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腿部进行按摩时,一般通过按摩装置对腿部进行按摩,现有的按摩装置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在中医医院内,在对患者腿部进行治疗时,一般会在患者受伤的腿部进行按摩,通过按摩刺激患者腿部的穴位,从而配合治疗,在使用按摩装置时,一般通过使用按摩棒对患者的腿部进行按摩,在使用按摩棒时,一般将按摩棒放置在腿上,并且推动按摩棒,按摩棒上的按压块对患者的腿部进行安装,但由于按摩棒多是平行的,在按摩时,只能对固定的一侧进行按摩,当一侧按摩完成后在对另一侧皆进行按摩,可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为此我们提出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通过推动第一按摩棒,第一按摩棒通过套杆在转槽内进行转动,使第一按摩棒与第二按摩棒进行弯曲,使第一按摩棒可以在患者腿部的左右两侧进行按摩,使得护士不再需要将一侧按摩完成后,再对另一侧进行按摩,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包括握把、第一按摩棒、第二按摩棒和第一按摩轮,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按摩棒,第一按摩棒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握把,所述第一按摩棒和第二按摩棒表面皆套装有第一按摩轮,所述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插入在收纳槽内,所述收纳槽皆开设在第一按摩棒上,所述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开设有转槽,两组所述转槽中部皆插入有套杆,且套杆插入转槽一侧皆贯穿有转杆,所述转杆正面和反面皆热熔贴合在转槽内壁上,所述转杆内部皆开设有第一弹簧槽,所述第一弹簧槽内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侧皆焊接在第一弹簧槽上,所述第一弹簧一端皆焊接在第一限位钮上,所述第一限位钮外侧皆插入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皆开设在套杆上,所述套杆外侧皆内嵌在第一按摩棒内。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按摩轮上下两端中部皆套装有定位槽,且定位槽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内,所述第二按摩轮外侧皆套装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内壁上,所述第二按摩轮左右两侧上端皆开设有插杆,且插杆皆插入在插槽内,所述插槽皆开设在另一第二按摩轮上,所述第二按摩轮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按钮。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杆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第二弹簧槽,且第二弹簧槽内部皆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皆焊接在第二弹簧槽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皆焊接在第二限位钮上,且第二限位钮皆穿过收纳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限位钮外侧皆设置为梯形状,所述限位槽皆设置为梯形凹槽,所述限位槽设置的梯形凹槽内壁坡度与第一限位钮外侧设置
的梯形状表面坡度相等。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纳槽上端皆开设有矩形缺口。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槽内壁皆热熔贴合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皆插入在固定槽内,所述固定槽皆开设在插杆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纳槽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第二限位钮皆设置为矩形,所述收纳槽正面和反面开设的矩形通孔内壁宽度与第二限位钮设置的矩形表面宽度相等。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设置有收纳槽、套杆、第一限位钮、限位槽、转杆和第一弹簧,通过拉动第二按摩棒,第二按摩棒通过转杆带动套杆移动,套杆从第一按摩棒内移出,并且再推动第一按摩棒,第一按摩棒带动套杆移动,套杆通过转杆进行转动,并且套杆带动限位槽在第一限位钮表面移动,第一限位钮挤压第一弹簧,第一限位钮对限位槽进行避让,当第一按摩棒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第一弹簧弹性形变恢复,使第一限位钮插入限位槽内,从而将第一按摩棒位置固定,第一按摩棒可以对患者的腿部左右两侧的肌肉进行按摩,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14.2、该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设置有第二按摩轮、定位槽、避让槽、插杆和插槽,通过第二按摩轮带动定位槽和避让槽套装在第一按摩轮表面,并且第二按摩轮带动插杆插入插槽内,从而将两组第二按摩轮套装在第一按摩轮表面,当使用按摩装置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更换按摩头,提高装置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推块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握把;2、第一按摩棒;3、第二按摩棒;4、第一按摩轮;5、第二按摩轮;6、套杆;7、转槽;8、收纳槽;9、转杆;10、限位槽;11、第一弹簧槽;12、第一弹簧;13、第一限位钮;14、第二弹簧;15、第二限位钮;16、第二弹簧槽;17、按钮;18、避让槽;19、定位槽;20、插杆;21、固定槽;22、固定块;23、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6.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图9,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包括握把1、第一按摩棒2、第二按摩棒3和第一按摩轮4,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按摩棒2,第一按摩棒2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握把1,第一按摩棒2和第二按摩棒3表面皆套装有第一按摩轮4,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插入在收纳槽8内,收纳槽8皆开设在第一按摩棒2上,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开设有转槽7,两组转槽7中部皆插入有套杆6,且套杆6插入转槽7一侧皆贯穿有转杆9,转杆9正面和反面皆热熔贴合在转槽7内壁上,转杆9内部皆开设有第一弹簧槽11,第一弹簧槽11内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一侧皆焊接在第一弹簧槽11上,第一弹簧12一端皆焊接在第一限位钮13上,第一限位钮13外侧皆插入在限位槽10内,限位槽10皆开设在套杆6上,套杆6外侧皆内嵌在第一按摩棒2内;
28.当需要对第一按摩棒2进行弯曲时,先拉动握把1,握把1带动第一按摩棒2移动,第一按摩棒2在套杆6表面进行移动,并且第一按摩棒2带动收纳槽8移动,收纳槽8从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表面移开,并且推动第一按摩棒2,第一按摩棒2带动套杆6移动,套杆6在转杆9表面进行转动,并且套杆6在转槽7内进行移动,同时套杆6带动限位槽10移动,限位槽10推动第一限位钮13移动,第一限位钮13受力后,第一限位钮13在第一弹簧槽11内移动,使第一限位钮13挤压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发生弹性形变,第一限位钮13进入第一弹簧槽11内后,第一限位钮13从限位槽10内移出,第一限位钮13对套杆6进行避让,当第一按摩棒2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另一限位槽10移动到第一限位钮13表面后,第一弹簧12弹性形变恢复,第一弹簧12推动第一限位钮13移动,第一限位钮13插入限位槽10内,从而对第一按摩棒2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按摩棒2和第二按摩棒3相互弯折后,第一按摩棒2和第二按摩棒3可以对患者腿部三侧进行按摩。
2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按摩轮4上下两端中部皆套装有定位槽19,且定位槽19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5内,第二按摩轮5外侧皆套装有避让槽18,避让槽18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5内壁上,第二按摩轮5左右两侧上端皆开设有插杆20,且插杆20皆插入在插槽23内,插槽23皆开设在另一第二按摩轮5上,第二按摩轮5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按钮17;
30.通过该设计,但需要添加第二按摩轮5时,先拿动第二按摩轮5,第二按摩轮5带动定位槽19和避让槽18移动第二按摩轮5将定位槽19和避让槽18套装在第一按摩轮4表面,并且定位槽19将套装在第一按摩轮4下端中部,使定位槽19对第二按摩轮5进行限制,并且避让槽18套装在第一按摩轮4表面,使避让槽18对第一按摩轮4进行避让,同时第二按摩轮5带动插杆20移动,插杆20插入插槽23内,从而将第二按摩轮5完全套装在第一按摩轮4表面。
31.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杆9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第二弹簧槽16,且第二弹簧槽16内部皆设置有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一端皆焊接在第二弹簧槽16上,第二弹簧14的另一端皆焊接在第二限位钮15上,且第二限位钮15皆穿过收纳槽8;
32.通过该设计,通过按压第二限位钮15,第二限位钮15在第二弹簧槽16内移出,并且第二限位钮15挤压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发生弹性形变,使第二限位钮15进入第二弹簧槽16内,第二限位钮15对收纳槽8进行避让的,当收纳槽8表面开设的矩形通孔移动到第二
限位钮15表面后,第二弹簧14弹性形变恢复,第二弹簧14推动第二限位钮15移动,第二限位钮15穿过收纳槽8表面开设的矩形缺口,从而将第一按摩棒2位置固定,避免第一按摩棒2在不使用时,第一按摩棒2随意移动。
3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钮13外侧皆设置为梯形状,限位槽10皆设置为梯形凹槽,限位槽10设置的梯形凹槽内壁坡度与第一限位钮13外侧设置的梯形状表面坡度相等;
34.通过该设计,当套杆6带动限位槽10移动后,限位槽10设置的梯形凹槽内壁坡度推动第一限位钮13外侧设置的梯形状坡度,使限位槽10推动第一限位钮13移动,并且第一限位钮13外侧设置的梯形状可以插入限位槽10设置的梯形凹槽内。
35.在其他实施例中,收纳槽8上端皆开设有矩形缺口;
36.通过该设计,通过在收纳槽8上端开设的矩形缺口,方便对收纳槽8对第二按摩棒3进行避让。
37.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槽23内壁皆热熔贴合有固定块22,且固定块22皆插入在固定槽21内,固定槽21皆开设在插杆20上;
38.通过该设计,当插杆20插入插槽23内后,插杆20移动到固定块22表面后,插杆20挤压固定块22,固定块22发生弹性形变,固定块22对插杆20进行避让,当插杆20移动固定块22表面后,固定块22弹性形变恢复,固定块22插入固定槽21内,从而增加插杆20和插槽23的紧密性。
39.在其他实施例中,收纳槽8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矩形通孔,第二限位钮15皆设置为矩形,收纳槽8正面和反面开设的矩形通孔内壁宽度与第二限位钮15设置的矩形表面宽度相等;
40.通过该设计,通过收纳槽8中部和反面开设的矩形通孔内壁宽度与第二限位钮15设置的矩形表面宽度相等,第二限位钮15设置的矩形可以穿过收纳槽8表面开设的矩形通孔内,从而对第一按摩棒2进行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包括握把(1)、第一按摩棒(2)、第二按摩棒(3)和第一按摩轮(4),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按摩棒(2),第一按摩棒(2)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握把(1),所述第一按摩棒(2)和第二按摩棒(3)表面皆套装有第一按摩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插入在收纳槽(8)内,所述收纳槽(8)皆开设在第一按摩棒(2)上,所述第二按摩棒(3)左右两侧皆开设有转槽(7),两组所述转槽(7)中部皆插入有套杆(6),且套杆(6)插入转槽(7)一侧皆贯穿有转杆(9),所述转杆(9)正面和反面皆热熔贴合在转槽(7)内壁上,所述转杆(9)内部皆开设有第一弹簧槽(11),所述第一弹簧槽(11)内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12),所述第一弹簧(12)一侧皆焊接在第一弹簧槽(11)上,所述第一弹簧(12)一端皆焊接在第一限位钮(13)上,所述第一限位钮(13)外侧皆插入在限位槽(10)内,所述限位槽(10)皆开设在套杆(6)上,所述套杆(6)外侧皆内嵌在第一按摩棒(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轮(4)上下两端中部皆套装有定位槽(19),且定位槽(19)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5)内,所述第二按摩轮(5)外侧皆套装有避让槽(18),所述避让槽(18)皆开设在第二按摩轮(5)内壁上,所述第二按摩轮(5)左右两侧上端皆开设有插杆(20),且插杆(20)皆插入在插槽(23)内,所述插槽(23)皆开设在另一第二按摩轮(5)上,所述第二按摩轮(5)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按钮(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9)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第二弹簧槽(16),且第二弹簧槽(16)内部皆设置有第二弹簧(14),所述第二弹簧(14)一端皆焊接在第二弹簧槽(16)上,所述第二弹簧(14)的另一端皆焊接在第二限位钮(15)上,且第二限位钮(15)皆穿过收纳槽(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钮(13)外侧皆设置为梯形状,所述限位槽(10)皆设置为梯形凹槽,所述限位槽(10)设置的梯形凹槽内壁坡度与第一限位钮(13)外侧设置的梯形状表面坡度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8)上端皆开设有矩形缺口。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23)内壁皆热熔贴合有固定块(22),且固定块(22)皆插入在固定槽(21)内,所述固定槽(21)皆开设在插杆(20)上。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8)正面和反面皆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第二限位钮(15)皆设置为矩形,所述收纳槽(8)正面和反面开设的矩形通孔内壁宽度与第二限位钮(15)设置的矩形表面宽度相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中医内科下肢按摩装置,包括握把、第一按摩棒、第二按摩棒和第一按摩轮,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按摩棒,第一按摩棒外侧皆热熔贴合有握把,所述第一按摩棒和第二按摩棒表面皆套装有第一按摩轮,所述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插入在收纳槽内,所述收纳槽皆开设在第一按摩棒上,所述第二按摩棒左右两侧皆开设有转槽,两组所述转槽中部皆插入有套杆,且套杆插入转槽一侧皆贯穿有转杆,所述转杆正面和反面皆热熔贴合在转槽内壁上;第一按摩棒可以对患者的腿部左右两侧的肌肉进行按摩,提高装置的使用性,同时当使用按摩装置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更换按摩头,提高装置的使用范围。置的使用范围。置的使用范围。
技术研发人员:徐善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善勍
技术研发日:2021.09.06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