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
背景技术:
2.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以血液循环的方式提供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意义大当胃肠功能严重障碍时,肠外营养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康复。
3.肠外营养液在补给过程中要求:不快,不慢,不热,不合,其中营养液应尽量匀速慢滴,输液时间至少在12 小时以上,控制滴速在40-60滴/分,滴注速度过快,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还会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抵 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出现,由于肠外营养液渗透浓度较正常血液高很多,因此过快输注,对输液的血管, 特别是经外周的小而细的静脉输注的血管造成损害,容易产生红肿热痛的不良反应,即出现静脉炎,严重者还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保持匀速滴注,突然增快易引起高血糖,突然停止或减速易引起低血糖,无论高血糖、低血糖还是血糖的波动对患者的营养恢复都是不利的;营养液不能与其他药物合用,若肠外营养液中含胰岛素,应经常晃动营养袋混匀以防胰岛素长时间静置堆积,突然大量释放入血而导致低血糖,在滴注过程中密切关注乳剂外观变化,若液面出现半透明乳化层需马上摇匀,若析出黄色油滴,则出现不可逆油水分层,应马上停止滴注。
4.现阶段肠外营养液在补给过程中需要经常混匀,而混匀过程需要护士将肠外营养袋子整体取下并反复晃动,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性,以重症监护室为例肠外补给患者众多,频繁取下晃动在挂上不仅操作繁琐而且效率低,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些营养液包装袋的混合装置,一般采用电机驱动,或者手轮驱动实现包装袋的简单晃动,现有技术中的混合装置存在结构复杂,较为笨重,操作不方便等缺陷,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重症监护过程中频繁取下肠外营养液袋并晃动摇匀后在挂在输液架上而造成的医护人员操作繁琐、效率低的问题。
6.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一个y形的储液袋,储液袋的下端设有出液阀,储液袋下半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一个可将储液袋夹持但不阻断的夹子,两个夹子经横杆固定成一个整体,储液袋的上方设有一个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内设有伸出端朝上的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弹簧,第一气缸下端设有两个呈交叉状且前后错位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与第一气缸经气管连通,每个气缸内设有一个第二活塞杆,每个第二活塞杆的外端转动安装有一个转轴,转轴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卷簧,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卷盘,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卷盘,第一卷盘直径大于第二卷盘直径,第一卷盘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一绳索,第一绳索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侧的储液袋的上半部,每个第二卷盘上缠绕并固定有第
二绳索,第二绳索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二气缸的缸筒上,第一绳索与第二绳索的缠绕方向相同。
7.优选的,所述每个夹子上固定有一个l形杆,l形杆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夹子上,上端固定在第一气缸的缸筒上。
8.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上端设有一个吊环。
9.优选的,所述前侧的第二气缸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缸体的左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右侧,前侧的第二活塞杆上的第一卷盘固定在转轴的后端,第二卷盘固定在转轴的前端,卷簧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固定;后侧的第二气缸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缸体的右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左侧,后侧的第二活塞杆上的第一卷盘固定在转轴的前端,第二卷盘固定在转轴的后端,卷簧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固定,使得左右两个第一卷盘处于同一竖平面内。
10.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活塞杆的活塞上,第一气缸的底部设有进排气孔。
11.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卷盘上位于左侧的第一卷盘上的第一绳索的在第一卷盘上顺时针缠绕,位于右侧第一卷盘上的第一绳索在第一卷盘上逆时针缠绕,同一第二活塞杆上的第一卷盘与第二卷盘上的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的缠绕方向相同。
12.本装置对比传统设备有以下好处:1、本装置在混合营养液时不需要在将储液袋取下转动晃动进行混料,只需要拉动横杆,在弹簧和卷簧的复位作用下实现在营养液的重力作用下完成营养液在y形的储液袋内的两个上支部内的混合,此混合过程营养液属于上下往复流混合混合效率高且混合效果好,节省时间方便操作。
13.2、在五医护人员外力输入的状态下y形的储液袋1的两个上支部相互靠拢,并始终与下支部连通,因此在不混料的状态下能够保证营养液充分的输液完毕,在拉动横杆的过程中储液袋的两个上支部,自然垂落至低于下支部高度,此刻下支部内依然存留有足够混料过程中需要滴落的营养液,使得整个营养液静脉输送过程不停止,而在将储液袋取下手动混合过程中,储液袋内液体容易停滴,时间长手滴斗内的余量滴容易造成停滴现象。
14.3、本装置通过直径大于第二卷盘的第一卷盘实现对储液袋的收放绳,使得本装置收放第一绳索的长度大于收放第二绳索的长度,使得在有效的驱动行程内可实现储液袋的上支部从上端运动到下端,并且能够再被收起,使得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合理且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储液袋的上支部在最上端位置时的主视图。
16.图2为本发明储液袋的上支部在由上向下运动时的主视图。
17.图3为本发明储液袋上支部在最下端位置时的主视图。
18.图4为本发明左视图。
19.图5为本发明两个夹子的架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第一气缸的主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由图1至图6可知,本发明包括一个y形的储液袋1,储液袋1的下端设有出液阀,储液袋1下半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一个可将储液袋1夹持但不阻断的夹子2,两个夹子2经横杆3固定成一个整体,储液袋1的上方设有一个第一气缸4,第一气缸4内设有伸出端朝上的第一活塞杆5,第一活塞杆5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弹簧6,第一气缸4下端设有两个呈交叉状且前后错位的第二气缸7,第二气缸7与第一气缸4经气管连通,每个气缸内设有一个第二活塞杆8,每个第二活塞杆8的外端转动安装有一个转轴9,转轴9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卷簧10,转轴9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卷盘11,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卷盘12,第一卷盘11直径大于第二卷盘12直径,第一卷盘11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一绳索13,第一绳索13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侧的储液袋1的上半部,每个第二卷盘12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二绳索14,第二绳索14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二气缸7的缸筒上,第一绳索13与第二绳索14的缠绕方向相同。
23.为了实现第一气缸4的固定,所述每个夹子2上固定有一个l形杆15,l形杆15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夹子2上,上端固定在第一气缸4的缸筒上。
24.为了实现本装置的钩挂,所述第一活塞杆5的上端设有一个吊环16。
25.为了实现本装置安装的稳定性,所述前侧的第二气缸7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4缸体的左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右侧,前侧的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固定在转轴9的后端,第二卷盘12固定在转轴9的前端,卷簧10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11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8固定;后侧的第二气缸7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4缸体的右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左侧,后侧的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固定在转轴9的前端,第二卷盘12固定在转轴9的后端,卷簧10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11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8固定,使得左右两个第一卷盘11处于同一竖平面内。
26.为了实现弹簧6的安装,所述弹簧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4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活塞杆8的活塞上,第一气缸4的底部设有进排气孔。
27.为了实现使绳索对储液袋1的拉动,所述两个第一卷盘11上位于左侧的第一卷盘11上的第一绳索13的在第一卷盘11上顺时针缠绕,位于右侧第一卷盘11上的第一绳索13在第一卷盘11上逆时针缠绕,同一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与第二卷盘12上的第一绳索13和第二绳索14的缠绕方向相同。
28.所述储液袋1的为y形结构,y形结构包括上部的两个支袋和下部的一个主袋,两个支袋与主袋连通,且支袋的长度大于主袋长度。
29.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夹子2将y形的储液袋1的下端进行夹持,夹持在储液袋1的下半部,两个夹子2的长度小于储液袋1的宽度因此夹子2不能将储液袋1阻断,第一的下端固定在对应储液袋1的上端,将本装置通过吊环16吊装在输液架上,初始状态下弹簧6收缩使得第一气缸4将两个第二气缸7内的气体回收至第一气缸4内,此时两个第二气缸7回缩,在卷簧10的复位作用下使得卷簧10驱动对应的第一卷盘11和第二卷盘12将第一绳索13和第二绳索14盘卷,此过程中使得储液袋1的上端的两部分向中间聚拢。
30.当需要对营养液进行混料时,通过医护人员手动拉动横杆3使得横杆3经l形杆15带动第一气缸4下移,此时由于第一活塞杆5的上端经吊环16挂在输液架上,因此医护人员的施力使得第一活塞杆5上移,此过程中第一气缸4内的气体被挤压并通过气管进入到两个
第二气缸7内,同时弹簧6被拉伸,第二气缸7内气压升高使得第二活塞杆8向外伸出,第二活塞杆8伸出时第二绳索14被拉伸,使得盘卷在第二卷盘12上的第二绳索14放绳,此过程中第二卷盘12转动,并带动第一卷盘11放绳,此过程中卷簧10被放松,第一绳索13的放绳使得y形的储液袋1上端在其内部的营养液重力作用下向下垂落,此过程中营养液在储液袋1内流动混料,当医护人员松手后,在弹簧6的复位作用下使得第二气缸7内的气体被重新吸入到第一气缸4内,第二活塞杆8缩回,此过程第二绳索14放松,在卷簧10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卷盘11和第二卷盘12复卷,此过程中经第一绳索13将y形的储液袋1的两个上端部向中间聚拢,快速多次的往复拉动横杆3实现营养液在储液袋1内的往复流动混料。
31.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重症监护过程中频繁取下肠外营养液袋并晃动摇匀后在挂在输液架上而造成的医护人员操作繁琐、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y形的储液袋(1),储液袋(1)的下端设有出液阀,储液袋(1)下半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一个可将储液袋(1)夹持但不阻断的夹子(2),两个夹子(2)经横杆(3)固定成一个整体,储液袋(1)的上方设有一个第一气缸(4),第一气缸(4)内设有伸出端朝上的第一活塞杆(5),第一活塞杆(5)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弹簧(6),第一气缸(4)下端设有两个呈交叉状且前后错位的第二气缸(7),第二气缸(7)与第一气缸(4)经气管连通,每个气缸内设有一个第二活塞杆(8),每个第二活塞杆(8)的外端转动安装有一个转轴(9),转轴(9)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卷簧(10),转轴(9)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卷盘(11),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卷盘(12),第一卷盘(11)直径大于第二卷盘(12)直径,第一卷盘(11)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一绳索(13),第一绳索(13)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侧的储液袋(1)的上半部,每个第二卷盘(12)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二绳索(14),第二绳索(14)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二气缸(7)的缸筒上,第一绳索(13)与第二绳索(14)的缠绕方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夹子(2)上固定有一个l形杆(15),l形杆(15)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夹子(2)上,上端固定在第一气缸(4)的缸筒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5)的上端设有一个吊环(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的第二气缸(7)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4)缸体的左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右侧,前侧的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固定在转轴(9)的后端,第二卷盘(12)固定在转轴(9)的前端,卷簧(10)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11)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8)固定;后侧的第二气缸(7)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气缸(4)缸体的右侧,伸出端置于第一缸体的左侧,后侧的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固定在转轴(9)的前端,第二卷盘(12)固定在转轴(9)的后端,卷簧(10)固定在靠近第一卷盘(11)的一侧并与第二活塞杆(8)固定,使得左右两个第一卷盘(11)处于同一竖平面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4)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活塞杆(8)的活塞上,第一气缸(4)的底部设有进排气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卷盘(11)上位于左侧的第一卷盘(11)上的第一绳索(13)的在第一卷盘(11)上顺时针缠绕,位于右侧第一卷盘(11)上的第一绳索(13)在第一卷盘(11)上逆时针缠绕,同一第二活塞杆(8)上的第一卷盘(11)与第二卷盘(12)上的第一绳索(13)和第二绳索(14)的缠绕方向相同。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肠外营养液混匀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重症监护过程中频繁取下肠外营养液袋并晃动摇匀后在挂在输液架上而造成的医护人员操作繁琐、效率低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Y形的储液袋储液袋,储液袋的上方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下端设有两个呈交叉状的第二气缸,每个气缸内设有一个第二活塞杆,每个第二活塞杆的外端转动安装有一个转轴,转轴上设有可使其复位的卷簧,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卷盘,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卷盘,第一卷盘直径大于第二卷盘直径,第一卷盘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一绳索,第一绳索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侧的储液袋的上半部,每个第二卷盘上缠绕并固定有第二绳索,第二绳索的自由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二气缸的缸筒上。缸的缸筒上。缸的缸筒上。
技术研发人员:关敬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省肿瘤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2.28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