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生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石子,必要时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外加剂通常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或搅拌混凝土之间掺入,占水泥质量5%以下的,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3.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721796780.0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混凝土生产用原料连续上料装置,包括粉状上料机构、水泥上料机构、供水机构、壳体和螺旋杆,粉状上料机构、水泥上料机构以及供水机构皆通过导料管与壳体连接,壳体一侧安装有电机a,电机a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螺旋杆连接,粉状上料机构包括安装架a、料箱、称量斗和输料斗,水泥上料机构包括安装架b、电机b、搅拌轴、料筒、挡板和电机c,供水机构包括水箱、导水管和水泵。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虽然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上述装置可以原料的连续性上料,但是由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添加外加剂,通常外加剂直接投放到导料管并直接落入螺杆输送机内,使得外加剂容易堆积并发生团聚,导致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影响混凝土原料的混合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外加剂不易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原料仓、与所述原料仓连通的导料箱和与所述导料箱连通的输送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料箱一侧的外加剂仓,所述外加剂仓与所述导料箱之间设置有用于持续输送外加剂的进料管件机构,所述导料箱设置有用于搅拌各种原料的搅拌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料由原料仓进入导料箱内,同时外加剂仓通过进料管件机构由外加剂仓进入导料箱内,搅拌机构对导料箱内的外加剂以及各种原料进行预混合,从而降低外加剂发生堆积的风险,以此实现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效果,有益于提升混凝土原料的混合效果,并提升混凝土成品的质量。
9.可选的,所述进料管件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加剂仓上的调控组件和连接于所述调控组件与所述导料箱之间的连接管件;所述调控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外加剂仓的出料口开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加剂向导料箱输送外加剂时,根据其他原料的流量
或者混凝土成品的种类,调控组件控制外加剂仓的出口开度,从而控制外加剂进入导料箱的流量,且连接管件持续引导外加剂进入导料箱内,使得外加剂均匀地进入导料箱内,有益于外加剂更加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
11.可选的,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加剂仓上的调控箱、转动连接于所述调控箱内壁上的封堵板和驱使所述封堵板转动的驱动件,所述封堵板的侧壁与所述外加剂仓的出料口抵接适配。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加剂向导料箱输送外加剂时,驱动件驱使封堵板发生转动,进而控制封堵板靠近或远离外加剂仓的出料口,以此实现控制外加剂仓的出料口开度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件与所述输送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导料箱的两相对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连接方式的连接管件可以使得外加剂在导料箱内停留较长的时间,进而提升外加剂与各种原料之间的混合效果,有益于进一步提升外加剂的扩散效果。
15.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调控箱上的进料主管和多个连接于所述进料主管上的进料分管,所述进料分管与所述导料箱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进料分管可以引导外加剂同时进入导料箱内的不同区域,使得外加剂与各个区域的混凝土原料均匀混合。
17.可选的,所述进料分管倾斜布置,且所述进料分管远离所述导料箱的端部高于所述进料分管靠近所述导料箱的端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布置的进料分管可以减少导料箱回流至进料分管内的原料混合物,进而降低进料分管发生堵塞的风险。
19.可选的,所述进料分管连接有压缩空气管和冲洗管。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缩空气管和冲洗管可以定期对进料分管进行清理,有益于进一步降低进料分管发生堵塞的风险。
21.可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导料箱上的搅拌电机、同轴线固定于所述搅拌电机输出轴上的搅拌杆和多组固定于所述搅拌杆上的搅拌叶片。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搅拌电机带动搅拌杆持续旋转,并带动搅拌叶片持续对导料箱内的各种原料进行混合。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各种原料以及外加剂进入导料箱内,同时搅拌电机驱使搅拌杆持续旋转,并带动搅拌叶片持续对导料箱内的外加剂和各种原料进行预混合,从而降低外加剂发生堆积的风险,以此实现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效果;
25.2.通过驱动件控制封堵板的转动角度,即可调整外加剂仓的出料口开度,且进料主管和多个进料支管引导外加剂均匀且持续地进入外加剂进入导料箱内,使得外加剂均匀地进入导料箱内,有益于外加剂更加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
26.3.压缩空气管和冲洗管可以定期对进料分管进行清理,有益于进一步降低进料分管发生堵塞的风险。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进料管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原料仓;11、原料管;2、导料箱;21、出料斗;3、输送机构;4、外加剂仓;5、承载架;6、进料管件机构;61、调控组件;611、调控箱;612、封堵板;6121、水平杆;613、驱动件;6131、伺服电机;6132、主动齿轮;6133、从动齿轮;62、连接管件;621、进料主管;6211、引流段;6212、分流段;622、进料分管;6221、压缩空气管;6222、冲洗管;7、搅拌机构;71、搅拌电机;72、搅拌杆;73、搅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参照图1,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原料仓1、通过原料管11与原料仓1连通的导料箱2、通过出料斗21与导料箱2连通的输送机构3和位于导料箱2一侧的外加剂仓4。原料仓1和外加剂仓4均通过承载架5架设于导料箱2的一侧,且均高于导料箱2,原料仓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原料仓1分别用于储存骨料和粉料。导料箱2设置为中空设置的长方体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为圆筒形状。输送机构3可采用螺杆输送机,还可采用皮带输送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选择第一种。
33.参照图1与图2,外加剂仓4与导料箱2之间设置有用于持续输送外加剂的进料管件机构6,进料管件机构6包括连接于外加剂仓4上的调控组件61和连接于调控组件61与导料箱2之间的连接管件62,调控组件61用于控制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开度。导料箱2设置有用于搅拌各种原料的搅拌机构7。
34.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料由原料仓1进入导料箱2内,调控组件61控制外加剂仓4的出口开度,从而控制外加剂进入导料箱2的流量,且连接管件62持续引导外加剂进入导料箱2内,使得外加剂均匀地进入导料箱2内,同时搅拌机构7对导料箱2内的外加剂以及各种原料进行预混合,从而降低外加剂发生堆积的风险,以此实现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效果,有益于提升混凝土原料的混合效果,并提升混凝土成品的质量。
35.参照图1与图2,调控组件61包括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外加剂仓4出料口上的调控箱611、转动连接于调控箱611内壁上的封堵板612和驱使封堵板612转动的驱动件613,调控箱611为中空设置的长方体形状。封堵板612设置为两个,两个封堵板612的侧壁与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抵接适配。两个封堵板612相互远离的一端端部通过水平杆6121转动连接于调控箱611的侧壁,水平杆6121的任一端端部突出于调控箱611,两个封堵板612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面相互抵接,且两个封堵板612的旋转方向相反。
36.参照图1与图2,驱动件613包括通过螺栓安装于调控箱611外壁的伺服电机6131、固定套设于伺服电机6131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6132和两个分别套设于两个水平杆6121上的从动齿轮6133,伺服电机6131的输出轴平行于水平杆6121,主动齿轮6132位于两个从动齿轮6133之间,且与两个从动齿轮6133均啮合。
37.在外加剂向导料箱2输送外加剂时,伺服电机6131带动主动齿轮6132转动,并通过
从动齿轮6133与主动齿轮6132之间的啮合传动,即可带动两个从动齿轮6133相互反向旋转,并带动两个水平杆6121和封堵板612发生转动,进而控制封堵板612靠近或远离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以此实现控制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开度的效果。
38.参照图1与图2,连接管件62与螺杆输送机分别连接于导料箱2的两相对侧,即连接管件62连接于导料箱2的顶壁,螺杆输送机通过出料斗21连接于导料箱2的底壁,以此可以提升外加剂在导料箱2内停留较长的时间。连接管件62包括连接于调控箱611上的进料主管621和多个连接于进料主管621上的进料分管622,进料主管621包括焊接于调控箱611上的引流段6211和焊接于引流段6211上的分流段6212,分流段6212水平布置。
39.参照图1与图2,进料分管622在本申实施例中设置为三个,进料分管622的一端焊接于分流段6212上、另一端焊接于导料箱2的顶壁上且与导料箱2连通,且三个进料分管622沿导料箱2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布置。进料分管622倾斜布置,且进料分管622远离导料箱2的端部高于进料分管622靠近导料箱2的端部。为尽可能避免进料分管622发生堵塞,进料分管622的中段连接且连通有压缩空气管6221和冲洗管6222。
40.在外加剂向导料箱2输送外加剂时,先通过进料主管621引流至不同的进料分管622内,再由多个进料分管622引导外加剂同时进入导料箱2内的不同区域,使得外加剂与各个区域的混凝土原料均匀混合。倾斜布置的进料分管622可以减少导料箱2回流至进料分管622内的原料混合物,压缩空气管6221和冲洗管6222也可以定期对进料分管622进行清理,进而降低进料分管622发生堵塞的风险。
41.参照图1与图3,搅拌机构7包括通过螺栓安装于导料箱2侧壁上的搅拌电机71、同轴线固定于搅拌电机71输出轴上的搅拌杆72和多组固定于搅拌杆72上的搅拌叶片73,搅拌电机71位的输出轴与搅拌杆72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搅拌叶片73设置为四组,且四组搅拌叶片73与三个进料分管622沿导料箱2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布置。
42.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搅拌电机71带动搅拌杆72持续旋转,并带动搅拌叶片73持续对导料箱2内的各种原料进行混合。且上述布设方式的搅拌叶片73也可以对外加剂和各种原料进行均匀混合。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料由原料仓1进入导料箱2内,伺服电机6131带动主动齿轮6132转动,并通过从动齿轮6133与主动齿轮6132之间的啮合传动,即可带动两个从动齿轮6133相互反向旋转,并带动两个水平杆6121和封堵板612发生转动,进而控制外加剂仓4的出口开度,从而控制外加剂进入导料箱2的流量,且进料主管621和进料支管持续引导外加剂进入导料箱2内,使得外加剂均匀地进入导料箱2内;
44.同时搅拌电机71带动搅拌杆72持续旋转,并带动搅拌叶片73持续对导料箱2内的各种原料和外加剂进行预混合,从而降低外加剂发生堆积的风险,以此实现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效果,有益于提升混凝土原料的混合效果,并提升混凝土成品的质量。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原料仓(1)、与所述原料仓(1)连通的导料箱(2)和与所述导料箱(2)连通的输送机构(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导料箱(2)一侧的外加剂仓(4),所述外加剂仓(4)与所述导料箱(2)之间设置有用于持续输送外加剂的进料管件机构(6),所述导料箱(2)设置有用于搅拌各种原料的搅拌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件机构(6)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加剂仓(4)上的调控组件(61)和连接于所述调控组件(61)与所述导料箱(2)之间的连接管件(62);所述调控组件(61)用于控制所述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开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组件(61)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加剂仓(4)上的调控箱(611)、转动连接于所述调控箱(611)内壁上的封堵板(612)和驱使所述封堵板(612)转动的驱动件(613),所述封堵板(612)的侧壁与所述外加剂仓(4)的出料口抵接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件(62)与所述输送机构(3)分别连接于所述导料箱(2)的两相对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件(62)包括连接于所述调控箱(611)上的进料主管(621)和多个连接于所述进料主管(621)上的进料分管(622),所述进料分管(622)与所述导料箱(2)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分管(622)倾斜布置,且所述进料分管(622)远离所述导料箱(2)的端部高于所述进料分管(622)靠近所述导料箱(2)的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分管(622)连接有压缩空气管(6221)和冲洗管(6222)。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7)包括安装于所述导料箱(2)上的搅拌电机(71)、同轴线固定于所述搅拌电机(71)输出轴上的搅拌杆(72)和多组固定于所述搅拌杆(72)上的搅拌叶片(73)。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生产用上料装置其包括原料仓、与原料仓连通的导料箱和与导料箱连通的输送机构,还包括位于导料箱一侧的外加剂仓,外加剂仓与导料箱之间设置有用于持续输送外加剂的进料管件机构,导料箱设置有用于搅拌各种原料的搅拌机构。本申请具有外加剂均匀地扩散至各种原料之间的效果,有益于提升混凝土原料的混合效果,并提升混凝土成品的质量。量。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艺文 胡俊 李晓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城开新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