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9-7  149



1.本技术涉及箱体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


背景技术:

2.箱体一般是指传动零件的基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相关技术中记载的一种箱体加工工艺,多基于热加工工艺即焊接的方法将箱体的各个板状零件焊接在一起,进而使各个板状零件围成相对密闭的箱体部件。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发现:热加工工艺如焊接可能会导致板状零件产生较大形变,进而导致箱体结构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箱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较大形变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箱体结构的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包括顶板、底板、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的顶部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均与顶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的底部和第二侧板的底部均与底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和底板之间需要连接的部位均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铆接为基于冷加工工艺的连接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箱体板件焊接,在箱体板件的连接过程中,铆接的连接方式造成的板件形变量更小,进而使箱体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对于小型箱体,铆接施工方法相较焊接方式简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
9.优选的,两个第一侧板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延竖直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第一侧板靠近第二侧板的边缘;第二侧板与第一连接板贴合并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侧板铆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增加了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可靠稳定,强度更高。
11.优选的,两个第一侧板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延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第二连接板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的顶部或底部边缘;顶板与底板均与第二连接板贴合并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一侧板铆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板增加了第一侧板与顶板或底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第一侧板与顶板或底板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可靠稳定,强度更高。
13.优选的,两个第二侧板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贴合并通过螺栓与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固定连接,顶板与底板均与第三连接板贴合并通过第三连接板与第二侧板铆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连接板进一步增加了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之间的接
触面积,进而使第一侧板与顶板或底板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可靠稳定,强度更高;且第三连接板增加了第二侧板与顶板或底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第二侧板与顶板或底板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可靠稳定,强度更高。
15.优选的,利用压弯工艺使顶板和底板中间部位向靠近箱体内部凹陷,顶板靠近第二侧板的边缘和底板靠近第二侧板的边缘均与第三连接板贴合并铆接;顶板靠近第一侧板的边缘和底板靠近第一侧板的边缘均与第二连接板贴合并铆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的水平高度有差异,因此若顶板或底板为平整结构则难以同时与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贴合;通过压弯工艺使顶板或底板自身存在水平方向的高度梯度,进而使顶板或底板能够同时与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贴合并铆接,进而使顶板和底板的固定更加可靠。
17.优选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互垂直;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顶板相互垂直;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底板相互垂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提高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与底板之间垂直关系或平行关系,使各个板件之间的固定关系更加确定可靠,方便各个板件之间的铆接工艺的进行,且使箱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19.优选的,箱体顶部的四个角处均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顶板螺栓连接;第一固定板下方设置有与第二侧板表面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贴合;贯穿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设置有能够使箱体与墙体固定连接的螺钉。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使箱体能够通过螺钉与墙体固定连接,进而固定箱体的位置;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通过螺栓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进一步降低箱体的形变量。
21.优选的,底板靠近第二侧板的边缘位置上铆接有多个垫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底板与地面或其他平面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了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且各个板件之间通过铆钉连接,使箱体在加工过程中的形变量更小,进而使箱体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对于小型箱体,铆接施工方法相较焊接方式简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
25.2.通过设置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便于将箱体固定在墙体或其他位置处;
26.3.通过设置了垫块,使底板与地面或其他平面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箱体的整体结构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箱体的爆炸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箱体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图;
30.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中,1、顶板;2、底板;3、第一侧板;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4、第二侧板;41、第三连接板;5、第一固定板;6、吊耳;61、第二固定板;62、加强板;63、第三固定板;7、垫
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包括相互平行的顶板1和底板2,顶板1和底板2均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沿竖直方向上下分布;顶板1和底板2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侧板3和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侧板4,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均竖直设置,两个第一侧板3设置在顶板1两侧,两个第二侧板4设置在顶板1的另外两侧;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的顶部均与顶板1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的底部均与底板2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的侧边与第二侧板4侧边通过铆钉固定连接;这样,各个板件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代替了以焊接方式连接各个板件,使箱体在加工过程中的形变量更小,进而使箱体具有更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且当箱体为小型箱体时,铆接的施工过程箱壁焊接更加方便省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34.参照图2,两个第一侧板3的上下两端均向靠近箱体内部的方向水平折弯有第二连接板32;两个第二侧板4的上下两端均向靠近箱体内部的方向水平折弯有第三连接板41,第三连接板41靠近第一侧板3的两端贴合在第二连接板32远离箱体内部的表面上并通过铆钉与第二连接板32固定连接;这样,增大了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在顶部或底部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和连接面积,进而使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更加稳定可靠。
35.参照图2,第一侧板3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向靠近箱体内部的方向弯折有与第二侧板4平行的第一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31延竖直方向延伸并设置在第二侧板4靠近箱体内部的一侧,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侧板4贴合并通过铆钉与第二侧板4固定连接;这样,增大了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在两侧边缘位置处的接触面积和连接面积,进一步使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更加稳定可靠。
36.参照图2,顶板1和底板2均通过压弯工艺使自身的中间位置向箱体内部凹陷,进而使顶板1靠近第三连接板41的边缘处高于顶板1的中间部位,底板2靠近第三连接板41的边缘处低于底板2的中间部位高度,即顶板1和底板2自身存在沿水平方向上的高度梯度;顶板1靠近第二侧板4的两端与位于顶部的第三连接板41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顶板1靠近第一 侧板的两端与位于顶部的第二连接板32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底板2靠近第二侧板4的两端与位于底部的第三连接板41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底板2靠近第一 侧板的两端与位于底部的第二连接板32通过铆钉固定连接;这样,既能够使顶板1或底板2与第一侧板3之间的位置固定,又能够使顶板1或底板2与第二侧板4之间的位置固定,使顶板1和底板2的固定更加可靠,箱体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37.参照图3和图4,箱体顶部的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和吊耳6,再参照图2,第一固定板5水平设置并通过同时贯穿顶板1、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41的螺栓固定在顶板1的上表面;第一固定板5向垂直于第二侧板4表面的方向延伸;吊耳6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延伸至箱体外部一端的下方;吊耳6包括与第一固定板5下表面贴合的第二固定板61,第二固定板61的两侧弯折有加强板62,两个加强板62均与第二侧板4表面垂直,第二侧板4靠近第二侧板4的一端弯折有贴合在第二侧板4表面的第三固定板63,第三固定板63与第二侧板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61与第一固定板5均贯穿自身开设有轴线竖直的通
孔,两通孔轴线共线;第一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61和墙体之间通过穿过通孔的螺栓相互固定;第一固定板5和吊耳6能够使箱体固定在墙体上,以实现箱体位置的固定;此外,第一固定板5和吊耳6的固定均采用螺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代替了焊接工艺的固定方式,使箱体在固定过程中的形变量减小,进而使箱体具有更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38.参照图3,底板2的四个角设置有垫块7,垫块7设置在底板2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处并通过铆钉与底板2固定连接;垫块7能够使底板2与地面之间产生空隙,进而降低箱体底板2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39.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为:将第二侧板4贴合在第一侧板3的侧边端面上,使第三连接板41与第二连接板32贴合并通过铆钉使两者之间固定连接;同时使第二侧板4靠近箱体内部的表面与第一连接板31贴合并通过铆钉使两者之间固定连接;将底板2和顶板1搭接在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41上并通过铆钉使其固定;这样,实现了通过铆接方式实现对各个板件之间的位置固定。
4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底板(2)、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4);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的顶部和第二侧板(4)的顶部均与顶板(1)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的底部和第二侧板(4)的底部均与底板(2)通过铆钉固定连接;两个第一侧板(3)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延竖直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31)设置在第一侧板(3)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第二侧板(4)与第一连接板(31)贴合并通过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侧板(3)铆接;底板(2)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位置上铆接有多个垫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侧板(3)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延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连接板(32),两个第二连接板(32)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3)的顶部或底部边缘;顶板(1)与底板(2)均与第二连接板(32)贴合并通过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侧板(3)铆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二侧板(4)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板(41),第三连接板(41)与第二连接板(32)贴合并通过螺栓与第二连接板(32)的两端固定连接,顶板(1)与底板(2)均与第三连接板(41)贴合并通过第三连接板(41)与第二侧板(4)铆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利用压弯工艺使顶板(1)和底板(2)中间部位向靠近箱体内部凹陷,顶板(1)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和底板(2)靠近第二侧板(4)的边缘均与第三连接板(41)贴合并铆接;顶板(1)靠近第一侧板(3)的边缘和底板(2)靠近第一侧板(3)的边缘均与第二连接板(32)贴合并铆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相互垂直;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均与顶板(1)相互垂直;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均与底板(2)相互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特征在于:箱体顶部的四个角处均水平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第一固定板(5)与顶板(1)螺栓连接;第一固定板(5)下方设置有与第二侧板(4)表面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固定板(61);第一固定板(5)与第二固定板(61)贴合;贯穿第一固定板(5)与第二固定板(61)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能够使箱体与墙体螺钉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箱体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冷加工工艺的无框架式箱体,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顶板、底板、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的顶部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均与顶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第一侧板的底部和第二侧板的底部均与底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达到了降低箱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较大形变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箱体结构的精度的目的。的。的。


技术研发人员:谢正光 徐会杰 楚柏青 赵媛媛 邬春晖 王楠 王连磊 郭涛 李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