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燥过滤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的冰箱通过单冷媒实现-20℃低温,通过复合冷媒能够实现-40℃及以下低温。其中,单冷媒为单一沸点的制冷剂,复合冷媒可以为至少两种不同沸点的制冷剂的混合物。复合冷媒在制冷系统循环流动过程中,为了达到设定的制冷效果,复合冷媒中不同相态的制冷剂在一些环节需要彼此分离。
3.相关技术的单冷媒冰箱中的干燥过滤器对整个冰箱的制冷系统起到除去制冷系统中水分的作用。但是这种干燥过滤器并不能对复合冷媒中不同相态的制冷剂进行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燥过滤器及制冷系统,能够将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形式存在的复合冷媒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从而实现复合冷媒的气液两相分离。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燥过滤器,其包括:
6.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
7.第一通道,与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向第一容纳腔室导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在第一容纳腔室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液相流体导入第二容纳腔室;
8.第二通道,与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气相流体从第一容纳腔室导出;
9.多孔干燥剂,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室,用以吸收导入第二容纳腔室的液相流体中的水分;和
10.第三通道,与第二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的液相流体从第二容纳腔室导出。
1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干燥过滤器;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为包括至少两种制冷剂的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在将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导入干燥过滤器时,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中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液相且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气相。
12.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形式存在的复合冷媒通过第一通道导入第一容纳腔室,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在第一容纳腔室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气相流体从第二通道导出,液相流体从第三通道导出,实现气液两相的分离。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干燥过滤器的整体示意图。
15.图2为图1所述的干燥过滤器的剖视图。
16.图3为图1所述的干燥过滤器的壳体及第四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18.图5为图3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0.请参阅图1-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燥过滤器10,包括壳体200、第一通道102、第二通道104、第三通道106以及多孔干燥剂300。
21.请参阅图1和图5,壳体200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室220和第二容纳腔室240。
22.请参阅图2和图5,第一通道102与第一容纳腔室220连通,用以向第一容纳腔室220导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在第一容纳腔室220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液相流体导入第二容纳腔室240。第二通道104与第一容纳腔室220连通,用以将气相流体从第一容纳腔室220导出。多孔干燥剂30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室240,用以吸收导入第二容纳腔室240的液相流体中的水分。第三通道106与第二容纳腔室240连通,用以将的液相流体从第二容纳腔室240导出。
23.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通道104伸入第一容纳腔室220的深度小于第一通道102伸入第一容纳腔室220的深度。
24.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和图5,壳体200包括第一内侧壁210,第一内侧壁210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室220。第一容纳腔室220位于第二容纳腔室240的上方。
25.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通道102包括第一入口端1022和第一出口端1024,第二通道104包括第二入口端1042和第二出口端1044;第一入口端1022、第二出口端1044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外,第一出口端1024、第二入口端1042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内。
26.请参阅图2,第一出口端1024的开口朝向第一内侧壁210设置,且第一出口端1024与第一内侧壁210间隔设置,用以使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从第一入口端1022喷出至第一内侧壁210后,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液相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内侧壁210向下流动形成所述液相流体,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受到第一内侧壁210的阻挡作用力反向流入第一容纳腔室220形成气相流体,气相流体再向上流动至第二入口端1042进而经第二通道104导出。
27.示例性的,第一通道主体1026沿从第一入口端1022到第一出口端1024的轴线方向呈弯曲状,使得进入第一通道主体1026的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可以改变流动方向,便于第一入口端1022与气液两相混合流体的提供管道连接,也能够实现第一出口端1024的开口朝向第一内侧壁210设置。
28.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和图5,壳体200包括第一开口部260和第二开口部280,第一开口部260与第一容纳腔室220连通,第一开口部260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远离第二容纳腔室240的一端,第二开口部280与第二容纳腔室240连通,第二开口部280位于第二容纳
腔室240远离第一容纳腔室220的一端;第二开口部280与第三通道106连通。
29.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一通道102包括第一通道主体1026,第一通道主体1026的一端为第一入口端1022、另一端为第一出口端1024,第一通道主体1026以穿插于第一开口部260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260固定连接。
30.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二通道104包括第二通道主体1046,第二通道主体1046的一端为第二入口端1042、另一端为第二出口端1044,第二通道主体1046以穿插于第一开口部260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260固定连接。
31.请参阅图2,第二入口端1042靠近第一开口部260设置,第二入口端1042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开口部260指向第二开口部280方向,用以使气相流体更容易流入第二入口端1042进而经第二通道104导出。
3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干燥过滤器1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开口部260远离地面设置,第二开口部280靠近地面设置,也就是第一开口部260位于第二开口部280的上方,第二开口部280位于第一开口部260的下方。
33.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因第一容纳腔室220位于第二容纳腔室240的上方,第一开口部260又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远离第二容纳腔室240的一端,也就是第一开口部260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的上端。当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受到第一内侧壁210的阻挡作用力反向流入第一容纳腔室220时,使得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内的重力场中重力较轻的气相流体向上流动到位于第一容纳腔室220上端的第一开口部260处,第二入口端1042靠近第一开口部260设置,使得流动到第一开口部260处的气体自动的从第二入口端1042流入第二通道104,从而得以经第二通道104导出。
34.再一方面,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二入口端1042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开口部260指向第二开口部280方向,也就是第二入口端1042的开口方向朝下,使得向上流动的气相流体更容易进入第二入口端1042,从而得以经第二通道104导出。示例性的,第一通道102、第二通道104可以为管道。
35.请参阅图3-图5,第一开口部260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开口通道262和第二子开口通道264。第一子开口通道262用以容纳第一通道主体1026穿过,第一子开口通道262的内壁与第一通道主体1026的外壁贴合连接,用以防止漏气。第二子开口通道264用以容纳第二通道主体1046穿过,第二子开口通道264的内壁与第二通道主体1046的外壁贴合连接,用以防止漏气。
36.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一容纳腔室22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道102的开口尺寸,使得在气液两相混合流体由第一通道102导入至第一容纳腔室220时,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受到的压强由大变小,以促进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与液相物质分离。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容纳腔室220包括沿第一开口部260指向第二开口部280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容纳腔室222、第二子容纳腔室224及第三子容纳腔室226;第一子容纳腔室222与第一开口部260连通。
38.请参阅2和图5,第一内侧壁210包括第一子内侧壁212,第一子内侧壁212围合形成第一子容纳腔室2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容纳腔室222的横截面积沿第二开口部280指向第一开口部260方向逐渐减小,用以使向上流动的气相流体得以汇集至第一开口部260及
第二入口端1042。
39.请参阅图5,第一内侧壁210还包括第二子内侧壁214,第二子内侧壁214围合形成第二子容纳腔室2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容纳腔室224的横截面积沿第一开口部260指向第二开口部280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子内侧壁214从上至下呈竖直状或倾斜状。
40.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入口端1042的开口朝向第二子内侧壁214设置,用以使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从第一入口端1022喷出至第二子内侧壁214后,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液相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沿第二子内侧壁214向下流动至第三子容纳腔室226,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受到第二子内侧壁214的阻挡作用力反向流入第二子容纳腔室224再向上流动至第一子容纳腔室222。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第一内侧壁210还包括第三子内侧壁216,第三子内侧壁216围合形成第三子容纳腔室226,第三子容纳腔室226的横截面积沿第一开口部260指向第二开口部280方向逐渐减小,第三子容纳腔室226与第二容纳腔室240连通,用以使液相流体经第三子内侧壁216流动至第二容纳腔室240。
42.示例性的,多孔干燥剂300为分子筛或硅胶。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容纳腔室240靠近第二开口部280的一端设有第一过滤层402,用以支撑多孔干燥剂300,以及用以拦截流入第二容纳腔室240的液相流体中的固体杂质,以防止液相流体中的固体杂质随液相流体经第三通道106导出。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容纳腔室240靠近第一开口部260的一端还设有多孔板404,用以将多孔干燥剂300限位于多孔板404与第一过滤层402之间,以防止多孔干燥剂300进入第一容纳腔室220。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干燥过滤器10包括第二过滤层500。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过滤层500设置于第二子容纳腔室224靠近第一开口部260的一端,第一子容纳腔室位于第二过滤层500朝向第一开口部260的一侧,第三子容纳腔室位于第二过滤层500朝向第二开口部280的一侧;第一通道主体1026从第二过滤层500穿过,第一出口端1024位于第二过滤层500朝向第二开口部280一侧。
46.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过滤层500用以拦截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固体杂质,以防止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固体杂质进入第一子容纳腔室222进而随气相流体从第二通道104导出。
47.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2,第二过滤层500设有能够容纳第一通道主体1026穿过的通孔,形成通孔的侧壁与第一通道主体1026的侧壁贴合连接,以防止在第二过滤层500与第一通道主体1026之间形成缝隙从而减损第二过滤层500的过滤效果。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干燥过滤器10还包括第四通道108,第四通道108与第一容纳腔室220连通,用以在干燥过滤器10接入制冷剂循环系统且需要向制冷剂循环系统注入制冷剂时,通过第四通道108管对制冷剂循环系统进行抽真空,用以确保灌入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制冷剂的纯净度。
49.可以理解的是,第四通道108设有阀门,可以通过控制阀门开启,使得第四通道108的两端之间为连通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阀门关闭,使得第四通道108的两端之间为非连通状态。
5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干燥过滤器10。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为包括至少两种制冷剂的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在将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导入干燥过滤器10时,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中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液相且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气相。
5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干燥过滤器及制冷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导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所述液相流体导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所述气相流体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导出;多孔干燥剂,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用以吸收导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所述液相流体中的水分;和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所述液相流体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导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通道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容纳腔室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入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二入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二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外,所述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二入口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内;所述第一出口端的开口朝向第一内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内侧壁间隔设置,用以使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从所述第一入口端喷出至所述第一内侧壁后,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液相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内侧壁向下流动形成所述液相流体,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受到所述第一内侧壁的阻挡作用力反向流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形成所述气相流体,所述气相流体再向上流动至所述第二入口端进而经所述第二通道导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通道主体,所述第一通道主体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入口端、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通道主体以穿插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二通道主体,所述第二通道主体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入口端、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通道主体以穿插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入口端靠近所述第一开口部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开口部指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方向,用以使所述气相流体更容易流入所述第二入口端进而经所述第二通道导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尺寸,使得在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由所述第一通道导入至所述第一
容纳腔室时,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受到的压强由大变小,以促进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与液相物质分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包括沿所述第一开口部指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容纳腔室、第二子容纳腔室及第三子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包括第一子内侧壁,所述第一子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二开口部指向所述第一开口部方向逐渐减小,用以使向上流动的所述气相流体得以汇集至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入口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还包括第二子内侧壁,所述第二子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二子容纳腔室,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室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开口部指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使得所述第二子内侧壁从上至下呈竖直状或倾斜状;所述第二入口端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子内侧壁设置,用以使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从所述第一入口端喷出至所述第二子内侧壁后,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液相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沿所述第二子内侧壁向下流动至所述第三子容纳腔室,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气相物质受到所述第二子内侧壁的阻挡作用力反向流入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室再向上流动至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还包括第三子内侧壁,所述第三子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三子容纳腔室,所述第三子容纳腔室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开口部指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子容纳腔室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连通,用以使所述液相流体经所述第三子内侧壁流动至所述第二容纳腔室。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干燥剂为分子筛或硅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靠近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过滤层,用以支撑所述多孔干燥剂,以及用以拦截流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所述液相流体中的固体杂质,以防止所述液相流体中的固体杂质随所述液相流体经所述第三通道导出;所述第二容纳腔室靠近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还设有多孔板,用以将所述多孔干燥剂限位于所述多孔板与所述第一过滤层之间,以防止所述多孔干燥剂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室。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设置于第二子容纳腔室靠近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朝向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侧,所述第三子容纳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道主体从所述第二过滤层穿过,所述第一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一侧;所述第二过滤层用以拦截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固体杂质,以防止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中的固体杂质进入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室进而随所述气相流体从所述第二通道导出。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与
所述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在所述干燥过滤器接入制冷剂循环系统且需要向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注入制冷剂时,通过所述第四通道管对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进行抽真空,用以确保灌入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制冷剂的纯净度。13.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过滤器;所述气液两相混合流体为包括至少两种制冷剂的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在将所述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导入所述干燥过滤器时,所述非共沸制冷剂混合物中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液相且至少一种制冷剂为气相。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燥过滤器及制冷系统,其包括: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第一通道,与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向第一容纳腔室导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在第一容纳腔室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液相流体导入第二容纳腔室;第二通道,与第一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气相流体从第一容纳腔室导出;多孔干燥剂,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室,用以吸收导入第二容纳腔室的液相流体中的水分;和第三通道,与第二容纳腔室连通,用以将的液相流体从第二容纳腔室导出。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将以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形式存在的复合冷媒分离为气相流体和液相流体,从而实现复合冷媒的气液两相分离。而实现复合冷媒的气液两相分离。而实现复合冷媒的气液两相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峰 李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3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