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

专利查询2022-9-3  123



1.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2.门锁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把门锁住,以防止他人打开这个门的设备。门锁的分类很多,在各个场合对门锁的要求不一样,普通家庭一般用防盗门锁,安全性高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3.现有的大多门锁是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这种门锁在开关门时更加方便,但是也存在在进行安装时较为麻烦,需要浪费工作人员大量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通过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可以通过限位块快速的带动多个定位块向靠近框架的一侧运动并与框架产生限位关系,从而提升了安装门锁本体时的速度,通过设置的卡块,卡块可以通过转动盘与定位块产生限位关系,从而使门锁本体与框架连接时的稳定性,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包括门体(1);
7.门体(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2),第一定位槽(1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框架(2),框架(2)的内部装设有门锁本体(3),框架(2) 的内部开设第一凹槽(17),第一凹槽(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
8.门锁本体(3)的中部开设有槽道(16),槽道(16)中部弹性配合有第一板体(5),第一板体(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杆(7),第一定位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5)的一侧滑动配合有第一定位块(4),第一定位块(4)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8),且第一定位杆(7)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杆(7)相适配的限位槽(18);
9.第一凹槽(17)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槽口(6),槽口(6)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19),第二定位块(19)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槽道(20),第二槽道(20)的中部弹性配合有杆体(9),杆体(9)的周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槽(14),第二槽道(20)的内部转动配合有转动盘(11),第二槽道(20)的内部滑动配合有卡块(10),转动盘(11)的中部开设有与杆体(9)相适配的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 (15)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13)。
10.可选的,转动盘(11)与卡块(10)螺纹配合,转动盘(1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平面螺纹,卡块(10)的下侧开设有与平面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平面螺纹。
11.可选的,第一定位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定位块(19)相适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10)相适配的第二卡槽。
12.可选的,第一板体(5)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第一斜坡,且第一
槽道(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板体(5)固定连接。
13.可选的,多个第二定位槽(14)组合呈螺旋槽结构,且第二定位杆(13) 滑动配合在多个第二定位槽(14)的内部。
14.可选的,第二定位块(19)滑动配合在限位槽(18)的内部。
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可以通过限位块快速的带动多个第一定位块向靠近框架的一侧运动并与框架产生限位关系,从而提升了安装门锁本体时的速度,通过设置的卡块,卡块可以通过转动盘与第一定位块产生限位关系,从而使门锁本体与框架连接时的稳定性。
17.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门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门锁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框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门锁本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定位块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中a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6.门体1、框架2、门锁本体3、第一定位块4、第一板体5、槽口6、第一定位杆7、第二板体8、杆体9、卡块10、转动盘11、第一定位槽12、第二定位杆13、第二定位槽14、第二凹槽15、第一槽道16、第一凹槽17、限位槽18、第二定位块19、第二槽道20、限位块21。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8.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9.请参阅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包括:门体1;
30.门体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2,第一定位槽1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框架2,框架2的内部装设有门锁本体3,框架2的内部开设第一凹槽17,第一凹槽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
31.门锁本体3的中部开设有槽道16,槽道16中部弹性配合有第一板体5,第一板体5的
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杆7,第一定位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5的一侧滑动配合有第一定位块4,第一定位块4 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8,且第一定位杆7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杆7相适配的限位槽18;
32.第一凹槽17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槽口6,槽口6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19,第二定位块19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槽道20,第二槽道20的中部弹性配合有杆体9,杆体9的周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槽14,第二槽道20的内部转动配合有转动盘11,第二槽道20的内部滑动配合有卡块10,转动盘11的中部开设有与杆体9相适配的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13。
33.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在需要安装门锁时,先把框架2安装在门体1的内部,然后把门锁本体3插入框架2内,然后在门锁本体3到达指定位置后开启电动推杆,使与电动推杆输出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块21向靠近门锁本体3的一侧运动,然后限位块21挤压第一板体5并使第一板体5 向靠近框架2的一侧运动,然后第一板体5挤压第一定位块4并使第一定位杆7带动第二板体8向靠近框架2的一侧运动,然后第二板体8挤压杆体9并使杆体9缩入第二槽道20内,同时杆体9通过第二定位杆13带动转动盘11转动,然后转动盘11带动两卡块10与第一定位块4产生限位关系,从而完成对门锁本体3的安装,在需要拆卸时同理。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所有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34.通过设置的第一板体5,第一板体5可以通过限位块21快速的带动多个第一定位块4向靠近框架2的一侧运动并与框架2产生限位关系,从而提升了安装门锁本体3时的速度,通过设置的卡块10,卡块10可以通过转动盘11与第一定位块4产生限位关系,从而使门锁本体3与框架2连接时的稳定性。
35.本实施例的转动盘11与卡块10螺纹配合,转动盘1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平面螺纹,卡块10的下侧开设有与平面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平面螺纹。
36.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定位块19相适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10相适配的第二卡槽。
37.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体5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第一斜坡,且第一槽道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板体5固定连接。
38.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二定位槽14组合呈螺旋槽结构,且第二定位杆13 滑动配合在多个第二定位槽14的内部。
39.本实施例的第二定位块19滑动配合在限位槽18的内部。
40.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
廓的内外。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门体(1);门体(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2),第一定位槽(1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框架(2),框架(2)的内部装设有门锁本体(3),框架(2)的内部开设第一凹槽(17),第一凹槽(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门锁本体(3)的中部开设有槽道(16),槽道(16)中部弹性配合有第一板体(5),第一板体(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杆(7),第一定位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5)的一侧滑动配合有第一定位块(4),第一定位块(4)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8),且第一定位杆(7)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杆(7)相适配的限位槽(18);第一凹槽(17)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槽口(6),槽口(6)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19),第二定位块(19)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槽道(20),第二槽道(20)的中部弹性配合有杆体(9),杆体(9)的周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槽(14),第二槽道(20)的内部转动配合有转动盘(11),第二槽道(20)的内部滑动配合有卡块(10),转动盘(11)的中部开设有与杆体(9)相适配的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转动盘(11)与卡块(10)螺纹配合,转动盘(1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平面螺纹,卡块(10)的下侧开设有与平面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平面螺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定位块(19)相适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10)相适配的第二卡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第一板体(5)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适配的第一斜坡,且第一槽道(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板体(5)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二定位槽(14)组合呈螺旋槽结构,且第二定位杆(13)滑动配合在多个第二定位槽(14)的内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其特征在于,第二定位块(19)滑动配合在限位槽(18)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智能门锁,涉及智能门锁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门体;门体的中部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框架,框架的内部装设有门锁本体,框架的内部开设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可以通过限位块快速的带动多个第一定位块向靠近框架的一侧运动并与框架产生限位关系,从而提升了安装门锁本体时的速度,通过设置的卡块,卡块可以通过转动盘与第一定位块产生限位关系,从而使门锁本体与框架连接时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12.18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