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水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
背景技术:
2.河岸作为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是河流水陆交错带与河岸带的衔接部分,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活跃功能区,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交换过程的载体。河岸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等功能。
3.驳岸位于水域与陆地的交接处,是一种对河岸起到防护作用的水工构筑物。驳岸修筑的目的是稳定河道,阻止河岸崩塌或水力冲刷。河流驳岸防护为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部分,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湖泊、河道等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修复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现设计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能增强滨河自身净化能力,能实现弹性的雨洪管理,能模拟自然格局,形成自然蜿蜒多变、多景观层次、多生态序列的立体结构景观和生态净化单元,能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能增强滨河自身净化能力,能实现弹性的雨洪管理,能模拟自然格局,形成自然蜿蜒多变、多景观层次、多生态序列的立体结构景观和生态净化单元,从而能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
7.包括沿驳岸坡度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景观坡段、人行道段、河堤坡段,以及与河堤坡段连接并向河底延伸的过渡段;
8.所述人行道路两侧,以及景观坡段中部和河堤坡段中部分别设有一生态沟渠,所述生态沟渠下方,沿生态沟渠铺底部设有渗排管,渗排管的底部连接有引流管并与引流管导通,引流管底部与水流通道连接并与水流通道导通,水流通道左端封闭,右端延伸至河床并与河水连通。雨季,生态沟渠中一部分雨水下渗补给给地下水,一部分为河流补充生态基流,从而地表径流可通过生态沟渠排入城市内河。还能通过生态沟渠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滨河生态系统。
9.进一步地,所述的景观坡段处种植有景观植被,并设有多个景观洼池,河堤坡段沿河道间隔设置有景观石和景观植被。
10.进一步地,所述的渗排管包括间隔设置的渗透段和连接段,引流管连接在连接段底部,连接段顶部开设有疏通口,疏通口通过上盖封闭,渗透段左右两侧设有多个倾斜向上的穿孔;
11.所述渗透段内径小于连接段内径,渗透段与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在渗透段与连接段的连接处,且位于渗透段上设有能与密封盖相配合的内螺纹。在清理渗透段,防止穿孔堵塞时,可将一段渗透段的一端通过密封盖封闭,然后从该段渗透段的另一端的相邻疏通口送入适配的高压冲水设备对该段穿孔进行高压冲洗,从而疏通被堵塞的穿孔。
12.进一步地,所述的渗透段左右两侧的底部还分别设有一排方形的排水口,排水口的底部高于渗排管与引流管的连接口位置;
13.所述排水口处设有过滤网一,渗排管与引流管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二。过滤网一、过滤网二的设置能有利于防止各管道口堵塞,过滤网二可拆卸的设计方便引流管堵塞时,拆除过滤网二,从疏通口处疏通引流管。
14.进一步地,所述的人行道段表面的设置高度为十年年水位线高度,景观坡段下沿线的设置高度为五年水位线高度。
15.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渡段处设有防护滤网,防护滤网为钢丝网,通过沿河道向河底打入多根钢柱以将防护滤网固定在过渡段处。
16.进一步地,所述的人行道段包括依次铺设在自然土层上的土壤层、透水基层、透水浅平层、透水面层。
17.进一步地,所述的透水面层采用混凝土透水砖,透水浅平层采用20mm厚度的沙层,透水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土壤层采用夯实填好的素土。
18.进一步地,所述的生态沟渠为横截面呈倒弓形的长槽,生态沟渠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植被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层、砾石层;
19.所述植被覆盖层为绿化植被,绿化植被扎根在种植土壤层,引流管上端伸入砾石层处底部。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滨河区域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的人行道段,沿河布置的多个生态沟渠,和设置景观洼池结合河流形成的生态湿地等,从而共同结合形成生态洪涝调蓄空间,在发生强降雨时,允许滨河区域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营造多层次,多序列的打造有机系统的生态洪涝调蓄空间,实现弹性的雨洪管理,雨季,生态沟渠用来下渗大量的雨水,大大减轻了下游河道中的泄洪压力,一部分雨水下渗补给给地下水,一部分为河流补充生态基流,地表径流可通过生态沟渠排入城市内河;
22.2)、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通过分别在景观坡段和河堤坡段种植景观植物,在景观坡段设置多个景观洼池等模拟自然格局,并利用生态沟渠进行雨水的收集打造雨水花园,且结合洪水水位变化及水流流径、景观洼池积水等打造生态湿地,从而形成沿河道的自然蜿蜒多变、多景观层次的多生态序列的立体结构景观和生态净化单元,从而能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24.图2为生态沟渠示意图;
25.图3为人行道段示意图;
26.图4为引流管与渗排管连接处示意图;
27.图5为渗透段放大示意图;
28.图6为本本实用新型设置位置与水位关系示意图;
29.其中,a-景观坡段,b-人行道段,c-河堤坡段,d-过渡段,1-水流通道,2-引流管,9-渗排管,301-土壤层,302-透水基层,304-透水面层,501-蓄水层,502-植被覆盖层,503-种植土壤层,504-砂层,505-砾石层,901-穿孔,902-排水口,903-过滤网一,904-过滤网二,905
‑ꢀ
渗透段,906-连接段,907-疏通口,908-上盖,909-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31.实施例
32.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组成包括:景观坡段a、人行道段b、河堤坡段c、过渡段d、四条生态沟渠、四条渗排管9、防护滤网、多根水流通道1、多根引流管2;景观坡段a位于人行道段b左侧,河堤坡段c位于人行道段b右侧,过渡段d与河堤坡段c连接并向河底延伸,四条生态沟渠分别设置在人行道路b两侧,和在景观坡段a中部,以及河堤坡段c中部,生态沟渠为横截面呈倒弓形的沟渠;防护滤网由钢丝制成,并通过沿河道向河底打入的多根钢柱固定在过渡段d处用于过滤,每条生态沟渠底部沿生态沟渠铺设有一条渗排管9,每条渗排管9底部均等距设有多根引流管 2,引流管2垂直设置,且引流管2下端与水流通道1连接并贯通,在垂直于河道的同一平面上所设置的多根引流管2均与同一根水流通道1连通,水流通道1左端封闭,右端延伸至河床并与河水连通。雨水渗入生态沟渠底部后从渗排管9进入引流管2,最后从相应的水流通道1排入河流。
33.同时,人行道段b表面的设置高度为十年年水位线高度,景观坡段a下沿线的设置高度为五年水位线高度,景观坡段a处种植有景观植被,并设有多个景观洼池,河堤坡段c 沿河道间隔设置有景观石和景观植被。
34.为了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本方案中,人行道段b包括采用夯实素土铺设的土壤层 301,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的透水基层302,采用20mm厚度沙层铺设的透水浅平层303,以及采用混凝土透水砖铺设的透水面层304,且土壤层301、透水基层302、透水浅平层303、透水面层304依次从下至上铺设在自然土层上的;本方案中生态沟渠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501、植被覆盖层502、种植土壤层503、砂层504、砾石层505,其中,植被覆盖层502 为扎根在种植土壤层503的绿化植被。
35.本方案中,引流管2上端伸入砾石层505底部并与渗排管9连接并导通,渗排管9包括间隔设置的渗透段905和连接段906,引流管2连接在连接段906底部,连接段906顶部开设有疏通口907,疏通口907通过上盖908封闭,为了防止渗排管9、引流管2、水流通道被堵塞,渗排管9与引流管2连接处设有过滤网二904,渗透段905左右两侧设有多个倾斜向上的穿孔901,渗透段905左右两侧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排方形的排水口902,方向排水口 902沿渗排管长度方向均匀排布,排水口902内部设有过滤网一903。其中,穿孔901的倾斜设置,以及过滤网一903、过滤网二904的设置,有利于可防止管道被堵塞。且渗透段 905内径小于连接段906内径,渗透段905与连接段906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在渗透段905 与连接段906的连接处,且位于渗透段905上设有能与密封盖相配合的内螺纹909,在清理渗透段905时,可将一段渗
透段905一端通过密封盖封闭,然后从另一端的相邻疏通口907 送入适配的高压冲水设备对该段的多个穿孔901和排水口902进行高压冲洗,从而疏通被堵塞的穿孔901和排水口902,密封盖外表面可设置一个把手方便在疏通口907内进行密封盖转动。
36.优选的,人行道段b的水平宽度为500mm,景观坡段a的水平宽度为2000mm,河堤坡段c的水平宽度为700mm,景观坡段a、河堤坡段c的坡度设置根据10年水位线、5年水位线等调整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段d为较长的缓坡,从而形成一个浅滩的恢复区域,即陆生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过渡的地带,能加快过渡段有机物的氧化作用,增强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溶解氧。
37.生态驳岸作为水域到岸域的第一缓冲区,本方案中,利用生态沟渠和渗透性教强的人行道理段尽可能恢复自然“可渗透性”。利用景观坡段a、河堤坡段c处采取的“生物措施——植物固土”软性护岸措施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本方案中将植物、天然材料(如采用岩石设置景观石)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且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生态驳岸能够保证水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生境,让水、动物和其他物质以生态驳岸作为重要的迁移路径,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还能通过生态沟渠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滨河生态系统。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驳岸坡度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景观坡段(a)、人行道段(b)、河堤坡段(c),以及与河堤坡段(c)连接并向河底延伸的过渡段(d);所述人行道段(b)两侧,以及景观坡段(a)中部和河堤坡段(c)中部分别设有一生态沟渠,所述生态沟渠下方,沿生态沟渠底部铺设有渗排管(9),渗排管(9)的底部连接有引流管(2),并与引流管(2)导通,引流管(2)底部与水流通道(1)连接并与水流通道(1)导通,所述水流通道(1)左端封闭,右端延伸至河床并与河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景观坡段(a)处种植有景观植被,并设有多个景观洼池,河堤坡段(c)沿河道间隔设置有景观石和景观植被。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排管(9)包括间隔设置的渗透段(905)和连接段(906),引流管(2)连接在连接段(906)底部,连接段(906)顶部开设有疏通口(907),疏通口(907)通过上盖(908)封闭,渗透段(905)左右两侧设有多个倾斜向上的穿孔(901);所述的渗透段(905)内径小于连接段(906)内径,渗透段(905)与连接段(906)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在渗透段(905)与连接段(906)的连接处,且位于渗透段(905)上设有能与密封盖相配合的内螺纹(90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透段(905)左右两侧的底部还分别设有一排方形的排水口(902),排水口(902)的底部高于渗排管(9)与引流管(2)的连接口位置;所述排水口(902)处设有过滤网一(903),渗排管(9)与引流管(2)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二(904)。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道段(b)表面的设置高度为十年年水位线高度,景观坡段(a)下沿线的设置高度为五年水位线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段(d)处设有防护滤网;所述防护滤网为钢丝网,通过沿河道向河底打入多根钢柱以将防护滤网固定在过渡段(d)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道段(b)包括依次铺设在自然土层上的土壤层(301)、透水基层(302)、透水浅平层(303)、透水面层(304)。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面层(304)采用混凝土透水砖,透水浅平层(303)采用20mm厚度的沙层,透水基层(302)采用透水混凝土,土壤层(301)采用夯实填好的素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沟渠为横截面呈倒弓形的长槽,生态沟渠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501)、植被覆盖层(502)、种植土壤层(503)、砂层(504)、砾石层(505);所述植被覆盖层(502)为绿化植被,绿化植被扎根在种植土壤层(503),引流管(2)上端
伸入砾石层处底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水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净能力的景观生态驳岸,包括景观坡段、人行道段、河堤坡段,以及与河堤坡段连接并向河底延伸的过渡段;人行道路两侧,以及景观坡段中部和河堤坡段中部分别设有一生态沟渠,所述生态沟渠下方,沿生态沟渠底部铺设有渗排管,渗排管的底端与引流管连接并与引流管导通,引流管底部与水流通道连接并与水流通道导通,水流通道左端封闭,右端延伸至河床并与河水连通。本方案能增强滨河自身净化能力,能实现弹性的雨洪管理,能模拟自然格局,形成自然蜿蜒多变、多景观层次、多生态序列的立体结构景观和生态净化单元,从而能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宇 彭守强 王怡 杨博 郑明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怡
技术研发日:2021.07.0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