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组装式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动车和/或电动摩托车都必须利用电池供应运行所需电力,一种作为车端与电池端连接介面的连接器如图9、图10所示,其包括一底座70、一负极接电端子71、一正极接电端子72、一负极电连接片73、一正极电连接片74;其中该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同轴地设在该底座70内,该底座70内部进一步形成有一隔离座75,该隔离座75位在该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之间,而使该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相互隔离;其中,该负极接电端子71为中空筒状,其内部电性连接地设有一第一冠簧76,该正极接电端子72为管状,其内部电性连接地设有一第二冠簧77,当一规格匹配的接头插入前述连接器时,将分别接触该第一冠簧76、第二冠簧77电接触,进而分别与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构成电性连接。
3.再者,该底座70是以模造(molding)方式制成,制造时是将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同时放入模具以模造该底座70,在底座70模造完成后,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即同时被固定在底座70内,且通过底座70内部的隔离座75相互隔离。由于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是在模造底座70时放入模具,考量模具的设计及强度等问题,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都必须使用车件,但车件除了制程耗时外,使用材料量大、废料多,相对提高制造成本,其中尤以负极接电端子71为甚,其外径较大,用料上远大于正极接电端子72,因此负极接电端子71使用的车件自然较正极接电端子72使用的车件昂贵许多。
4.又请参考图10、图11所示,该底座70在隔离座75的下方形成有一内腔78,为配合该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之间形成有一相对夹角的安装方式,该内腔78局限在底座70底部的特定范围内,在此情况下,内腔78的范围越小,底座70底部周边的空间越大,在模造时偷料以节省射出材料的可能性就越高。但既有电连接器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因其本身的构造和安装方式的限制,而降低了模造时偷料的可能性。
5.如图11、图12所示,该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分别具有一垂直部,垂直部的上下端分别具有一上水平部731、741和一下水平部732、742,上水平部731、741和下水平部732、742分别朝着相反方向延伸,其中,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的上水平部731、741分别通过一螺丝733、743与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的底部螺合,并构成电连接。又如图13所示,在完成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的安装后,随即在底座70的底部填上封胶79,该封胶79填满内腔78及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的上水平部731、741,并进一步填满78的周边,只让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的下水平部732、742露出封胶79以外,供外部电连接之用。
6.如前揭所述,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因构造和安装方式降低了模造时偷料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分别以其上水平部731、741与
负极接电端子71、正极接电端子72底部结合,而上水平部731、741直接决定了内腔78的空间大小,更具体的说,在考量电气特性的前提下,若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无法取消或缩小其上水平部731、741,模造时偷料的可能性即相对降低。
7.除了上述问题外,该负极电连接片73、正极电连接片74是以部分的垂直部及下水平部732、742露出于封胶79以外,由于二者是以一夹角相对设置,其露出部分的最近距离并不符合爬电距离必须大于17.6mm的安全要求。
8.由上述可知,现有电动车用电连接器在构造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9.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组装式电连接器,其利用部分主要元件采外接方式组装,得以避免使用昂贵的车件,而可节省材料、方便制造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10.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令前述组装式电连接器包括:
11.一底座,其上端形成有一圆形端子台,该端子台中央设有一第一接电端子,该第一接电端子具有一上端及一下端,其上端露出于该端子台以外;
12.一第二接电端子,呈环片状,其外接地设在该底座的端子台外围处,且通过该端子台与该第一接电端子同轴且相互隔离;
13.一上盖,为中空筒状,其相对结合在该底座的上端,使该第一接电端子的上端位在该上盖内部的中心处,该第二接电端子匹配地贴靠在该上盖的内壁。
14.以上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第二接电端子采外接方式设置在底座的端子台上,未随底座一起模造,故无须采用昂贵的车件,可节省材料、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该电连接器底座以其上端和上盖相对结合,利用该上盖将第一接电端子、第二接电端子固定在一同轴的相对位置上,借以方便组装生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立体外观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盖分解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盖组合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一及第二电连接片分解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仰视平面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电连接片外观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角度外观图。
23.图9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24.图10为现有电连接器的一组合剖视图。
25.图1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26.图12为现有电连接器的底视平面图。
27.图13为现有电连接器的又一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29.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主要是在一底座10上相对组合一上盖20,该底座10上具有一第一接电端子30,并以外接方式设有一第二接电端子40,该第二接电端子40位于该上盖20的内壁上,且同轴地位在该第一接电端子30的外围。该底座10的底部设有一第一电连接片50、一第二电连接片60,其分别与第一接电端子30、第二接电端子40电连接。该第一接电端子30可作为负极或正极接电端子,第一电连接片50则可作为负极或正极电连接片,第二接电端子40可作为正极或负极接电端子,第二电连接片60则可作为正极或负极电连接片;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电端子30作为正极接电端子,第二接电端子40作为负极接电端子,第一电连接片50对应作为正极电连接片,第二电连接片60作为负极电连接片,但并不以此为限。
30.请参阅图2所示,该底座10主要是在一圆形基座中央朝上延伸形成有一圆形台阶11,台阶11外径小于基座,台阶11又进一步向上延伸形成有一端子台12,端子台12的外径又小于台阶11,使该底座10大致呈现一圆塔形状。
31.该端子台12的中心处设有该第一接电端子30,以制程的角度而言,第一接电端子30是在模造底座10时一起放入模具,在底座10模造完成后,第一接电端子30即已设置在该底座10的端子台12中心处。该端子台12概呈圆柱状,其径壁上沿圆周形成有二条以上的凸肋121,用以与上盖20结合之用,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台12的径壁上形成有三条凸肋121,三条凸肋121是呈等角度排列,相邻凸肋121间分别形成有一间隙123。
32.该端子台12的径壁上进一步形成有一穿槽122,并在该穿槽122并以垂直方向贯穿至底座10的底部,亦即该穿槽122也通过底座10的台阶11,台阶11则在对应的径壁上形成有一固定孔111,该固定孔111并与该穿槽122相交连通。前述穿槽122用于固定该第二接电端子40,该第二接电端子40是呈环片状,主要是以导电的金属薄材经冲压裁切后弯折所构成,其内径与端子台12的外径匹配而适可套设在该端子台12的外围,借此,该第二接电端子40将与端子台12中央的第一接电端子30同轴,且通过端子台12相互隔离。
33.该第二接电端子40的底边朝下延伸形成有一狭长片状的电连接部41,电连接部41的下端形成有一结合孔42,该电连接部41是对应于端子台12上的穿槽122,当电连接部41插入穿槽122,其下端的结合孔42将对应于台阶11径壁上的固定孔111,相对应的固定孔111、结合孔42是以一螺丝43对应穿过,用以与第二电连接片60相互结合且构成电连接,具体情况容后详述。
34.该上盖20是呈中空筒状,其一端形成有一圆形插入口21,另一端形成一圆形结合口22,该结合口22的内径与端子台12的外径匹配,且结合口22在其开口内缘处沿内圆周形成有数个条状卡块221,卡块221的数量和端子台12径壁上的凸肋121匹配,在本实施例中,上盖20在结合口22开口内缘形成有三个卡块221,且作等角度排列,以分别对应端子台12上的凸肋121。各卡块221的长度小于端子台12上各相邻凸肋121的间隙123,在将上盖20结合到底座10的端子台12上时,是使上盖20以结合口22开口处的卡块221对正端子台12上相邻凸肋121之间的间隙123,即可将上盖20盖上端子台12,在完全盖合时,上盖20结合口22的卡块221与端子台12的凸肋121相互错开,但高度上卡块221是位于凸肋121下方,此时旋转上
盖20即可使卡块221旋转至凸肋121下方而受凸肋121挡止,随即可将上盖20结合至底座10的端子台12上,结合后是如图3所示。
35.仍请参阅图2所示,该上盖20在结合口22的开口内缘所形成的卡块221为l形状,亦即卡块221一端形成有一挡部,以限制上盖20的旋转角度。
36.请配合参阅图2、图3所示,该底座10的端子台12表面同轴地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环槽13,该环槽13的深度至少大于端子台12半径的二分之一以上,借此可扩大端子台12的绝缘表面,确保端子台12中央的第一接电端子30和位于端子台12外围的第二接电端子40之间具有充足且符合安全要求的爬电距离,同时也扩大端子台12的散热面积。
37.该端子台12具有厚度,其底端向下延伸至台阶11内部,端子台12中央的第一接电端子30底端部并露出于端子台12的底端,请配合参阅图4、图5所示,底座10的底部在端子台12的底端下方形成有一内腔14,该内腔14并与端子台12的穿槽122连通,该内腔14是用来安装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请参阅图6所示,该第一电连接片50包含一垂直部,垂直部上下端分别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有一上水平部51及一下水平部52,该上水平部51位于该内腔14内,并通过一螺丝54和第一接电端子30的底端部螺合并构成电连接。
38.该第二电连接片60包括一垂直部及由该垂直部下端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62,该垂直部上端形成有一固定孔61。该第二电连接片60是以其垂直部插入内腔14,垂直部上端的固定孔61分别对应于台阶11径壁上的固定孔111及第二接电端子40的电连接部41的结合孔42,请配合参阅图7所示,当螺丝43穿过台阶11的固定孔111,将与第二电连接片60的垂直部和第二接电端子40的电连接部41螺合,并构成电连接。由于第二电连接片60以片状的垂直部位于内腔14中,故可尽量缩小内腔14的范围。在内腔14范围缩小的状况下,该底座10底部在内腔14的外围得以形成一个以上的偷料槽15,借此可有效减少模造时材料用量。
39.请参阅图8所示,当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完成安装后,将进一步在底座10的底部注入封胶16,并填满内腔14。由于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是以一相对夹角设置在底座10的底部,因此必须考虑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沿封胶16表面所形成的爬电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为确保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之间具有充足的爬电距离,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在露出于封胶16的部位除作为电连接用的下水平部52末端、水平部62末端外,均包覆设有一隔离层53、63,通过隔离层53、63的设置,可大幅延长第一电连接片50、第二电连接片60之间的绝缘表面,进而满足符合安全要求的爬电距离。
40.仍请参阅图7所示,该第一接电端子30、第二接电端子40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冠簧31、第二冠簧44,该第一接电端子30呈中空管状,其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一上槽室301、下槽室302,该上槽室301内设有该第一冠簧31及一接触弹簧32,该第一冠簧31设于接触弹簧32的上端而位于该第一接电端子30的开口内侧。该第二冠簧44是贴靠在第二接电端子40的内壁上并构成电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和一匹配的接头插接时,该第一接电端子30和第二接电端子40是分别以第一冠簧31、第二冠簧44和对应插接的接头构成电连接。
41.由上述说明可看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构造,利用这些构造可使第二接电端子采外接方式设置在底座的端子台上,不须随底座一起模造,从无须采用昂贵的车件,可节省材料、有效降低成本。再者,本实用新型利用环片状的第二接电端子配合特殊设计的第二电连接片,使第二电连接片仅以片状的垂直部插入底座内腔,并与第二接电端子
结合且构成电连接,如是设计下可缩小内腔范围,进而增加更多的偷料槽,以进一步减少模造时的材料用量。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其上端形成有一圆形端子台,该端子台中央设有一第一接电端子,该第一接电端子具有一上端及一下端,其上端露出于该端子台以外;一第二接电端子,呈环片状,其外接地设在该底座的端子台外围处,且通过该端子台与该第一接电端子同轴且相互隔离;一上盖,为中空筒状,其相对结合在该底座的上端,使该第一接电端子的上端位在该上盖内部的中心处,该第二接电端子匹配地贴靠在该上盖的内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台呈圆柱状,其径壁上沿圆周形成有二条以上呈等角度排列的凸肋;该上盖呈中空筒状,其一端形成有一圆形插入口,另一端形成一圆形结合口,该结合口的内径与该端子台的外径匹配,且该结合口在其开口内缘处沿内圆周形成有数个条状卡块,该卡块的数量和该端子台径壁上的凸肋匹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盖的结合口的卡块一端形成有一挡部,使该卡块呈一l形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台的径壁上进一步形成有一穿槽,该穿槽以垂直方向贯穿至该底座的底部;该第二接电端子的底边朝下延伸形成有一狭长片状的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对应穿入该端子台上的穿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主要是在一圆形基座中央朝上延伸形成有一圆形台阶,该台阶又向上延伸形成该端子台,该台阶的径壁上形成有一固定孔;该第二接电端子的电连接部下端形成有一结合孔,该结合孔对应于该台阶的固定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底部在端子台的底端下方形成有一内腔,该内腔与该端子台的穿槽连通;该第一电连接片包含一垂直部,该垂直部上下端分别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有一上水平部及一下水平部,该上水平部位于该内腔内,并和该第一接电端子的底端部结合并构成电连接;该第二电连接片包括一垂直部及由该垂直部下端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该垂直部上端形成有一固定孔,该第二电连接片以其垂直部插入该内腔,该垂直部上端的固定孔分别对应于该台阶上的固定孔及该第二接电端子的电连接部的结合孔,其间设有一螺丝以相互螺合。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底部设有一封胶,该封胶填满该内腔,该第一电连接片除其下水平部末端以外、该第二电连接片除其水平部末端以外,露出该封胶的部分均包覆设有一隔离层。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底部在内腔的外围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偷料槽。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端子台表面同轴地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环槽,该环槽的深度至少大于该端子台半径的二分之一以上。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电端子、第二接电端子
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冠簧、一第二冠簧,该第一接电端子呈中空管状,其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一上槽室、下槽室,该上槽室内设有该第一冠簧及一接触弹簧,该第一冠簧设于接触弹簧的上端而位于该第一接电端子的开口内侧;该第二冠簧贴靠在该第二接电端子的内壁上并构成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组装式电连接器,包括一底座、一上盖,该底座上端形成有一圆形端子台,该端子台中央设有一第一接电端子,该底座又以外接方式设置一第二接电端子,该第二接电端子呈环片状,其位于端子台的外围,且通过该端子台与该第二接电端子相互隔离;该上盖为中空筒状,其旋转地结合在该底座的上端,并使该第二接电端子匹配地贴靠在该上盖的内壁上;由于该第二接电端子采外接方式设置在底座的端子台上,未随底座一起模造,故无须采用昂贵的车件端子,可方便制造且有效降低成本。可方便制造且有效降低成本。可方便制造且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郑家恒 刘武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康精密(中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