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

专利查询2022-8-26  13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治疗领域,具体为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


背景技术:

2.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3.市场上的介入治疗所用的导管在治疗时会发生堵塞,影响患者治疗情况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介入治疗所用的导管在治疗时会发生堵塞,影响患者治疗情况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包括:
6.入体管;
7.还包括:
8.防堵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入体管的内部;
9.所述防堵组件包括:
10.第一导流孔;
11.支撑块,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孔的下方;
12.内置层,其连接于所述支撑块的下方,所述内置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流孔,所述内置层的两侧安装有限位板。
13.优选的,所述支撑块和入体管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支撑块的形状设置为矩形框。
14.优选的,所述内置层和第二导流孔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内置层和限位板之间为固定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入体管的下端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端安装有辅助块,所述连接件的下端设置有无菌片;
16.外置管,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右侧,所述外置管的右端设置有连接块。
17.优选的,所述辅助块和连接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连接件和无菌片之间为活动连接。
18.优选的,所述入体管的上端连接有进入头,所述进入头右端连接有辅助片。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通过防堵组件来对该介入治疗用的导管起到防堵作用,减少患者的时间以及缓解患者治疗时的不适,辅助块可以辅助入体管的进入,进入头为圆锥形可以使入体管能更好的进入患者体内。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块安装在第一导流孔两侧的下端,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其框架式的形状不影响该导管的流通性,第一导流孔孔径较大且向内凹陷,第一导流孔设置在入体管的上下端,相对应的安装有支撑块,内置层连接在支撑块的下端,其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孔,进行二次流通,将固体堵塞物隔开在内置层外部,集中留置在限位板的两侧,限位板在内置层的两侧,保证导管的流通性。
21.2、本实用新型通过辅助块可以在控制连接件对入体管进行操作时,起到辅助进入的问题,使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稳固的对该导管进行操作,无菌片的材质为棉片,且设置在连接件的下端,防止导管在体内较长时间时,连接件与患者接触导致患者不适。
22.3、本实用新型通过进入头为圆锥形可以使入体管更方便的进入到患者的体内,进入头右端固定连接的辅助片设置为六片,剖面为圆形结构,其之间为相互活动的,在方便医护人员通过导管对患者体内进行操作的同时,其具有单向性可以防止导管被堵塞。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的入体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的支撑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入体管;2、连接件;3、辅助块;4、无菌片;5、外置管;6、连接块;7、进入头;8、辅助片;9、防堵组件;901、第一导流孔;902、支撑块;903、内置层;904、第二导流孔;905、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所示,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包括:入体管1,还包括:入体管1;入体管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件2,连接件2的上端安装有辅助块3,连接件2的下端设置有无菌片4,辅助块3和连接件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连接件2和无菌片4之间为活动连接,辅助块3可以在控制连接件2对入体管1 进行操作时,起到辅助进入的问题,使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稳固的对该导管进行操作,无菌片4的材质为棉片,且设置在连接件2的下端,防止导管在体内较长时间时,连接件2与患者接触导致患者不适;外置管5,其连接于连接件2的右侧,外置管5的右端设置有连接块6;入体管1的上端连接有进入头7,进入头7右端连接有辅助片8,进入头7为圆锥形可以使入体管1更方便的进入到患者的体内,进入头7右端固定连接的辅助片8设置为六片,剖面为圆形结构,其之间为相互活动的,在方便医护人员通过导管对患者体内进行操作的同时,其具有单向性可以防止导管被堵塞。
28.如图2和图3所示,防堵组件9,其设置于入体管1的内部;防堵组件9 包括:第一导流孔901;支撑块902,其设置于第一导流孔901的下方,支撑块902和入体管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支撑块902的形状设置为矩形框,支撑块902安装在第一导流孔901两侧的下端,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其框架式的形状不影响该导管的流通性,第一导流孔901孔径较大且向内凹陷,第一导流孔901设置在入体管1的上下端,相对应的安装有支撑块902;内置层903,其连接于支撑块902的下方,内置层90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流孔 904,内置层903的两侧安装有限位板905,内置层903和第二导流孔904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内置层903和限位板905之间为固定连接,内置层903 连接在支撑块902的下端,其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孔904,进行
二次流通,将固体堵塞物隔开在内置层903外部,集中留置在限位板905的两侧,限位板 905在内置层903的两侧,保证导管的流通性。
29.综上,该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该导管的连接件2控制入体管1进如患者体内,辅助块3垂直安装在连接件2的上端,可以使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稳固的对该导管进行操作,连接件2的下端安装有棉片材质的无菌片4,防止导管在体内较长时间时,连接件2与患者接触导致患者不适,入体管1顶端的圆锥形进入头7可以使入体管1更方便的进入到患者的体内,进入头7 右端固定连接的六片辅助之间为相互活动的,在方便医护人员通过导管对患者体内进行操作的同时,其具有单向性可以防止导管被堵塞,入体管1设置为两侧,其上下端分别设置一个向内凹陷且孔径较大的第一导流孔901,在进行导流的同时,患者体内的固体杂质可以进入到入体管1内部、内置层903 的外部,通过第一导流孔901下端两侧的支撑块902中部通过,留置在限位板905的两侧,则患者体内液体可直接通过第二导流孔904流出,导管在使用保持流通状态。


技术特征:
1.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包括:入体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堵组件(9),其设置于所述入体管(1)的内部;所述防堵组件(9)包括:第一导流孔(901);支撑块(902),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孔(901)的下方;内置层(903),其连接于所述支撑块(902)的下方,所述内置层(90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流孔(904),所述内置层(903)的两侧安装有限位板(9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902)和入体管(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支撑块(902)的形状设置为矩形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层(903)和第二导流孔(904)之间为一体化结构,且内置层(903)和限位板(905)之间为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体管(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的上端安装有辅助块(3),所述连接件(2)的下端设置有无菌片(4);外置管(5),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的右侧,所述外置管(5)的右端设置有连接块(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块(3)和连接件(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连接件(2)和无菌片(4)之间为活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体管(1)的上端连接有进入头(7),所述进入头(7)右端连接有辅助片(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包括入体管和防堵组件,防堵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入体管的内部;所述防堵组件包括:第一导流孔;支撑块,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孔的下方;内置层,其连接于所述支撑块的下方,所述内置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流孔。该一种介入治疗用防堵塞导管支撑块安装在第一导流孔两侧的下端,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其框架式的形状不影响该导管的流通性,第一导流孔孔径较大且向内凹陷,第一导流孔设置在入体管的上下端,相对应的安装有支撑块,内置层连接在支撑块的下端,其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孔,进行二次流通,将固体堵塞物隔开在内置层外部,集中留置在限位板的两侧,限位板在内置层的两侧,保证导管的流通性。的流通性。的流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锐洁 陆亚南 彭云珠 孙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7.13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