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缝用的一般建筑物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屋面变形缝的走向不垂直于屋面找坡排水的方向,使得分水线201处为屋面最高处,排水沟202处于屋面的最低点,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无论是采用金属盖板还是采用钢筋砼盖板的变形缝结构形式,盖板203标高总是需要高出屋面建筑标高,才能使变形缝204具备防水效果。
3.由于室外屋面属于建筑的不计容面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屋面场地面积广阔,空间完整性可用于商业外摆、观景、布展等交流活动展开,有助于提高建筑交互性、使用率及隐形价值。而上述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由于变形缝的盖板高于屋面,会破坏屋面有效活动空间从而降低建筑可利用率。
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如图3所示,现有的屋面变形缝走向垂直于屋面找坡排水的方向,同时将变形缝与排水沟结合为一体的构造形式,这一构造形式位于图3中虚线内区域,虚线外两侧则为屋面混凝土加强层301,如图4所示,构造内部的排水沟302右侧壁顶部低于右侧的屋面板303,主体结构间的竖向变形缝形成水平向的缝隙304,该缝隙高于排水沟302的沟底并低于屋面板303,排水沟302上方设有排水沟盖板305,排水沟盖板305处即为图3中的屋面最低点(虚线内区域),保证了屋面的平整性并解决了屋面排水问题。
5.但是,这一形式的变形缝构造,依然存在如下缺陷:
6.(1)水平向的缝隙位于排水沟侧壁且距离排水沟盖板过近,降雨或屋面落水容易穿过排水沟盖板而飞溅入水平向缝隙,溅湿水平向缝隙内的防水密封棒,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7.(2)若建筑物坐落于南方多雨地域,因夏季多发持续强降雨,排水沟难以应付屋面的大排量汇水,持续的强降雨过程中,一旦发生落水管堵塞,排水沟水位上升,侧壁水压增大,变形缝防水密封棒长时间浸泡,易发生变形缝倒灌渗水;
8.(3)屋面溢流口高于排水沟最低点设置,为防排水沟内积水溢出,排水沟内需设置溢流口,溢流口须低于水平变形缝且稍高于水沟沟底设置,势必加深排水沟深度,不便于日常维护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旨在实现在南方地区夏季多发持续强降雨下,避免变形缝处的防水结构被溅湿或浸泡的同时,也便于日常维护清理。
10.上述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1.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包括左侧边梁,与所述左侧边梁留有间隙以形成竖
向变形缝的右侧反梁,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的左侧楼板,右端悬挑与所述右侧反梁的右侧楼板,右端底部连接右侧反梁、右侧边梁的降板,分别设置于左侧边梁和所述右侧反梁之上的反坎,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上的反坎并与右侧反梁留有间隙以形成水平变形缝的水平盖板,其特征在于:
12.还包括于所述右侧反梁、右侧边梁、降板所组成的右侧反梁凹槽,所述向右侧反梁方向悬挑并挑出于所述凹槽的水平盖板,所述与水平折板留有缝隙的右侧反坎,所述水平变形缝的口部处设置防水结构,四者共同组成的防倒灌凹槽,防倒灌凹槽的末端可连接所述建筑物的屋面集水沟;
13.还包括布置于左侧楼板和右侧楼板之上的、贴近所述反坎的、平行于竖向变形缝走向的屋面排水沟,用于覆盖所述屋面排水沟的排水沟盖板,与两所述排水沟盖板相接并遮盖所述水平盖板、防倒灌凹槽的饰面板。
14.由于水平变形缝口部处的防水结构被延伸出的水平盖板所遮挡,使得饰面板的渗水无法溅向防水结构,同时由于两侧的屋面排水沟对屋面积水进行了有效分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防水结构被溅湿或浸泡。
15.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6.所述屋面排水沟相对于防倒灌凹槽相反一侧的沟壁上设置有过水孔。
17.所述水平盖板顶壁自中点处向两侧找坡倾斜排水,所述防倒灌凹槽的底壁降板板面面层向右侧找坡倾斜排水。
18.所述防水结构包括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防水油膏、聚乙烯泡沫塑料棒以及u型防水卷材,所述饰面板为可拆卸饰面板。
19.所述竖向变形缝的顶部设置一l型钢板,所述l型钢板的长边固定在水平盖板的底壁上,l型钢板的短边固定在所述左侧边梁之上的反坎内壁。
20.所述竖向变形缝的下方设置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所述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与建筑物的雨水管相连通。
21.所述左侧楼板、水平盖板、左侧边梁及其上的反坎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所述右侧楼板、右侧反梁凹槽及其上的反坎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
22.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23.(1)由于水平变形缝口部上方的水平盖板向防倒灌凹槽口部出挑,避免了饰面板的渗水溅向防水结构;
24.(2)竖向变形缝和水平变形缝相连通形成l型变形缝,结合防倒灌凹槽和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在减少屋面排水沟和防倒灌凹槽的深度以便于检修清理的前提下,依然能具备优秀的排水效率和具备更优异的对防水结构防溅湿或浸泡性能。
25.(3)由于该变形缝构造的主体结构为钢筋砼一体化成型,同时屋面排水沟、l型变形缝、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等节点连续且独立,使得施工安装可分部进行,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7.图1为现有技术中非坡向变形缝构造处处屋面找坡排水平面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的1-1断面图;
29.图3为现有技术中坡向变形缝构造处屋面找坡排水平面示意图;
30.图4为图3中的2-2断面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所在屋面的找坡排水平面示意图;
32.图6为图5的3-3断面图,即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的结构断面图;
33.上述图1至图6中的箭头均为找坡方向;
34.为了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在附图中找到的组件和/或零部件对应的编号如下:
35.1、左侧边梁;2、竖向变形缝;3、右侧反梁凹槽;31、右侧反梁;32、降板;33、右侧边梁;4、左侧楼板;5、右侧楼板;6、反坎;7、水平变形缝;8、水平盖板;9、防水结构;91、防水油膏;92、聚乙烯泡沫塑料棒;93、u型防水卷材;10、防倒灌凹槽;11、屋面集水沟;12、屋面排水沟;13、排水沟盖板;14、饰面板;15、l型钢板;16、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17、雨水管;18、过水孔。
36.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显而易见地,上述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参照这些附图而获得其他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9.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包括左侧边梁1,与左侧边梁1留有间隙以形成竖向变形缝2的右侧反梁31,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1的左侧楼板4,右端悬挑于右侧边梁33的右侧楼板5,右端底部连接右侧反梁31、右侧边梁33的降板32,分别设置于左侧边梁1和右侧边梁33之上的反坎6,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1上的反坎6并与右侧反梁31留有间隙以形成水平变形缝7的水平盖板8;右侧反梁31、右侧边梁33和降板32所组成的右侧反梁凹槽3,向右侧反梁31方向悬挑并挑出于所述右侧反梁凹槽3的水平盖板8,与水平盖板8留有缝隙的右侧反坎6,水平变形缝7的口部处设置防水结构9,四者共同组成防倒灌凹槽10;防倒灌凹槽10的末端可连接建筑物的屋面集水沟11,布置于左侧楼板4和右侧楼板5之上的、贴近反坎6的、平行于竖向变形缝走向的屋面排水沟12,用于覆盖屋面排水沟12的排水沟盖板13,与两排水沟盖板13通过填缝胶相粘接并遮盖水平盖板8、防倒灌凹槽10的饰面板14。
40.由于水平变形缝7口部处的防水结构9被延伸出的水平盖板8所遮挡,使得饰面板14的渗水无法溅向防水结构9,同时由于两侧的屋面排水沟12对屋面积水进行了有效分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防水结构9被溅湿或浸泡。
41.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屋面排水沟12相对于防倒灌凹槽10相反一侧的沟壁上
设置有过水孔18。以便于变形缝构造两侧屋面上的积水能经过水孔18顺利排进屋面排水够12之内。
42.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水平盖板8顶壁自中点处向两侧找坡倾斜排水,以便于溅落水平盖板8上的水尽快排至屋面排水沟12或防倒灌凹槽10内;防倒灌凹槽10的底壁向右侧找坡倾斜排水,以进一步防止强降雨时防倒灌凹槽10内的积水浸泡防水结构9。
43.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防水结构9包括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防水油膏91、聚乙烯泡沫塑料棒92以及u型防水卷材93,饰面板14为可拆卸饰面板。在进行检修时,只需将可拆卸饰面板连同防水沟盖板掀开,即可实现对屋面排水够和防倒灌凹槽10进行清理。
44.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竖向变形缝2的顶部设置一l型钢板15,l型钢板15的长边固定在水平盖板8的底壁上,l型钢板15的短边固定在左侧边梁1之上的反坎6内壁。该l型钢板15用于对水平盖板8提供结构支撑,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还能兼做支模,便于施工。
45.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竖向变形缝2的下方设置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16,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16与建筑物的雨水管17相连通。
46.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左侧楼板4、水平盖板8、左侧边梁1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右侧楼板5、右侧反梁凹槽3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
4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包括左侧边梁(1),与所述左侧边梁(1)留有间隙以形成竖向变形缝(2)的右侧反梁(31),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1)顶部的左侧楼板(4),右端悬挑于所述右侧边梁(33)顶部的右侧楼板(5),右端底部连接右侧反梁(31)、右侧边梁(33)的降板(32),分别设置于左侧边梁(1)和所述右侧边梁(33)之上的反坎(6),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1)上的反坎(6)并与右侧反梁(31)留有间隙以形成水平变形缝(7)的水平盖板(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右侧反梁(31)、右侧边梁(33)和降板(32)所组成的右侧反梁凹槽(3),所述向右侧反梁(31)方向悬挑并挑出于所述右侧反梁凹槽(3)的水平盖板(8),所述与水平盖板(8)留有缝隙的右侧反坎(6),所述水平变形缝(7)的口部处设置防水结构(9),四者共同组成的防倒灌凹槽(10),防倒灌凹槽(10)的末端可连接所述建筑物的屋面集水沟(11);还包括布置于左侧楼板(4)和右侧楼板(5)之上的、贴近所述反坎(6)的、平行于竖向变形缝走向的屋面排水沟(12),用于覆盖所述屋面排水沟(12)的排水沟盖板(13),与两所述排水沟盖板(13)相接并遮盖所述水平盖板(8)、防倒灌凹槽(10)的饰面板(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排水沟(12)相对于防倒灌凹槽(10)相反一侧的沟壁上设置有过水孔(1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盖板(8)顶壁自中点处向两侧找坡倾斜排水,所述防倒灌凹槽(10)的底壁降板(32)板面面层向右侧找坡倾斜排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9)包括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防水油膏(91)、聚乙烯泡沫塑料棒(92)以及u型防水卷材(93),所述饰面板(14)为可拆卸饰面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变形缝(2)的顶部设置一l型钢板(15),所述l型钢板(15)的长边固定在水平盖板(8)的底壁上,l型钢板(15)的短边固定在所述左侧边梁(1)之上的反坎(6)内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变形缝(2)的下方设置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16),所述可拆卸式钢制承水槽(16)与建筑物的雨水管(17)相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3、5-6任一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楼板(4)、水平盖板(8)、左侧边梁(1)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所述右侧楼板(5)、右侧反梁凹槽(3)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楼板(4)、水平盖板(8)、左侧边梁(1)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所述右侧楼板(5)、右侧反梁凹槽(3)及其上的反坎(6)为钢筋砼一体浇筑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屋面变形缝构造,包括左侧边梁,与左侧边梁留有间隙以形成竖向变形缝的右侧反梁,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的左侧楼板,右端悬挑与右侧边梁的右侧楼板,右端底部连接右侧反梁、右侧边梁的降板,分别设置于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之上的反坎,左端悬挑于左侧边梁上的反坎并与右侧反梁留有间隙以形成水平变形缝的水平盖板;右侧反梁、右侧边梁和降板所组成的右侧反梁凹槽,与水平盖板留有缝隙的右侧反坎,向右侧反梁方向悬挑并挑出于所述右侧反梁凹槽的水平盖板,水平变形缝口部处设置的防水结构,四者共同组成的防倒灌凹槽;防倒灌凹槽的末端可连接建筑物的屋面集水沟;布置于左侧楼板和右侧楼板之上的、贴近反坎的、平行于竖向变形缝走向的屋面排水沟,用于覆盖屋面排水沟的排水沟盖板,与两排水沟盖板通过填缝胶相粘接并遮盖水平盖板、防倒灌凹槽的饰面板。凹槽的饰面板。凹槽的饰面板。
技术研发人员:易芹 温文浩 黄子翀 陈加鑫 莫英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8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