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一种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建设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地下管道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都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地下管道的建设规模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大批量的地下管道由于建设所使用的时间过久,距现在都已经达到了所使用的年限,因此需要对地下管道的建设进行检测。
3.现有的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大多采用爬行设备与检测设备的结合对管道进行检测,由于不同的管道内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爬行设备,使用不方便,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中的爬行机构不能适用于不同内径的管道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
5.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本体,所述检测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检测装置本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焊接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贯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衔接杆的两端均安装有端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均开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柱,所述第一转柱的外壁上设置有支板,所述支板远离第一转柱的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连接有第二转柱,所述第二转柱的外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调节机构的设计,方便实现根据管道的内径调节移动轮的相对距离,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
8.可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外壁上设置有从动组件,所述第一齿轮的表面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与对应的支板之间通过活动板活动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螺杆进行旋转,第一螺杆的转动带动第一移动板进行移动,第一移动板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
10.可选的,所述从动组件包括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表面通过第一转杆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转杆贯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齿轮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的内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与对应的支板之间通过活动板活动
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进行旋转,通过第一转杆、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螺杆进行旋转,使第二移动板进行移动,第一移动板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转动连接,所述衔接杆贯穿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且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均与衔接杆之间滑动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与衔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的移动。
14.可选的,所述支板的表面通过固定座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转杆连接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与第二转柱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均为锥齿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电机驱动第六齿轮进行旋转,第六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转杆进行旋转,第二转杆的转动带动移动轮进行移动。
16.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均呈三棱台形,所述衔接杆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转角处均开有凹槽,所述第二转柱与第三支撑板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板一共有六个,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表面的支板均呈三角支撑,提高了稳定性。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9.1、使用时,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螺杆进行旋转,第一螺杆的转动带动第一移动板进行移动,第一移动板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同时,第一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进行旋转,通过第一转杆、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螺杆进行旋转,使第二移动板进行移动,第一移动板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从而实现根据管道的内径调节移动轮的相对距离,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
20.2、启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转杆进行旋转,第二转杆的转动带动第五齿轮进行旋转,第五齿轮的转动带动第六齿轮进行旋转,第六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转杆进行旋转,第二转杆的转动带动移动轮进行移动,从而方便本装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第一视角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第二视角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衔接杆;4、端板;5、调节机构;51、第一电机;52、第一齿轮;53、第一螺杆;54、第一移动板;55、活动板;56、从动组件;561、第二齿轮;562、第一转杆;563、第三齿轮;564、第四齿轮;565、第二螺杆;566、第二移动板;6、凹槽;7、第一转柱;8、支板;9、第三支撑板;10、第二转柱;11、移动轮;12、固定座;13、第二电机;14、检测装置本体;15、第二转杆;16、第五齿轮;17、第六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本体14,检测装置本体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检测装置本体1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对检测装置本体14起到支撑作用,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焊接有衔接杆3,衔接杆3贯穿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衔接杆3的两端均安装有端板4,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表面均开有凹槽6,凹槽6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柱7,第一转柱7的外壁上设置有支板8,通过对凹槽6、第一转柱7的设计,方便支板8以第一转柱7为中心进行旋转,支板8远离第一转柱7的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9连接有第二转柱10,第二转柱10的外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移动轮11,通过对移动轮11的设计,方便本装置的移动,第二支撑板2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机构5,通过对调节机构5的设计,方便实现根据管道的内径调节移动轮11的相对距离,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
28.请参阅图1-2,调节机构5包括与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51,第一电机51为正反转电机,为了保证本装置的平衡,第一电机51与第一支撑板1之间设置有配重杆,第一电机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2,第一齿轮52的外壁上设置有从动组件56,第一齿轮52的表面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53,第一螺杆53,第一螺杆53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移动板54,第一移动板54与对应的支板8之间通过活动板55活动连接,启动第一电机51驱动第一齿轮52进行旋转,第一齿轮52的转动带动第一螺杆53进行旋转,第一螺杆53的转动带动第一移动板54在第一螺杆53的轴向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活动板55的衔接作用下,第一移动板54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8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
29.请参阅图2-3,从动组件56包括与第一齿轮52啮合的第二齿轮561,第二齿轮561的表面通过第一转杆562连接有第三齿轮563,第一转杆562贯穿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第三齿轮563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四齿轮564,第四齿轮564的内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杆565,第二螺杆565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移动板566,第二移动板566与对应的支板8之间通过活动板55活动连接,第一齿轮52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61进行旋转,在第一转杆562的衔接作用下,第一转杆562的转动带动第三齿轮563进行旋转,通过第三齿轮563与第四齿轮564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齿轮563的转动带动第二螺杆565进行旋转,第二螺杆565的转动带动第二移动板566在第二螺杆565的轴向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活动板55的衔接作用下,第一移动板54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8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
30.请参阅图1-3,第二螺杆565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4转动连接,第二螺杆56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转动连接,端板4、第一支撑板1对第二螺杆565起到支撑作用,第一螺杆53远离第一齿轮52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4转动连接,衔接杆3贯穿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且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均与衔接杆3之间滑动连接,通过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与衔接杆3之间的相互配合,方便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的移动。
31.请参阅图1和图3,支板8的表面通过固定座12连接有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13为正反转电机,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转杆15连接有第五齿轮16,第五齿轮16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六齿轮17,第六齿轮17与第二转柱10同轴固定连接,第五齿轮16、第六齿轮17均为锥齿轮,启动第二电机13驱动第二转杆15进行旋转,第二转杆15的转动带动第五齿轮
16进行旋转,第五齿轮16的转动带动第六齿轮17进行旋转,第六齿轮17的转动带动第二转杆15进行旋转,第二转杆15的转动带动移动轮11进行移动,从而方便本装置的移动。
32.请参阅图1或图3,为了保证本装置的稳定性,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均呈三棱台形,衔接杆3的数量为三个,支板8一共有六个,使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表面的支板8均呈三角支撑,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转角处均开有凹槽6,为了方便第二转柱10的转动,第二转柱10与第三支撑板9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33.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施原理为:
34.使用时,启动第一电机51驱动第一齿轮52进行旋转,第一齿轮52的转动带动第一螺杆53进行旋转,通过衔接杆3与第一移动板54之间的相互配合,第一螺杆53的转动带动第一移动板54在第一螺杆53的轴向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活动板55的衔接作用下,第一移动板54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8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同时,第一齿轮52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61进行旋转,第二齿轮561的转动带动第一转杆562进行旋转,第一转杆562的转动带动第三齿轮563进行旋转,第三齿轮563的转动带动第四齿轮564进行旋转,第四齿轮564的转动带动第二螺杆565进行旋转,通过衔接杆3与第二移动板566之间的相互配合,第二螺杆565的转动带动第二移动板566在第二螺杆565的轴向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活动板55的衔接作用下,第一移动板54的移动带动对应的各个支板8之间相互靠拢或分离,从而实现根据管道的内径调节移动轮11的相对距离,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本体(14),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本体(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所述检测装置本体(1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焊接有衔接杆(3),所述衔接杆(3)贯穿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所述衔接杆(3)的两端均安装有端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表面均开有凹槽(6),所述凹槽(6)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柱(7),所述第一转柱(7)的外壁上设置有支板(8),所述支板(8)远离第一转柱(7)的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9)连接有第二转柱(10),所述第二转柱(10)的外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移动轮(11),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与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51),所述第一电机(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2),所述第一齿轮(52)的外壁上设置有从动组件(56),所述第一齿轮(52)的表面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53),所述第一螺杆(53)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移动板(54),所述第一移动板(54)与对应的支板(8)之间通过活动板(55)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组件(56)包括与第一齿轮(52)啮合的第二齿轮(561),所述第二齿轮(561)的表面通过第一转杆(562)连接有第三齿轮(563),所述第一转杆(562)贯穿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三齿轮(563)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四齿轮(564),所述第四齿轮(564)的内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杆(565),所述第二螺杆(565)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移动板(566),所述第二移动板(566)与对应的支板(8)之间通过活动板(55)活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杆(565)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56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53)远离第一齿轮(52)的一端与对应的端板(4)转动连接,所述衔接杆(3)贯穿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且第一移动板(54)、第二移动板(566)均与衔接杆(3)之间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8)的表面通过固定座(12)连接有第二电机(13),所述第二电机(13)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转杆(15)连接有第五齿轮(16),所述第五齿轮(16)的外壁上啮合连接有第六齿轮(17),所述第六齿轮(17)与第二转柱(10)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齿轮(16)、第六齿轮(17)均为锥齿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均呈三棱台形,所述衔接杆(3)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的转角处均开有凹槽(6),所述第二转柱(10)与第三支撑板(9)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下管道智能监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本体,检测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检测装置本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焊接有衔接杆,衔接杆贯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衔接杆的两端均安装有端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均开有凹槽,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柱,第一转柱的外壁上设置有支板,支板远离第一转柱的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连接有第二转柱,第二转柱的外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移动轮,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机构,通过对调节机构的设计,方便实现根据管道的内径调节移动轮的相对距离,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实现对不同内径管道的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陈残雪 朱瑞宾 罗铮 伍尚泳 江锡歆 谢增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恒泰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3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