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2  14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楼层之间的排水大多直接开孔安装排污管,并在楼板底下使用胶兜打胶固定。但胶水容易出现老化,若仅使用胶水封底容易导致渗漏现象。
3.公开号为cn104847134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集成排水整体卫浴防水底盘,该防水底盘为整体刚性盘,仅通过一条排污通道与基建的排污管对接即可,能够大幅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整体卫浴的安装效率。
4.但上述方案中在马桶与排污管的连接处位置容易出现渗漏,导致环境被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便于安装,能够避免楼层之间的排污管处发生渗漏,提高使用者的居住体验。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提供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包括盘体和插接于所述盘体上的连接管,所述盘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污水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连接管之间通过流道相连通,所述流道内设有防臭件。
8.优选地,所述凹陷部呈倒锥状结构。倒锥状结构的设置能够便于将污水集中并从流道排出。
9.优选地,所述盘体的边缘处设有若干用于容纳防水胶的沟槽,所述沟槽为环形沟槽。
10.优选地,所述流道上还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与连接管相连通。检修口的设置能够便于作业人员对防臭排水碟盘进行检修作业。
11.优选地,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检修螺母。检修螺母的设置能够用于对检修口进行封堵,避免发生渗漏。
12.优选地,所述防臭件包括下水管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下水管上的隔叶结构,所述隔叶结构上设有重力件,所述下水管插设于所述流道内。下水管的设置用于供污水排出;当没有污水流经下水管时,隔叶结构受重力件的作用而保持关闭,使得流道与连接管不连通,能够起到防止臭味返味、污水返涌;当污水流经下水管时,隔叶结构受到污水的冲力作用而打开,流道与连接管相通,污水能够排放。
13.优选地,所述流道内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防臭件的台阶位。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排水系统,包括上述的防臭排水碟盘,还包括排污管、排水立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第一管口与排污管连接,所述第二管口与排水立管相连通。
15.优选地,还包括弯头、排水管,所述第二管口与排水管的一端通过弯头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排水立管连接。
16.优选地,所述弯头与第二管口之间设有补芯。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连接管用于接生活排水,盘体的设置能够用于将渗漏的污水集中并从流道排至连接管,再通过连接管将污水排出;防臭件设置于流道内,能够防止渗漏排走的污水发生返味、返涌的现象,提高使用者的居住体验;防臭排水碟盘的设置能够避免楼层之间的排污管处发生渗漏,增加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臭排水碟盘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臭排水碟盘的主视图。
21.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臭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臭排水碟盘的内部机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水系统的主视图。
26.图8为图7中b-b方向的剖视图。
27.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28.1-盘体,11-凹陷部,12-沟槽,2-连接管,21-第一管口,22-第二管口,3-流道,31-台阶位,4-防臭件,41-下水管,42-隔叶结构,43-卡接环,44-重力件,5-检修口,6-检修螺母,10-防臭排水碟盘,20-排污管,30-排水立管,40-弯头, 50-排水管,60-补芯,70-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1.实施例1
32.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臭排水碟盘的实施例,包括盘体1和插接于盘体1上的连接管2,盘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污水的凹陷部11,凹陷部 11与连接管2之间通过流道3相连通,流道3内设有防臭件4。
33.另外,凹陷部11呈倒锥状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盘体1的边缘处还设有若干用于
容纳防水胶的沟槽1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沟槽12为环形沟槽。
34.如图1至图3所示,流道3为三通管,三通管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位于凹陷部11内并与凹陷部11相连通,第二接口与连接管2 连接且连通,第三接口处设有检修口5,检修口5与连接管2、凹陷部11相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三通管为倒置的t形三通管。
35.如图1至图3所示,检修口5处设有外螺纹结构,检修口5上通过外螺纹结构连接有检修螺母6。检修螺母6的设置能够用于对检修口5进行封堵,避免在不进行检修时发生渗漏。为了提高密封性能,检修口5与检修螺母6之间还设有密封圈。具体地,连接管2插接于盘体1的中部位置,第一接口与连接管2的管壁相切,使得凹陷部11内的污水均能够通过第一接口流至第二接口,并通过第二接口排至连接管2。
36.还有,防臭件4包括下水管41和转动连接于下水管41上的隔叶结构42,下水管41插设于流道3内。如图4和图5所示,隔叶结构42与下水管41的下端管口通过转轴连接,转轴位于隔叶结构42的中部位置;转轴的设置将隔叶结构42分为第一隔叶与第二隔叶,第一隔叶能够覆盖下水管41下端管口,第二隔叶上连接有重力件44。当没有污水流经下水管41时,隔叶结构42受重力件44 的作用而保持常闭状态,即第一隔叶覆盖于下水管41下端管口处,此时能够起到防止臭味返味、污水返涌的作用;而当污水流经下水管41时,隔叶结构42受到污水的冲力作用,第一隔叶转动打开,使得污水能够得到排放。还有,本实施例中下水管41的外管壁上设有卡接环43,流道3内设有用于与卡接环43卡接的台阶位31。卡接环43与台阶位31的设置能够便于防臭件4在流道3内的安装。如图3所示,台阶位31位于靠近第一接口的位置。
37.实施例2
38.如图6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水系统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实施例1 的防臭排水碟盘10,还包括排污管20、排水立管30、弯头40、排水管50;本实施例中连接管2竖直设置,连接管2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管口21和位于下端的第二管口22,第一管口21位于凹陷部11内;排污管20的上端用于连接地漏或马桶,第一管口21与排污管20的下端连接,第二管口22与排水管50的一端通过弯头40连接,排水管50的另一端与排水立管3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防臭排水碟盘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排污管20的数量进行一一对应设置。
39.安装时,防臭排水碟盘10通过在环形沟槽处打防水胶,并通过防水胶将防臭排水碟盘10紧贴于楼板70下表面,污水依次通过排污管20、连接管2、弯头 40、排水管50,最后排出至排水立管30。当地面有污水渗漏或是有污水沿排污管20外壁渗漏时,这些污水能够被凹陷部11承接,再依次流经流道3、连接管 2、弯头40、排水管50,最后排出至排水立管30。
40.实施例3
4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弯头40与第二管口22之间设有补芯60,如图8所示。补芯60作为变径接头,能够用于连接不同口径的连接管2与弯头40。
4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
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