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连动机构,特别是指一种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
背景技术:
2.如中国台湾第m590010号“单马达驱动的升降桌脚结构”实用新型专利案所揭露升降桌的桌脚包括一内框,套设于一外框内,且其一端固设于一底座上。该内框安装有一螺杆组件,受一动力装置所驱动,并带动该外框相对该内框产生位移,致使位于桌脚上方的一桌板进行升降作动。但是,由于螺杆组件带动外框位移行程极长,且行程进给十分缓慢,致使不论是在带动桌板上升或下降的过程都较为耗时,造成升降不迅速、及无法快速动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利用第一作动部与第二作动部彼此之间反向作动的连动关系,借此达到快速位移作动的功效。
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包括一传动部,具有一内部空间,并受一外部的动力源所驱动;一第一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以及一第二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当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二作动部同步地受该传动部带动时,彼此之间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地相对位移。
5.举例来说,该传动部具有一旋动件,其内部形成该内部空间,当该旋动件受该动力源所驱动而旋转时,同步连动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二作动部的作动位移。
6.其中,该旋动件包括:一第一套轴,受该动力源所驱动而旋转;以及一第二套轴,穿设于该第一套轴内部,并受该第一套轴所带动。
7.其中,该第一套轴与该第二套轴彼此间相抵接的壁面上,分别设有彼此凹凸互补的凸出与凹入,以使该第一套轴与该第二套轴彼此之间形成连动关系。
8.其中,该第一作动部包括:一第一杆体,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内,并沿自身轴线方向设有一与外部连通的中空腔室;以及一第一连接件,设于该第一杆体与该第二套轴之间,并使该第一杆体能相对该第二套轴位移。
9.其中,该第二作动部包括:一第二杆体,其一部分或全部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及该中空腔室中;一第二连接件,设于该第二杆体与该第二套轴之间,并使该第二杆体能相对该第二套轴位移。据此,该第二杆体能滑设于该第一杆体的中空腔室中,更提升了彼此连接、作动关系的稳定性。
10.其中,该第一杆体与该第二杆体的杆身上分别具有彼此反向配置的第一螺纹、第二螺纹。
11.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更包括有一第一套柱,具一适当长度,并与该第一杆体的一端相连接;一第二套柱,可往复滑动地设于该第一套柱内,并与该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以及一第三套柱,可往复滑动地设于该第二套柱内,并与该第二杆体远离该第一杆体的一
端相连接。
12.更进一步来说,该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座体,设于该第二套柱与该第二套轴之间;一第一容室,凹设于该第一座体一侧;一第一通孔,贯设于该第一座体,并与该第一容室相连通,以供该第一杆体穿置;以及一第一套筒,设于该第二套轴一端,并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室中,并螺接于该第一杆体上,并且可沿该第一杆体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
13.该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座体,设于该第三套柱与该第一杆体之间;一第二容室,凹设于该第二座体一侧,以供容纳该第一杆体的一端;一第二通孔,贯设于该第二座体,并与该第二容室相连通,以供该第二杆体穿置;以及一第二套筒,设于该第二套轴远离该第一套筒的另一端,并螺接于该第二杆体上,并且可沿该第二杆体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一,显示第三套柱、第一套轴及第二连接件。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二,显示第二套轴、第一杆体及第一连接件。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沿图1的5-5割面线的剖视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就图5的局部放大图一,显示第一套轴、第二套轴、第二套筒及第二杆体等构件的配置关系。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就图5的局部放大图二,显示第一套轴、第二套轴、第二连接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二套柱及第三套柱等构件的配置关系。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就图5的局部放大图三,显示第二套轴、第一连接件、第二杆体、第一套柱及第二套柱等构件的配置关系。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就图5的作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包括一传动部10、一第一作动部20、一第二作动部30、一第一套柱40、一第二套柱50及一第三套柱60。
24.该传动部10具有一内部空间11,以供容纳一部份或全部的该第一作动部 20与该第二作动部30,当该传动部10受一外部的动力源70所驱动时,可带动该第一作动部20与该第二作动部30彼此之间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地相对位移。具体来说,该传动部10具有一旋动件12,其内部形成该内部空间11,当该旋动件12受该动力源70所驱动而旋转时,同步连动该第一作动部20与该第二作动部30的作动位移。在本实施例中,该旋动件12包括一第一套轴13,受该动力源70所驱动而旋转,以及一第二套轴14,穿设于该第一套轴13内部,其中,该第一套轴13与该第二套轴14彼此间相抵接的壁面上,分别设有彼此凹凸互补的凸出131与凹入141,使该第二套轴14与该第一套轴13能同步作动。
25.该第一作动部20包括:一第一杆体21,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14内,并沿自身
轴线方向设有一与外部连通的中空腔室211;以及一第一连接件22,设于该第一杆体21与该第二套轴14之间,并使该第一杆体21能相对该第二套轴14位移。
26.该第二作动部30包括:一第二杆体31,其一部分或全部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14及该中空腔室211中;一第二连接件32,设于该第二杆体31与该第二套轴14之间,并使该第二杆体31能相对该第二套轴14位移。其中,该第一杆体21与该第二杆体31的杆身上分别具有彼此反向配置的第一螺纹23、第二螺纹33。
27.该第一套柱40、该第二套柱50及该第三套柱60彼此依序相互套衔,并分别具有一适当长度。其中,该第一套柱40与该第一杆体21的一端相连接,该第二套柱50与该第一连接件22相连接,该第三套柱60与该第二杆体31远离该第一杆体21的一端相连接。
28.进一步来说,该第一连接件22包括:一第一座体221,设于该第二套柱 50与该第二套轴14之间;一第一容室222,凹设于该第一座体221一侧;一第一通孔223,贯设于该第一座体221,并与该第一容室222相连通,以供该第一杆体21穿置;以及一第一套筒224,设于该第二套轴14一端,并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室222中,并螺接于该第一杆体21上,并且可沿该第一杆体 21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
29.再者,该第二连接件32包括:一第二座体321,设于该第三套柱60与该第一杆体21之间;一第二容室322,凹设于该第二座体321一侧,以供容纳该第一杆体21的一端;一第二通孔323,贯设于该第二座体321,并与该第二容室322相连通,以供该第二杆体31穿置;以及一第二套筒324,设于该第二套轴14远离该第一套筒224的另一端,并螺接于该第二杆体31上,并且可沿该第二杆体31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
30.此外,该第三套柱60一端更固设有一桌板,使该桌板能通过本实用新型而达到快速升降的效果。
31.通过上述元件的组合,本实用新型所揭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的实际作动情形如下,首先,如图5所示,各构件皆位于初始位置上。接着,当使用者依需求调整该桌板高度时,使该动力源70驱动该第一套轴13转动,并同步带动该第二套轴14旋转,再利用该第一套筒224及该第二套筒324的配置,以连动该第一杆体21与该第二杆体31同步地向外远离该第二套轴14,从而使该第一套柱40与该第三套柱60分别远离该第二套柱50,以同步调整该第一套柱 40与该第三套柱60之间的距离,如图9所示,达到加速行程进给、及省时的功效。
32.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传动部,具有一内部空间,并受一外部的动力源所驱动;一第一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以及一第二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当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二作动部同步地受该传动部带动时,彼此之间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地相对位移;该传动部具有一旋动件,其内部形成该内部空间,当该旋动件受该动力源所驱动而旋转时,同步连动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二作动部的作动位移;该旋动件包括:一第一套轴,受该动力源所驱动而旋转;以及一第二套轴,穿设于该第一套轴内部,并受该第一套轴所带动;该第一作动部包括:一第一杆体,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内,并沿自身轴线方向设有一与外部连通的中空腔室;以及一第一连接件,设于该第一杆体与该第二套轴之间,并使该第一杆体能相对该第二套轴位移;该第二作动部包括:一第二杆体,其一部分或全部可滑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套轴及该中空腔室中;一第二连接件,设于该第二杆体与该第二套轴之间,并使该第二杆体能相对该第二套轴位移。2.如权利要求1所述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套轴与该第二套轴彼此间相抵接的壁面上,分别设有彼此凹凸互补的凸出与凹入。3.如权利要求1所述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体与该第二杆体的杆身上分别具有彼此反向配置的第一螺纹、第二螺纹。4.如权利要求1所述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第一套柱,具一适当长度,并与该第一杆体的一端相连接;一第二套柱,可往复滑动地设于该第一套柱内,并与该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以及一第三套柱,可往复滑动地设于该第二套柱内,并与该第二杆体远离该第一杆体的一端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座体,设于该第二套柱与该第二套轴之间;一第一容室,凹设于该第一座体一侧;一第一通孔,贯设于该第一座体,并与该第一容室相连通,以供该第一杆体穿置;以及一第一套筒,设于该第二套轴一端,并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室中,并螺接于该第一杆体上,并且可沿该第一杆体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6.如权利要求5所述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座体,设于该第三套柱与该第一杆体之间;一第二容室,凹设于该第二座体一侧,以供容纳该第一杆体的一端;一第二通孔,贯设于该第二座体,并与该第二容室相连通,以供该第二杆体穿置;以及一第二套筒,设于该第二套轴远离该第一套筒的另一端,并螺接于该第二杆体上,并且
可沿该第二杆体杆轴方向线性地往复位移。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所揭一种同步反向作动的连动机构,其包括一传动部,具有一内部空间,并受一外部的动力源所驱动;一第一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以及一第二作动部,设于该内部空间中,当该第一作动部与该第二作动部同步地受该传动部带动时,彼此之间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地相对位移。据此,利用第一作动部与第二作动部彼此之间反向作动的连动关系,借此达到快速位移作动的功效。移作动的功效。移作动的功效。
技术研发人员:曾丰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创升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