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内针及皮内针组件。
背景技术:
2.皮内针是一种微型针灸针,使用时将针头揿入并埋置于皮下穴位对应处,埋针时间一般1~2天,视病情而定多者达6~7天。皮内针治疗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电化学原理结合的结果。由于皮内针针头极细,故治疗特别安全。
3.目前有在皮内针的针柄外端面预先粘贴好胶布,使用时皮内针埋入皮下或穴位后胶布随即贴覆于皮肤表面,十分方便。但是皮内针针头十分细,仅仅有0.16~0.25mm,在按压皮内针时仅仅依靠针柄外端面的胶布固定,皮内针受力容易发生弯折,或者皮内针埋入皮下的位置发生错位,按压准确率不高。
4.因此,急需要提供一种按压稳定性更好、不易弯折的皮内针,以克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内针及皮内针组件,通过设置在皮内针上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克服现有的皮内针在使用时受按压力容易弯折的缺点。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7.一种皮内针,包括皮内针本体、固定件、粘性件和离型件;
8.所述皮内针本体包括相连的针柄和针头;
9.所述粘性件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针柄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粘性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粘胶层,所述粘性件设置有穿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
10.所述离型件与粘性件的粘胶层贴合,所述针头穿过粘性件的通孔及离型件向远离粘性件的方向延伸;
11.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将所述针柄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部将所述针头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
12.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朝向针头的针尖的表面为平滑表面。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种;和/或,
14.所述第二固定部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前端半球形的圆柱形以及前端球冠形的圆柱形中的一种。
15.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在粘性件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粘性件上的投影面积。
16.优选地,所述皮内针本体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表面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皮内针本体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表面的
中心轴线。
17.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径为3.2mm,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径为1.7mm。
18.优选地,所述离型件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通过所述粘性件的通孔和所述离型件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
19.优选地,所述针柄为t形、倒l形以及环形中的一种;
20.所述针柄和针头一体成型,或,所述针柄和针头为组装连接的两个独立部件;
21.所述针头穿过所述粘性件的通孔及离型件向远离粘性件的方向延伸,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粘性件的结合面。
2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皮内针组件,包括上述的皮内针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密封件,所述底座设有容纳槽,所述皮内针容纳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密封件用于将所述皮内针封闭在所述壳体内。
23.优选地,所述密封件是透析纸或淋膜纸。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5.本技术的一种皮内针及皮内针组件,通过设置在粘性件的固定件以对皮内针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使皮内针在使用按压时不容易弯折和错位,稳定性更好。通过设置的皮内针组件,可以对所述皮内针起到收纳和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皮内针的截面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皮内针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29.图示:
30.1、皮内针本体;11、针柄;12、针头;2、粘性件;3、离型件;4、固定件;41、第一固定部;42、第二固定部;5、密封件;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2.本技术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如“上”、“下”,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本技术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张显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33.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皮内针,本实施例所实施的皮内针可以是但不仅限于揿针、针灸针、嵌针中的一种。所述皮内针包括皮内针本体1、固定件4、粘性件2和离型件3。
34.所述皮内针本体1包括相连的针柄11和针头12。所述粘性件2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针柄11设置于所述粘性件2的第一表面,所述粘性件2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粘胶层,可以贴附在穴位的皮肤上,用于皮内针的固定。所述粘性件设置有穿过第一表面和
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离型件3与粘性件2的粘胶层相贴合,在使用之前使粘胶层不会被污染,在使用时再移除离型件3。所述针头12穿过粘性件2的通孔及离型件3向远离粘性件2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件4包括第一固定部41、第二固定部42,所述第一固定部41设置于所述粘性件2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41将所述针柄11固定于所述粘性件2上,所述第二固定部42设置于所述粘性件2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部42将所述针头12固定于所述粘性件2上。
35.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皮内针时,所设置的第一固定部41可以作为使用皮内针的施力点,通过第一固定部41对皮内针施力可以方便皮内针本体1的针头12准确埋入穴位。同时第一固定部41作为皮内针使用的施力点,相较于不设置第一固定部41而直接将力作用在固定在粘性件2的皮内针本体1上,皮内针本体1受力更均匀,埋针过程中皮内针本体1不容易发生倾斜。
36.所设置的第二固定部42可以将所述皮内针本体1的针头12固定于所述粘性件2上,在皮内针本体1和粘性件2受到外力时,第二固定部42提高了皮内针本体1和粘性件2的结合度;在针头12埋入穴位时,所述第二固定部42可以支撑所述针头12,起到使针头12垂直的作用,避免了针头12弯折;在皮内针刺入穴位内后,第二固定部42还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朝向针头12的针尖的方向的表面为平滑表面。在使用时,人体对第二固定部42的平滑表面的异物感知较弱,舒适性更佳。但是也可以根据需求将第二固定部42的朝向针头12的针尖方向的表面设置成粗糙的表面,穴位可产生与和平滑表面相区别的感知,满足更多需求。
37.所述第一固定部41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形状便于批量生产。所述第一固定部41可以是注塑形成的,注塑形成第一固定部41对粘性件2的结合力强,对皮内针的固定效果好。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表面可以设置凹陷位,所述凹陷位的端部可以设置圆角,在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表面设置有圆角的凹陷位可避免在注塑的时候产生水口,在使用的时候不会有水口扎手的感觉。
38.所述第二固定部42可以设置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前端半球形的圆柱形以及前端球冠形的圆柱形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二固定部42设置为上述结构时,在皮内针埋入穴位后对穴位的按摩效果好。
39.所述第一固定部41在粘性件2上的投影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2在粘性件2上的投影面积,便于在将皮内针埋入穴位时,皮内针接受并传递按压的压力。所述皮内针本体1的针头12直径可以为0.16mm~0.25mm,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外径或最大尺寸可以为3.0mm~3.5mm,优选为3.2mm。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外径或最大尺寸可以为1.5mm~2mm,优选为1.7mm。上述尺寸的第一固定部41和第二固定部42对皮内针的固定作用好,便于埋针时按压。
40.所述离型件3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41通过所述粘性件2的通孔和所述离型件3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部42固定连接,即所述第一固定部4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的,也可以是螺纹固定的。
41.所述皮内针本体1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2表面的中心轴线,使埋针的过程中皮内针受到的按压力更均匀。和/或,所述皮内针本体1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2表面的中心轴线,通过第一固定部41对皮内针进
行按压时,第二固定部42对皮内针本体1的针头12支撑力更均衡。
42.具体地,所述离型件3可以设置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或方形的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41从所述离型件3的通孔穿过。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形状和第一固定部41与粘性件2相固定部分的形状相契合,上述离型件3可以更好地起到防止污染的作用。
43.具体地,所述针柄11可以为t形、倒l形以及环形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形状的针柄11可以更好的和第一固定部41相结合,提高第一固定部41对针柄11的固定强度;所述针柄11和针头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体成型的皮内针本体的强度和韧性更好。或,所述针柄11和针头12可以是组装连接的两个独立部件,在针头12或针柄11出现问题后可以用备用针头12或针柄11进行替换,节约成本。
44.所述针头12穿过所述粘性件2的通孔及离型件3向远离粘性件2的方向延伸,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1与所述粘性件2的结合面。在使用时,外力按压第一固定部41,所述皮下针受力均衡不容易弯折。
45.具体地,所述皮内针的粘性件2还设有承载层,用于承载所述粘胶层,所述承载层是无纺布、弹力布、涤棉布以及化纤布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粘性件2的粘胶层是水溶性压敏胶层,在皮内针使用后不会在皮肤上遗留胶水;所述离型件3是离型纸或离型膜,起到对粘性件2的粘胶层的隔离作用。
46.具体地,所述皮内针的粘性件2上可以设置多个皮内针本体,每个皮内针本体可以相对应的匹配单独的第一固定部41和第二固定部42。设置的每个皮内针本体间隔一定距离,在使用时单个皮内针对应单独的穴位,多个皮内针可以对应多个穴位,以达到同时对多个穴位进行按摩的效果。
47.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皮内针组件,包括皮内针和壳体,所述皮内针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一致。所述壳体包括底座6、密封件5,所述底座6设有容纳槽,所述皮内针本体1容纳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密封件5用于将所述皮内针封闭在所述壳体内。
48.所述壳体可以对所述皮内针起到收纳和保护作用。当使用皮内针时,可以打开密封件5取出皮内针。所述密封件5是透析纸或淋膜纸,优选透析纸,透析纸可以允许诸如环氧乙烷灭菌或者高温蒸汽灭菌因子穿透,并将细菌等阻隔在外。
49.本技术从使用目的上,效能上,进步及新颖性等观点进行阐述,已符合专利法所强调的功能增进及使用要件,本技术以上的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因此,凡一切与本技术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即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替换或修饰等,皆应属本技术的专利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皮内针,包括皮内针本体、固定件、粘性件和离型件;所述皮内针本体包括相连的针柄和针头;所述粘性件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针柄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粘性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粘胶层,所述粘性件设置有穿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离型件与粘性件的粘胶层贴合,所述针头穿过粘性件的通孔及离型件向远离粘性件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将所述针柄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部将所述针头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朝向针头的针尖的表面为平滑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种;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为半球形、球冠形、半椭球形、前端半球形的圆柱形以及前端球冠形的圆柱形中的一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在粘性件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粘性件上的投影面积。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内针本体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表面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皮内针本体穿过或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垂直于所述粘性件表面的中心轴线。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径为3.2mm,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径为1.7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件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通过所述粘性件的通孔和所述离型件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为t形、倒l形以及环形中的一种;所述针柄和针头一体成型,或,所述针柄和针头为组装连接的两个独立部件;所述针头穿过所述粘性件的通孔及离型件向远离粘性件的方向延伸,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粘性件的结合面。9.一种皮内针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皮内针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密封件,所述底座设有容纳槽,所述皮内针容纳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密封件用于将所述皮内针封闭在所述壳体内。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内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是透析纸或淋膜纸。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皮内针及皮内针组件,皮内针包括皮内针本体、固定件、粘性件和离型件;皮内针本体包括相连的针柄和针头;粘性件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针柄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粘性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粘胶层;离型件与粘性件的粘胶层贴合,所述针头穿过粘性件的通孔及离型件向远离粘性件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将所述针柄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粘性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部将所述针头固定于所述粘性件上。通过设置在皮内针本体上的固定件,本申请解决了皮内针使用时易弯折、不稳定的问题。不稳定的问题。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加伟 唐雄鹰 王瑜 刘松 杨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易申韦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