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栏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9-25  14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栏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护栏结构。


背景技术:

2.护栏,又称围栏,防护栏等,护栏主要用于住宅、公路、商业区、公共场所等场合中对人身安全及设备设施的保护与防护。护栏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3.常见的护栏常由立柱和杆条构成,立柱能通过膨胀螺栓等连接结构与地面固定,来实现护栏的安装和固定,而杆条也能通过螺栓或者螺丝等结构固定安装在立柱上,杆条则能起具体的防护作用。
4.而常见的护栏的立柱中,如果将立柱的厚度设置得较大,来保证立柱和杆条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杆条的安装可靠性,则制作成本高,性价比较低,而且安装难度也比较大,但如果立柱的厚度设置较小,虽然能减少立柱的制作成本,但会导致立柱和杆条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杆条的安装可靠性较低,容易发生杆条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栏结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者多个。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护栏结构,包括单元立柱、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所述单元立柱包括立柱结构、连接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结构相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固定安装在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套筒穿过立柱主体,并固定安装在立柱主体上,所述单元立柱为多个,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另一端上,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另一端上。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能有效增加单元立柱和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于单元立柱上的安装可靠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立柱结构需要设置的体积,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制作成本,性价比高。另一方面,连接板的设置能方便第一套筒于立柱结构上的设置角度和设置高度的匹配,使得作为处于最高处的第一横栏杆能适配不同设置角度和高度的应用场景需要,灵活性强。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主体、加强板和底板,所述立柱主体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立柱主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加强板。加强板的设置能有效提高立柱主体的强度,而底板的设置能增加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和地板等平面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强度。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结构包括加劲板,所述加强板和底板均与加劲板相连接。加劲板能增加加强板和底板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立柱主体和底板的分离概率。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主体的一侧设有垂直面和第一圆弧面,另一侧设有
斜面和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的一侧均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垂直面的一侧和第一圆弧面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斜面的一侧和第二圆弧面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另一侧和斜面的另一侧均与立柱主体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的设置能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立柱主体相对于设置位置外突,则用户即使相对于其站立的地面往前靠,本实用新型依然能对其进行有效阻隔,同时,也能增加用户和本实用新型的可接触面积,以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阻隔效果。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半径为1100mm~1300mm,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半径为550mm~650mm,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72
°
~77
°
,所述第二圆弧面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72
°
~77
°
,所述斜面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80
°
~85
°
。经测试,在上述参数下,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稳定性强,不易翻倒,而且也能具有较大的空间供用户前倾,性价比高。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主体的顶部设有半圆面,所述半圆面的半径为40mm~50mm。半圆面的设置能避免立柱主体的顶部过于尖锐,方便人们的直接触摸,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三横栏杆,所述单元立柱包括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穿过立柱主体,并固定安装在立柱结构上,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三套筒套装在第三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三套筒套装在第三横栏杆的另一端上。第三横栏杆和第三套筒的设置能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阻隔的栏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阻隔效果。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纵栏杆,所述纵栏杆为多个,多个所述纵栏杆平行设置,所述纵栏杆的一端与第二横栏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横栏杆相连接。纵栏杆和横栏杆的配合使用,能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完善的阻隔效果,避免人们随便穿过本实用新型,而且纵栏杆能提高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的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第一横栏杆或者第二横栏杆发生弯曲的概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护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护栏结构的单元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护栏结构的立柱主体、加强板和第一套筒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护栏结构的立柱主体的标注示意图。
19.图中:1.单元立柱、2.第一横栏杆、3.第二横栏杆、4.第三横栏杆、5.纵栏杆、11.立柱结构、12.连接板、13.第一套筒、14.第二套筒、15.第三套筒、111.立柱主体、112.加强板、113.底板、114.加劲板、110.垂直面、120.第一圆弧面、130.斜面、140.第二圆弧面和150.半圆面。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1.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护栏结构,包括单元立柱1、第一横栏
杆2、第二横栏杆3和第三横栏杆4。
22.单元立柱1包括立柱结构11、连接板12、第一套筒13、第二套筒14和第三套筒15。
23.立柱结构11包括立柱主体111、加强板112和底板113,立柱主体111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底板113上,立柱主体111的两侧均通过焊接固定安装有加强板112,加强板112能有效提高立柱主体111的强度。
24.立柱结构1还包括加劲板114,加劲板114设有垂直部和斜部,加强板112和底板113分别和加劲板114的垂直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加劲板114能有效增加加强板112和底板113的连接面积,提高加强板112和底板113的连接可靠性,并且由于加强板112与立柱主体111固定连接,则能有效降低立柱主体111和底板113的分离概率。
25.连接板12通过螺栓固定套装在立柱主体111上,且连接板12上设有孔,第一套筒13穿过连接板12上的孔,并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2固定连接,且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高度的连接板12,并调整连接板12的安装角度,以此调整第一套筒13的设置高度和设置角度,来配合不同场景的使用需要。
26.立柱主体111的一侧设有垂直面110和第一圆弧面120,立柱主体111的另一侧设有斜面130和第二圆弧面140。
27.第一圆弧面120和第二圆弧面140的一侧均与立柱主体111的底部相连接,垂直面110的一侧和第一圆弧面120的另一侧相连接,斜面130的一侧和第二圆弧面140的另一侧相连接,垂直面110的另一侧和斜面130的另一侧则均与立柱主体111的顶部相连接。
28.第一圆弧面120的半径可以在1100mm到1300mm之间,第二圆弧面140的半径可以在550mm到650mm之间,且第一圆弧面120与立柱主体111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可以在72
°
到77
°
之间,第二圆弧面140与立柱主体111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可以在72
°
到77
°
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面120的半径r1优选为1200mm,第二圆弧面140的半径r2优选为600mm,且第一圆弧面120与立柱主体111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a1优选为75
°
,第二圆弧面140与立柱主体111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a2优选为75
°

29.另外,立柱主体111的顶部设有半圆面150,半圆面150的半径可以在40mm到50mm之间,本实施例中,半圆面150的半径r3优选为45mm。
30.立柱主体111上则分别设有两个孔,第二套筒14穿过立柱主体111的一个孔,并通过螺栓与立柱主体111固定连接,第三套筒15穿过立柱主体111上的另一个孔,并通过螺栓与立柱主体111固定连接。
31.单元立柱1可以为多个,且单元立柱1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一套筒13固定套装在第一横栏杆2的一端上,另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一套筒13固定套装在第一横栏杆2的另一端上,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二套筒14固定套装在第二横栏杆3的一端上,另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二套筒14固定套装在第二横栏杆3的另一端上,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三套筒15固定套装在第三横栏杆4的一端上,另一个单元立柱1的第三套筒15固定套装在第三横栏杆4的另一端上。且设置后第一横栏杆2、第二横栏杆3和第三横栏杆4平行设置,并均平行于水平面。
3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纵栏杆5,纵栏杆5为多个,所有纵栏杆5均平行设置,且纵栏杆5垂直于水平面设置,而纵栏杆5的一端与第二横栏杆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纵栏杆5的另一端
与第三横栏杆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3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套筒13、第二套筒14和第三套筒15能有效增加单元立柱1和第一横栏杆2、第二横栏杆3与第三横栏杆4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横栏杆2和第二横栏杆3于单元立柱1上的安装可靠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立柱结构11需要设置的体积,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制作成本,性价比高。
34.另一方面,连接板12的设置能方便第一套筒13于立柱结构11上的设置角度和设置高度的匹配,使得作为处于最高处的第一横栏杆2能适配不同设置角度和高度的应用场景需要,灵活性强。
3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立柱、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所述单元立柱包括立柱结构、连接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结构相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固定安装在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套筒穿过立柱主体,并固定安装在立柱主体上,所述单元立柱为多个,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另一端上,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另一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主体、加强板和底板,所述立柱主体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立柱主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加强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包括加劲板,所述加强板和底板均与加劲板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主体的一侧设有垂直面和第一圆弧面,另一侧设有斜面和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的一侧均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垂直面的一侧和第一圆弧面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斜面的一侧和第二圆弧面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另一侧和斜面的另一侧均与立柱主体的顶部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半径为1100mm~1300mm,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半径为550mm~650mm,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72
°
~77
°
,所述第二圆弧面与立柱主体的底部的连接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72
°
~77
°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主体的顶部设有半圆面,所述半圆面的半径为40mm~5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横栏杆,所述单元立柱包括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穿过立柱主体,并固定安装在立柱结构上,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三套筒套装在第三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三套筒套装在第三横栏杆的另一端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栏杆,所述纵栏杆为多个,多个所述纵栏杆平行设置,所述纵栏杆的一端与第二横栏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横栏杆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护栏结构,包括单元立柱、第一横栏杆和第二横栏杆,所述单元立柱包括立柱结构、连接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连接板与立柱结构相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固定安装在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套筒穿过立柱主体,并固定安装在立柱主体上,所述单元立柱为多个,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一套筒套装在第一横栏杆的另一端上,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单元立柱的第二套筒套装在第二横栏杆的另一端上。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制作成本,性价比高。而且作为处于最高处的第一横栏杆能适配不同应用场景需要,灵活性强。强。强。


技术研发人员:茹新春 肖冲 李亿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韶关市鸿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