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12  158



1.本技术涉及害虫消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背景技术:

2.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属营巢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习性怕光,长期生活于所筑巢及蚁路的黑暗环境中,组织严谨,分工精细,破坏力十分强大。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
3.专利公开号为cn2025144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白蚁诱杀器,包括罐形器物和带有引诱物的诱芯,所述罐形器物上设有一个上盖,所述上盖与罐形器物螺纹配合,所述诱芯悬挂在上盖上,所述罐形器物上还设有多个供引诱物味道散发出去的散发孔,且所述罐形器物内腔底面还设有一个用于放置药物的器皿。引诱白蚁从散发孔中爬进罐形器,进而被里面器皿内的药物所毒杀。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消杀白蚁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观测消杀白蚁进程,需要反复开盖确认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直观的观测白蚁消杀的进程,方便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的时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杀虫剂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壳体的上端设有上开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
8.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直管通过一固定板与壳体连接,所述小孔位于所述固定板和壳体底部之间,直管底端与壳体底部间设有间距;
9.所述松木条滑移设置在直管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观测机构,所述观测机构包括圆盘和长杆,所述圆盘滑移设置在所述直管内,所述杀虫剂设置在松木条与圆盘之间,所述长杆设置在所述圆盘上,且所述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伸出壳体外。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松木条从直管上端投下,松木条受重力作用沿直管高度方向向下滑落,因直管底端与底盖底端互不接触,故有部分松木条暴露在直管外;当白蚁从小孔内爬进壳体后啃食暴露出的松木条,松木条随着白蚁的啃食逐渐变小,带动松木条上方放置的杀虫剂向下移动,杀虫剂则带动圆盘和固定在圆盘上的长杆向下移动。当大部分松木条被啃食干净时,杀虫剂从直管内掉落,对壳体内的白蚁进行消杀。操作人员通过观察长杆的高度位置,能直观地观测出壳体内松木条和杀虫剂的剩余情况,方便后续对壳体内的松木条和杀虫剂进行更换,增加对白蚁消杀进程的判断准确性。
11.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若干消杀空间,任意所述消杀空间内皆设置有所述直管与所述观测机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消杀空间,多个消杀空间可以缩小每个松木条
的尺寸,缩短每个松木条所需啃食的时间,从而可以加快消杀效率。
13.优选的,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供白蚁通过的蚁洞。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蚁可以通过分隔板上开设的蚁洞在任意消杀空间内穿梭,如此在出现一个消杀空间内的松木条被白蚁啃食并进行消杀工作时,其他的消杀空间内松木条可以继续吸引白蚁,提高杀虫剂的利用率。
15.优选的,所述上开口上安装有上盖,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供所述长杆穿过的开口。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杆可以从上盖上穿过,使得上盖有效地对壳体进行封闭的同时,也不影响操作人员对长杆的观测效果。
17.优选的,所述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可拆设置有指示牌。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指示牌提高了对长杆的辨识度,提示人们注意避让地下掩埋的壳体的同时,也便于操作人员后续寻找壳体。
19.优选的,所述壳体周壁上设置有遮挡檐,所述遮挡檐设置在所述小孔上沿,所述遮挡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遮挡檐的两侧均设有连接侧板,所述连接侧板与壳体连接,且所述小孔设置在两连接侧板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檐与连接侧板对壳体上的小孔起到隔挡作用,避免在壳体埋入地下时有泥土堵塞小孔,减少泥土、杂质对消杀白蚁效率的影响。
21.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上连接有底盖,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若干海绵,若干所述海绵可拆设置在所述底盖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现下雨等情况时,会出现部分雨水进入壳体的情况,底盖上设置的海绵起到吸水作用,避免壳体底部沉积水分而对白蚁消杀效率产生影响,同时海绵可拆设置,方便后续操作人员对海绵的更换和清理。
23.优选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拉起的提手。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方便操作人员将壳体从土中提起。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松木条受重力作用沿直管高度方向向下滑落,因直管底端与底盖底端互不接触,故有部分松木条暴露在直管外;当白蚁从小孔内爬进壳体后啃食暴露出的松木条,松木条随着白蚁的啃食逐渐变小,带动松木条上方放置的杀虫剂向下移动,杀虫剂则带动圆盘和固定在圆盘上的长杆向下移动。当大部分松木条被啃食干净时,杀虫剂从直管内掉落,对壳体内的白蚁进行消杀。操作人员通过观察长杆的高度位置,能直观地观测出壳体内松木条和杀虫剂的剩余情况,方便后续对壳体内的松木条和杀虫剂进行更换,增加对白蚁消杀进程的判断准确性;
27.2.设置多个消杀空间,多个消杀空间可以缩小每个松木条的尺寸,缩短每个松木条所需啃食的时间,从而可以加快消杀效率;
28.3.白蚁可以通过分隔板上开设的蚁洞在任意消杀空间内穿梭,如此在出现一个消杀空间内的松木条被白蚁啃食并进行消杀工作时,其他的消杀空间内松木条可以继续吸引白蚁,提高杀虫剂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图;
31.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2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上盖;3、底盖;4、杀虫剂;5、松木条;6、提手;7、分隔板;8、消杀空间;9、固定板;10、直管;11、观测机构;111、圆盘;112、长杆;12、指示牌;13、遮挡檐;14、连接侧板;15、海绵;16、小孔;17、蚁洞。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埋式白蚁消杀装置。
36.如图1所示,一种地埋式白蚁消杀装置包括壳体1、上盖2、底盖3、杀虫剂4和松木条5。
37.壳体1呈圆筒状,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盖2转动连接在壳体1顶端,用于封堵壳体1顶端的上开口,上盖2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1拉起的提手6。底盖3转动连接在壳体1底端,用于封堵壳体1底端的下开口。
38.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周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16。
39.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分隔板7,若干分隔板7底端均开设有若干供白蚁通过的蚁洞17。若干分隔板7将壳体1内分隔成若干消杀空间8。白蚁通过蚁洞17实现在任意消杀空间8内穿梭,使得白蚁可以在任意消杀空间8内啃食松木条5,避免过多的白蚁进入同一消杀空间8而使其他消杀空间8的消杀效果减弱,以此提高消杀白蚁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以六个分隔板7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40.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内的每个消杀空间8内均设置有固定板9,固定板9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壁上,固定板9与分隔板7固定连接,且与分隔板7互相垂直设置,固定板9高度高于小孔16的高度。固定板9上开设有开孔,固定板9上固定连接有直管10,直管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直管10与开孔对应设置。
41.直管10底端皆开设有开口,直管10底端的开口与底盖3设置有间隙。直管10内滑移设置有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5,松木条5与直管10内壁间隙配合,因直管10和底盖3之间设有间隙,故部分松木条5暴露在直管10外。松木条5上设置有消杀白蚁的杀虫剂4,杀虫剂4随着松木条5的滑移而在直管10内沿垂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小孔16设置有多个,方便白蚁从各个位置进入壳体1内。
42.如图3所示,壳体1内的每个消杀空间8内均设置有观测机构11,观测机构11包括圆盘111和长杆112。圆盘111滑移设置在直管10内,且圆盘111设置在杀虫剂4上方。长杆112固定连接在圆盘111上,长杆112远离圆盘111的一端穿过上盖2上的开口以伸出壳体1外。
43.在本实施例中,圆盘111和长杆112分别设置有六个,长杆112远离圆盘111的一端可拆连接有指示牌12,指示牌12套设在长杆112上。指示牌12提高了对长杆112的辨识度,提示人们注意避让地下掩埋的壳体1的同时,也便于操作人员后续寻找壳体1。同时指示牌12可拆设置,使得操作人员方便将指示牌12拆下进行清理或更换。
44.壳体1周壁上固定连接有遮挡檐13,遮挡檐13设置在小孔16上沿处,且遮挡檐13向下倾斜设置,小孔16位于遮挡檐13上沿所在水平面和下沿所在水平面之间。
45.遮挡檐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侧板14,连接侧板14与壳体1固定连接,遮挡檐13与连接侧板14相互垂直设置。小孔16位于遮挡檐13两端的连接侧板14之间。遮挡檐13与连接侧板14对壳体1上的小孔16起到隔挡作用,避免在壳体1埋入地下时有泥土堵塞小孔16,减少泥土、杂质对消杀白蚁效率的影响。
46.如图4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海绵15,底盖3上开设有空槽15,海绵15可拆连接在空槽内。海绵15与松木条5错位设置,避免松木条5堵住空槽而使空槽内的海绵15的吸水效果受到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海绵15设置有六个,且任意消杀空间8内皆设置有海绵15。
47.实施原理为:
48.操作人员将壳体1埋入地下,土壤中的白蚁受到壳体1内松木条5的吸引,通过壳体1周壁上的小孔16爬进壳体1内。爬进壳体1的白蚁在各个消杀空间8内啃食暴露在长管外的松木条5,松木条5随着白蚁的啃食而逐渐减少,带动松木条5上的杀虫剂4沿直管10高度方向向下移动,杀虫剂4带动圆盘111向下移动,圆盘111再带动长杆112向下移动;当松木条5被啃食干净后,杀虫剂4从直管10内洒落出来对白蚁进行消杀;而长杆112则随着松木条5的减少而向下移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长杆112在垂直方向移动的距离观测出壳体1内消杀白蚁的进程,同时也能对更换松木条5和杀虫剂4的时机进行判断。避免反复打开上盖2确认消杀白蚁进程,提高了白蚁消杀的效率。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1)、杀虫剂(4)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有上开口,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16);所述壳体(1)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10),直管(10)通过一固定板(9)与壳体(1)连接,所述小孔(16)位于所述固定板(9)和壳体(1)底部之间,直管(10)底端与壳体(1)底部间设有间距;所述松木条(5)滑移设置在直管(10)内,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观测机构(11),所述观测机构(11)包括圆盘(111)和长杆(112),所述圆盘(111)滑移设置在所述直管(10)内,所述杀虫剂(4)设置在松木条(5)与圆盘(111)之间,所述长杆(112)设置在所述圆盘(111)上,且所述长杆(112)远离所述圆盘(111)的一端伸出壳体(1)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将壳体(1)内部分隔为若干消杀空间(8),任意所述消杀空间(8)内皆设置有所述直管(10)与所述观测机构(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7)上开设有供白蚁通过的蚁洞(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上安装有上盖(2),所述上盖(2)上开设有供所述长杆(112)穿过的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杆(112)远离所述圆盘(111)的一端可拆设置有指示牌(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周壁上设置有遮挡檐(13),所述遮挡檐(13)设置在所述小孔(16)上沿,所述遮挡檐(13)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遮挡檐(13)的两侧均设有连接侧板(14),所述连接侧板(14)与壳体(1)连接,且所述小孔(16)设置在两连接侧板(14)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上连接有底盖(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若干海绵(15),若干所述海绵(15)可拆设置在所述底盖(3)上。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1)拉起的提手(6)。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害虫消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杀虫剂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壳体的上端设有上开口,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壳体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直管通过一固定板与壳体连接,小孔位于固定板和壳体底部之间,直管底端与壳体底部间设有间距;松木条滑移设置在直管内,壳体内设置有观测机构,观测机构包括圆盘和长杆,圆盘滑移设置在直管内,杀虫剂设置在松木条与圆盘之间,长杆设置在所述圆盘上,且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伸出壳体外。本申请具有直观观测白蚁消杀的进程,方便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时间的效果。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时间的效果。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时间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金虹 何红英 邹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卫康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7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