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
背景技术:
2.现有燃气灶具聚能盘底部与喇叭型面通过一个大圆角连接,聚能盘底部是平面结构,侧面是喇叭型的圆环结构。在燃气灶使用时聚能盘主要是起到冷热空气分离的作用,热效率提升不是很明显,因为高温烟气与锅底没有经过充分的对流换热就沿着聚能盘的侧面直接排出到大气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漩涡区,使高温烟气持续在聚能盘内流动,增强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4.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具有中心孔,并且所述底盘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呈环形的隔热体,所述隔热体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外围并连接所述底盘的径向外侧;漩涡区,所述漩涡区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面,或者所述漩涡区由底盘与所述隔热体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漩涡区由底盘与所述隔热体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并且所述漩涡区的高度为10mmm~20mmm。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漩涡区包括若干用于聚集高温烟气的旋涡,全部所述旋涡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面,每个所述旋涡具有朝上敞口和朝向所述中心孔中心轴线开口的朝内敞口,相邻所述旋涡彼此相连或者相邻所述旋涡之间留有气流通道(32)。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涡呈“v”字形或者口径由外至内逐渐增大的“u”字形,并且所述旋涡的高度为10mmm~20mmm。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隔热体的内侧面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扰流部,相邻所述扰流部之间形成有气道。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部朝向所述隔热体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以使所述气道呈螺旋向上的流道,所述扰流部突出于所述隔热体内侧面的突出高度为6mmm~10mmm。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部为凸筋,所述凸筋由局部所述隔热体一体朝内冲压成型,并且所述凸筋的水平截面呈三角形。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扰流部为扰流片,所述扰流片的径向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隔热体的内侧面,径向内侧朝向所述隔热体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并且所述扰流片的下端面与所述底盘顶面相连接或者间隙配合。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周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三个支脚,所述支脚设置于所述
隔热体内并连接所述底盘和/或所述隔热体,并且所述支脚的顶面高于所述隔热体的上端面。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体呈由下往上口径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并且所述隔热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0
°
~70
°
;所述底盘的径向内侧低于所述隔热体的上端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盘,通过将底盘设计为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并且在底盘的顶面设有一漩涡区或者底盘与隔热体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一漩涡区,使得灶具燃烧器四周的部分高温烟气,改变流动方向朝向底盘径向外侧流动,填充到漩涡区内,以使高温烟气持续在聚能盘内流动,延长高温烟气停留时间,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聚能盘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聚能盘的剖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聚能盘的俯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聚能盘的剖视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聚能盘的俯视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聚能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4.实施例1
25.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该聚能盘用于安装在灶具燃烧器的外围,其包括底盘1、呈环形的隔热体2和漩涡区3,其中底盘1具有供应供灶具燃烧器穿过的中心孔11,并且底盘1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这样,利于将高温烟气从底盘1径向内侧引流至径向外侧。隔热体2设置于底盘1的外围并连接底盘1的径向外侧。漩涡区3设置于底盘1的顶面,或者漩涡区3由底盘1与隔热体2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
26.当灶具燃烧器的点火燃烧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以一定的速度在聚能盘内向上运动,由于底盘1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底盘1径向外侧的空气压强小,灶具燃烧器四周的部分高温烟气将改变流动方向朝向底盘1径向外侧流动,填充到漩涡区3内,以使高温烟气持续在聚能盘内流动,延长高温烟气停留时间,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27.可见,本实施例的聚能盘,通过将底盘1设计为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并且在底盘1的顶面设有一漩涡区3或者底盘1与隔热体2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一漩涡区3,使得灶具燃烧器四周的部分高温烟气,改变流动方向朝向底盘1径向外侧流动,填充到漩涡区3内,以使高温烟气持续在聚能盘内流动,延长高温烟气停留时间,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28.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为环形隔热面,该环形隔热面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并且环形隔热面的径向外侧固定连接隔热体2的下端,在底盘1的径向内侧设有朝上的翻边12,该翻边12、环形隔热面和隔热体2共同围合形成一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能够填充高温烟气,以使高温烟气持续在环形凹槽内流动,利于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另外,环形隔热面的倾斜设置以及翻边12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高温烟气流向底盘1与灶具燃烧器的间隙处,降低高温烟气向下传输的概率,减少高温烟气热量损失,有助于降低聚能盘下方区域的温升。
29.优选地,底盘1的径向内侧和翻边12均低于隔热体2的上端面,翻边12顶面与环形隔热面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h为10mmm~20mmm。
30.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体2的下端与环形隔热面圆弧过渡,并且两者一体成型。优选地,隔热体2呈由下往上口径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这样,一来,利于增大环形凹槽的容积,以使更多的高温烟气可以持续在环形凹槽内流动,进一步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二来,利于引导高温烟气向上流动,使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更优选地,本实施例隔热体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50
°
~70
°
。
3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漩涡区3由底盘1与隔热体2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由于底盘1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隔热体2呈由下往上口径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从而使漩涡区3呈“v”字形或者口径由下往上逐渐增大的“u”字形,这样,在灶具燃烧器点火燃烧时,因漩涡区3的空气压强小,灶具燃烧器四周的部分高温烟气将改变流动方向填充到漩涡区3内,使高温烟气能够持续在漩涡区3内流动,延长高温烟气停留时间,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32.优选地,漩涡区3的高度为10mmm~20mmm,本实施例翻边12顶面与环形隔热面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h构成漩涡区3的高度。
33.如图1-3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扰流部4,在隔热体2的内侧面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扰流部4,相邻扰流部4之间形成有气道(图中未示出),这样,通过增设若干扰流部4,当高温混合气体在隔热体2的内侧面聚集时,气流流动方向将发生改变,高温气体在聚能盘内停留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利于进一步增强了高温气体与锅底的换热,使热效率进一步提升。
34.优选地,扰流部4朝向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以使气道呈螺旋向上的流道这样,在高温混合气体在隔热体2的内侧面聚集时,经过扰流部4的切向力作用,气流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沿着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进一步旋转,使高温气体在聚能盘内停留的时间更长,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35.优选地,扰流部4突出于隔热体2内侧面的突出高度为6mmm~10mmm。
36.在本实施例中,扰流部4为凸筋41,该凸筋41由局部隔热体2一体朝内冲压成型,以便于凸筋41快速加工成型。如图4所示,优选地,凸筋41的水平截面呈三角形,这样,使得凸筋41周向方向的两个面均可以其到导流作用,确保每个凸筋41均能够对流经其相邻两个气道的气流起到引流作用。
37.如图3所示,优选地,凸筋41沿着隔热体2倾斜的倾斜角度θ为60
±
15
°
。
38.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周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三个支脚5,支脚5设置于隔热体2内并连接底盘1和/或隔热体2,用于支撑锅具。优选地,支脚5的顶面高于隔热体2的上端
面,这样,由于隔热体2的上端面通常高于灶具燃烧器,当锅具坐锅时,锅具与灶具燃烧器之间留有间距,该间距利于提升燃烧热量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39.实施例2
40.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扰流部4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扰流部4为扰流片42,该扰流片42的径向外侧固定连接隔热体2的内侧面,径向内侧朝向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并且扰流片42的下端面与底盘1顶面相连接或者间隙配合,其它部位均与实施例1相同。
41.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片4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42.可见,通过将扰流部4设计为扰流片42,该扰流片42固定连接隔热体2的内侧面,并且扰流片42沿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确保扰流片42能够起到扰流和导流作用,使流经其的气流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沿着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进一步旋转,提高高温气体在聚能盘内停留的时间,进一步提升换效率。另外,使扰流片42与隔热体2和底盘1成分体结构,利于彼此加工制造,降低加工难度。
43.实施例3
44.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漩涡区3的结构不同,并且省去了扰流部4。漩涡区3包括若干用于聚集高温烟气的旋涡31,旋涡31具有朝上敞口和朝向中心孔11中心轴线开口的朝内敞口。全部旋涡31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底盘1的顶面,每个旋涡31的下端连接底盘1的顶面,径向外端与隔热体2的内侧面连接或者间隙配合,相邻旋涡31彼此相连或者相邻旋涡31之间留有气流通道32。由此,在灶具燃烧器点火燃烧时,因旋涡31径向外侧的空气压强小,灶具燃烧器四周的部分高温烟气将改变流动方向填充到旋涡31内,使高温烟气能够持续在旋涡31内流动,延长高温烟气的停留时间,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灶具的热效率。
45.在本实施例中,旋涡31呈“v”字形或者口径由外至内逐渐增大的“u”字形,并且旋涡31在垂直方向的高度为10mmm~20mmm。
4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所述底盘(1)具有中心孔(11),并且所述底盘(1)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呈环形的隔热体(2),所述隔热体(2)设置于所述底盘(1)的外围并连接所述底盘(1)的径向外侧;漩涡区(3),所述漩涡区(3)设置于所述底盘(1)的顶面,或者所述漩涡区(3)由底盘(1)与所述隔热体(2)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涡区(3)由底盘(1)与所述隔热体(2)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并且所述漩涡区(3)的高度为10mmm~20m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涡区(3)包括若干用于聚集高温烟气的旋涡(31),全部所述旋涡(31)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盘(1)的顶面,每个所述旋涡(31)具有朝上敞口和朝向所述中心孔(11)中心轴线开口的朝内敞口,相邻所述旋涡(31)彼此相连或者相邻所述旋涡(31)之间留有气流通道(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涡(31)呈“v”字形或者口径由外至内逐渐增大的“u”字形,并且所述旋涡(31)的高度为10mmm~20m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体(2)的内侧面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扰流部(4),相邻所述扰流部(4)之间形成有气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4)朝向所述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以使所述气道呈螺旋向上的流道,所述扰流部(4)突出于所述隔热体(2)内侧面的突出高度为6mmm~10m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4)为凸筋(41),所述凸筋(41)由局部所述隔热体(2)一体朝内冲压成型,并且所述凸筋(41)的水平截面呈三角形。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4)为扰流片(42),所述扰流片(42)的径向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隔热体(2)的内侧面,径向内侧朝向所述隔热体(2)的周向方向倾斜布置,并且所述扰流片(42)的下端面与所述底盘(1)顶面相连接或者间隙配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周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三个支脚(5),所述支脚(5)设置于所述隔热体(2)内并连接所述底盘(1)和/或所述隔热体(2),并且所述支脚(5)的顶面高于所述隔热体(2)的上端面。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体(2)呈由下往上口径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并且所述隔热体(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0
°
~70
°
;所述底盘(1)的径向内侧低于所述隔热体(2)的上端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灶具的聚能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具有中心孔,并且所述底盘呈由外至内且向上倾斜布置;呈环形的隔热体,所述隔热体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外围并连接所述底盘的径向外侧;漩涡区,所述漩涡区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面,或者所述漩涡区由底盘与所述隔热体的内侧面相围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盘,其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漩涡区,使高温烟气持续在聚能盘内流动,增强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孙红梅 蒋峰 潘叶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