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面减薄轴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31  14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截面减薄轴瓦。


背景技术:

2.轴瓦是滑动轴承和轴接触的部分,非常光滑,一般用青铜、减摩合金等耐磨材料制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木材、塑料或橡皮制成,形状为瓦状的半圆柱面,轴瓦材料通常较软,内圆柱面不宜用磨削法加工,可以采用镗削、金刚镗削、刮削或研磨法加工。
3.现有的轴瓦由于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导致轴瓦与轴承产生高温,导致轴瓦内圆两端磨损比较明显,不便于轴瓦的长期使用;同时在轴瓦与滑动轴承摩擦使润滑油的添加较为的简易,导致润滑液的润滑不充分,使得轴瓦容易产生高温破裂,不便于装置的使用,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性能更好的轴瓦。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将轴瓦壁厚宽度两端比中央壁厚减薄,有效减少两端面摩擦,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包括:
6.轴瓦本体,所述轴瓦本体呈半圆弧形,所述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轴瓦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减薄区域、摩擦区域和第二减薄区域;
7.所述第一减薄区域和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壁厚小于所述摩擦区域。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薄区域和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壁厚分别小于所述摩擦区域3-5微米。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薄区域的宽度为3-5毫米,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宽度3-5毫米。
10.进一步的,所述精镗模具的内侧具有一半圆弧形面,所述精镗模具的内侧表面沿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加厚区域、支撑区域和第二加厚区域;
11.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壁厚大于所述支撑区域。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壁厚分别大于所述支撑区域3-5微米。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在内圆表面两侧沿周向均匀镀上有一层厚度3到5微米的耐磨镀层。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厚区域的宽度大于5毫米,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宽度大于5毫米。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通过将轴瓦壁厚宽度两端比中央壁厚减薄3-5微米,有效减少轴瓦两端面摩擦,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的加工示意图;
20.图中:10、轴瓦本体;11、第一减薄区域;12、摩擦区域;13、第二减薄区域;20、精镗模具;21、第一加厚区域;22、支撑区域;23、第二加厚区域;30、刀杆;31、镗刀。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包括:轴瓦本体10,轴瓦本体10呈半圆弧形,轴瓦本体10的内侧表面两端分别设有减薄区域,减薄区域的壁厚小于轴瓦本体10的中心的摩擦区域12,使得可以减小轴瓦两端与轴承之间的摩擦。
2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轴瓦本体10的内侧表面沿轴瓦本体10的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减薄区域11、摩擦区域12和第二减薄区域13,第一减薄区域11、摩擦区域12和第二减薄区域13一体成型加工而成,并沿轴瓦本体10的周向分别布置,第一减薄区域11、摩擦区域12和第二减薄区域13分别呈与所述轴瓦本体一致的半圆弧形。
26.优选的,第一减薄区域11的宽度为3-5毫米,第二减薄区域13的宽度也为3-5毫米,并且第一减薄区域11和第二减薄区域13的壁厚均小于摩擦区域12壁厚3-5微米。
27.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保护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20,该精镗模具20用于加工上述截面减薄轴瓦。
28.该精镗模具20的内侧具有一半圆弧形面,该半圆弧形面沿宽度方向分别包括有第一加厚区域21、支撑区域22和第二加厚区域23。第一加厚区域21和第二加厚区域23的壁厚大于支撑区域22,具体的,第一加厚区域21和第二加厚区域23的壁厚均大于支撑区域22壁厚3-5微米。优选的,为更好的在加工时支撑截面减薄轴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厚区域21的宽度大于5毫米,第二加厚区域23的宽度也大于5毫米。
29.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加厚区域21和第二加厚区域23的壁厚大于支撑区域22,还可以使第一加厚区域21和第二加厚区域23在半圆弧形面两侧沿周向均匀镀上有一层厚度为3到5微米的耐磨镀层。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减薄轴瓦的加工和工作原理如下:
31.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于截面减薄轴瓦10上的定位块和设置于精镗模具20上的定位槽的卡和,将待加工的截面减薄轴瓦10放置于精镗模具20中,刀杆30驱动镗刀31在待加工的轴瓦的内圆表面作圆周运动,镗刀31经过截面减薄轴瓦的减薄区域时,镗刀31在待加工的轴瓦的宽度两端3-5毫米加工减薄3-5微米,形成第一减薄区域11和第二减薄区域13。
32.在截面减薄轴瓦安装前涂好适量的润滑油,随后将其安装在滑动轴承的外表面,并使得轴瓦不发生转动、错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滑动轴承的转动,在截面减薄轴瓦的内侧表面与滑动轴承之间形成大面积均匀稳定的油膜,轴瓦与曲轴磨合过程,减少了轴瓦两端接触面,继而减少了两端接触摩擦。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的有益效果如下:
3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通过将轴瓦壁厚宽度两端比中央壁厚减薄3-5微米,有效减少轴瓦两端面摩擦,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瓦本体,所述轴瓦本体呈半圆弧形,所述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轴瓦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减薄区域、摩擦区域和第二减薄区域;所述第一减薄区域和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壁厚小于所述摩擦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域和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壁厚分别小于所述摩擦区域3-5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域的宽度为3-5毫米,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宽度为3-5毫米。4.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镗模具的内侧具有一半圆弧形面,所述精镗模具的内侧表面沿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加厚区域、支撑区域和第二加厚区域;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壁厚大于所述支撑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壁厚分别大于所述支撑区域3-5微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厚区域和所述第二加厚区域在所述半圆弧形面两侧沿周向均匀镀上有一层厚度3到5微米的耐磨镀层。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截面减薄轴瓦的精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厚区域的宽度大于5毫米,所述第二加厚区域的宽度大于5毫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截面减薄轴瓦,包括轴瓦本体,所述轴瓦本体呈半圆弧形,所述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沿所述轴瓦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包括第一减薄区域、摩擦区域和第二减薄区域;所述第一减薄区域和所述第二减薄区域的壁厚小于所述摩擦区域。该截面减薄轴瓦通过将轴瓦壁厚宽度两端比中央壁厚减薄3-5微米,有效减少轴瓦两端面摩擦,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优异的耐磨性能。优异的耐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胡秀昊 黄从四 丘卫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韶配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6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