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8-31  186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时候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


背景技术:

2.外伤术后出现指间关节僵硬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间关节创伤后修复经过增生、机化、粘连过程,易造成关节囊、韧带挛缩粘连,从而导致手指功能受限,同时指间关节固定超过3~4周,更加剧关节僵硬。单纯采用保守治疗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的手指术后恢复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包括两组外克氏针和一组中间克氏针,外克氏针通过弯折之后形成“几”字状,在外克氏针的两端有向内凹的圆弧状结构,中间克氏针的两端通过弯折后形成包裹外克氏针的圆环,在两者外克氏针的外端有牵拉机构。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牵拉机构采用牛筋缠绕。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牵拉机构包括固定在克氏针端部的安装板,一侧的安装板上有通孔,该安装板相对的位置上有螺孔,调节螺栓穿过通孔后旋入到螺孔内。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安装板的内侧有垂直安装的螺纹旋转相反的螺杆,螺杆上套有双头螺套。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中间克氏针的两端与导向套固定连接,导向套内穿过外克氏针。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安装板的侧壁上有孔,孔内插入外克氏针的端部,安装板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导向套的内侧有克氏针固定板,克氏针固定板的内侧有孔,孔内插入中间克氏针的端部,克氏针固定板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在使用的之后,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配合术后进行系统康复锻炼,是治疗外伤术后指间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12.这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还具有以下优点:
13.1、可预防和矫正关节畸形
14.2、根据关节僵硬位置调整牵引的力线
15.3、根据关节僵硬程度调整牵引的力度和时间
16.4、弹性固定能使损伤关节得到早期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关节囊、掌板、侧副韧带粘连
17.5成本低廉、简便易行,取材容易。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与外克氏针配装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克氏针固定板与中间克氏针的配装示意图;
25.图中1、外克氏针,2、中间克氏针,3、牵拉机构,4、牛筋,5、安装板,6、调节螺栓,7、螺杆,8、双头螺套,9、克氏针压紧螺栓,10、克氏针固定板,11、导向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包括两组外克氏针1和一组中间克氏针2,外克氏针1通过弯折之后形成“几”字状,在外克氏针1的两端有向内凹的圆弧状结构,中间克氏针2的两端通过弯折后形成包裹外克氏针1的圆环,在两者外克氏针1的外端有牵拉机构3。
27.这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在使用的时候,两组外克氏针1分别穿过手指的第一和第三关节,随后将外克氏针1进行弯折,形成“几”字状(图1和2所示),随后再将中间克氏针2穿过手指的第二关节,再将中间克氏针2进行弯曲之后形成圆环,圆环包裹外克氏针1,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外克氏针1发生位置的便宜,随后再采用牵拉机构3固定在外克氏针1的外端上,提供一个向内的拉扯力,在牵拉机构3向内拉扯的时候,即提供了将外克氏针1的穿刺部位向外的力,这样即可避免关节囊、韧带挛缩粘连的情况发生,便于手指康复。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牵拉机构3采用牛筋4缠绕。
29.如图1,牛筋4结构简单,利用牛筋4的弹力为外克氏针1提供向外的张力。
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牵拉机构3包括固定在克氏针端部的安装板5,一侧的安装板5上有通孔,该安装板5相对的位置上有螺孔,调节螺栓6穿过通孔后旋入到螺孔内。
31.如图3,通过调节螺栓6的转动,调节螺栓6端部的螺纹在螺孔内进行伸入,进而带动两端的安装板5向内移动,安装板5向内移动之后即为外克氏针1提供向外的张力。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安装板5的内侧有垂直安装的螺纹旋转相反的螺杆7,螺杆7上套有双头螺套8。
33.如图4,通过转动双头螺套8,双头螺套8内与螺杆7有对应的匹配的螺纹,在双头螺杆8转动的时候即可拉动螺杆7向内移动,进而提供带动外克氏针1向外的张力。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中间克氏针1的两端与导向套11固
定连接,导向套8内穿过外克氏针1。
35.如图2,导向套8为外克氏针1提供安装导向的作用,具有为克氏针提供力线的方向,保持最佳的牵引方向,采用圆环状的导套,对外克氏针1的导向作用差。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安装板5的侧壁上有孔,孔内插入外克氏针1的端部,安装板5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9。
37.如图5,安装板5通过克氏针压紧螺栓9以及对应的螺孔配合使用,在克氏针压紧螺栓9旋入下移的时候能够压紧在外克氏针1的外壁上,通过多组的结构提高锁止的稳定性。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导向套8的内侧有克氏针固定板10,克氏针固定板10的内侧有孔,孔内插入中间克氏针2的端部,克氏针固定板10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9。
39.如图6,导向套8的安装结构方式与安装板5类似,仅仅是在导向套8的内侧将与中间克氏针2安装的结构替换为克氏针固定板10,其他结构原理相同。
40.通过该方式能够方便快捷的对克氏针的端部分别与安装板5以及导向套8进行固定安装,方便使用。
41.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包括两组外克氏针(1)和一组中间克氏针(2),外克氏针(1)通过弯折之后形成“几”字状,在外克氏针(1)的两端有向内凹的圆弧状结构,中间克氏针(2)的两端通过弯折后形成包裹外克氏针(1)的圆环,在两者外克氏针(1)的外端有牵拉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牵拉机构(3)采用牛筋(4)缠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牵拉机构(3)包括固定在克氏针端部的安装板(5),一侧的安装板(5)上有通孔,该安装板(5)相对的位置上有螺孔,调节螺栓(6)穿过通孔后旋入到螺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安装板(5)的内侧有垂直安装的螺纹旋转相反的螺杆(7),螺杆(7)上套有双头螺套(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中间克氏针(2)的两端与导向套(11)固定连接,导向套(11)内穿过外克氏针(1)。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安装板(5)的侧壁上有孔,孔内插入外克氏针(1)的端部,安装板(5)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9)。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其特征是,导向套(11)的内侧有克氏针固定板(10),克氏针固定板(10)的内侧有孔,孔内插入中间克氏针(2)的端部,克氏针固定板(10)的上下两侧至少有两个螺孔,每个螺孔内旋入克氏针压紧螺栓(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时候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一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包括两组外克氏针和一组中间克氏针,外克氏针通过弯折之后形成“几”字状,在外克氏针的两端有向内凹的圆弧状结构,中间克氏针的两端通过弯折后形成包裹外克氏针的圆环,在两者外克氏针的外端有牵拉机构。这种外伤术后手部指间关节僵硬用牵引克氏针在使用的之后,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配合术后进行系统康复锻炼,是治疗外伤术后指间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僵硬的有效方法。僵硬的有效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陆浩 薛明宇 周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