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2.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是指装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的运输车,其能够代替人工牵引搬运车,使搬运车随着agv沿着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安全高效地将搬运车上的搬运车转移至指定位置。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整合了惯性导航技术和二维码纠偏技术,采用侧牵引的方式牵引搬运车,使得agv和搬运车的行驶路径更为精准。
3.目前,如何提高agv与搬运车进行连接和断开连接时的便捷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传统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进行连接和断开连接时,较为不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
5.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提供的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适用于设置在侧牵引式agv的对接槽内,包括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
6.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交叉设置,中部转动连接,上部相向弯折以形成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7.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或背向移动以释放搬运车的底部。
8.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板;
9.第一夹持板为方形结构,上部设有让位槽;
10.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板;
11.第二夹持板为方形结构,一侧面与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正对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缓冲片;
13.第一缓冲片的形状与第一夹持板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第一夹持板正对于第二夹持板的一侧面;
14.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缓冲片;
15.第二缓冲片的形状与第二夹持板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第二夹持板正对于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
16.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夹持单元包括第一转臂和第一连接轴;
17.第一转臂为两个,正对设置;每个第一转臂的下部及中部倾斜设置,上部竖直设置;
18.第一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的下部固定连接;
19.第二侧夹持单元包括第二转臂、第二连接轴和第三连接轴;
20.第二转臂为两个,正对设置;两个第二转臂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交叉设置,中部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的中部转动连接,上部均竖直设置;
21.第二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的下部固定连接;
22.第三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的中部固定连接;
23.第一夹持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
24.第二夹持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
2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条;
26.第一固定条为两个,分别固定于第一夹持板背离第二夹持板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一固定条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
27.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固定条;
28.第二固定条为两个,分别固定于第二夹持板背离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二固定条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
2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
30.两个第一转臂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二转环;
31.第一侧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轴承和滚轴;
32.第一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转环的背离侧;
33.滚轴穿设于第一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
34.第二连接轴及第三连接轴均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
35.两个第二转臂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三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四转环;
36.第二侧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37.第二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三转环的背离侧;
38.第三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四转环的背离侧;
39.第一转轴穿设于第二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二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
40.第二转轴穿设于第三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三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轴的两端还分别与两个第二转环转动连接;
41.还包括支座和导向座;
42.支座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转臂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第一转轴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
43.导向座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第一转臂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滚轴的端部插入的导向孔。
44.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检测传感器和限位检测片;
45.限位检测传感器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导向座上;
46.限位检测片为两个,分别套设于滚轴的两端。
47.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基座;
48.基座为方形结构,顶面的一端固定有支座,顶面的中部固定有导向座。
4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夹持单元的底部远离第二侧夹持单元的底部的一侧设有凹槽;
50.还包括铰座和推杆电机;
51.铰座固定于凹槽内;
52.推杆电机整体设于第一侧夹持单元的底部远离第二侧夹持单元的底部的一侧,输出轴与铰座转动连接。
5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通过设置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的中部转动连接,上部相向弯折以形成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还能够背向移动以释放搬运车的底部。如此,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进行连接时以及断开连接时,较为方便快捷。而且,采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配合的形式,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连接的稳固性更高。整体上,有效地提高了对搬运车上货架进行位置转移时的转移效率。
附图说明
54.图1是本发明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是图1所示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中第一侧夹持单元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是图2所示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中第二侧夹持单元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7.图4是具有图1所示的夹持机构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59.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0.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线”、“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
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3.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100,适用于设置在侧牵引式agv200的对接槽内,包括第一侧夹持单元110和第二侧夹持单元120。其中,第一侧夹持单元110和第二侧夹持单元120交叉设置,中部转动连接,上部相向弯折以形成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部121。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部121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或背向移动以释放搬运车的底部。
64.在此实施例中,侧牵引式agv200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对接槽,夹持机构设置于对接槽内,能够夹持搬运车的底部。具体地,第一侧夹持单元110的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单元的第二夹持部121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部121还能够背向移动以释放搬运车的底部。如此,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进行连接时以及断开连接时,较为方便快捷。而且,采用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部121相配合的形式,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连接的稳固性更高。整体上,有效地提高了对搬运车上货架进行位置转移时的转移效率。
65.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11包括第一夹持板1111,第一夹持板1111为方形结构,上部设有让位槽。让位槽能够对搬运车的底部进行结构上的避让。第二夹持部121包括第二夹持板1211,第二夹持板1211为方形结构,一侧面与第一夹持板1111的一侧面正对设置。整体上,第一夹持部111与搬运车的底部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二夹持部121与搬运车的底部的接触面积均较大,大大提高了搬运车与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连接时的稳固性。而且,第一夹持部111还包括第一缓冲片1112,第一缓冲片1112的形状与第一夹持板1111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第一夹持板1111正对于第二夹持板1211的一侧面。第二夹持部121还包括第二缓冲片1212,第二缓冲片1212的形状与第二夹持板1211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第二夹持板1211正对于第一夹持板1111的一侧面。第一缓冲片1112和第二缓冲片1212能够有效地增强第一夹持部111与搬运车底部以及第二夹持部121与搬运车底部的摩擦力,使得第一夹持部111与搬运车底部以及第二夹持部121与搬运车底部连接的稳固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第一缓冲片1112和第二缓冲片1212能够减缓第一夹持板1111与搬运车之间以及第二夹持板1211与搬运车之间产生的磨损,有效地延长了第一夹持板1111和第二夹持板1211的使用寿命。具体地,第一缓冲片1112与第一夹持板1111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第二缓冲片1212与第二夹持板1211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如此,使得第一缓冲片1112和第二缓冲片1212的更换较为方便。第一缓冲片1112和第二缓冲片1212的材质为橡胶或塑料。
66.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夹持单元110包括第一转臂112和第一连接轴113。其中,第一转臂112为两个,正对设置,使得扭力能够更稳定的传递。每个第一转臂112的下部及中部倾斜设置,上部竖直设置。第一连接轴1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下部固定连接,使得两个第一转臂112能够同步转动,保持两个第一转臂112转动时的协调性。第二侧夹持单元120包括第二转臂122、第二连接轴123和第三连接轴124。其中,第二转臂122为两个,正对设置,使得扭力能够更稳定的传递。两个第二转臂122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112交叉设置。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中部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中部转动连接,上部均竖直设置。第二连接轴1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三连接轴1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中部固定连接,使得两个第二转臂122能够同步转动,保持两
个第二转臂122转动时的协调性。第一夹持板1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上部固定连接,能够随第一转臂112转动。第二夹持板12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上部固定连接,能够随第二转臂122转动。
67.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11还包括第一固定条1113,第一固定条1113为两个,分别固定于第一夹持板1111背离第二夹持板1211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一固定条1113分别与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上部固定连接。通过增设第一固定条1113,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夹持板1111与第一转臂112连接时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夹持板1111与第一转臂112连接时的稳固性。第二夹持部121还包括第二固定条,第二固定条为两个,分别固定于第二夹持板1211背离第一夹持板1111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二固定条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上部固定连接。通过增设第二固定条,有效地提高了第二夹持板1211与第二转臂122连接时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第二夹持板1211与第二转臂122连接时的稳固性。整体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有效地降低了夹持机构的制造难度,提高了夹持机构的生产效率。整体结构也较为稳固,有利于提高夹持机构与搬运车连接时的稳固性。而且,第一固定条1113与第一转臂112以及第二固定条与第二转臂122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便于第一夹持部111和第二夹持部121的更换使用。
68.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13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二转环。第一侧夹持单元110还包括第一轴承114和滚轴115,第一轴承114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转环的相互背离侧。滚轴115穿设于第一连接轴113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114的内壁固定连接。如此,第一轴承114、第一转臂112的第一转环以及第一连接轴113均能够绕滚轴115的轴线转动。第二连接轴123及第三连接轴124均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三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四转环。第二侧夹持单元120还包括第二轴承125、第三轴承126、第一转轴127和第二转轴128。第二轴承125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三转环的相互背离侧。第三轴承126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第四转环的相互背离侧。第一转轴127穿设于第二连接轴123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二轴承12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28穿设于第三连接轴124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第三轴承126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28的两端还分别与两个第二转环转动连接。如此,第二轴承125、第二转臂122的第三转环以及第二连接轴123均能够绕第一转轴127的轴线转动。第三轴承126、第二转臂122的第四转环、第一转臂112的第二转环以及第三连接轴124均能够绕第二转轴128的轴线转动。夹持机构还包括支座130和导向座140。其中,支座130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转臂122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第一转轴127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能够有效地支撑第一转轴127。导向座140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第一转臂112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滚轴115的端部插入的导向孔,能够支撑滚轴115,并限制滚轴115的移动方向。其中,第一转环和导向座140相配合,能够对第一轴承114形成保护。第三转环与支座130相配合,能够对第二轴承125形成保护。第二转环与第四转环相配合,能够对第三轴承126形成保护。整体布局较为简单合理,所占空间较小,传动效率较高,使得夹持机构与搬运车的连接效率以及断开连接效率较高,进而使得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的连接效率以及断开连接效率较高。
69.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0还包括限位检测传感器150和圆形板状结构
的限位检测片160。其中,限位检测传感器150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导向座140上。限位检测片160为两个,分别套设于滚轴115的两端。如此,有效地提高了传动控制精度。具体地,每个导向座140整体呈“]”结构,包括一个顶板、一个侧板和一个底板。侧板的顶端与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底端与底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底板与基座170固定连接,如此,有效地提高了导向座140与基座170连接时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导向座140与基座170连接的稳固性。在侧板上开设有导向孔。在顶板及侧板上固定有限位检测传感器150。具体地,在顶板上开设有螺纹孔,在另外,在限位检测传感器150的顶部开设有位置调节孔。顶板与限位检测传感器150通过螺纹孔与位置调节孔使用螺丝固定连接。如此,不仅便于限位检测传感器150的安装使用和拆卸更换,还便于对限位检测传感器150的位置进行调整。两个限位检测片160分别设置于两个导向座140的两个侧板的相互背离侧。
70.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0还包括基座170,能够有效地支撑固定第一侧夹持单元110、第二侧夹持单元120和推杆电机180。具体地,基座170为方形结构,顶面的一端固定有支座130,顶面的中部固定有导向座140,顶面的另一端固定有电机安装座。基座170分别与支座130、导向座140、电机安装座采用螺接方式连接,以便于支座130、导向座140和电机安装座的安装使用和拆卸更换。
71.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侧夹持单元110的底部远离第二侧夹持单元120的底部的一侧设有凹槽。夹持机构还包括铰座116、推杆电机180和中央处理器。具体地,在第一连接轴113远离第二连接轴123的一侧设有凹槽,铰座116设于凹槽内,与第一连接轴113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推杆电机180整体设于第一侧夹持单元110的底部远离第二侧夹持单元120的底部的一侧,输出轴与铰座116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推杆电机180能够驱动第一连接轴113和滚轴115沿着导向座140上的导向孔移动。在推杆电机180远离铰座116的一端设有安装块,安装孔与电机安装座固定连接,以使推杆电机180与基座170固定连接,保障了推杆电机180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障了传动效率。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推杆电机180、限位检测传感器150电连接,由中央处理器控制推杆电机180和限位检测传感器150是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处理器、推杆电机180和限位检测传感器150均由agv自带的电源供电。中央处理器控制推杆电机180和限位检测传感器150进行工作的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7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适用于设置在侧牵引式agv的对接槽内,包括: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所述第一侧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侧夹持单元交叉设置,中部转动连接,上部相向弯折以形成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或背向移动以释放所述搬运车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为方形结构,上部设有让位槽;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为方形结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正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缓冲片;所述第一缓冲片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所述第一夹持板正对于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一侧面;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缓冲片;所述第二缓冲片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形状相适配,贴合于所述第二夹持板正对于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夹持单元包括第一转臂和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转臂为两个,正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下部及中部倾斜设置,上部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夹持单元包括第二转臂、第二连接轴和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二转臂为两个,正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转臂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交叉设置,中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中部转动连接,上部均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为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持板背离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还包括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二固定条为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持板背离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面的相对两端;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上部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连接轴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二转环;所述第一侧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轴承和滚轴;所述第一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转环的背离侧;所述滚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及所述第三连接轴均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第三转环,中部分别设有一个第四转环;所述第二侧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转环的背离侧;所述第三轴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四转环的背离侧;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轴内,两端的外壁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还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环转动连接;还包括支座和导向座;所述支座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转臂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所述导向座为两个,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转臂的下部的背离侧,中部分别开设有供所述滚轴的端部插入的导向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检测传感器和限位检测片;所述限位检测传感器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导向座上;所述限位检测片为两个,分别套设于所述滚轴的两端。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为方形结构,顶面的一端固定有所述支座,顶面的中部固定有所述导向座。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夹持单元的底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夹持单元的底部的一侧设有凹槽;还包括铰座和推杆电机;所述铰座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推杆电机整体设于所述第一侧夹持单元的底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夹持单元的底部的一侧,输出轴与所述铰座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码惯导侧牵引式AGV用夹持机构,适用于设置在侧牵引式AGV的对接槽内,包括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第一侧夹持单元和第二侧夹持单元交叉设置,中部转动连接,上部相向弯折以形成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搬运车的底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还能够背向移动以释放搬运车的底部。如此,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进行连接时以及断开连接时,较为方便快捷。而且,采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配合的形式,使得侧牵引式AGV与搬运车连接的稳固性更高。整体上,有效地提高了对搬运车上货架进行位置转移时的转移效率。了对搬运车上货架进行位置转移时的转移效率。了对搬运车上货架进行位置转移时的转移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 张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