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26  13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


背景技术:

2.牵开器在外科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牵开组织、显露术野、便于探查和操作,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牵开器的种类以及操作方式也发生着改变,已经由最初的不锈钢制品这类的“重量级”产品,朝着塑料制品这种“轻量级”的形式转变,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难度,缩减了手术成本,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另外,在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手术情况调节牵开器的角度。
3.cn210631251u 公开了一种防转牵开器,该牵开器包括若干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牵开器盘,相邻牵开器盘分别通过设置于牵开器盘两端的连接板活动连接,相邻牵开器盘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并在螺钉处设置防转机构。该牵开器可以有效保证螺钉旋紧后牵开器盘之间不会发生转动,但是相邻牵开器盘之间仍通过螺钉固定,调节牵开器角度时需要先松开螺钉再进行调节,使用仍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使得牵开器在使用时调节角度的操作简单便捷,提高工作效率。
5.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若干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牵开器盘,相邻牵开器盘通过按压机构连接,所述按压机构包括基座、按压盘以及作用在基座和按压盘之间的弹力装置,所述基座在连接时固定在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按压盘位于基座与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并与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设有防转结构,所述弹力装置在按压盘未受外力按压时将按压盘压紧在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下方,当按压盘收到外力按压时按压盘在外力作用下与牵开器盘相互分离。
6.进一步而言,所述防转结构为按压盘和牵开器盘之间设置的凹凸结构。
7.进一步而言,所述凹凸结构由设置在按压盘的多个第二凸台和多个第二凹坑的组合以及设置在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多个第一凸台和第二凹坑的组合配合而成。
8.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具有导角。
9.进一步而言,所述弹力装置为弹簧。
10.进一步而言,所述基座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下方。
11.进一步而言,所述连接件为螺钉,相邻牵开器盘各通过一个螺钉与基座连接。
12.进一步而言,所述弹簧为两个。
13.进一步而言,牵开器盘为直线形结构或v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或上述几种结构形式的自由组合。
14.进一步而言,所述牵开器盘的外侧开设有沟槽。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机构连接相邻牵开器盘,通过
按压分离牵开器盘与按压机构,使其旋转到合适的角度。当取消外力后,分离的牵开器盘和按压机构会在弹力的作用下重新固定在一起。相对与现有牵开器盘的角度调节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牵开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牵开器盘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按压盘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凹凸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按压盘的凹凸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牵开器盘与按压盘之间凹凸结构的配合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按压机构的部件关系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按压机构的部件装配示意图。
24.1-牵开器盘;101-沟槽;102-第一凸台;102-第一凹坑;2-螺钉;3-按压盘;301-第二凸台;302-第二凹坑;4-弹簧;5-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6.实施例1:
2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主要结构如图1-8所示,包括4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牵开器盘1,可以根据具体手术情况调节牵开器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牵开器盘1为弧形,牵开器盘1的外侧开设有沟槽101,可与弹性拉钩配合使用,实现牵开组织暴露术野的目的,从而为手术创造较好的术野。为适应人体不同部位的手术,牵开器盘还可以为直线形结构或v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或上述几种结构形式的自由组合,如cn210631251u中图8-11的各种牵开器盘形状,其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例的牵开器盘1的数量及外形仅作为一个示例。
28.为实现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且方便调节牵开器角度,本实施例采用按压机构连接相邻的牵开器盘1。本实施例中,按压机构包括螺钉2、按压盘3、弹簧4和基座5。按压盘3具有相邻的两个连接孔,各自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牵开器盘1。相邻的两个牵开器盘1在相应连接端也各自分别设有连接孔,与按压盘3的连接孔相对应。按压盘3还具有一个按压部,连接牵开器盘1时,按压盘3的两个连接孔从相邻的两个牵开器盘1的下方与两个牵开器盘1相接,按压部则位于两个牵开器盘1的上方。
29.按压盘3和牵开器盘1之间设置凹凸结构实现防转。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围绕按压盘3的每个连接孔均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二凸台301和多个第二凹坑302的组合,同样的,围绕牵开器盘1相应连接端的连接孔也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一凸台102和多个第一凹坑103的组合。连接时,牵开器盘1的第一凸台102和第一凹坑103分别与按压盘3的第二凸台301和第二凹坑302构成啮合关系,从而保证当牵开器盘1与按压盘3在连接孔处啮合后不会再发生转动。对第一凸台102与第二凸台301做导角处理,可起转动时的导向作用。可以理解的是按压盘3和牵开器盘1之间的凹凸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其他各种能够实现凹凸配
合的结构形式或者其他防转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0.按压盘3由弹簧4压紧在牵开器盘1下方。弹簧4位于基座5内,按压盘3装配在弹簧4上方。两个螺钉2分别各自依次穿过牵开器盘1与按压盘3的连接孔与基座5连接,从而将基座5安装在牵开器盘1的下方,螺钉2构成固定基座的连接件。由于弹簧4的弹力作用,故在按压盘3未受外力按压时,由弹簧4将按压盘3压紧在牵开器盘1下方,由于按压盘3和牵开器盘1之间的第一凸台102、第一凹坑103、第二凸台301和第二凹坑302相互啮合,故牵开器盘1不会再绕螺钉2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固定。而当使用外力对按压盘3的按压部向下进行按压时,按压盘3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4的弹力向下运动,当按压盘3与牵开器盘1分离后,牵开器盘1即可绕螺钉2转动,从而调节牵开器的角度。而当外力消失后,按压盘3在弹簧4的作用下复位,实现牵开器盘1的重新固定。
31.弹簧4可以设置为两组,分别与两个螺钉2相对应。可以理解,弹簧4作为弹力装置在基座5和按压盘3之间产生作用,可以用其他形式的弹力装置替换。
32.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所需的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牵开器盘进行组合,并根据病人情况对按压盘的按压部进行按压,分离按压盘和牵开器盘后,调节牵开器盘之间的角度,调节完成后释放按压盘实现弹簧复位压紧固定。此时将牵开器置于需手术部位周边,牵开器内圈中心对准手术切口位置,用拉钩牵开切口处皮肤并固定于牵开器上沟槽处。
33.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实施例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等用语仅用来表示相对关系。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所做的任何等效变化或润饰,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标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包括若干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牵开器盘,其特征在于,相邻牵开器盘通过按压机构连接,所述按压机构包括基座、按压盘以及作用在基座和按压盘之间的弹力装置,所述基座在连接时固定在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按压盘位于基座与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并与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设有防转结构,所述弹力装置在按压盘未受外力按压时将按压盘压紧在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下方,当按压盘收到外力按压时按压盘在外力作用下与牵开器盘相互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结构为按压盘和牵开器盘之间设置的凹凸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由设置在按压盘的多个第二凸台和多个第二凹坑的组合以及设置在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多个第一凸台和第二凹坑的组合配合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具有导角。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装置为弹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钉,相邻牵开器盘各通过一个螺钉与基座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两个。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牵开器盘为直线形结构或v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或上述几种结构形式的自由组合。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开器盘的外侧开设有沟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按压式防转牵开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若干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牵开器盘,其特征在于,相邻牵开器盘通过按压机构连接,所述按压机构包括基座、按压盘以及作用在基座和按压盘之间的弹力装置,所述基座在连接时固定在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按压盘位于基座与相邻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并与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之间设有防转结构,所述弹力装置在按压盘未受外力按压时将按压盘压紧在牵开器盘的连接端下方,当按压盘收到外力按压时按压盘在外力作用下与牵开器盘相互分离。本实用新型调节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采国银 张健华 刘丰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1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