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端板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9-1  154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端板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主要通过感温包采集的温度信息,由控制逻辑对内部系统进行调整,内机感温包一般分为管温感温包及环境感温包,其中,环境感温包作为空调系统与外界环境温度信息交互的媒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感温包采集温度信息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空调运行舒适性;感温包在通风顺畅且距换热器翅片越远,其采集的环境温度会越不受换热器的热辐射影响,温度信息越准确。
3.现有家用窗式空调器中,常常采用感温包支架固定感温包,感温包支架直接插设在换热器的翅片上进行固定,感温包挂在感温包支架上与换热器太近,会有相接触的情况,影响感温包检测温度的准确性;更有的是感温包支架需要在生产的时候再单独安装上去,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端板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感温包支架需要独立安装且检测室内温度不准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端板用于支撑换热器且固定感温包,所述换热器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的信号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的检测探头;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检测探头远离所述端板本体。
6.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所述信号线沿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长度方向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扣。
7.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包括两个并列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片,两个所述第一卡片自由端的间距小于其固定端的间距。
8.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两个所述第一卡扣间隔设置在所述端板本体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卡扣固定所述信号线的方向一致。
9.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延伸板以及设于所述延伸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扣,所述延伸板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固定所述检测探头。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二卡片,所述第二卡片一端与所述延伸板连接,另一端弯曲延伸与所述延伸板配合形成开口向上的u型槽。
11.可选地,所述延伸板在所述u型槽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凸筋。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卡扣,两个所述第二卡扣沿所述延伸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端板本体、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一体成型。
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换热器端板。
15.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的信号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的检测探头;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检测探头远离所述端板本体。通过在换热器端板本体的侧面直接设置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信号线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检测探头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不需要再安装独立的感温包支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将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这样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感温包检测探头能够远离换热器,相较于直接通过固定支架将感温包插设在换热器的翅片,本技术不会直接接触到换热器,使得环境温度检测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换热器端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换热器端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
21.图5是本技术换热器端板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换热器端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换热器端板133第二卡片11端板本体134u型槽12第一固定部135限位凸筋121第一卡扣20感温包122第一卡片21信号线13第二固定部22检测探头131延伸板30空调器132第二卡扣31换热器
25.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端板,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30.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器端板用于支撑换热器31且固定感温包20,所述换热器端板10包括端板本体11以及设于所述端板本体11侧面的第一固定部12和第二固定部13;所述第一固定部12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20的信号线21,所述第二固定部13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20的检测探头22;所述第二固定部13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12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检测探头22远离所述端板本体11。
3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换热器端板10设置在换热器31两端,用于支撑和固定换热器31。所述换热器端板10采用塑胶材料,塑胶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将感温包20固定在所述换热器端板10能够有效的减少换热器31对感温包20的温度检测影响。同时,所述第一固定部12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3是在所述换热器端板10侧面直接成型的固定结构,所述端板本体11、所述第一固定部12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3一体成型,这样不需要再独立安装固定感温包20的支架。
32.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换热器端板10本体11的侧面直接设置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20信号线21的第一固定部12和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20检测探头22的所述第二固定部13,不需要再安装独立的感温包20支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将所述第二固定部13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12的方向延伸,这样所述第二固定部13上的感温包20检测探头22能够远离换热器31,相较于直接通过固定支架将感温包20插设在换热器31的翅片,本技术不会直接接触到换热器31,使得环境温度检测更加准确。
33.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121,所述信号线21沿所述端板本体11侧面的长度方向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扣12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信号线21沿所述端板本体11侧面的长度方向走线,所述信号线21与所述端板本体11的侧边重叠,同时所述第一卡扣121对所述信号线21进行固定,避免所述信号线21偏离所述端板本体11的侧边。
34.具体地,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卡扣121包括两个并列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片122,两个所述第一卡片122自由端的间距小于其固定端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所述第一卡片122并列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卡扣121,所述信号线21夹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卡片122之间。当所述信号线21卡入所述第一卡扣121后,由于两个所述第一卡片122自由端的间距小于其固定端的间距,这样所述信号线21不容易脱落。
35.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2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卡扣121,两个所述第一卡扣121间隔设置在所述端板本体11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卡扣121固定所述信号线21的方向一致。
3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第二固定部13包括延伸板131以及设于所述延伸板131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扣132,所述延伸板131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1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扣132用于固定所述检测探头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131垂直于所述端板本体11,当感温包20的信号线21经所述第一固定部12固定后,带有检测探头22的一段信号线21向所述延伸板131方向弯曲,然后再通过所述第二卡扣132将所述检测探头22固定。这样整个感温包20的走线和固定都是在所述换热器端板10上,所述第一固定部12引导并固定感温包20的信号线21,所述第二固定部13固定感温包20的检测探头22并将其引导至远离换热器31的位置,能够有效的减少换热器31对感温包20的温度检测影响。
37.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二卡扣132包括第二卡片133,所述第二卡片133一端与所述延伸板131连接,另一端弯曲延伸与所述延伸板131配合形成开口向上的u型槽134。可以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所述换热器端板10竖向安装,所述信号线21沿所述端板本体11的侧面竖向走线,带有所述检测探头22的一段信号线21横向走线,这样带有所述检测探头22的一段信号线21可以直接收容于所述u型槽134。
38.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延伸板131在所述u型槽134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凸筋135,以对收容于所述u型槽134的带有所述检测探头22的一段信号线21起到进一步的限位作用,防止所述检测探头22从所述u型槽134脱离,增强感温包20安装的牢固性。
39.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13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卡扣132,两个所述第二卡扣132沿所述延伸板13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使用两个所述第二卡扣132能够有更好的牢固性,同时也不会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
4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3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端板10,该换热器端板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3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端板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器端板,用于支撑换热器且固定感温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的信号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的检测探头;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检测探头远离所述端板本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所述信号线沿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长度方向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包括两个并列间隔设置的第一卡片,两个所述第一卡片自由端的间距小于其固定端的间距。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两个所述第一卡扣间隔设置在所述端板本体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卡扣固定所述信号线的方向一致。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延伸板以及设于所述延伸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扣,所述延伸板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固定所述检测探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二卡片,所述第二卡片一端与所述延伸板连接,另一端弯曲延伸与所述延伸板配合形成开口向上的u型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在所述u型槽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凸筋。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卡扣,两个所述第二卡扣沿所述延伸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本体、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一体成型。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端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端板及空调器,该换热器端板用于支撑换热器且固定感温包,所述换热器端板包括端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端板本体侧面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引导固定所述感温包的信号线,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感温包的检测探头;所述第二固定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检测探头远离所述端板本体。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端板能够解决现有空调器感温包支架需要独立安装且检测室内温度不准确的问题。需要独立安装且检测室内温度不准确的问题。需要独立安装且检测室内温度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财 覃龙 陈章成 吴岳权 李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2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