾驶杆固定壳22内。主臂32顶端贯穿设置有第二销钉33,第二销钉33沿第一螺钉31轴心线方向设置,第二销钉33的两端穿过驾驶杆外壳21,使得主臂32能够以第二销钉33的轴心线为中心线进行转动。主臂32顶端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块34,拉杆27底端的连杆关节轴承位于两个第二连接块34之间,并且两个第二连接块34与该连杆关节轴由沿第二销钉33轴心线方向设置的第二螺钉35贯穿连接,使得当主臂32发生转动时,第二连接块34拉动拉杆27上下运动。
42.参照图2,主臂32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固定连杆36和阻尼连杆71,并且固定连杆36和阻尼连杆71均位于驾驶杆固定壳22内并且均沿驾驶杆固定壳22轴心线方向设置,固定连杆36位于主臂32的一侧,阻尼连杆71位于主臂32的另一侧。
43.参照图2,阻尼组件7包括设置在底板1上的旋转阻尼器72,旋转阻尼器72的输出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阻尼杆73,阻尼杆73的底端连接在连接在旋转阻尼器72的输出端,阻尼杆73的顶端与阻尼连杆71远离主臂32的一端转动连接,使得旋转阻尼器72为阻尼杆73的转动提供阻力,阻尼连杆71的移动的位移也会受阻,主臂32的转动受到阻力,与主臂32连接的拉杆27在上下移动时受阻,轴套25的转动也会受阻,同时驾驶杆主体24的摆动受阻,进而实现了旋转阻尼器72为驾驶杆主体24的的摆动提供缓冲作用,从而有助于避免驾驶杆主体24摆动力度过大导致驾驶杆主体24与驾驶杆外壳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44.参照图2,固定连杆36远离主臂32的一端穿过安装座13并且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双向摇臂41。结合图3,第一双向摇臂41穿过底板1,第一双向摇臂41的顶端与固定连杆36转动连接。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板42,两个第一支架板42均沿连杆36长度方向设置并且固定连接在底板1的下表面,两个第一支架板42位于第一双向摇臂41的两侧,并且有塞打螺钉74穿过两个第一支架板42和第一双向摇臂41,使得第一双向摇臂41被固定在底板1上并且第一双向摇臂41能够以第一支架板42上的塞打螺钉41为中心线进行转动。
45.参照图3,回中组件4包括沿固定连杆36长度方向设置的弹簧套筒43,弹簧套筒4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双向摇臂41的底端,弹簧套筒4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双向摇臂44,第二双向摇臂44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第二双向摇臂44的顶端与弹簧套筒43远离第一双向摇臂41的一端通过塞打螺钉74转动连接。安装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支架板45,两个第二支架板45均沿弹簧套筒43长度方向设置且分别位于第二双向摇臂44的两侧,并且由塞打螺钉74贯穿连接两个第二支架板45和第二双向摇臂44,使得第二双向摇臂44转动连接在安装板12上。
46.参照图3,驱动组件6包括线性电机61,线性电机61沿弹簧套筒43长度方向设置,并且线性电机61的输出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双向摇臂44的底端。线性电机61启动后,线性电机
61的输出端推动第二双向摇臂44,使得第二双向摇臂44以双向摇臂上的塞打螺钉74为中心线进行转动。线性电机61远离第二双向摇臂44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块62,安装板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三支架板63,第三支架板63沿线性电机61输出轴长度方向设置,固定块62位于两个第三支架板63之间并且由塞打螺钉74穿过两个第三支架板63和固定块62,使得固定块62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三支架板63上,进而使线性电机61转动连接在安装板12的下表面上。
47.参照图4,编码器组件5包括设置在安装板12上的绝对值编码器51,绝对值编码器51位于弹簧套筒43的一侧。安装板12上设置有编码器固定板52,编码器固定板52呈l状且分为竖直板和水平板,其中编码器固定板52的水平板固定在安装板12上。结合图5,绝对值编码器51位于编码器固定板52的水平板上,并且绝对值编码器51的输入轴穿过编码器固定板52的竖直板,使得绝对值编码器51固定在编码器固定板52上,进而使得绝对值编码器51固定在安装板12上。
48.参照图4,绝对值编码器51的输入轴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编码器摇臂53,编码器摇臂53的底端转动连接在绝对值编码器51的输入轴上,编码器摇臂53的顶端设置有编码器连杆54,编码器连杆54沿弹簧套筒43长度方向设置,并且编码器连杆54的一端与编码器摇臂53顶端转动连接。第一双向摇臂41底端的塞打螺钉74从第一双向摇臂41的底端穿出并且贯穿编码器连杆54远离编码器摇臂53的一端。当第一双向摇臂41转动时,编码器连杆54发生位移,编码器摇臂53会发生转动,使得与编码器摇臂53连接的绝对值编码器51对第一双向摇臂41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进而使绝对值编码器51对驾驶杆主体24的摆动进行检测。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线性电机61驱动驾驶杆主体24摆动时,启动电机线性电机61,线性电机61的输出端驱动第二双向摇臂44轴进行摆动,带动弹簧套筒43发生移动,进而使第一双向摇臂41发生转动,绝对值编码器51对第一双向摇臂41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连接在第一双向摇臂41上的主臂32发生摆动,使得连接在主臂32上的拉杆27上下移动,此时的轴套25发生转动发生转动,进而控制驾驶杆主体24发生左右摆动,旋转阻尼器72对主臂32的摆动产生阻力,同时也对驾驶杆主体24的摆动起到缓冲作用,进而有助于避免驾驶杆主体24因摆动力度过大与驾驶杆外壳21产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包括底板(1)和驾驶杆主体(24),其中驾驶杆主体(24)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驾驶杆外壳(21),所述驾驶杆外壳(21)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驾驶杆主体(24)与所述驾驶杆外壳(21)转动连接;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驱动组件(6),所述驱动组件(6)用于为所述驾驶杆主体(24)实现左右摆动提供驱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杆主体(24)的底端位于所述驾驶杆外壳(2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杆主体(24)的底端设置有轴套(25),所述轴套(25)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轴套(25)的内环设置有第一销钉(26),所述第一销钉(26)的两端穿过所述驾驶杆外壳(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25)的表面伸出有第一连接块(29),所述第一连接块(29)上转动连接有拉杆(27),所述拉杆(27)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组件(6)为所述拉杆(27)的移动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拉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杆外壳(21)内且位于拉杆(27)下方设置有限位钉(3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7)的底端转动连接有主臂(32),所述主臂(32)上设置有第二销钉(33),所述第二销钉(33)转动连接在所述驾驶杆外壳(21)上,所述驱动组件(6)为主臂(32)的转动提供驱动力。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旋转阻尼器(72),所述旋转阻尼器(72)的输出端设置有阻尼杆(73),所述阻尼杆(73)和所述主臂(32)之间转动连接有阻尼杆(73),所述旋转阻尼器(72)用于在所述驾驶杆主体(24)转动时为所述驾驶杆主体(24)提供阻尼。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双向摇臂(41),所述第一双向摇臂(41)与所述主臂(32)之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连杆(36);所述底板(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上设置有弹簧套筒(43),所述弹簧套筒(4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双向摇臂(41)上,所述弹簧套筒(43)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6)传动连接,所述弹簧套筒(43)用于使所述摆动驾驶杆主体(24)通过手动摆动时自动回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2)上设置有绝对值编码器(51),所述绝对值编码器(51)的输入端转动连接有编码器摇臂(53),所述编码器摇臂(53)与所述第一双向摇臂(41)之间转动连接有编码器连杆(54),所述绝对值编码器(51)用于对所述驾驶杆主体(24)的摆动幅度进行检测。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6)为线性电机(61),所述线性电机(6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2)上,所述线性电机(6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在所述弹簧套筒(43)远离第一双向摇臂(41)的一端。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驾驶杆的左右摆动结构,其包括底板和驾驶杆主体,包括底板和驾驶杆主体,其中驾驶杆主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驾驶杆外壳,所述驾驶杆外壳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驾驶杆主体与所述驾驶杆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为所述驾驶杆主体实现左右摆动提供驱动力。本申请有助于改善驾驶员手动操控驾驶杆左右摆动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左右摆动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左右摆动容易产生疲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沈丹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鸿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