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
背景技术:
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是指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的装置,将热量聚集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转移该热量,达到热能的应用目的,现有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内的热量转移方式单一、热损耗大,不能满足多方面应用需求,需要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内部热量转移方式单一、热损耗大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水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实现多种方式转移热量的目的,降低热损耗,提高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热能利用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箱体、盖板、底板、保温层、空心管道及若干个吸热片;
6.所述箱体呈闭合环状,所述盖板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底板与箱体连接,所述箱体、盖板、底板围设呈容置腔;
7.所述保温层设于箱体的内侧壁;
8.所述空心管道包括进水组件、运水管和出水组件;
9.所述进水组件包括第一总管、若干个第一分管,每个所述第一分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总管和运水管,所述第一总管设有进水口;
10.所述出水组件包括第二总管、若干个第二分管,每个所述第二分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总管和运水管,所述第二总管设有出水口;
11.相邻两个吸热片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每个吸热片均设有若干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一分管穿设于每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二分管穿设于每个穿孔;
12.所述箱体设有若干个进气孔及若干个出气孔,外界气流经进气孔、气通道、出气孔流出。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总管穿过箱体并突伸出箱体,所述第二总管穿过箱体并突伸出箱体。
14.进一步的,相邻两个吸热片平行设置。
15.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分管平行设置。
16.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分管平行设置。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空心管道形成水通道、相邻两个吸热片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实现热能通过水及气流的转移目的,满足不同条件的热能转移,起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平面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0.附图标记包括:
21.1—箱体
ꢀꢀꢀꢀꢀꢀꢀꢀꢀꢀꢀꢀꢀꢀꢀꢀ
2—盖板
ꢀꢀꢀꢀꢀꢀꢀꢀꢀꢀꢀꢀꢀꢀꢀꢀ
3—底板
22.4—保温层
ꢀꢀꢀꢀꢀꢀꢀꢀꢀꢀꢀꢀꢀꢀ
51—进水组件
ꢀꢀꢀꢀꢀꢀꢀꢀꢀꢀꢀ
511—第一总管
23.5111—进水口
ꢀꢀꢀꢀꢀꢀꢀꢀꢀꢀꢀ
512—第一分管
ꢀꢀꢀꢀꢀꢀꢀꢀꢀꢀ
52—运水管
24.53—出水组件
ꢀꢀꢀꢀꢀꢀꢀꢀꢀꢀꢀ
531—第二总管
ꢀꢀꢀꢀꢀꢀꢀꢀꢀꢀ
5311—出水口
25.532—第二分管
ꢀꢀꢀꢀꢀꢀꢀꢀꢀꢀ
6—吸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箱体1、盖板2、底板3、保温层4、空心管道及若干个吸热片6;
28.所述箱体1呈闭合环状,所述盖板2与所述箱体1连接,所述底板3与箱体1连接,所述箱体1、盖板2、底板3围设呈容置腔;
29.所述保温层4设于箱体1的内侧壁;
30.所述空心管道包括进水组件51、运水管52和出水组件53;
31.所述进水组件51包括第一总管511、若干个第一分管512,每个所述第一分管51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总管511和运水管52,所述第一总管511设有进水口5111;
32.所述出水组件53包括第二总管531、若干个第二分管532,每个所述第二分管53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总管531和运水管52,所述第二总管531设有出水口5311;
33.相邻两个吸热片6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每个吸热片6均设有若干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一分管512穿设于每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二分管532穿设于每个穿孔;
34.所述箱体1设有若干个进气孔及若干个出气孔,外界气流经进气孔、气通道、出气孔流出。
3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箱体1大致呈空心四方体状,将底板3固定连接在箱体1,底板3为镀锌金属板,盖板2采用玻璃制成,若干个吸热片6组成吸热主体,吸热主体放置在箱体1内,相邻两个吸热片6间距设置,空心管道包括进水组件51、运水管52和出水组件53,进水组件5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总管511和至少一个第一分管512,第一总管511和运水管52平行设置,第一总管511和运水管52分别位于吸热主体的两侧,第一总管511的长度方向和吸热片6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分管512穿过每个吸热片6的穿孔并将多个吸热片6固定在第一分管512上,每个第一分管512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总管511和运水管52连通,出水组件5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总管531和至少一个第二分管532,第二总管531和运水管52平行设置,第二总管531和运水管52分别位于吸热主体的两侧,第二总管531的长度方向和吸热片6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二分管532穿过每个吸热片6的穿孔并将多个吸热片6固定在第二分管532上,每个第二分管532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总管531和运水管52连通,外界水流经进水口5111、第一总管511、第一分管512、运水管52、第二分管532、第二总管531、出水
口5311流出,将吸热主体内的热量转移出,优选的,第一分管5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分管512平行设置,第二分管53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分管532平行设置,进一步提高水流量,提高热量的转移效率;
36.相邻两个吸热片6按照预设间距排布,在箱体1相对的两侧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靠近吸热片6长度方向的两侧,气流沿进气口、相邻两个吸热片6之间的气通道、出气口流出,实现热量通过气流转移的目的。
37.通过设置空心管道形成水通道、相邻两个吸热片6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实现热能通过水及气流的转移目的,满足不同条件的热能转移,起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38.所述第一总管511穿过箱体1并突伸出箱体1,所述第二总管531穿过箱体1并突伸出箱体1,外界水管连通第一总管511的进水口5111、第二总管531的出水口5311,方便安装及使用。
39.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分管512平行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总管532平行设置,第一分管512和第二总体532均匀设置在吸热主体内,提高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热量转移的效率。
40.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盖板(2)、底板(3)、保温层(4)、空心管道及若干个吸热片(6);所述箱体(1)呈闭合环状,所述盖板(2)与所述箱体(1)连接,所述底板(3)与箱体(1)连接,所述箱体(1)、盖板(2)、底板(3)围设呈容置腔;所述保温层(4)设于箱体(1)的内侧壁;所述空心管道包括进水组件(51)、运水管(52)和出水组件(53);所述进水组件(51)包括第一总管(511)、若干个第一分管(512),每个所述第一分管(51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总管(511)和运水管(52),所述第一总管(511)设有进水口(5111);所述出水组件(53)包括第二总管(531)、若干个第二分管(532),每个所述第二分管(53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总管(531)和运水管(52),所述第二总管(531)设有出水口(5311);相邻两个吸热片(6)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每个吸热片(6)均设有若干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一分管(512)穿设于每个穿孔,每个所述第二分管(532)穿设于每个穿孔;所述箱体(1)设有若干个进气孔及若干个出气孔,外界气流经进气孔、气通道、出气孔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总管(511)穿过箱体(1)并突伸出箱体(1),所述第二总管(531)穿过箱体(1)并突伸出箱体(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吸热片(6)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分管(512)平行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分管(532)平行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水道、气道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箱体、盖板、底板、保温层、空心管道及若干个吸热片;保温层设于箱体的内侧壁;空心管道包括进水组件、运水管和出水组件;进水组件包括第一总管、若干个第一分管,每个第一分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总管和运水管,出水组件包括第二总管、若干个第二分管,每个第二分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总管和运水管;相邻两个吸热片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箱体设有进气孔及出气孔,外界气流经进气孔、气通道、出气孔流出;通过设置空心管道形成水通道、相邻两个吸热片间距设置形成气通道,实现热能通过水及气流的转移目的,满足不同条件的热能转移,起到灵活使用的目的。目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莫伟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天尚太阳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