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14  122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换床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


背景技术:

2.危重病人要进入医院,一般要经过以下的移动和换床搬动:
3.从发病现场搬到救护车急救担架车上,再搬到急诊科救护床上,初诊后病人要被搬运到担架车上并移动到功能科b超床上,经过一系列检查,或者到放射科x线机床上,或者到ct室床上,或者到磁共振(mri)床上,最后到急诊手术床上,术后再回病房病床上,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病人多次的搬运;并且多数危重患者在一周内还有可能要复查,这样就会再次搬运一遍;而危重病人的搬移与普通患者不同,特别是外伤危重病人,要求病人水平直体搬运;现行惯例一般是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组成的6个以上人员,分别在患者左右两侧,要么六双手同时抬、拉患者身体下的床单来移动患者;要么就是右左两侧的人双手掏在患者身体下、手拉手抬起、移动患者;就这样的两种惯用方法也是很难保证危重患者从一个床上水平、直体、平稳的搬运到另一个床上;如ct室床、磁共振(mri)床、担架车、手术床、病床、b超床、x线机,这样容易对危重病人造成二次伤害;为此,急需一种既能够方便移动,又能节省人手,实现危重病人水平直体搬运的移动换床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危重病人,水平直体移动搬运不便,耗费人力,以及搬运时造成病人二次伤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包括担架车、立柱、伸缩臂机构、伸缩动力装置、绞盘、绞盘动力装置、绞缆和吊钩;在担架车的车体左侧上端安装有竖直的立柱,在立柱的上端固定有能横向向右伸缩的伸缩臂机构和能够驱动伸缩臂机构向右伸缩的伸缩动力装置,伸缩动力装置的伸缩动力输出端与伸缩臂机构传动连接;在伸缩臂机构的伸缩右端装有绞盘及绞盘动力装置,绞盘上缠绕有绞缆,绞盘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绞盘传动连接,绞缆的末端连接有吊钩。
6.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7.上述伸缩臂机构包括基筒、伸缩筒组件和端筒;在立柱的上端固定有基筒,基筒右端开口,在基筒内套装有能向右伸出的伸缩筒组件,在伸缩筒组件的内端连接有端筒,所述绞盘及绞盘动力装置装于端筒的右端;伸缩筒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内外套装关系的伸缩筒,在最外侧伸缩筒左端外侧与基筒右端内侧之间、在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右端内侧和内伸缩筒的左端外侧之间,以及在最内侧所述伸缩筒的右端内侧与端筒的左端外侧之间分别设有能相互移动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伸缩动力装置包括卷筒轴、驱动卷筒、拉绳、伸出动力轮组和回拉动力轮组;在伸缩筒组件左侧的基筒内安装有卷筒轴,在卷筒轴上固定安装有驱动卷筒;在驱动卷筒上缠绕有拉绳,在驱动卷筒前侧的伸缩筒组
件上装有伸出动力轮组,拉绳前端依次绕经伸出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在驱动卷筒后侧的伸缩筒组件上装有回拉动力轮组,拉绳后端依次绕经回拉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上。
8.上述限位机构包括上托辊、下托辊、上限位挡块和下限位挡块;在基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在基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外侧安装有上托辊,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底部外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所述基筒的下托辊位于最外侧伸缩筒的下限位挡块右侧,所述最外侧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基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下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下托辊位于端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端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
9.上述伸出动力轮组包括基筒换向轮、端筒挂轮、伸缩筒伸出挂轮、伸缩筒换向轮和伸缩筒回缩挂轮;在基筒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有基筒换向轮,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前侧壁上设有前缺口,在端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端筒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伸出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拉绳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伸缩筒伸出挂轮、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回缩动力轮组包括伸缩筒回缩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后侧壁上设有后缺口,在每个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有伸缩筒回缩挂轮,拉绳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
10.上述伸缩筒伸出挂轮与伸缩筒回缩挂轮分别为平行的双轮结构,且在双轮之间有过绳间隙,所述拉绳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伸缩筒伸出挂轮的过绳间隙,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所述拉绳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的过绳间隙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
11.上述拉绳上安装有拉绳张紧机构,拉绳张紧机构包括张紧弹簧、连接螺栓和锁紧螺母;张紧弹簧右端与连接螺栓左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张紧弹簧的左端与拉绳的前端连接,连接螺栓穿过端筒左侧筒壁与锁紧螺母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一起。
12.上述所述基筒的左部前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后端穿过基筒与卷筒轴传动连接在一起。
13.上述绞盘动力装置采用绞盘电机,所述端筒的右端固定有绞盘安装座体,所述绞盘通过绞盘轴安装在绞盘安装座体上,在绞盘安装座体上的前端固定有绞盘电机,绞盘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绞盘轴通过逆止联轴器传动连接。
14.上述对应立柱位置的担架床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分别与绞盘电机和电机通过导线电连接。
15.上述基筒和每个伸缩筒右端底部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辊轴卡槽,辊轴卡槽包括进轴段和左斜向下的托轴段,所述下托辊的辊轴前后两端分别卡在辊轴卡槽的托轴段内;所述上托辊通过轴座固定安装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或/和,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和下轮座,所述伸缩筒伸出挂轮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和下轮座之间;伸缩筒的后缺口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
和下轮座,所述伸缩筒回缩挂轮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和下轮座之间。
16.上述立柱或/和担架车上装有配重块。
17.上述伸缩臂机构为二级伸缩臂机构,包括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一级伸缩筒套装在二级伸缩筒外侧,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左端顶部内侧安装有上托辊,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左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所述基筒下托辊位于一级伸缩筒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一级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基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一级伸缩筒的下托辊位于二级伸缩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二级伸缩筒位于一级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二级伸缩筒的下托辊位于端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端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二级伸缩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在一级伸缩筒的前缺口固定安装有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在一级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拉绳的前端依次绕经基筒换向轮、一级伸缩筒的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一级伸缩筒的伸缩筒换向轮、二级伸缩筒的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二级伸缩筒的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在一级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拉绳的后端依次绕经一级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和二级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
18.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回缩伸缩臂机构和吊钩,能够将承载危重病人的铲式担架从各种床上或地上水平直体搬运到担架车上,利用担架车,医护人员便可推着病人在病房、检查室、手术室等各科室进出;同时,通过回缩伸缩臂机构和吊钩,还可将承载危重病人的铲式担架从担架车上搬运到各种床上,大大方便了病人的移动,不仅减少人力,降低搬运强度,其次在搬运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患者的“水平”和“直体”,不会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19.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伸缩臂机构在回缩状态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伸缩臂机构在伸出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3为附图1中a-a向结构示意图。
22.附图4为附图3中伸缩臂机构在伸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5为附图1中伸缩筒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4.附图6为附图1中的伸缩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担架车,2为立柱,3为绞盘,4为绞缆,5为吊钩,6为基筒,7为端筒,8为卷筒轴,9为驱动卷筒,10为拉绳,11为上限位挡块,12为下托辊,13为上托辊,14为下限位挡块,15为基筒换向轮,16为前缺口,17为端筒挂轮,18为伸缩筒伸出挂轮,19为伸缩筒换向轮,20为伸缩筒回缩挂轮,21为后缺口,22为连接螺栓,23为锁紧螺母,24为电机,25为辊轴卡槽,26为轴座,27为上轮座,28为下轮座,29为一级伸缩筒,30为二级伸缩筒,31张紧弹簧,32为绞盘安装座体,33为绞盘电机,34为逆止联轴器,18-1为第一伸缩筒伸出
挂轮,18-2为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27.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28.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9.如附图1、2、3、4所示,该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包括担架车1、立柱2、伸缩臂机构、伸缩动力装置、绞盘3、绞盘动力装置、绞缆4和吊钩5;在担架车1的车体左侧上端安装有竖直的立柱2,在立柱2的上端固定有能横向向右伸缩的伸缩臂机构和能够驱动伸缩臂机构向右伸缩的伸缩动力装置,伸缩动力装置的伸缩动力输出端与伸缩臂机构传动连接;在伸缩臂机构的伸缩右端装有绞盘3及绞盘动力装置,绞盘3上缠绕有绞缆4,绞盘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绞盘传动连接,绞缆4的末端连接有吊钩5。
30.其中,伸缩臂机构经伸缩动力装置的驱动,能够带动绞盘3、绞盘动力装置和吊钩5向右伸出或向左回缩;吊钩5可用于悬挂铲式担架;使用时,利用铲式担架,可以保证病人在“水平”和“直体”的状态下,通过伸缩臂机构伸出,将吊钩5移动到铲式担架正上方,挂接铲式担架后,将铲式担架及病人向上提起,通过回缩伸缩臂机构,铲式担架移动至担架车1的正上方,下放吊钩5,将病人和铲式担架放置在本危移动换床车上,担架车1有车轮,医护人员医院便可推着病人在病房、检查室、手术室等各科室进出,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将病人保持“水平”和“直体”的在检查床、病床、及手术床上之间搬运,大大方便了病人的移动,不仅减少人力,降低搬运强度,其次在搬运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患者的“水平”和“直体”,不会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
31.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32.如附图1、2、3、4所示,伸缩臂机构包括基筒6、伸缩筒组件和端筒7;在立柱2的上端固定有基筒6,基筒6右端开口,在基筒6内套装有能向右伸出的伸缩筒组件,在伸缩筒组件的内端连接有端筒7,所述绞盘3及绞盘动力装置装于端筒7的右端;伸缩筒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内外套装关系的伸缩筒,在最外侧伸缩筒左端外侧与基筒6右端内侧之间、在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右端内侧和内伸缩筒的左端外侧之间,以及在最内侧所述伸缩筒的右端内侧与端筒7的左端外侧之间分别设有能相互移动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伸缩动力装置包括卷筒轴8、驱动卷筒9、拉绳10、伸出动力轮组和回拉动力轮组;在伸缩筒组件左侧的基筒6内安装有卷筒轴8,在卷筒轴8上固定安装有驱动卷筒9;在驱动卷筒9上缠绕有拉绳10,在驱动卷筒9前侧的伸缩筒组件上装有伸出动力轮组,拉绳10前端依次绕经伸出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在驱动卷筒9后侧的伸缩筒组件上装有回拉动力轮组,拉绳10后端依次绕经回拉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
33.其中,拉绳10卷绕在驱动卷筒9上,拉绳10会随着驱动卷筒9的正转及反转而产生牵拉作用,驱动卷筒9的反转时,前侧拉绳10卷入驱动卷筒9,后侧拉绳10被释放,逐渐卷入驱动卷筒9的拉绳10会形成向左的牵拉力,对通过伸出动力轮组连接的伸缩筒组件及端筒7
施加向右的推力,将伸缩筒组件和端筒7推出,实现伸缩臂机构的伸出;反之,驱动卷筒9的正转时,后侧拉绳10卷入驱动卷筒9,前侧拉绳10释放,逐渐卷入驱动卷筒9的拉绳10会形成向左的牵拉力,对通过伸出动力轮组连接的伸缩筒组件及端筒7施加向左的拉力,将已经伸出的伸缩臂机构回缩复位;限位机构起到对基筒6与最外侧伸缩筒之间,伸缩筒组件之间和端筒7与最内侧伸缩筒之间的移动限位作用。
34.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铲式担架被起吊回缩后能够平直(不能倾斜)放置在移动换床车上,伸缩臂机构的吊钩5位置不能超过移动换床车宽度的一半,即35公分;其次,为了能够将铲式担架平直提起,伸缩臂机构需要伸长至铲式担架的中心正上方后,这样吊钩起吊时才会保持铲式担架平直平稳上提,因此,按照常规将铲式担架平均宽度以70公分为基准,吊钩5需要以担架车1最右担架边沿为界限再向右至少伸出35公分,才能置于铲式担架的中心正上方;因此,本移动换床车的伸缩臂机构的伸缩变量需要从35公分以下,伸至105公分以上,这种大区间的伸缩量是一般伸缩机构无法实现的;而本移动换床车的伸缩臂机构和伸缩动力装置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大区间伸缩量,首先伸缩筒组件可以根据伸长量逐量叠加,其次,采用的伸出动力轮组和回拉动力轮组只需安装在叠加的相邻伸缩筒之间便可实现整个伸缩臂机构伸缩动作,完全满足使用需求;而且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更加的便利。
35.如附图1、2、3、4、5、6所示,限位机构包括上托辊13、下托辊12、上限位挡块11和下限位挡块14;在基筒6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11,在基筒6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12,在端筒7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外侧安装有上托辊13,在端筒7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底部外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14,所述基筒6的下托辊12位于最外侧伸缩筒的下限位挡块14右侧,所述最外侧伸缩筒的上托辊13位于基筒6的上限位挡块11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下托辊12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下限位挡块14的右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的上托辊13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11的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下托辊12位于端筒7的下限位挡块14的右侧,所述端筒7的上托辊13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11的左侧。
36.其中,上托辊13及下托辊12起到移动支撑的作用;根据吊钩5提起铲式担架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上托辊13与上限位挡块11之间形成的限位机构,使基筒6与伸缩筒之间、相邻伸缩筒的内外伸缩筒之间,或伸缩筒与端筒7之间的作用力刚好作用在上托辊13及下托辊12上,保证限位的同时,既不影响伸缩移动,同时保护筒与筒之间的连接强度。
37.如附图1、2、3、4所示,伸出动力轮组包括基筒换向轮15、端筒挂轮17、伸缩筒伸出挂轮18、伸缩筒换向轮19和伸缩筒回缩挂轮20;在基筒6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有基筒换向轮15,在端筒7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前侧壁上设有前缺口16,在端筒7的前缺口16处固定安装有端筒挂轮17,在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16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伸出挂轮18,在每个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19;拉绳10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15、伸缩筒伸出挂轮18、伸缩筒换向轮19和端筒挂轮17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回缩动力轮组包括伸缩筒回缩挂轮20;在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后侧壁上设有后缺口21,在每个伸缩筒的后缺口21处固定有伸缩筒回缩挂轮20,拉绳10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20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
38.其中,伸出动力轮组能够在拉绳10前端向右卷入驱动卷筒9时将伸缩筒及端筒7伸出的原因在于:伸出动力轮组中的基筒换向轮15和伸缩筒换向轮19,能够将拉绳10向左的拉力换向成向右的反向推力,因此当前侧的拉绳10被向右牵拉时,通过伸缩筒伸出挂轮18及端筒挂轮17能够带动伸缩筒及端筒7向右伸出;反之,回缩动力轮组只是将拉绳10通过伸缩筒回缩挂轮20,将牵引力直接作用给伸缩筒及端筒7,因此当后侧的拉绳10被向右牵拉时,会直接使伸缩筒及端筒7回缩复位。
39.如附图1、2、3、4所示,伸缩筒伸出挂轮18与伸缩筒回缩挂轮20分别为平行的双轮结构,且在双轮之间有过绳间隙,所述拉绳10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15、伸缩筒伸出挂轮18的过绳间隙,伸缩筒换向轮19和端筒挂轮17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所述拉绳10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20的过绳间隙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这种双轮结构,能够将拉绳10限位在过绳间隙内,避免造成托绳,保证拉绳10与筒(伸缩筒或端筒7)之间的有效连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伸缩臂机构的使用可靠性。
40.如附图1、2、3、4所示,拉绳10上安装有拉绳张紧机构,拉绳张紧机构包括张紧弹簧31、连接螺栓22和锁紧螺母23;张紧弹簧31右端与连接螺栓22左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张紧弹簧31的左端与拉绳10的前端连接,连接螺栓22穿过端筒7左侧筒壁与锁紧螺母23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一起。拉绳张紧机构能够使拉绳10始终保持胀紧状态,才能使驱动卷筒9的旋转力有效的作用在拉绳10上,实现联动。
41.如附图1、2、3、4所示,所述基筒6的左部前端固定安装有电机24,电机24的动力输出端后端穿过基筒6与卷筒轴8传动连接在一起。
42.如附图1、2、3、4所示,绞盘动力装置采用绞盘电机33,所述端筒的右端固定有绞盘安装座体32,所述绞盘3通过绞盘轴安装在绞盘安装座体32上,在绞盘安装座体32上的前端固定有绞盘电机33,绞盘电机33的动力输出轴与绞盘轴通过逆止联轴器34传动连接。
43.根据需要,在对应立柱位置的担架床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分别与绞盘电机33和电机24通过导线电连接。
44.为进一步优化基筒6和伸缩筒的结构,如附图1、2、3、4、5、6所示,基筒6和每个伸缩筒右端底部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辊轴卡槽25,辊轴卡槽25包括进轴段和左斜向下的托轴段,所述下托辊12的辊轴前后两端分别卡在辊轴卡槽25的托轴段内;所述上托辊13通过轴座26固定安装在端筒7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或/和,端筒7和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16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27和下轮座28,所述伸缩筒伸出挂轮18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27和下轮座28之间;伸缩筒的后缺口21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27和下轮座28,所述伸缩筒回缩挂轮20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27和下轮座28之间。
45.为保持本移动换床车在起吊危重病人时保持平衡,根据需要,立柱或/和担架车上装有配重块。
46.为满足使用,如附图1、2、3、4所示,伸缩臂机构为二级伸缩臂机构,包括一级伸缩筒29和二级伸缩筒30;一级伸缩筒29套装在二级伸缩筒30外侧,在一级伸缩筒29和二级伸缩筒30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11,在一级伸缩筒29和二级伸缩筒30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12,在一级伸缩筒29和二级伸缩筒30的左端顶部内侧安装有上托辊13,在一级伸缩筒29和二级伸缩筒30的左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14,所述基筒6的下托辊12位于一级伸缩筒29下限位挡块14的右侧,所述一级伸缩筒29的上托辊13位于基筒6上
限位挡块11的左侧;所述一级伸缩筒29的下托辊12位于二级伸缩筒30的下限位挡块14的右侧,所述二级伸缩筒30位于一级伸缩筒29的上限位挡块11的左侧;所述二级伸缩筒30的下托辊12位于端筒7的下限位挡块14的右侧,所述端筒7的上托辊13位于所述二级伸缩筒30上限位挡块11的左侧;在一级伸缩筒29的前缺口16固定安装有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18-1,在二级伸缩筒30的前缺口16处固定安装有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18-2,在一级伸缩筒29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19,在二级伸缩筒30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19,拉绳的前端依次绕经基筒换向轮15、一级伸缩筒的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18-1,一级伸缩筒29的伸缩筒换向轮19、二级伸缩筒30的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18-2,二级伸缩筒30的伸缩筒换向轮19和端筒挂轮17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在一级伸缩筒29的后缺口21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20,在二级伸缩筒30的后缺口21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20,拉绳10的后端依次绕经一级伸缩筒29的伸缩筒回缩挂轮20和二级伸缩筒30的伸缩筒回缩挂轮20并固定连接在端筒7上。
47.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担架车、立柱、伸缩臂机构、伸缩动力装置、绞盘、绞盘动力装置、绞缆和吊钩;在担架车的车体左侧上端安装有竖直的立柱,在立柱的上端固定有能横向向右伸缩的伸缩臂机构和能够驱动伸缩臂机构向右伸缩的伸缩动力装置,伸缩动力装置的伸缩动力输出端与伸缩臂机构传动连接;在伸缩臂机构的伸缩右端装有绞盘及绞盘动力装置,绞盘上缠绕有绞缆,绞盘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绞盘传动连接,绞缆的末端连接有吊钩;伸缩臂机构包括基筒、伸缩筒组件和端筒;在立柱的上端固定有基筒,基筒右端开口,在基筒内套装有能向右伸出的伸缩筒组件,在伸缩筒组件的内端连接有端筒,所述绞盘及绞盘动力装置装于端筒的右端;伸缩筒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内外套装关系的伸缩筒,在最外侧伸缩筒左端外侧与基筒右端内侧之间、在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右端内侧和内伸缩筒的左端外侧之间,以及在最内侧所述伸缩筒的右端内侧与端筒的左端外侧之间分别设有能相互移动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伸缩动力装置包括卷筒轴、驱动卷筒、拉绳、伸出动力轮组和回拉动力轮组;在伸缩筒组件左侧的基筒内安装有卷筒轴,在卷筒轴上固定安装有驱动卷筒;在驱动卷筒上缠绕有拉绳,在驱动卷筒前侧的伸缩筒组件上装有伸出动力轮组,拉绳前端依次绕经伸出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在驱动卷筒后侧的伸缩筒组件上装有回拉动力轮组,拉绳后端依次绕经回拉动力轮组固定连接在端筒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限位机构包括上托辊、下托辊、上限位挡块和下限位挡块;在基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在基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外侧安装有上托辊,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底部外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所述基筒的下托辊位于最外侧伸缩筒的下限位挡块右侧,所述最外侧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基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下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内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相邻伸缩筒的外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下托辊位于端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端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伸缩筒组件的最内侧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伸出动力轮组包括基筒换向轮、端筒挂轮、伸缩筒伸出挂轮、伸缩筒换向轮和伸缩筒回缩挂轮;在基筒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有基筒换向轮,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前侧壁上设有前缺口,在端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端筒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伸出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拉绳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伸缩筒伸出挂轮、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回缩动力轮组包括伸缩筒回缩挂轮;在每个伸缩筒的左端后侧壁上设有后缺口,在每个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有伸缩筒回缩挂轮,拉绳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伸缩筒伸出挂轮与伸缩筒回缩挂轮分别为平行的双轮结构,且在双轮之间有过绳间隙,所述拉绳的前端由外而内呈z字形绕经基筒换向轮、伸缩筒伸出挂轮的过绳间隙,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所述拉绳的后端依次由外向内绕经每个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的过绳
间隙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拉绳上安装有拉绳张紧机构,拉绳张紧机构包括张紧弹簧、连接螺栓和锁紧螺母;张紧弹簧右端与连接螺栓左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张紧弹簧的左端与拉绳的前端连接,连接螺栓穿过端筒左侧筒壁与锁紧螺母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筒的左部前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后端穿过基筒与卷筒轴传动连接在一起;绞盘动力装置采用绞盘电机,所述端筒的右端固定有绞盘安装座体,所述绞盘通过绞盘轴安装在绞盘安装座体上,在绞盘安装座体上的前端固定有绞盘电机,绞盘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绞盘轴通过逆止联轴器传动连接;对应立柱位置的担架床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分别与绞盘电机和电机通过导线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基筒和每个伸缩筒右端底部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有辊轴卡槽,辊轴卡槽包括进轴段和左斜向下的托轴段,所述下托辊的辊轴前后两端分别卡在辊轴卡槽的托轴段内;所述上托辊通过轴座固定安装在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左端顶部;或/和,端筒和每个伸缩筒的前缺口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和下轮座,所述伸缩筒伸出挂轮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和下轮座之间;伸缩筒的后缺口处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分别固定有上轮座和下轮座,所述伸缩筒回缩挂轮通过轮轴安装在上轮座和下轮座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立柱或/和担架车上装有配重块。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特征在于伸缩臂机构为二级伸缩臂机构,包括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一级伸缩筒套装在二级伸缩筒外侧,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右端顶部内侧固定有上限位挡块,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右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托辊,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左端顶部内侧安装有上托辊,在一级伸缩筒和二级伸缩筒的左端底部内侧安装有下限位挡块,所述基筒下托辊位于一级伸缩筒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一级伸缩筒的上托辊位于基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一级伸缩筒的下托辊位于二级伸缩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二级伸缩筒位于一级伸缩筒的上限位挡块的左侧;所述二级伸缩筒的下托辊位于端筒的下限位挡块的右侧,所述端筒的上托辊位于所述二级伸缩筒上限位挡块的左侧;在一级伸缩筒的前缺口固定安装有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前缺口处固定安装有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在一级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右端的内部前侧固定安装有伸缩筒换向轮,拉绳的前端依次绕经基筒换向轮、一级伸缩筒的第一伸缩筒伸出挂轮,一级伸缩筒的伸缩筒换向轮、二级伸缩筒的第二伸缩筒伸出挂轮,二级伸缩筒的伸缩筒换向轮和端筒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在一级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在二级伸缩筒的后缺口处固定安装有伸缩筒回缩挂轮,拉绳的后端依次绕经一级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和二级伸缩筒的伸缩筒回缩挂轮并固定连接在端筒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换床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危重病人悬吊式移动换床车;其包括担架车、立柱、伸缩臂机构、伸缩动力装置、绞盘、绞盘动力装置、绞缆和吊钩;在担架车的车体左侧上端安装有竖直的立柱,在立柱的上端固定有能横向向右伸缩的伸缩臂机构和能够驱动伸缩臂机构向右伸缩的伸缩动力装置,伸缩动力装置的伸缩动力伸出端与伸缩臂机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回缩伸缩臂机构和吊钩,能够将承载危重病人的铲式担架水平直体搬运,大大方便了病人的移动,不仅减少人力,降低搬运强度,其次在搬运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患者的“水平”和“直体”,不会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次伤害。次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林琳 林四新 刘汉祥 牛富兴 张兴成 郭建鹏 穆怡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林琳
技术研发日:2021.07.15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