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10-19  228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中,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通常采用在工厂预制好楼板,然后在施工现场将两块楼板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为了加强楼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叠合楼板,虽然叠合楼板的整体性较好,但是现场湿作业较多,环境污染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模板和支撑,施工效率较低。叠合楼板是生产得最多的预制构件,需要先在工厂生产出预制层,然后将预制层吊装到施工现场,再在预制层的上表面放置受力钢筋并浇筑现浇层。在叠合楼板流水生产中,最影响生产节拍的是更换模具和钢筋绑扎。如果能将换模时间缩短,钢筋绑扎预先完成,直接吊装到生产线的台模上,将会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在先申请200610147101.7《一种钢筋砼带肋预制板》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不足:(1)混凝土长肋需与预制板同时浇筑,支模困难。(2)底板孔洞需放置泡沫形成孔洞,模具复杂。比如在先申请202011539327.8《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其主要不足在于:采用钢筋桁架与混凝土肋相连,用钢量较多。比如在先申请202110206731.1《一种组合式预应力叠合楼板》其主要不足在于:(1)锚固钢筋非整体连接,绑扎工作量较大。(2)梯形孔需放置泡沫形成孔洞,模具复杂。(3)锚固钢筋为立体钢筋,加工难度大。
3.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生产难度低、模具简单,用钢量较小以及受力性能好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难度低、模具简单,用钢量较小以及受力性能好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包括预制肋、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所述预制底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预制肋,所述预制肋与所述预制底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所述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顶端锚固于所述预制肋中,所述管状体的底端锚固于所述预制底板中。
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连接筋锚固在所述预制底板中。
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连接筋的数量为平行设置的两根,包括上部连接筋和下部连接筋,所述上部连接筋和下部连接筋均穿过所述管状体且分别锚固在所述预制肋和所述预制底板中。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为顶端和底端均敞口的
中空结构。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为六边形或圆柱形或方形钢管,所述管状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连接筋的对穿孔。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管状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锯齿结构或凸起结构或锚钉。
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制肋采用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制底板中设置有钢筋网片。
14.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如上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的混凝土覆盖在所述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表面,所述现浇层和所述预制底板锚固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叠合楼板。
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还包括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的多根上部受力筋,所述上部受力筋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管状体之间,且所述上部受力筋与所述预制肋相互垂直,所述上部受力筋锚固在所述现浇层中。
1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中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预制肋为单独的构件,可以单独生产后再与预制底板一起连接固定,因此预制底板生产时只需设置边模即可,模具简单;预制肋的用钢量较小,连接组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锚固在预制肋和预制底板的混凝土中,生产操作简单,无需另外置模;连接组件直接放置于预制板的钢筋网片上,即可将预制肋安装固定,生产难度低,连接组件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
18.(2)本实用新型中的叠合楼板,预制肋起到连接预制底板和现浇层的作用,通过预制肋和连接组件串联现浇层和预作底板共同受力,可形成稳定的桁架受力结构;预制肋和连接组件为间隔布置,相邻的连接组件之间的空隙可方便电气管道及上部受力钢筋的穿设。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图1为实施例1中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1中预制肋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1中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实施例1中管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2在竖向的剖视图;
25.图6为实施例1的改进例中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沿预制肋方向的纵向剖视图;
26.图7为实施例1的改进例中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沿垂直于预制肋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27.附图标记:
28.1-预制肋
ꢀꢀꢀꢀꢀꢀꢀꢀꢀꢀ
2-连接组件
ꢀꢀꢀꢀꢀꢀꢀꢀꢀꢀꢀꢀꢀꢀꢀꢀ
3-预制底板
29.4-管状体
ꢀꢀꢀꢀꢀꢀꢀꢀꢀꢀ
5-上部连接筋
ꢀꢀꢀꢀꢀꢀꢀꢀꢀꢀꢀꢀꢀꢀ
6-下部连接筋
30.7-钢筋网片
ꢀꢀꢀꢀꢀꢀꢀꢀ
8-对穿孔
ꢀꢀꢀꢀꢀꢀꢀꢀꢀꢀꢀꢀꢀꢀꢀꢀꢀꢀ
9-锯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32.实施例1
33.参考附图1至附图7的示意,本实施例中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包括预制肋1、连接组件2和预制底板3,预制底板3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预制肋1,预制肋1与预制底板3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连接在一起,连接组件2包括多个管状体4和连接筋,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管状体4,管状体4的顶端锚固于预制肋1中,管状体4的底端锚固于预制底板3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预制肋1为单独的构件,可以单独生产后再与预制底板3一起连接固定,因此预制底板3生产时只需设置边模即可,模具简单;预制肋1的用钢量较小,连接组件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锚固在预制肋1和预制底板3的混凝土中,生产操作简单,无需另外置模。生产时,先安装好连接组件2,然后生产预制肋1,将连接组件2倒过来,顶端锚固在预制肋1的混凝土中;待预制肋1养护成型之后,再脱模取出。待生产预制底板3时,先设置边模,浇筑混凝土,然后将连接组件2的底端放置在混凝土中,待养护成型后取下边模即可。
3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连接筋锚固在预制底板3中。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连接组件2和预制底板3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强预制肋1、连接组件2和预制底板3之间的整体性。
35.参见附图2和附图3的示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连接筋的数量为平行设置的两根,包括上部连接筋5和下部连接筋6,上部连接筋5和下部连接筋6均穿过管状体4的上部和下部,且上部连接筋5和下部连接筋6分别锚固在预制肋1和预制底板3中。
3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顶端和底端均敞口的中空结构。这样设置,在将管状体4与预制肋1以及预制底板3的混凝土锚固时,混凝土会进入到管状体4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管状体4与混凝土之间的锚固强度,从而加强预制肋1、连接组件2和预制底板3之间的连接强度。
37.参见附图3和附图4,在本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圆柱形,管状体4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穿设连接筋的对穿孔8;连接筋穿过侧壁上的对穿孔8。在其它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为六边形或方形钢管。
38.参见附图3至附图5,在本实施例中,管状体4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锯齿结构9,这样提高了管状体4在预制肋1和预制底板3的混凝土中的抗拉拔能力。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管状体4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凸起结构或锚钉。
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肋1采用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当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预制肋1,可以进一步提高预制肋1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40.参见附图6和附图7的示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预制
底板3中设置有钢筋网片7。这样设置,连接组件2直接放置于预制板的钢筋网片7上,即可将预制肋1安装固定,生产难度低,连接组件2本身刚度较大,受力性能好。
41.实施例2
4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实施例1中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以及现浇层,现浇层的混凝土覆盖在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表面,现浇层和预制底板3锚固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叠合楼板。参见附图1和附图7的示意,搭设侧面的模板后,在预制底板3上浇筑现浇层的混凝土,然后养护成型,连接组件2和预制肋1的一部分锚固在现浇层的混凝土中,使得预制板和现浇层结合成一个整体。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放置在预制底板3上的多根上部受力筋,上部受力筋置于相邻的两个管状体4之间,且上部受力筋与预制肋1相互垂直,上部受力筋锚固在现浇层中。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现浇层的受力性能,而且上部受力筋置于相邻的两个管状体4之间,进一步增强了现浇层和预制板直接的整体性和受力性能。
44.在本实施例中,现浇层的上表面与预制肋1的上表面齐平,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现浇层的上表面高于预制肋1的上表面,也即预制肋1完全锚固在现浇层中。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肋、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所述预制底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预制肋,所述预制肋与所述预制底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所述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顶端锚固于所述预制肋中,所述管状体的底端锚固于所述预制底板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锚固在所述预制底板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的数量为平行设置的两根,包括上部连接筋和下部连接筋,所述上部连接筋和下部连接筋均穿过所述管状体且分别锚固在所述预制肋和所述预制底板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为顶端和底端均敞口的中空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为六边形或圆柱形或方形钢管,所述管状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连接筋的对穿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锯齿结构或凸起结构或锚钉。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肋采用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底板中设置有钢筋网片。9.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的混凝土覆盖在所述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表面,所述现浇层和所述预制底板锚固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叠合楼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的多根上部受力筋,所述上部受力筋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管状体之间,且所述上部受力筋与所述预制肋相互垂直,所述上部受力筋锚固在所述现浇层中。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包括预制肋、连接组件和预制底板,预制底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预制肋,预制肋与预制底板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在一起,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管状体和连接筋,连接筋依次穿过多个间隔排布的管状体,管状体的顶端锚固于预制肋中,管状体的底端锚固于预制底板中。叠合楼板包括前述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以及现浇层,现浇层的混凝土覆盖在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表面,现浇层和预制底板锚固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叠合楼板。本实用新型的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及叠合楼板生产难度低、模具简单,用钢量较小以及受力性能好。以及受力性能好。以及受力性能好。


技术研发人员:周子健 施明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筑友智造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3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