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22  1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制冷设备一般采用一个蒸发器和一个冷凝器进行配合,当运行时,冷凝器时刻处于工作装填,并且没有选择性,导致冷凝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并且当冷凝器进行清洗时,整机只能进行停机处理,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仅需使用一个冷凝器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实现交替使用,大大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当一个冷凝器清洗时,整机不用停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包括支架、蒸发机构及冷凝机构;
5.所述支架包括底座、立柱及支撑台,所述底座两侧分别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顶端与支撑台相连,所述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
6.所述蒸发机构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于底座上表面,所述蒸发器上表面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蒸发器上表面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蒸发器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蒸发器一端与第一压缩机的进口端相连,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第一三通分别与第三连接管及第四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及第四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7.所述冷凝机构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分别设置于支撑台上表面,所述第一冷凝器与第三连接管远离第一三通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冷凝器与第四连接管远离第一三通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冷凝器底端与第五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冷凝器底端与第六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及第六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五连接管远离第一冷凝器一端以及第六连接管远离第二冷凝器一端均与第二三通相连,所述第二三通的后端接口与第七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七连接管远离第二三通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进口端相连。
8.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中,所述蒸发器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设置于蒸发器内。
9.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上端均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内。
1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中,所述蒸发器上表面设置
有冷媒添加管,所述蒸发器底端还设置有冷媒排出管。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进口端通过第一三通与蒸发器相连,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二三通与蒸发器相连,且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置有阀门,通过阀门控制可实现冷凝器的开关,从而大大提高灵活性及适用性。
13.(2)仅需使用一个冷凝器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实现交替使用,大大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当一个冷凝器清洗时,整机不用停机。
14.(3)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均设置于支撑台上表面,蒸发器位于底座上,结构紧凑,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第二冷凝器处俯视结构接连接关系示意图。
17.图中:底座1、立柱2、支撑台3、第一压缩机4、第二压缩机5、蒸发器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第一三通9、第三连接管10、第四连接管11、阀门12、第一冷凝器13、第二冷凝器14、第五连接管15、第六连接管16、第二三通17、第七连接管18、第一进水口19、第一出水口20、第二进水口21、第二出水口22、冷媒添加管23、冷媒排出管24。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包括支架、蒸发机构及冷凝机构;支架包括底座1、立柱2及支撑台3,底座1两侧分别设置有立柱2,立柱2顶端与支撑台3相连,支撑台3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压缩机4和第二压缩机5;蒸发机构包括蒸发器6,蒸发器6设置于底座1上表面,蒸发器6上表面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7,蒸发器6上表面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8远离蒸发器6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的输出端相连,第一连接管7远离蒸发器6一端与第一压缩机4的进口端相连,第一压缩机4的出口端通过第一三通9分别与第三连接管10及第四连接管11相连,第三连接管10及第四连接管11上均设置有阀门12,蒸发器6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9和第一出水口20,第一进水口19和第一出水口20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设置于蒸发器6内,蒸发器6上表面设置有冷媒添加管23,蒸发器6底端还设置有冷媒排出管24;冷凝机构包括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第一冷
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分别设置于支撑台3上表面,第一冷凝器13与第三连接管10远离第一三通9一端相连,第二冷凝器14与第四连接管11远离第一三通9一端相连,第一冷凝器13底端与第五连接管15相连,第二冷凝器14底端与第六连接管16相连,第五连接管15及第六连接管16上均设置有阀门12,第五连接管15远离第一冷凝器13一端以及第六连接管16远离第二冷凝器14一端均与第二三通17相连,第二三通17的后端接口与第七连接管18相连,第七连接管18远离第二三通17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的进口端相连,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上端均设置有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对应的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内。
21.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首先将蒸发器6安装于底座1上表面,接着将第一压缩机4和第二压缩机5安装在支撑台3上表面,同时将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安装在支撑台3上表面,接着将,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分别与蒸发器6上表面的两端相连,再将第一连接管7通过第一三通9分别与第三连接管10和第四连接管11相连,随后将第三连接管10接第一冷凝器13,将第四连接管11接第二冷凝器14,再将第五连接管15接第一冷凝器13底端,第六连接管16接第二冷凝器14底端,随后将第五连接管15和第六连接管16分别与第二三通17相连,最后将第七连接管18接第二三通17的出口端,并将第七连接管18另一端接第二压缩机5的进口端,完成安装。最后将蒸发器6的第一进水口19和第一出水口20通过输送泵分别接空气处理机组,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的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分别接冷却塔,完成制冷系统的部署。使用时,当关闭第三连接管10的阀门12和第五连接管15的阀门12,此时,仅使用第二冷凝器14,冷媒在第二冷凝器14和蒸发器6之间循环,当关闭第四连接管11的阀门12和第六连接管16的阀门12,此时,仅使用第一冷凝器13,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3和蒸发器6之间循环,当阀门12全部打开,则同时使用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冷媒在第一冷凝器13、第二冷凝器14及蒸发器6之间循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支撑台3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且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的进口端通过第一三通9与蒸发器6相连,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的出口端通过第二三通17与蒸发器6相连,且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置有阀门12,通过阀门12控制可实现冷凝器的开关,从而大大提高灵活性及适用性;仅需使用一个冷凝器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实现交替使用,大大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当一个冷凝器清洗时,整机不用停机;第一冷凝器13、第二冷凝器14、第一压缩机4及第二压缩机5均设置于支撑台3上表面,蒸发器6位于底座1上,结构紧凑,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
22.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23.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蒸发机构及冷凝机构;所述支架包括底座(1)、立柱(2)及支撑台(3),所述底座(1)两侧分别设置有立柱(2),所述立柱(2)顶端与支撑台(3)相连,所述支撑台(3)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压缩机(4)和第二压缩机(5);所述蒸发机构包括蒸发器(6),所述蒸发器(6)设置于底座(1)上表面,所述蒸发器(6)上表面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7),所述蒸发器(6)上表面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8),所述第二连接管(8)远离蒸发器(6)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7)远离蒸发器(6)一端与第一压缩机(4)的进口端相连,所述第一压缩机(4)的出口端通过第一三通(9)分别与第三连接管(10)及第四连接管(11)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10)及第四连接管(11)上均设置有阀门(12);所述冷凝机构包括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所述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分别设置于支撑台(3)上表面,所述第一冷凝器(13)与第三连接管(10)远离第一三通(9)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冷凝器(14)与第四连接管(11)远离第一三通(9)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冷凝器(13)底端与第五连接管(15)相连,所述第二冷凝器(14)底端与第六连接管(16)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15)及第六连接管(16)上均设置有阀门(12),所述第五连接管(15)远离第一冷凝器(13)一端以及第六连接管(16)远离第二冷凝器(14)一端均与第二三通(17)相连,所述第二三通(17)的后端接口与第七连接管(18)相连,所述第七连接管(18)远离第二三通(17)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的进口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6)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9)和第一出水口(20),所述第一进水口(19)和第一出水口(20)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设置于蒸发器(6)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上端均设置有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之间连接有盘管且盘管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6)上表面设置有冷媒添加管(23),所述蒸发器(6)底端还设置有冷媒排出管(2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冷凝器制冷设备,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蒸发器设置于底座上表面,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且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进口端通过第一三通与蒸发器相连,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二三通与蒸发器相连,且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置有阀门,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阀门控制可实现冷凝器的开关,从而大大提高灵活性及适用性,仅需使用一个冷凝器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实现交替使用,大大提高冷凝器的使用寿命,当一个冷凝器清洗时,整机不用停机,结构紧凑,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更加合理的利用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丁小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福思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7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