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轻质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10-12  132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轻质板。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中,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通常采用在工厂预制好楼板,然后在施工现场将两块楼板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为了加强楼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叠合楼板,虽然叠合楼板的整体性较好,但是现场湿作业较多,环境污染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模板和支撑,施工效率较低。叠合楼板是生产得最多的预制构件,需要先在工厂生产出预制层,然后将预制层吊装到施工现场,再在预制层的上表面放置受力钢筋并浇筑现浇层。在叠合楼板流水生产中,最影响生产节拍的是更换模具和钢筋绑扎。如果能将换模时间缩短,钢筋绑扎预先完成,直接吊装到生产线的台模上,将会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比如专利201620230698.0《一种模块化建筑用长条板》的方案存在以下不足:(1)材料均为金属材料,成本较高,制造要求高;(2)蜂窝芯通过钎焊的方式与面板相连,成本较高,制造要求高;(3)板间连接管为蜂窝芯,形状固定。比如201510915302.6《一种预制夹心保温叠合墙板及制作方法》其主要不足在于:(1)板间连接采用钢筋桁架和加强件,成本较高,且节点连接较弱;(2)保温材料采用注射工艺填充,对工艺要求较高。而且现有技术中墙板和楼板的结构与生产工艺分开,无法直接通用。
3.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生产难度低、模具简单,钢筋绑扎工作量小以及受力性能好的装配式轻质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生产难度低、模具简单,钢筋绑扎工作量小以及受力性能好的装配式轻质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装配式轻质板,包括轻质夹心层、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所述轻质夹心层平铺于所述预制底板的表面,所述轻质夹心层与所述预制底板之间通过多组间隔布置的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固定,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所述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一端垂直穿过所述轻质夹心层后锚固于所述预制底板中。
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连接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所述管状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第二连接筋分别穿过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筋锚固在所述所述预制底板中。
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轻质夹心层表面的预制顶板,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均锚固在所述预制顶板中。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还包括浇筑在所述轻质夹心层的表
面的现浇混凝土层,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均锚固在所述现浇混凝土层中。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轻质夹心层采用聚苯泡沫或xps材料或者发泡混凝或gbf薄壁箱制成。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制顶板和/或所述预制底板中设置有钢筋网片。
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现浇混凝土层中设置有钢筋网片。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制顶板和/或所述预制底板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
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敞口的中空结构。
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为六边形或圆柱形或方形钢管,所述管状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连接筋的对穿孔。
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设置有反边,所述反边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凸起结构或锚钉。
1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多组所述连接组件沿着所述预制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1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装配式轻质板作为墙板或者楼板。
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中的装配式轻质板,通过连接组件将轻质夹心层与预制底板一起连接固定,生产简单方便;连接组件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用途广泛,即可用作预制轻质墙板,也可用作预制轻质楼板;轻质夹心层可形成保温作用,减少房屋热能损耗;连接组件直接插入预制底板中,既可固定轻质夹心层,同时连接形式简单,绑扎工作量小;连接组件为间隔布置,预制顶板和预制底板通过连接组件共同受力,形成双向刚度统一的装配式轻质板结构;预制底板自身可作施工模板,减少施工现场模板使用量;连接组件不仅可作为骨架腹杆受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装配式轻质板自身抗弯刚度,减少装配式轻质板在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中出现损坏的现象。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2.图1为实施例1中装配式轻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实施例1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实施例1中管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的竖向剖视图;
26.图5为实施例2中装配式轻质板的竖向剖视图。
27.附图标记:
28.1-轻质夹心层
ꢀꢀꢀꢀꢀꢀ
2-连接组件
ꢀꢀꢀꢀꢀꢀꢀꢀꢀꢀꢀꢀꢀꢀꢀ
3-预制底板
29.4-管状体
ꢀꢀꢀꢀꢀꢀꢀꢀꢀꢀ
5-第一连接筋
ꢀꢀꢀꢀꢀꢀꢀꢀꢀꢀꢀꢀꢀ
6-第二连接筋
30.7-钢筋网片
ꢀꢀꢀꢀꢀꢀꢀꢀ
8-对穿孔
ꢀꢀꢀꢀꢀꢀꢀꢀꢀꢀꢀꢀꢀꢀꢀꢀꢀ
9-反边
31.10-预制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33.实施例1
34.参考附图1至附图4的示意,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轻质板,包括轻质夹心层1、连接组件2和预制底板3,轻质夹心层1平铺于预制底板3的表面,轻质夹心层1与预制底板3之间通过多组间隔布置的连接组件2连接固定,连接组件2包括多个管状体4和连接筋,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管状体4,管状体4的一端垂直穿过轻质夹心层1后锚固于预制底板3中。在本实施例中,轻质夹心层1采用聚苯泡沫制成。通过连接组件2将轻质夹心层1与预制底板3一起连接固定,生产简单方便;连接组件2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轻质夹心层1可形成保温作用,减少房屋热能损耗;连接组件2直接插入预制底板3中,既可固定轻质夹心层1,同时连接形式简单,绑扎工作量小。
35.参见附图4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底板3中设置有钢筋网片7。管状体4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将管状体4的第二端卡在钢筋网片7的空隙中,既可以实现生产时连接组件2和钢筋网片7之间的固定,再将连接筋穿过多个排成一列的管状体4,浇筑预制底板3的混凝土即可将管状体4的第二端和连接筋锚固在混凝土中,最后将轻质夹心层1穿过管状体4的第一端进行定位即可。
36.参见附图2至附图3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连接筋的数量为平行设置的两根,包括第一连接筋5和第二连接筋6,第一连接筋5和第二连接筋6分别穿过管状体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连接筋6锚固在预制底板3中。这样设置,连接筋与多个管状体4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受力性能以及与预制底板3的锚固能力。
37.参见附图2和附图3的示意,在本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圆柱形,管状体4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穿设连接筋的对穿孔8。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六边形或方形钢管。
38.参见附图3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设置有反边9,所述反边9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凸起结构或锚钉。
39.参见附图4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底板3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这样进一步提高预制底板3的强度和抗压能力,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开裂。
40.参见附图1和附图4的示意,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轻质板作为楼板使用。运送到施工现场后,轻质夹心层1朝上,搭设侧边的模板,在轻质夹心层1的上表面浇筑现浇混凝土,管状体4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接筋5锚固在现浇混凝土层中,连接组件2将现浇层混凝土、轻质夹心层1和预制底板3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参见附图3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
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敞口的中空结构。这样管状体4的两端均可以更为牢固的锚固在现浇层混凝土层和预制底板3中。在改进例中,现浇混凝土层中放置有钢筋网片7,这样提供现浇混凝土层的整体强度。
41.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组件2将轻质夹心层1与预制底板3一起连接固定,生产简单方便;连接组件2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用途广泛,即可用作预制轻质墙板,也可用作预制轻质楼板;轻质夹心层1可形成保温作用,减少房屋热能损耗;连接组件2直接插入预制底板3中,既可固定轻质夹心层1,同时连接形式简单,绑扎工作量小。
42.实施例2
43.参见附图5的示意,在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轻质板包括轻质夹心层1、连接组件2、预制底板3,以及设置在轻质夹心层1表面的预制顶板10,第一连接筋5和管状体4的第一端均锚固在预制顶板10中。装配式轻质板从上至下,分别包括预制顶板10、轻质夹心层1和预制底板3,连接组件2将三层结构连接在一起,整体性强,受力可靠。
44.在本实施例中,轻质夹心层1采用发泡混凝土制成。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轻质夹心层1还可以采用聚苯泡沫或xps材料或者gbf薄壁箱。
45.参见附图5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顶板10和预制底板3中设置有钢筋网片7。这样可以增强预制顶板10和预制底板3的强度及抗压能力。
46.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预制底板3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顶板10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
47.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多组连接组件2沿着预制底板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48.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轻质板,作为墙板使用,在工厂内浇筑,无后浇连接缝,防水性能较好。预制底板3自身可作施工模板,减少施工现场模板使用量;连接组件2为间隔布置,预制顶板10和预制底板3通过连接组件2共同受力,形成双向刚度统一的装配式轻质板结构;连接组件2不仅可作为骨架腹杆受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装配式轻质板自身抗弯刚度,减少装配式轻质板在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中出现损坏的现象。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轻质夹心层、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所述轻质夹心层平铺于所述预制底板的表面,所述轻质夹心层与所述预制底板之间通过多组间隔布置的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固定,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所述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一端垂直穿过所述轻质夹心层后锚固于所述预制底板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所述管状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第二连接筋分别穿过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接筋锚固在所述预制底板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轻质夹心层表面的预制顶板,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均锚固在所述预制顶板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浇筑在所述轻质夹心层的表面的现浇混凝土层,所述第一连接筋和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均锚固在所述现浇混凝土层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顶板和/或所述预制底板中设置有钢筋网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夹心层采用聚苯泡沫或xps材料或者发泡混凝土或gbf薄壁箱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敞口的中空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顶板和/或所述预制底板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反边,所述反边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或凸起结构或锚钉。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轻质板,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连接组件沿着所述预制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装配式轻质板,包括轻质夹心层、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轻质夹心层平铺于预制底板的表面,轻质夹心层与预制底板之间通过多组间隔布置的连接组件连接固定,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管状体,管状体的一端垂直穿过轻质夹心层后锚固于预制底板中。本方案的装配式轻质板,通过连接组件将轻质夹心层与预制底板一起连接固定,生产简单方便;连接组件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用途广泛,即可用作预制轻质墙板,也可用作预制轻质楼板;轻质夹心层可形成保温作用,减少房屋热能损耗。减少房屋热能损耗。减少房屋热能损耗。


技术研发人员:周子健 陈甫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筑友智造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3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