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及顶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9-7  146



1.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及顶针。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产品的成型工艺中,产品的曲面外表面要求具有比较严格的镜面度。
3.成型工艺包括注塑、压铸或其他类型的产品成型工艺,在这些成型工艺中,当产品在模具中成型后进行开模时,往往会出现水口料、抽芯或顶出机构的边角料脱落的情况,这时候这些料屑会停留在分型面上,当再次合模时,这些料屑会对模具的入子产生挤压,发生入子的镜面压肿现象,压肿现象频繁会导致产品曲面表面镜面度变低。
4.在现有的成型工艺过程中,经常停机进行修理,但是模具因停机进行抛光,成本高,且有时甚至需要更换模具入子。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清理料屑的模具及顶针,旨在避免镜面压肿现象。
6.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模具,包括成型部和顶针,所述成型部设置有顶针孔,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并用于顶出成型件,所述成型部设置有吸气孔。所述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其中,所述吸气槽连通所述吸气孔,且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料屑进入所述吸气孔。
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气槽沿所述顶针的长度方向设置。
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具还包括流道,所述顶针设置有进浇槽,所述进浇槽连通所述流道。
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浇槽为自所述顶针的表面向内延伸所形成的槽,且所述进浇槽的宽度小于所述顶针的宽度。
1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浇槽的宽度为0.5-6毫米,且自所述顶针的表面向内延伸的深度为0.5-4毫米。
1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设置有凸起部,以减小所述流道在所述凸起部的位置的截面面积。
12.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大于2∶1。
1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为3∶1。
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针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用于收容润滑油。
15.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顶针,用于顶出模具内的成型件。所述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其中,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所述模具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料屑以使所述料屑进入所述吸气槽。
16.上述模具通过吸气孔及吸气槽吸附顶针移动时产生的料屑,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上述顶针通过吸气槽吸附顶针移动时产生的料屑,同样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
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模具的剖视图。
18.图2为图1中模具开模后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顶针的立体示意图。
2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1.模具
ꢀꢀꢀꢀꢀꢀꢀꢀꢀꢀꢀꢀꢀꢀꢀꢀꢀꢀꢀꢀꢀꢀꢀꢀꢀꢀꢀꢀꢀ
100
22.成型件
ꢀꢀꢀꢀꢀꢀꢀꢀꢀꢀꢀꢀꢀꢀꢀꢀꢀꢀꢀꢀꢀꢀꢀꢀꢀꢀꢀ
200
23.料头
ꢀꢀꢀꢀꢀꢀꢀꢀꢀꢀꢀꢀꢀꢀꢀꢀꢀꢀꢀꢀꢀꢀꢀꢀꢀꢀꢀꢀꢀ
300
24.成型部
ꢀꢀꢀꢀꢀꢀꢀꢀꢀꢀꢀꢀꢀꢀꢀꢀꢀꢀꢀꢀꢀꢀꢀꢀꢀꢀꢀ
10
25.顶针孔
ꢀꢀꢀꢀꢀꢀꢀꢀꢀꢀꢀꢀꢀꢀꢀꢀꢀꢀꢀꢀꢀꢀꢀꢀꢀꢀꢀ
11
26.吸气孔
ꢀꢀꢀꢀꢀꢀꢀꢀꢀꢀꢀꢀꢀꢀꢀꢀꢀꢀꢀꢀꢀꢀꢀꢀꢀꢀꢀ
12
27.公模
ꢀꢀꢀꢀꢀꢀꢀꢀꢀꢀꢀꢀꢀꢀꢀꢀꢀꢀꢀꢀꢀꢀꢀꢀꢀꢀꢀꢀꢀ
10a
28.母膜
ꢀꢀꢀꢀꢀꢀꢀꢀꢀꢀꢀꢀꢀꢀꢀꢀꢀꢀꢀꢀꢀꢀꢀꢀꢀꢀꢀꢀꢀ
10b
29.流道
ꢀꢀꢀꢀꢀꢀꢀꢀꢀꢀꢀꢀꢀꢀꢀꢀꢀꢀꢀꢀꢀꢀꢀꢀꢀꢀꢀꢀꢀ
10c
30.凸起部
ꢀꢀꢀꢀꢀꢀꢀꢀꢀꢀꢀꢀꢀꢀꢀꢀꢀꢀꢀꢀꢀꢀꢀꢀꢀꢀꢀ
10d
31.顶针
ꢀꢀꢀꢀꢀꢀꢀꢀꢀꢀꢀꢀꢀꢀꢀꢀꢀꢀꢀꢀꢀꢀꢀꢀꢀꢀꢀꢀꢀ
20
32.吸气槽
ꢀꢀꢀꢀꢀꢀꢀꢀꢀꢀꢀꢀꢀꢀꢀꢀꢀꢀꢀꢀꢀꢀꢀꢀꢀꢀꢀ
21
33.进浇槽
ꢀꢀꢀꢀꢀꢀꢀꢀꢀꢀꢀꢀꢀꢀꢀꢀꢀꢀꢀꢀꢀꢀꢀꢀꢀꢀꢀ
22
34.导油槽
ꢀꢀꢀꢀꢀꢀꢀꢀꢀꢀꢀꢀꢀꢀꢀꢀꢀꢀꢀꢀꢀꢀꢀꢀꢀꢀꢀ
23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

固定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连接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

设置于

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垂直的



水平的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或/及

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模具,具体地作为示例性说明,实施例的模具可以是注塑模具、压铸模具等,包括成型部和顶针,所述成型部设置有顶针孔,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并用于顶出成型件,所述成型部设置有吸气孔。所述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其中,所述吸气槽连通所述吸气孔,且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料屑进入所述吸气孔。
39.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顶针,用于顶出模具内的成型件。所述顶针设置有
吸气槽,其中,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所述模具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料屑以使所述料屑进入所述吸气槽。
40.上述模具通过吸气孔及吸气槽吸附顶针移动时产生的料屑,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上述顶针通过吸气槽吸附顶针移动时产生的料屑,同样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4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模具100的剖视图,作为示例性说明,模具100可以使注塑模具,用于注塑件的注塑成型。模具100包括成型部10和顶针20。成型部10内设置有顶针孔11,顶针孔11用于收容顶针20。顶针20可滑动地穿设于顶针孔11中,并用于在开模后顶出成型件200。成型部10设置有吸气孔12。顶针20设置有吸气槽21。在顶针20顶出成型件200时,吸气槽21能够连通吸气孔12。吸气孔12用于通过吸气槽21吸入料屑,并使料屑排出成型部10,以防止镜面压肿现象。
43.成型部10包括公模10a及母膜10b。合模时,公模10a及母膜10b之间形成有成型腔以浇注成型件200,同时公模10a及母膜10b还共同形成有流道10c,流道10c用于进浇物料。请参阅图2,在开模后,需要先将流道10c内的成型的料头300从流道10c内拔出,但料头300拔出时会产生料屑并残留在流道10c内。在顶针20顶出成型件200时,吸气槽21能够连通吸气孔12与流道10c,且吸气孔12外部连接一负压装置,使得吸气孔12能够通过吸气槽21吸入流道10c内的料屑,并将料屑排出成型部10,以防止料屑残留在公模10a上。
44.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顶针20的立体示意图。吸气槽21沿顶针20的长度方向设置。
45.顶针20还设有进浇槽22,进浇槽22为自顶针20的顶面向内延伸所形成的槽,以使合模时进浇槽22底部连通流道10c,顶部连通成型腔以进浇物料。
46.为了减少在顶出成型件200时因进浇槽22内的物料与公模10a摩擦而产生的料屑,进浇槽22的宽度小于顶针20的宽度,使得在顶针20顶出成型件200时进浇槽22只有一面与公模10a发生摩擦。
47.在一实施例中,顶针20截面的长度为6毫米,宽度4为毫米。进浇槽22的宽度为0.5-6毫米,且深度为0.5-4毫米。
48.请参阅图1及图2,在开模后取出料头300过程中,料头300脱模时的回弹力较大,会导致产生更多的料屑。为了减少料头300拔出时产生的料屑,公模10a及母膜10b在流道10c内分别设有一个相对的凸起部10d,以减小料头300的截面面积,使得料头300在拔出流道10c时能够折弯并减少回弹力,进而减少料屑。在一实施例中,两个凸起部10d呈圆弧状,并沿流道10c的轴线对称设置。流道10c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大于2∶1,如,流道10c的直径为3.5毫米,凸起部10d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6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流道10c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可以为3∶1。
49.请参阅图3,顶针20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油槽23,导油槽23置于进浇槽22下方,导油槽23用于收容润滑油,以减少顶针20与公模10a的摩擦。在一实施例中,导油槽23呈曲线状,防止润滑油滑出导油槽23。
50.如图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顶针20,用于顶出模具100内的成型件200。顶针20设置有吸气槽21,其中,吸气槽21用于吸入模具100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料屑以防止料屑导致镜面压肿现象。
51.在其他实施例中,顶针20与流道10c可以根据产品匹配其他尺寸;吸气槽21的长度可以随吸气孔12的位置而变化。
52.上述模具100通过吸气孔12及吸气槽21吸附开模时产生的料屑,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上述顶针20通过吸气槽21吸附开模时产生的料屑,同样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53.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的公开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具,包括成型部和顶针,所述成型部设置有顶针孔,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并用于顶出成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设置有吸气孔;及所述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其中,所述吸气槽连通所述吸气孔,且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料屑进入所述吸气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槽沿所述顶针的长度方向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道;及所述顶针设置有进浇槽,所述进浇槽连通所述流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槽为自所述顶针的表面向内延伸所形成的槽,且所述进浇槽的宽度小于所述顶针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槽的宽度为0.5-6毫米,且自所述顶针的表面向内延伸的深度为0.5-4毫米。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设置有凸起部,以减小所述流道在所述凸起部的位置的截面面积。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大于2∶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最大截面和最小截面的面积比为3∶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用于收容润滑油。10.一种顶针,其特征在于:用于顶出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内的成型件,所述顶针设置有吸气槽,所述吸气槽用于吸入所述模具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料屑。

技术总结
一种模具,包括成型部和顶针,成型部设置有顶针孔,顶针穿过顶针孔并用于顶出成型件,成型部设置有吸气孔,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吸气槽连通吸气孔,且吸气槽用于吸入料屑进入吸气孔。一种顶针,用于顶出模具内的成型件,顶针设置有吸气槽,吸气槽用于吸入模具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料屑以使料屑进入吸气槽。上述模具及顶针通过吸气孔及吸气槽吸附顶针移动时产生的料屑,达到了清理料屑、减少压肿的目的,进而达到了提高产品镜面度、降低成本的目的。降低成本的目的。降低成本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刘泽玉 赵玉梅 王敏 张家雄 崔继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5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