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及一种心电图仪。
背景技术:
2.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仪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是提示心脏疾病的最基本检查,对于心脏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泛采纳导联体系为常规12导联体系,但是18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
3.在临床检查中,一般采用的检查方法是采用独立电极检查,其由一根独立的导线连接且各导线单独分布,所有导线汇总并连接至心电图仪的接口中,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必须分清每个电极的位置,不可接错。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导线的分布较为凌乱,极易缠绕在一起,导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耗时长,效率低,甚至容易出现检查错误的情况。同时,针对不同病人的检查,12导联和18导联的切换也十分繁琐,极易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
4.因此,需要针对心电图仪,提供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其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快速固定于人体待检测部位,避免外部导线杂乱缠绕情况,且能够在12导联和18导联之间实现快速切换。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7.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包括:
8.基底,呈长条状,其两侧配置有两接口;
9.第一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一延伸部上配置有v3r、v4r、v5r导联位;
10.第二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二延伸部上配置有v7、v8、v9导联位;
11.电极片,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
12.当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接头分别与所述基底对应的两接口连接时,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导联位接入所述基底上,以实现电极带从12导联切换至18导联。
13.优选的,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对应导联位设置有金属凹槽,所述电极片表面设置有金属凸起。
14.优选的,所述基底上的金属凹槽包括第一金属凹槽至第六金属凹槽,所述第一金属凹槽至所述第六金属凹槽一次连接的连线呈z字型。
15.优选的,所述基底上的第一金属凹槽和第二金属凹槽之间通过开设一滑槽连通。
16.优选的,所述基底靠近第二延伸部连接接口的端部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用于与人体胸侧位贴合固定。
17.优选的,所述基底上设有指示部,用以标识所述电极带在人体胸部的摆放位置。
18.优选的,所述基底内部设有独立电源。
19.优选的,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由纤维布制成。
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心电图仪,包括:心电监控装置以及如上述的电极带。
21.优选的,所述心电监控装置上设置有为所述电极带充电的无线充电面板。
2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其采用将多个电极片连接至基底上形成一体化导联电极带的方式,在保证各电极片之间良好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固定于病人待检测部位,且避免了外部导线杂乱缠绕情况,实现检查过程不受外部导线的影响,外观更为整洁简单。
24.通过在基底两侧设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能够针对不同病情诊断实现12导联和18导联的快速切换,操作简单,有效的提高了检查效率。
2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带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延伸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片定位安装于基底上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心电图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心电图仪;
34.10、电极带;11、基底;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2、第一延伸部;121、第一接头;13、第二延伸部;131、第二接头;14、金属凹槽;141、第一金属凹槽;142、第二金属凹槽;143、第三金属凹槽;144、第四金属凹槽;145、第五金属凹槽;146、第六金属凹槽;15、滑槽;16、弧形板;
35.20、电极片;21、金属凸起;
36.30、心电监控装置;31、无线充电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39.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40.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
42.基底11,呈长条状,其两侧配置有两接口,包括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
43.第一延伸部12,其端部设置有接头,即第一接头121,第一延伸部12上还配置有v3r、v4r、v5r导联位;
44.第二延伸部13,其端部设置有接头,即第二接头131,第二延伸部13上还配置有v7、v8、v9导联位;
45.电极片20,其可拆卸固定于基底11、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上;
46.当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的接头分别与基底11对应的两接口连接时,使得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上的导联位接入所述基底11上,以实现电极带从12导联切换至18导联。
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主要用于佩戴于人体胸部;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基底11表面依次设有v1、v2、v3、v4、v5、v6导联位,当单独使用基底11时,即可完成12导联的胸部检测位的检查;当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31分别与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连接时,第一延伸部12、第二延伸部13上的导联位与基底11上的导联位共同组成18导联,完成12导联到18导联的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为通电接口,避免了外部连接导线,有利于实现基底11与延伸部的一体化,同时保证基底11和延伸部的通电效果的一致性。
48.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采用多个电极片20连接至电极带10上形成一体化导联电极带10的方式,避免了外部导线杂乱缠绕的情况,解决检查中因为导线分布凌乱而产生的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基底11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这一方式,实现了电极带10能够在12导联和18导联之间快速切换,针对不同需求的病人进行特定的病理诊断,避免了两者切换时容易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检查效率。
49.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基底11、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对应导联位设置有金属凹槽14,所述电极片20表面设置有金属凸起21,当所述金属凸起21与所述金属凹槽14扣接时,电极片20定位安装于电极带10上,从而使得在使用该电极带10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只需要更换一次性电极片20即可,安全卫生且方便快捷。
50.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所述基底11上的金属凹槽14包括第一金属凹
槽141至第六金属凹槽146,所述第一金属凹槽141至所述第六金属凹槽146一次连接的连线呈z字型。具体的,第一金属凹槽141、第二金属凹槽142、第三金属凹槽143、第四金属凹槽144、第五金属凹槽145和第六金属凹槽146分别对应于基底上的v1、v2、v3、v4、v5和v6导联位。由于人体临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时所需检测的胸部6个点呈z型分布,故将本实施方式的6个金属凹槽14在所述基底11上依次排列成z型,便于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确定电极带的位置,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提高检查效率。
5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底11上的第一金属凹槽141和第二金属凹槽142之间通过开设一滑槽15连通。具体的,当电极片20安装于基底11上时,第一金属凹槽141和第二金属凹槽142内的电极片20能够通过滑槽15在基底11上平滑移动,即v1和v2导联位之间能够实现距离调节,以保证电极带10能够适应不同病人胸部检测,加强电极片20定位的准确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高心电检查效率。
52.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所述基底11靠近第二延伸部13连接接口的端部设置有弧形板16,所述弧形板16用于与人体胸侧位贴合固定。具体的,弧形板16能够在病人检测过程中进行弯曲并紧箍于人体胸侧部位,以防止电极带在检查过程中从病人身上脱落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53.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板16由可提供柔性弹力的材料制成,实现与人体胸侧部位更好的柔性贴合,避免产生不适感,进一步减少检查过程中电极带10从人体上脱落的情况,且具备通用性,能够适合不同的患者。
5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上设有指示部,用以标识所述电极带10在人体胸部的摆放位置。一方面,所述指示部方便电极带10的快速定位,避免发生佩戴错误的情况;另一方面,所述指示部的设置能够使得操作者即便不具备太多专业知识,也能够准确放置电极带10,即非医护人员也能够操作使用此心电图仪1,同时实现了心电图仪1的医用和家用,获得心电图后交于专业人员判断即可,便于掌控自身的健康状况。
5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内部设有独立电源,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13部能够通过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31与所述基底11内的独立电源连接,以为电极带10的工作提供能源。
56.进一步地,所述独立电源连接有无线充电接收模块,能够实现无线充电。
5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13均由纤维布制成,其柔软可塑,结实耐用,能够很好的贴合人体,进一步保证检查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切实可靠。
58.在一实施例中,基底11内部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用以将心电信号无线传输到相应的心电图仪1上,此种方式更为方便快捷,极具智能化,进一步减少了外接导线的干扰,提高设备的便捷性。
59.进一步地,无线通信模块为与基底11的数据接口连接的蓝牙模块或通过连接医院覆盖的wifi网络。
6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心电图仪,如图6所示,包括:心电监控装置30及上述技术方案的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10。
61.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心电监控装置30上设置有给电极带充电的无线充电面板31。
62.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
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呈长条状,其两侧配置有两接口;第一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一延伸部上配置有v3r、v4r、v5r导联位;第二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所述第二延伸部上配置有v7、v8、v9导联位;电极片,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当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接头分别与所述基底对应的两接口连接时,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导联位接入所述基底上,以实现电极带从12导联切换至18导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对应导联位设置有金属凹槽,所述电极片表面设置有金属凸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的金属凹槽包括第一金属凹槽至第六金属凹槽,所述第一金属凹槽至所述第六金属凹槽一次连接的连线呈z字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金属凹槽和第二金属凹槽之间通过开设一滑槽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靠近第二延伸部连接接口的端部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用于与人体胸侧位贴合固定。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设有指示部,用以标识所述电极带在人体胸部的摆放位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内部设有独立电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包括纤维布层。9.一种心电图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心电监控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心电图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电监控装置上设置有为所述电极带充电的无线充电面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切换导联的电极带,包括:基底,呈长条状,其两侧配置有两接口;第一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第一延伸部上配置有V3R、V4R、V5R导联位;第二延伸部,其端部设置有接头,第二延伸部上配置有V7、V8、V9导联位;电极片,其可拆卸固定于基底、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当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接头分别与基底对应的两接口连接时,使得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的导联位接入基底上,以实现电极带从12导联切换至18导联。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带能够实现快速固定于人体待检测部位,避免外部导线杂乱缠绕情况,且能够在12导联和18导联之间快速切换,提高检查效率。提高检查效率。提高检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辉 陆梦娇 李伟 谢文静 汪洪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科技城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7.0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