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于化工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胶水粘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胶水是连接两种材料的中间体,胶水的种类繁多,不同成分的胶水的粘度值不同;胶水的粘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3.而目前常用胶水粘度测试,需要将装有待检测的胶水的料杯放入水浴恒温箱的夹套内,以使待检测的胶水处于某一恒定温度,再将粘度计伸入胶水内以测量胶水的粘度;在检测过程中,料杯需要与夹套相接触以实现料杯和夹套之间热量转换,从而实现控制料杯的温度,但由于料杯与夹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间隙,降低了料杯被加热或冷却的效率,增加了料杯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能够提高装样容器温度变化的速率,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包括:恒温容器,所述恒温容器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螺纹;装样容器,所述装样容器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胶水样品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沿远离所述装样容器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装样容器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螺纹,螺纹环绕整个所述侧面设置,所述装样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螺纹连接。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将待检测的胶水灌入装样容器的第二凹槽内,通过将液体介质灌入容纳腔内,使得恒温容器具有与液体介质相同的温度,装样容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装样容器的外表面与第一凹槽的内壁相接触,以实现装样容器与恒温容器之间热量的交换,从而控制胶水的温度;其中,第二凹槽的直径沿远离装样容器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减少胶水灌入第二凹槽并在第二凹槽内达到一定深度所需要的胶水的体积,从而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装样容器与恒温容器的第一凹槽螺纹连接,而装样容器的侧面设置有环绕整个侧面的螺纹,使得装样容器与恒温容器结合更加紧密,以增加装样容器的侧面面积,从而增加装样容器与恒温容器之间相接触的面积,提高了装样容器温度变化的速率,进一步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呈锥形。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腔环绕所述第一凹槽设置。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装样容器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相抵接。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装样容器的侧壁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
能够与所述恒温容器的顶部相抵接。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恒温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1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4.本技术的上述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的恒温容器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的装样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号:
20.恒温容器100;第一凹槽110;容纳腔120;限位块130;第一开口140;第二开口150;装样容器200;第二凹槽210;旋转粘度计300;转子310。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4.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
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包括有恒温容器100和装样容器200;恒温容器100设置有第一凹槽110和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容纳腔120;第一凹槽110的侧壁上设置有螺纹;装样容器200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胶水样品的第二凹槽210,第二凹槽210的直径沿远离装样容器200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装样容器200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10相配合的螺纹,装样容器的侧面的螺纹环绕整个侧面设置,装样容器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并与第一凹槽110螺纹连接。
27.具体地,通过使用旋转粘度计300测试第二凹槽210内的胶水,由于旋转粘度计300的转子310需要位于胶水的一定深度内,第二凹槽210的直径沿远离装样容器200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减少胶水灌入第二凹槽210并在第二凹槽210内达到一定深度所需要胶水的体积;其中,第二凹槽210的直径大于转子310的直径,避免转子310与第二凹槽210的内壁发生碰撞。
28.将待检测的胶水灌入装样容器200的第二凹槽210内,通过将液体介质灌入容纳腔120内,使得恒温容器100具有与液体介质相同的温度,装样容器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且装样容器200的外表面与第一凹槽110的内壁相接触,以实现装样容器200与恒温容器100之间热量的交换,从而控制胶水的温度;其中,第二凹槽210的直径沿远离装样容器200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减少胶水灌入第二凹槽210并在第二凹槽210内达到一定深度所需要的胶水的体积,从而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装样容器200与恒温容器100的第一凹槽110螺纹连接,而装样容器200的侧面设置有环绕整个侧面的螺纹,使得装样容器200与恒温容器100结合更加紧密,以增加装样容器200的侧面面积,从而增加装样容器200与恒温容器100之间相接触的面积,提高了装样容器200温度变化的速率,进一步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29.参照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210的底部呈锥形。
30.第二凹槽210的底部呈锥形,用于减少装样容器200的容量,从而减少装样容器200内的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具体地,胶水粘度测试中常用旋转粘度计300测试胶水的粘度,为了保证旋转粘度计300能够正常工作,旋转式粘度计的转子310需要浸入胶水一定的深度,第二凹槽210底部呈锥形,能够保证第二凹槽210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能够减少装样容器200的容量。
31.参照图1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20环绕第一凹槽110设置。
32.恒温容器100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20,容纳腔120用于容纳液体介质,以使得第一凹槽110的内壁处于与液体介质相同的温度;由于装样容器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装样容器200的外侧壁与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相接触,实现装样容器200和恒温容器100之间热量的转换,从而控制第二凹槽210内胶水的温度;容纳腔120环绕第一凹槽110设置,使得容纳腔120能够均匀地加热或冷却第一凹槽110的内壁,从而提高加热或冷却第一凹槽110内的胶水的效率。
33.参照图1和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样容器200的底部与第一凹槽110的底面相抵接。
34.装样容器200的底面为平面,而第一凹槽110的底面相对应的也为平面,装样容器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时,装样容器200与第一凹槽110螺纹连接,且装样容器200的底面与第一凹槽110的底面相抵接,以提高容纳腔120加热或冷却的第一凹槽110的效率;具体地,容纳腔120环绕第一凹槽110的侧面和底面设置,使得容纳腔120能够均匀地加热或冷却第一凹槽110的侧面和底面,进一步提高加热或冷却第一凹槽110内的胶水的效率,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35.参照图1、图2和图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样容器20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30,限位块130能够与恒温容器100的顶部相抵接。
36.装样容器20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环绕装样容器200的侧壁的限位块130,装样容器
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时,限位块130的底部能够与恒温容器100的顶部相抵接,以限定装样容器200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的深度;具体地,限位块130包括有弧形段和平直段,弧形段和平直段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平直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弧形段相连接,方便操作人员通过限位块130转动装样容器200。
37.参照图1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恒温容器10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50,第一开口140设置于第二开口150的下方;第一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50均与容纳腔120相连通。
38.容纳腔120容纳的液体介质通常为水,第一开口140设置于第二开口150的下方,第一开口140为容纳腔120的进水口,水从第一开口140进入容纳腔120,并集聚在容纳腔120内,直至容纳腔120内的水升至第二开口150,并从第二开口150处流出,使得容纳腔120内的水能够充分与容纳腔120的内壁相接触,且能够提高水在容纳腔120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容纳腔120内壁温度变化的速率。
39.具体地,粘度测试装置与水循环系统相连接;水循环系统包括有控温机构和水循环机构,水循环机构包括有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控温机构用于控制出水管的水的温度;进水管与第一开口140相连通,出水管与第二开口150相连通,水循环机构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恒温容器100的容纳腔120相连通,泵用于控制水通过进水管从容纳腔120的第一开口140进入容纳腔120,控制水通过出水管从容纳腔120的第二开口150进入容纳腔120,保证容纳腔120内的水循环流动。
4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容器,所述恒温容器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螺纹;装样容器,所述装样容器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胶水样品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沿远离所述装样容器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装样容器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螺纹,螺纹环绕整个所述侧面设置,所述装样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呈锥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环绕所述第一凹槽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样容器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相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样容器的侧壁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与所述恒温容器的顶部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胶水粘度测试装置,涉及于化工检测技术领域。胶水粘度测试装置包括有恒温容器和装样容器;恒温容器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用于容纳液体介质的容纳腔;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螺纹;装样容器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胶水样品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直径沿远离装样容器顶部的方向逐渐减小;装样容器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螺纹,装样容器的侧面的螺纹环绕整个侧面设置,装样容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螺纹连接。装样容器的侧面设置有环绕整个侧面的螺纹,以增加了装样容器的侧面面积,从而增加装样容器与恒温容器之间相接触的面积,提高了装样容器温度变化的速率,进一步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进一步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进一步减少胶水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卢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仕友粘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3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