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

专利查询2022-8-14  112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外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


背景技术:

2.在使用常规口咽通气道时,操作者常借助胶带沿原有翼缘下方进行“8字形”缠绕,分别固定在患者两侧面颊部,无配套的固定胶带且操作不便、固定不牢,容易造成口咽通气道松动并从口腔滑出,影响患者的治疗,造成潜在的医疗风险;此外,常规口咽通气道为单根直达咽喉部的管腔,加之用以固定的胶带存在封闭遮挡作用,用吸痰器进行吸痰操作时只能吸取到咽喉部的分泌物,而无法进入口腔清理口腔分泌物,而当患者口腔放置了吸痰的装置时,基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会大量分泌口腔分泌物等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只能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通过在口咽通气道的两侧设置口腔吸取通道,实现了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同时还吸取口腔内的口腔分泌物,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且增加了治疗效果。
4.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内容如下:
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用于吸取咽喉部分泌物及口腔分泌物,包括上翼缘,以及设置在上翼缘背板上并用于插入到患者咽喉部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口咽通气道;在上翼缘的背板上位于口咽通气道两侧处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插入到患者口腔内吸取口腔分泌物的口腔吸取通道。
6.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下翼缘,所述下翼缘设置在所述口腔吸取通道和口咽通气道上并位于所述上翼缘的底部,且所述下翼缘的两侧前段为背向上翼缘弯曲的弧形板,下翼缘的中段为与上翼缘平行的直板。
7.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口腔吸取通道为圆管状结构,直径为0.4cm,长为0.4cm。
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两侧口腔吸取通道上的医用胶带,所述医用胶带为长带状结构,包括中段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用于粘贴在患者面部进行固定的粘贴部,在所述粘贴部的上设置有覆盖膜;所述医用胶带通过中段的安装部与所述口腔吸取通道固定连接。
9.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为长4cm且宽0.3cm的带状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口腔吸取通道外侧,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的所述粘贴部为长8cm且宽1cm的带状结构。
10.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口咽通气道依次分为安装在固定在上翼缘背板上的固定通道,以及连接在所述固定通道末端并用于插入患者口腔进行过渡的口腔部管,还有连接在所述口腔部管末端并用于插入患者咽喉部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咽弯
曲管。
11.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口腔部管的外侧设置有牙垫。
1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牙垫两端面的外部宽度和长度均为1.8cm。
13.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上翼缘为切掉两端的椭圆形圆片直板结构,所述上翼缘的长度为3cm,最大宽度为2cm;所述下翼缘的平面形状结构与上翼缘一致,所述下翼缘的总平面长度为4cm,宽度为2.5cm。
14.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的间隔为0.2cm。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6.(1)增设了口腔吸取通道,实现了对患者咽喉部的分泌物进行吸取的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吸取;
17.(2)增设了牙垫,通过牙垫增加了患者的佩戴舒适感,避免牙齿无处可垫造成的口腔面部肌肉酸痛等等;
18.(3)增设了下翼缘,下翼缘设置为带有弯曲的弧形板,对于牙齿缺失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下翼缘与牙龈形成限位结构,防止过度吞咽;
19.(4)增设了医用胶带,实现了对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固定,防止脱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22.其中:1、上翼缘,2、下翼缘,3、口腔吸取通道,4、医用胶带,5、牙垫,6、咽弯曲管,7、口咽通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1:
26.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用于吸取咽喉部的分泌物及清理口腔分泌物,如图1、图2所示,所述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包括上翼缘1,以及设置在上翼缘1背板上并插入患者口腔进入的口咽通气道7;在上翼缘1的背板上位于口咽通气道7两侧处还分
别设置有位于患者口腔内的口腔吸取通道3。
27.工作原理:通过增设口腔吸取通道3,可以实现在使用口咽通气道7进行吸取咽喉部的咽喉部分泌物的同时,还可以使用口腔吸取通道3对口腔内的口腔分泌物进行吸取。
28.实施例2:
29.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下翼缘2,所述下翼缘2设置在两侧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上位于上翼缘1底部,且所述下翼缘2的外侧前段为背向上翼缘1弯曲的弧形板,下翼缘2的中段为与上翼缘1平行的直板。
30.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为圆管状结构,直径为0.4cm,长为0.4cm。
31.工作原理:通过设置下翼缘2,对于牙齿缺失的病患而言,可以通过下翼缘2和牙龈之间形成限位结构,防止装置过于吞咽。
32.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33.实施例3:
34.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2任一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设置在两侧口腔吸取通道3上的医用胶带4,所述医用胶带4为长带状结构,包括中段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用于粘贴在患者面部进行固定的粘贴部,在所述粘贴部的上设置有覆盖膜。
35.工作原理:通过撕开粘贴部上的覆盖膜,将粘贴部贴在患者面部进行固定,实现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固定。
36.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2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37.实施例4:
38.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安装部为长4cm且宽0.3cm的带状结构,固定安装在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外侧,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的粘贴部为长8cm且宽1cm的带状结构。
39.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40.实施例5:
41.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口咽通气道7依次分为安装在固定在上翼缘1背板上的固定通道,以及连接在固定通道末端且位于患者口腔的口腔部管,还有连接在口腔部管末端插入患者咽喉部的咽弯曲管6。
42.工作原理:咽弯曲管6深入咽喉部进行吸取咽喉部分泌物,口腔部管设置在口腔中作为过渡,通过固定通道实现固定安装。
43.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44.实施例6:
45.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口腔部管的外侧设置有牙垫5。
46.进一步地,所述牙垫5两端面的外部宽度和长度均为1.8cm。
47.工作原理:在口腔部管外侧设置牙垫5,可以用来垫患者的牙齿,避免口腔内部无处受力支撑,导致肌肉长期处于紧绷状态,造成患者面部肌肉酸痛不适。
48.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49.实施例7:
50.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6任一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上翼缘1为切掉两端的椭圆形圆片直板结构,长度为3cm,宽度为2cm;所述下翼缘2的平面形状结构与上翼缘1一致,位于中段的两侧设置为背向上翼缘1弯曲的弧形板结构,所述下翼缘2的总平面长度为4cm,宽度为2.5cm。
51.进一步地,所述上翼缘1和下翼缘2之间的间隔为0.2cm。
52.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6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5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用于吸取咽喉部分泌物及口腔分泌物,包括上翼缘(1),以及设置在上翼缘(1)背板上并用于插入到患者咽喉部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口咽通气道(7);其特征在于,在上翼缘(1)的背板上位于口咽通气道(7)两侧处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插入到患者口腔内吸取口腔分泌物的口腔吸取通道(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翼缘(2),所述下翼缘(2)设置在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和口咽通气道(7)上并位于所述上翼缘(1)的底部,且所述下翼缘(2)的两侧前段为背向上翼缘(1)弯曲的弧形板,下翼缘(2)的中段为与上翼缘(1)平行的直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为圆管状结构,直径为0.4cm,长为0.4c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两侧口腔吸取通道(3)上的医用胶带(4),所述医用胶带(4)为长带状结构,包括中段的安装部以及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用于粘贴在患者面部进行固定的粘贴部,在所述粘贴部的上设置有覆盖膜;所述医用胶带(4)通过中段的安装部与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长4cm且宽0.3cm的带状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口腔吸取通道(3)外侧,设置在安装部两侧的所述粘贴部为长8cm且宽1cm的带状结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口咽通气道(7)依次分为安装在固定在上翼缘(1)背板上的固定通道,以及连接在所述固定通道末端并用于插入患者口腔进行过渡的口腔部管,还有连接在所述口腔部管末端并用于插入患者咽喉部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咽弯曲管(6)。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口腔部管的外侧设置有牙垫(5)。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牙垫(5)两端面的外部宽度和长度均为1.8cm。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1)为切掉两端的椭圆形圆片直板结构,所述上翼缘(1)的长度为3cm,最大宽度为2cm;所述下翼缘(2)的平面形状结构与上翼缘(1)一致,所述下翼缘(2)的总平面长度为4cm,宽度为2.5cm。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1)和下翼缘(2)之间的间隔为0.2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用于吸取咽喉部的咽喉部分泌物及口腔内的口腔分泌物,所述新型医用口咽通气包包括上翼缘,以及设置在上翼缘背板上并插入患者口腔进入的口咽通气道;在上翼缘的背板上位于口咽通气道两侧处还分别设置有位于患者口腔内的口腔吸取通道。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只能吸取口腔分泌物的缺点,通过在口咽通气道的两侧设置口腔吸取通道,实现了吸取咽喉部分泌物的同时还吸取口腔内的口腔分泌物,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且增加了治疗效果。且增加了治疗效果。且增加了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杰 王颢润 肖静 刘佳 刘琴 邓亚星 陈果 江红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1.1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