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舱

专利查询2022-10-12  138



1.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急救舱。


背景技术:

2.重症患者例如心脏疾病、严重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与转运一直是医学急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医学急救强调黄金救治时间,如果在黄金救治时间内使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救治率将明显提高。
3.然而,当被救患者离救治中心较远时,患者往往在被运送到救治中心的途中就会丧命,野战条件和海上条件下更是如此,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立即后送重症伤员往往变得不现实,若能在现场尽早开展急救并且维持后送途中的急救,无疑会大大提高救治率。
4.医疗舱是海上急诊救治的重要工具,其不仅承担着转运患者的任务还是一个小型的抢救室,是疾病传播或细菌感染的其中一个重要源头,普通型的医疗舱,通常只具备正常的运送功能,包括空调冷暖系统、自然气压等,舱内人员能够正常呼吸,但医疗舱进入病毒污染区时,污染气体容易进入舱内,对舱内人员造成污染。此外,当舱内运输了病毒感染患者时,病毒感染患者呼出的气体又会泄漏至舱外,造成舱外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海上用于伤员后送和转运的装置以担架及自制漂浮担架为主,在后送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因素,伤员没有被固定好,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出现伤员上下串动的现象,这就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导致伤员的伤势严重,危及伤员的生命安全;更难的是对一个重症患者的急救,需要各种急救复苏器材,例如经常需要除颤/监护仪,呼吸复苏设备等。设想,如果用担架运送一名重症伤员,由于急救设备不能随行,往往不得不中断急救,若要连续,则需要几个人手持这些急救设备跟随担架运行,这样使救治工作非常难于进行。
5.如何既能解决实现医疗舱内快速消毒避免医疗舱中的有害气体进入到空气同时又能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入到医疗舱中,又能有效地对伤员进行固定且不对伤员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将急救医疗器件集成在一个医疗急救舱内,且各个医疗模块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切换,实现医疗模块的标准化,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疗急救舱,一方面在舱室内实现正负压,既能保证医疗舱的有害气体不会进入到空气中避免对正常人的伤害,也能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入到医疗舱内而对医疗舱内的病人产生伤害,从而实现对医疗舱内的病人的有效救治;同时既能有效地将伤员进行固定,保证在运输伤员过程中不会出现伤员的滑落等现象,从而避免对伤员造成的二次伤害,又能针对不同伤员的受伤程度,实现对伤员的头部以及颈部进行有效的保护,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一方面实现将各种医疗模块集成到一个医疗急救舱中,且不同的医疗模块的位置可以相互置换,有助于实现各个医疗模块的标准化。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急救舱,包括舱室,所述舱室包括舱室
本体和与所述舱室本体连接的舱室底座,所述舱室底座包括支撑板和集成腔,所述舱室内具有消毒单元;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至少一个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用于收紧所述固定带;所述集成腔内设有若干医疗模块,所述急停控制系统包括开关状态检测装置和信号生成装置,所述开关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急停事件并生成触发信号,将所述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生成装置,所述信号生成装置根据所述触发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急停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医疗模块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所述开关信号接收端接收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触发对应的停止功能。
8.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排气装置,位于所述舱室本体上;第二排气装置,位于所述舱室底座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一侧位于所述舱室本体内,所述第一排气装置的排气速率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排气速率不同。
9.可选的,所述消毒单元包括脉冲强光模块和紫外模块,用于对所述舱室内部的空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空气从所述第一排气装置或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排出所述舱室的外部。
10.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臀部;所述第二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脚部;所述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带上,用于收紧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
11.可选的,所述自动收紧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拉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上,发出拉力信号;自动收紧器,与所述拉力传感器对应的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上;控制器,与所述拉力传感器和所述自动收紧器电连接,所述拉力传感器根据拉力值变化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电信号形成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自动收紧器进行收紧或者释放动作。
12.可选的,所述开关状态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紧急停止开关和电路检测单元,一个所述紧急停止开关控制至少一个所述医疗模块。
13.可选的,所述电路检测单元与至少一个所述紧急停止开关形成闭合回路,所述电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回路的连通状态,并在所述回路断开时生成所述触发信号,将所述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生成装置。
14.可选的,所述医疗模块包括器件储存模块、显示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器件储存模块用于储存医疗器件,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供给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来的控制信号,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显示接受所述控制信号之后所述医疗模块的使用状态。
15.可选的,还包括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和无线控制器,所述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设有与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接头连接的接线端子,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与无线控制器进行无线通讯;所述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无线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有人机交互设备。
16.可选的,还包括布线结构下载器,所述布线结构下载器与主机通讯;布线结构下载器与无线控制器和/或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8.一方面既能实现舱室内正负压,又能短时间内实现对舱室内高效的消毒,从而实
现对医疗舱内的病人的有效救治;同时既能有效地将伤员进行固定,保证在运输伤员过程中不会出现伤员的滑落等现象,从而避免对伤员造成的二次伤害,当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发生松垮的现象或者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发生太紧的现象时,利用自动收紧单元又可以针对不同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伤员的有效固定,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一方面实现将各种医疗模块集成到一个医疗急救舱中,且不同的医疗模块的位置可以相互置换,又能利用急停控制系统,当检测到急停事件时能够生成触发信号,信号生成装置接受触发信号生成一个急停控制信号,急停控制信号被医疗模块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接受,此时开关信号接收端触发对应的停止所述医疗模块对应的功能,保证所述医疗模块的安全使用,同时能够给伤员提供较好的临时治疗环境。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医疗急救舱的立体图;
20.图2为图1中省略部分结构的简易医疗急救舱的爆炸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舱室底座内部管路布线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伤员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成腔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急停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成腔和支撑板结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成腔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水密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除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气动呼吸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输液仪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制氧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抢救重症伤员时,不仅需要各种急救复苏器材,例如经常需要除颤/监护仪,呼吸复苏设备等,而且需要舱室能够保证正负压,同时能够对伤员进行有效的固定,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33.发明人发现,一方面这些急救设备不能随行,往往使得对重症伤员的抢救不得不中断;若要连续,则需要几个人手持这些急救设备跟随担架运行,这样使救治工作非常难于进行,特别是在海上这种特殊的救助环境,这样利用人员手持这些急救设备根本不现实,这就耽误了伤员的救治;另外常用的医疗舱只能处于正压的工作模式,但是当需要运送带有传染性疾病等病人时,医疗舱的气体就会携带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毒,由于医疗舱不能实现对舱内携带有病毒的气体进行过滤,而是直接将气体放入到空气中,导致空气的污染且增加了正常人对感染的风险,从而导致医疗舱的使用受到限制,操作难度增大,不便于医疗舱的广泛使用;另外一方面在急救重症伤员时,急救设备不能随行,往往使得对重症伤员的抢救不得不中断;若要连续,则需要几个人手持这些急救设备跟随担架运行,这样使救治工作非常难于进行,特别是在海上这种特殊的救助环境,这样利用人员手持这些急救设备根本
不现实,这就耽误了伤员的救治。
34.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一方面既能实现舱室内正负压,又能短时间内实现对舱室内高效的消毒,从而实现对医疗舱内的病人的有效救治;同时既能有效地将伤员进行固定,保证在运输伤员过程中不会出现伤员的滑落等现象,从而避免对伤员造成的二次伤害,当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发生松垮的现象或者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发生太紧的现象时,利用自动收紧单元又可以针对不同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伤员的有效固定,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一方面实现将各种医疗模块集成到一个医疗急救舱中,且不同的医疗模块的位置可以相互置换,又能利用急停控制系统,当检测到急停事件时能够生成触发信号,信号生成装置接受触发信号生成一个急停控制信号,急停控制信号被医疗模块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接受,此时开关信号接收端触发对应的停止所述医疗模块对应的功能,保证所述医疗模块的安全使用,同时能够给伤员提供较好的临时治疗环境。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地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医疗急救舱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省略部分结构的简易医疗急救舱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舱室底座内部管路布线图。
37.请参考图1至图3,医疗急救舱100,包括舱室。
38.所述舱室包括舱室本体101和与所述舱室本体101连接的舱室底座102;
39.第一排气装置103,位于所述舱室本体101上;
40.第二排气装置104,位于所述舱室底座102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一侧位于所述舱室本体101内,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排气速率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排气速率不同;
41.消毒单元200,位于所述舱室内,包括脉冲强光模块和紫外模块,用于对所述舱室内部的空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空气从所述第一排气装置或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排出所述舱室的外部。
42.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排气速率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排气速率不同,可以实现所述安全防护系统对不同的工作压力的需求,使得所述安全防护系统既能具有作为普通的救护舱使用的正压模式,又能在救护特殊疾病的病人时,保证所述安全防护系统内的负压模式,这样就实现了不同模式的切换,使得所述安全防护系统变得多功能化,实现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防护目的自行的选择需要的功能、功能齐全,操作便捷,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
43.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消毒单元200实现对所述舱室内的整个空气的环境的消毒,同时由于采用脉冲强光模块和紫外模块的结合,使得不管是从外部进入到安全防护系统内的空气还是从安全防护系统排到外部空气的气体都不存在病毒的残留,杀灭后产物基本为有机质或水,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伤害,且消毒时间短,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实现有效的消毒,使得消毒的效果和效率都得到提高。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脉冲强光模块为脉冲管或者脉冲器和脉冲管的组合,所述紫外模块包括高频发生器、能量耦合器和灯管,所述高频发生器发生高能量,通过所述能量耦合器耦合将高能量导入所述灯管。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脉冲管产生的光的强度为8.52
×
104μw/cm2,-这种光的强度为普通紫外灯的数万倍,单位时间内有效照射剂量远高于普通紫外灯。因此,所述脉冲管产生的强光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微生物的杀灭。另外,由于普通紫外灯杀菌的能量弱,部分微生物在接受照射后可能不会被完全杀死,存在光复活现象,即少量经紫外光照射的微生物,在接受可见光后,会出现复活的现象。而所述脉冲管产生高强度脉冲强光,由于能量足够强,足以破坏微生物结构,对微生物的杀灭很彻底,不会出现光复活问题。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紫外模块包括高频发生器、能量耦合器和灯管,所述高频发生器发生高能量,将电能转化为强电磁场,通过所述能量耦合器耦合将高能量导入所述灯管,所述灯管内具有稀有气体,使灯管内稀有气体产生电离激发至高能态,高能态气体原子返回基态时,可辐射发出紫外光。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脉冲强光模块和所述紫外模块同时工作时,利用
·
oh 活性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实现对微生物的杀灭。
·
oh活性自由基的标准电极电势为2.8v,仅次于f2(氟气)的2.87v,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其与大多数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常数在10
6-108l/mol
·
s。
48.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舱室内没有伤员时,所述脉冲强光模块和所述产臭氧无极紫外模块同时工作,所述脉冲强光模块发出波段包含紫外光,强度为自然太阳光数万倍的强光,可对周围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直接杀灭。臭氧本身具有强氧化性,可对微生物起到杀灭,其受到强紫外光照射后,能够迅速产生羟基自由基(
·
oh),该自由基具有比臭氧更强的氧化性,可大大增强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既能净化消毒由外界向所述舱室内流动的空气,又能净化消毒由所述舱室向外界流动的空气。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既能净化消毒由外界向所述舱室内流动的空气,又能净化消毒由所述舱室向外界流动的空气。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排气速率包括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出气速率和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进气速率。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排气速率包括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出气速率和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进气速率。
53.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安全防护系统处于正压模式时,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出气速率小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进气速率。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与所述负压泵连接,当所述安全防护系统需要正压工作模式时,此时所述负压泵向所述第二净化消毒装置104 排气,此时由所述第二净化消毒装置104进入到所述舱室内的进气速率大于由所述第一净化消毒装置103向外界排出气体的出气速率,这样便保证了所述安全防护系统的正压工作模式。
55.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安全防护系统处于负压模式时,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进气速率小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出气速率,具体的,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与所述负压泵连接,此时所述负压泵对所述第二净化消毒装置104进行抽气,此时所述舱室的气体由所述第二净化消毒装置104排出到外界内的出气速率大于外界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净化消毒装置103进入到所述舱室内的进气速率,这样便保证了所述安全防护系统的负压工作模式。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和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内都设有过滤器,
用于净化消毒空气,保证不管是由外部进入到舱室内的气体安全性还是由舱室排到外部的气体的安全性。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 的数量。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数量还为三个、四个等不同的数量,根据实际的需要设定即可。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数量还可为两个、三个等不同的数量,根据实际的需求设定即可。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和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采用上下分布且左右隔离的分布形式,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设置在所述舱室本体101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设置在所述舱室底座102上,实现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和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上下分布,同时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位于所述舱室本体101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 位于远离所述舱室本体101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的另一侧的在所述舱室底座102上,实现所述第一排气装置103和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 的上下分布且左右隔离的分布形式,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保证后续不管是处于正压工作模式还是负压工作模式,都能实现进气和排气不在一侧的效果,保证能够在所述舱室内形成空气层流,避免所述舱室内有毒空气的无序流动,减少人员的交叉感染。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与所述舱室底座102之间可拆卸连接。
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与所述舱室底座102之间采用拉锁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与所述舱室底座102之间还可采用卡接或者套接。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单元200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舱室底座102上。
6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采用pe防护膜的材料。
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采用弧形结构的薄膜体,所述舱室本体101的一端设有充气口,从所述充气口向里面充气,充气之后形成弧形结构的薄膜体。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室本体101设置成所述弧形结构的目的在于,由于该所述安全防护系统是常用于海上军队的救护工作,在所述安全防护系统进行转运的过程中,不慎落入水中翻转时,此时利用海水对所述弧形结构的力,不断的调整所述安全防护系统的位置,能够实现所述舱室本体101处于最优的负载模式,使得在所述安全防护系统能够自主调整位置,保证内部的人员处于最优的模式,等待后续人员的救援。
67.请参考图3,还包括负压泵105,位于所述舱室底座102的底部。
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防护系统的所述舱室底座102上不限于本图2 所示的结构,还设置有用于陆地上推行的支架、万向轮以及浮力板等,为了便于表示所述负压泵与气流管的结构,图中并没有显示。
6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泵105包括进气嘴和排气嘴,分别用于向所述舱室充气和抽气。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泵105与所述第二排气净化装置104连接。
71.请继续参考图3,还包括气流管106,所述气流管106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泵105连接,所述气流管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104的另一侧连接。
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管106为塑料软管。
73.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系统(图中未标出),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负压泵电连
接,用于控制所述负压泵的转动。
7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标出),位于所述舱室本体内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用于测量并显示所述舱室内的压力值。
75.请参考图4至图5,所述舱室底座102包括支撑板107和集成腔108。
76.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07上,包括第一固定带200,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07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臀部;第二固定带201,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07 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脚部;至少一个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 200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带201上,用于收紧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201。
77.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将伤员的臀部进行固定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01将伤员的脚部进行固定,这样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当发生倾斜的时候,一方面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将伤员上半身紧紧的拽紧,防止伤员往下串动,另外一方面在伤员往下串动时,所述第二固定带201又将伤员的脚部紧紧的兜住可以很好地防止伤员往下串动,且同时又能降低伤员往下串动的时候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对伤员造成的勒紧风险,所述第一固定带200 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01配合使用,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有助于伤员的救助,使得所述自动收紧固定装置300具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78.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自动收紧单元当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201发生松垮的现象或者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201发生太紧的现象时,所述自动收紧单元可以针对不同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伤员的有效固定,大大地提高了伤员固定的有效性。
7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收紧单元至少一个拉力传感器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201上,发出拉力信号;自动收紧器302,与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对应的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201上;控制器303,与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和所述自动收紧器302电连接,所述拉力传感器301根据拉力值变化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303接收所述电信号形成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自动收紧器302进行收紧或者释放动作。
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力传感器301的数量与固定带的数量一致,即所述第一固定带200上、所述第二固定带201上以及第三固定带上都分别设有所述拉力传感器301。
8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拉力传感器301的数量与固定带的数量不一致,即仅仅在需要进行收紧的固定带上设置所述拉力传感器301。
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力传感器301与所述自动收紧器302的数量是一一对应的。
8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收紧器302可以为正反两转的电机即可。
8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303的数量为一个即可,可以用来控制多个所述拉力传感器301与所述自动收紧器302。
85.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和所述自动收紧器 302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200上为例子进行说明。
86.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内设置最低拉力阈值和最高拉力阈值,当所述第一固定带200的拉力小于所述最低拉力阈值时,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303接收所述电信号形成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自动收紧器302进行收紧,在收紧的过程中,所述拉力值变大,当所述拉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最高拉力阈值时,停止收紧;当所述
第一固定带200 的拉力大于所述最高拉力阈值时,所述拉力传感器301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303接收所述电信号形成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自动收紧器302进行释放,在释放的过程中,所述拉力值变小,当所述拉力值大于或等于所述最高拉力阈值时,停止释放。
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07包括支撑本体和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套在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第一固定带200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01连接在所述支撑套上。
8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为床板,所述床板上还可设有加热毯,为伤员提供温度,可以降低由于伤员受伤导致体温急剧下降而出现失温症的风险,有助于保护伤员的生命特征。
89.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支撑套能够保证所述支撑板107的干净和整洁,避免伤员的交叉感染。
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带200为卡扣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带200还可为魔术贴带或者采用卡扣带和模式贴带的组合。
9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带200采用卡扣带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实现伤员的有效固定,同时便于根据伤员的不同体型进行调整,能够适应不同情形的伤员救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9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带201采用卡扣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带201还可为魔术贴带或者采用卡扣带和模式贴带的组合。
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带201采用卡扣带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很好地将伤员的脚部进行固定,这样在伤员往下串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二固定带201将所述伤员的脚部很好的兜住,伤员就不会出现往下串动的风险,实现对伤员的有效固定。
94.请继续参考图4,还包括第三固定带。
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07上,用于将伤员的肩部、手部以及腿部等分别进行固定,从而避免在伤员运送的过程中,出现伤员的脱落等现象,保证对伤员的有效固定。
9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带包括第一子固定带202、第二子固定带203以及第三子固定带204。
9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用于将伤员的肩部进行固定。
9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采用魔术贴带和卡扣带相组合的形式。
99.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还可采用卡扣带和魔术贴带中的一种。
1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含有两个卡扣带。
10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还可还有一个卡扣带或者三个卡扣带等不等的数量。
1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带连接在所述魔术贴带的表面上。
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在使用的过程中先将魔术贴带粘紧之后,再将卡扣带扣紧,从而实现对伤员的固定。
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一方面利用魔术贴带具有较大的宽度,增大肩部固定的有效面积,另外一方面利用卡扣带实现固定的松紧调整,从而实现对肩部的有效固定。
10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采用魔术贴带和卡扣带相组合的形式。
10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还可采用卡扣带和魔术贴带中的一种。
10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将伤员的手臂进行固定,防止在伤员运送的过程中,出现伤员手臂脱落的现象,保证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会出现二次伤害。
10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上具有一个卡扣带。
109.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上还可具有两个、三个等不同数量的卡扣带。
1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用于将伤员的腿部进行固定。
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一般设置在伤员的膝盖下面,这样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将伤员的小腿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更加的稳定。
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采用魔术贴带和卡扣带相组合的形式。
11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还可采用卡扣带和魔术贴带中的一种。
1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上具有一个卡扣带。
115.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上还可具有两个、三个等不同数量的卡扣带。
1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固定带202、所述第二子固定带203以及所述第三子固定带204的位置和作用不限定,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定即可。
117.请继续参考图4,还包括头部固定装置205。
1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固定装置205固定在所述支撑板107的一端,用于对伤员的头部进行固定。
1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固定装置205采用特定的结构将伤员的耳部露出来,将伤员的头部进行稳定的固定,从而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头部发生左右晃动的危险。
120.请继续参考图4,还包括颈部固定装置206。
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颈部固定装置206与所述头部固定装置205进行配合使用,不仅实现对伤员头部的固定,也实现对伤员颈部的固定,针对颈部和头部受伤的伤员来讲,这种固定装置极大地减少了对伤员造成的二次伤害,从而有助于缓解伤员颈部和头部的疼痛,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12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颈部托起器207,所述颈部托起器207连接在所述颈部固定装置206上。
1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托起器207包括连接在所述颈部固定装置206 上的托起气囊208、气管209以及气压泵210,所述气管209的一端与所述托起气囊208连接,所述气管209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泵210连接。
124.在本实施例中,当伤员颈部没有受到件较大的伤害时,此时的所述托起气囊208处于平坦的状态;当伤员的颈部受到严重地损伤时,无法支撑时,此时工作人员只需不停的捏着所述气压泵210,利用所述气压泵210通过所述气管209向所述托起气囊208内充气,这样托起气囊208就会鼓起来,从而对伤员的颈部起到托起的作用,不仅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伤员颈部的固定,而且能够对伤员的颈部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伤员的颈部在没有支持的时候导致伤势严重。
125.请参考图6至图13,集成腔108。
126.所述急停控制系统400集成于所述集成腔108上;
127.所述集成腔108内设有若干医疗模块,所述医疗模块上设有开关信号接收端;
128.所述急停控制系统400包括开关状态检测装置401和信号生成装置402,所述开关状态检测装置401用于检测急停事件并生成触发信号,将所述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生成装置402,所述信号生成装置402根据所述触发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急停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医疗模块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所述开关信号接收端接收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触发对应的停止功能。
1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腔108内集成若干所述医疗模块500,将各种医疗模块500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述医疗急救舱,实现伤员对不同医疗仪器的需求,保证在抢救伤员过程对基本医疗模块500的需求,提高伤员的救治率;同时利用所述急停控制系统400当检测到急停事件时能够生成触发信号,信号生成装置402接受触发信号生成一个急停控制信号,急停控制信号被医疗模块500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接受,此时开关信号接收端触发对应的停止所述医疗模块500对应的功能,保证所述医疗模块500的安全使用,同时能够给伤员提供较好的临时治疗环境。
130.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急停控制信号对应一个所述医疗模块500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即一个急停控制信号对应一个医疗模块500的急停动作。
131.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所述急停控制信号对应多个所述医疗模块500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
1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急停控制信号包括任何所述医疗模块500不正确的使用行为,包括比如输液仪没有对应的药水、监护仪的脱落等等。
133.请参考图7,集成腔108。
13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支撑板107,所述支撑板107安装在所述集成腔108上,用于伤员的平躺。
1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腔108呈中空结构,为后续医疗模块500的集成提供空间。
1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07和所述集成腔108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更换所述支撑板107,避免对后续的伤员的救治造成不必要的感染,保证医疗急救舱100的安全和干净。
137.请参考图8,集成腔108包括医疗模块500。
138.所述集成腔108内设有若干个接入口区域(图中未标记),所述接入口区域(图中未标记)内具有若干个接口端(图中未标记);
139.一个所述接入口区域上设有一个医疗模块500,所述医疗模块500上具有插入端;
140.若干所述接口端中至少一个所述接口端与所述插入端相匹配。
14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若干个所述接口端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接口端与所述插入端相匹配,即只要所述接入口区域上具有接口端,所述医疗模块500上具有对应的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和所述接口端只要相匹配,就可以使用对应的所述医疗模块500,不会限定所述医疗模块500的位置,且不同所述接入口区域上的所述医疗模块500之间可以相互互换,这样有助于实现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标准化,使得所述医疗急救舱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1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腔108内设有若干个接入口区域,一个所述接入口区域上设有一个医疗模块500,这就将若干医疗模块500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成式综合系统,能够满足对重症伤病员急救,大大提高伤员的救治率;另外一方面由于接入口区域内具有若
干个接口端,一个接入口区域上设有一个医疗模块500,所述医疗模块500上具有插入端,若干个接口端中至少一个与所述插入端相匹配的接口端,这样在使用医疗模块500时不需要在特定的位置上只用特定的医疗模块500,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在需要的接入口区域上匹配需要的医疗模块500,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伤员进行医疗模块500的选择,满足不同伤员的救治需求,有助于实现医疗模块500的标准化,使得医疗急救舱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
143.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集成腔108内设有6个接入口区域。
14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集成腔108内设有7个、8个等不同数量的所述接入口区域。
145.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供给设备(图中未标记出),位于所述集成腔 108内,所述电源供给设备为多输入多输出电源。
1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供给设备埋在所述集成腔108的底部,所述接入口区域与所述电源供给设备电连接,在所述集成腔108表面的所述接入口区域形成若干个引脚,后续所述医疗模块500与对应的引脚相连接即可。
147.在本实施例中,请综合参考图8和图9,还包括水密舱单元501501。
1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密舱单元501设置在所述接入口区域上,所述水密舱单元501上设有开口。
1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腔108的侧壁上开设若干个单元腔(图中未标记),所述单元腔与所述接入口区域相对应。
1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密舱单元501插入到所述单元腔内,所述水密舱单元501与所述单元腔之间卡接。
151.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集成腔108内设置所述单元腔的目的在于将所述医疗模块500进行位置固定,便于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整理和收纳。
1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密舱单元501上设有所述开口502,这是为后续卡入所述医疗模块500上的所述插入端提供空间。
153.在本实施例中,设有所述水密舱单元501的作用在于与所述医疗模块500 之间形成密封连接,所述水密舱单元501可以起到防水、隔水的作用,这样即使在转运的过程中落入水中,也能保证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正常工作。
154.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位置的所述接入口区域上的所述水密舱单元501的外形结构相同,这样目的是实现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标准化。
1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数量为6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数量还可7个、8个等不同的数量,根据实际的需求以及集成腔108的大小调整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
1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数量与所述水密舱单元501的数量相一致,这样所述医疗模块500装进所述水密舱单元501内,所述医疗模块 500和所述水密舱单元501之间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将所述医疗模块500与外部的水隔绝,保证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正常工作。
1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分别包括除颤仪、起搏仪、监护仪、输液仪、气动呼吸机和制氧机中的六种。
158.图10为本实施例中除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中气动呼吸机的结构
示意图;图12为本实施例中输液仪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施例中制氧机的结构示意图。
159.在本实施例中,没有全部示出所述医疗模块500的种类,这些医疗模块 500的选择都是根据实际的抢救需要进行选择的,本实施例中,仅仅举出几个例子,但是不限于这几种。
16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医疗模块500上都有对应的一个插入端,用于与外界形成电连接,从而能够正常工作。
1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填充在所述水密舱单元501内,所述医疗模块500的插入端(图中未标记出)嵌在所述开口502上。
1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医疗模块500包括器件储存模块503、显示模块504 和控制模块(图中未标记)。
1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器件储存模块503用于储存医疗器件,所述医疗急救舱没有使用的时候,所述医疗器件就可以储存在所述器件储存模块503内,一方面便于所述医疗器件的收纳,另外一方面在需要使用医疗器件的时候,又能够将医疗器件及时拿出来。
16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供给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来的控制信号。
1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504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显示接受所述控制信号之后所述医疗模块500的使用状态。
16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图中未示出)和无线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设有与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接头连接的接线端子,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与无线控制器进行无线通讯;所述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无线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有人机交互设备。
16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布线结构下载器,所述布线结构下载器与主机通讯;布线结构下载器与无线控制器和/或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
1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机的类型包括电脑或者手机。
169.在本实施例中,即可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远程控制所述医疗模块500的使用,以及获取所述医疗急救舱的使用状态。
170.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医疗模块500做出对应的停止功能时,所述显示模块504触发对应的报警功能,此时对应的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及时作出调整,保证了伤员一个临时安全的抢救环境。
171.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室,所述舱室包括舱室本体和与所述舱室本体连接的舱室底座,所述舱室底座包括支撑板和集成腔,所述舱室内具有消毒单元;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至少一个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用于收紧所述固定带;所述集成腔内设有若干医疗模块;急停控制系统包括开关状态检测装置和信号生成装置,所述开关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急停事件并生成触发信号,将所述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生成装置,所述信号生成装置根据所述触发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急停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医疗模块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所述开关信号接收端接收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触发对应的停止功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排气装置,位于所述舱室本体上;第二排气装置,位于所述舱室底座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一侧位于所述舱室本体内,所述第一排气装置的排气速率与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排气速率不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单元包括脉冲强光模块和紫外模块,用于对所述舱室内部的空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空气从所述第一排气装置或者所述第二排气装置排出所述舱室的外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臀部;所述第二固定带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用于固定伤员的脚部;所述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带上,用于收紧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收紧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拉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上,发出拉力信号;自动收紧器,与所述拉力传感器对应的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带上;控制器,与所述拉力传感器和所述自动收紧器电连接,所述拉力传感器根据拉力值变化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电信号形成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自动收紧器进行收紧或者释放动作。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状态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紧急停止开关和电路检测单元,一个所述紧急停止开关控制至少一个所述医疗模块。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检测单元与至少一个所述紧急停止开关形成闭合回路,所述电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回路的连通状态,并在所述回路断开时生成所述触发信号,将所述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信号生成装置。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模块包括器件储存模块、显示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器件储存模块用于储存医疗器件,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源供给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来的控制信号,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显示接受所述控制信号之后所述医疗模块的使用状态。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和无线控制器,所述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设有与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接头连接的接线端子,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与无线控制器进行无线通讯;所述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无线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有人机交互设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急救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线结构下载器,所述布线结构下载器与主机通讯;布线结构下载器与无线控制器和/或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无线通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急救舱,包括舱室,舱室包括舱室本体和与舱室本体连接的舱室底座,舱室底座包括支撑板和集成腔,舱室内具有消毒单元;固定带,连接在支撑板上;至少一个自动收紧单元,连接在固定带,用于收紧固定带;集成腔内设有若干医疗模块,急停控制系统包括开关状态检测装置和信号生成装置,开关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急停事件并生成触发信号,将触发信号发送至信号生成装置,信号生成装置根据触发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急停控制信号,并将急停控制信号输送给医疗模块上的开关信号接收端,开关信号接收端接收所述急停控制信号触发对应的停止功能;所述医疗急救舱具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用范围。用范围。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 梁磊 胡家庆 刘勇 陈杰 金施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7.07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