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且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
3.目前对于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检测方法报道较多,而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与培养基、气体环境、仪器和操作技术等有关,尤其是气体环境,液体培养基常常由于气体条件难于满足而对培养设备要求高,使得培养时间延长,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较差,且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且能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检测方法。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包括如下各组分:
7.基础培养物;
8.促生长血清;
9.杂菌抑制剂;
10.微氧环境生成物;
11.水;
12.其中,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在所述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形成微需氧环境。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包括碳酸盐和酸。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杂菌抑制剂为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中的至少一种。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升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包括如下含量的各组分:
[0016][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促生长血清为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和马血清中的至少一种。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培养物为哥伦比亚、脑心浸液和大豆蛋白胨中的至少一种。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还包括显色剂。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色剂至少包括ttc、int和酚红中的至少一种。
[0021]
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
称量所述基础培养物、所述促生长血清、所述杂菌抑制剂和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
[0023]
对基础培养物、所述促生长血清和所述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得到预制混合液;
[0024]
向所述预制混合液加入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
[0025]
一种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
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
[0027]
获得取样;
[0028]
将所述取样加入至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30]
本发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由于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并且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2]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幽门螺旋杆菌选择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5]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7]
本技术提供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一实施方式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微氧环境生成物;水。其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形成微需氧环境。
[0038]
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由于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并且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0039]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用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基均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即用于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基需要在微需氧的培养环境下使用才能使幽门螺旋杆菌增殖生长,而由于微需氧的培养环境的营造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成本,且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便利性,而本技术中,使得幽门螺旋杆菌培养基自身便可以营造微需氧环境,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便利性,且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成本,即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便利性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004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二氧化碳,以形成微需氧环境。
[004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包括碳酸盐和酸。可以理解,碳酸盐和酸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起到形成微需氧环境的作用,具体地,碳酸盐在酸的作用下能生成碳酸,而生成的碳酸会进一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释放后稀释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氧气,进而营造形成了幽门螺旋杆菌所需的微需氧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避免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环境要求严苛,进而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具有较大的限制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便利性,且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0042]
需要说明的是,碳酸盐和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在密封条件下具有一个反应平衡状态,使得二氧化碳可以持续生成,进而能稳定地为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营造微需氧环
境,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
[004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0.6)g:(4~7)ml,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4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沉淀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2g:5ml,较好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生长增殖,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包括碳酸盐沉淀、钠盐和酸。可以理解,幽门螺旋杆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苛刻,要求的气体环境为含有微量氧的环境,且要求培养基中含有一定量的血清,即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过程中需要利用血清,而血清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对酸碱较敏感,若直接加入酸和碳酸盐沉淀,则加入的酸会使得蛋白质变性,影响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因此,使得微氧环境生成物为碳酸盐沉淀、钠盐和酸,其实际为含有碳酸盐沉淀、碳酸钠缓冲物质和酸,具有缓冲作用,降低了直接加入酸对血清的破坏,进而在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营养物质的稳定性的情况下,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微需氧环境的营造,有效地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便利性,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便利性。
[0046]
需要说明的是,若直接使用易溶于水的碳酸盐,则在碳酸盐加入后,碳酸盐会快速与氢离子达到平衡而一次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了持续维持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处于微需氧环境,则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制备完成后需要密封保存,且需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否则无法稳定地为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营造微需氧环境,因此,使得微氧环境生成物包括碳酸盐沉淀、钠盐和酸,其中,碳酸盐沉淀在缓冲环境下和酸反应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使得即使在未密封的条件下依旧可以稳定地为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营造微需氧环境,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使用便利性。
[0047]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不存在碳酸缓冲溶液,则加入的酸性物质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破坏,而加入的酸性物质过少,较难稳定地持续营造微需氧环境,较难确保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准确度。
[004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为(1~3):(1~3)。可以理解,当碳酸盐沉淀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为(1~3):(1~3)时,能有效地维持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微需氧环境,且能保持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各营养物质的稳定性,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4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为1:1。可以理解,当碳酸碳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为1:1时,较好地维持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微需氧环境,且维持稳定性较佳,进一步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50]
需要说明的是,若碳酸盐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较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较大,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且较难维持气体环境的稳定,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若碳酸盐沉淀与钠盐的质量比较小时,导致幽门
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氧气含量较大,无法形成微需氧环境,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00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沉淀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0.6)g:(4~7)ml。可以理解,当碳酸盐沉淀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0.6)g:(4~7)ml,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ph值的稳定性,且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维持稳定性,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5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碳酸盐沉淀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2g:5ml。可以理解,当碳酸盐沉淀的质量和酸的体积比为0.42g:5ml时,较好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ph值的稳定性,且较好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维持稳定性,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生长增殖,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5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酸的浓度为0.1mol/l,更好地确保了二氧化碳的稳定生成,进而更好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维持稳定性。
[005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还包括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进一步形成微需氧环境。
[005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氮气,以进一步形成微需氧环境。
[005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为反硝化细菌和硝酸盐,以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进一步形成微需氧环境。可以理解,幽门螺旋杆菌在氮气含量较高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增殖生长,加入反硝化细菌和硝酸盐能够实现氮气的提供,且在微需氧环境下硝化细菌的活性被压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影响较小,而微需氧环境中的少量氧气也同时维持着反硝化细菌持续生成氮气,更加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5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反硝化细菌为异养好氧反硝化细菌。
[005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为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0059]
需要说明的是,含有第一微氧环境生成物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或/和含有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并不需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若在密封条件下进行,则氧气的持续消耗会影响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因此,需要确保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能持续维持幽门螺旋杆菌生长所需的微需氧环境的营造,而碳酸盐沉淀和反硝化细菌的加入,在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生长所需的微需氧环境的营造的条件下,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的影响较小,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杂菌抑制剂为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抑制剂,而万古霉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抑制剂,两性霉素b为抗真菌药,具体地,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两性霉素b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牙生菌、申克氏孢子丝菌、毛霉菌和粗
球孢子菌等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多粘菌素b: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嗜酸杆菌、百日咳杆菌及痢疾杆菌等有抑制或杀菌作用;甲氧苄啶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均具有抗菌活性;萘啶酮酸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肠杆菌属及流感嗜血杆菌的部分菌株具抗菌活性,对淋病奈瑟菌亦具抗菌活性,有效地实现了取样中和环境中除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杂菌的抑制或杀死,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杂菌抑制剂为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可以理解,当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配合使用时,较全面地实现了取样中或环境中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外的其他细菌的生长抑制,即有效地实现了取样中或环境中杂菌的生长抑制,减少了杂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的影响,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此外,幽门螺旋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均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抑制或杀菌作用,但是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并无抑制或杀菌作用,或者抑制作用较小,其恰包括幽门螺旋杆菌,即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能有效抑制取样中和环境中的大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但不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且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联合使用时,可以有效增强对相应的耐药性杂菌的抑制或杀菌作用,进一步地多黏菌素、萘啶酮酸、甲氧苄啶和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全面地增强了对相应的耐药性杂菌的抑制或杀菌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的质量比为(3~5):(2~3):(0.8~1.2):(2~3):(3~5)。可以理解,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抑制剂,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下的各种属细菌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若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的使用量较多时,对幽门螺旋杆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使得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联合使用,进一步在减少药量的情况下加强其对已具有较高抗菌活性的细菌的抗菌活性,由于药量减少,进而减少了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效果,而进一步调整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联合使用时的配比,进一步地减少了多黏菌素、萘啶酮酸和甲氧苄啶三者的用量,进而进一步地减少了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效果,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此外,多黏菌素、萘啶酮酸、甲氧苄啶和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全面地进一步增强了对相应的耐药性杂菌的抑制或杀菌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更进一步地减少了多黏菌素、萘啶酮酸、甲氧苄啶、和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的用量,进而更进一步地减少了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效果,即当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的质量比为(3~5):(2~3):(0.8~1.2):(2~3):(3~5)时,可利用较少含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抑制剂实现较好的杂菌抑制或杀灭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包括如下含量的各组分:基础培养物30g~50g;促生长血清50ml~100ml;杂菌抑制剂1mg~20mg;微氧环境生成物
1mg~20mg;余量水。可以理解,当基础培养物30g~50g、促生长血清50ml~100ml、杂菌抑制剂1mg~20mg、微氧环境生成物1mg~20mg和余量水进行配比时,较好地形成了幽门螺旋杆菌所需的气体环境,且较好地实现了杂菌的抑制和较好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包括如下含量的各组分:基础培养物30g~50g;促生长血清50ml~100ml;杂菌抑制剂1mg~20mg;微氧环境生成物10mg~20mg;余量水。可以理解,当基础培养物30g~50g、促生长血清50ml~100ml、杂菌抑制剂10mg~20mg、微氧环境生成物1mg~20mg和余量水进行配比时,较好地形成了稳定的幽门螺旋杆菌所需的气体环境,且较好地实现了杂菌的抑制和较好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稳定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促生长血清为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和马血清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和马血清均较好地为幽门螺旋杆菌的额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础培养物包括哥伦比亚、脑心浸液和大豆蛋白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哥伦比亚、脑心浸液和大豆蛋白胨均为幽门螺旋杆菌的额生长提供了基础营养物质,且较好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础培养物包括琼脂,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6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还包括显色剂。可以理解,显色剂用于初步直观确认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监测观察。
[006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显色剂至少包括ttc、int和酚红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ttc、int和酚红均能较好地与幽门螺旋杆菌的产物生成有色物质,俊儿均能较直观确认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监测观察。
[0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还包括50mg~200mg显色剂,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监测观察。
[0071]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的部分或全部:称量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和微氧环境生成物;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得到预制混合液;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
[0072]
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在将称取的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确保了各物质的分散性,进而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能为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一个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在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
杂菌抑制剂充分混合均匀形成基本培养基后,即形成预制混合液后,将微氧环境生成物加入至预制混合液中,即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减少了制备过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的消耗,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生长可持续性,即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有效性,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需要说明的是,若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前期即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则会造成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制备过程的大量消耗,即在制备过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即会被消耗,进而导致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实际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较难稳定地且充分地使幽门螺旋杆菌处于微需氧环境,进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产生影响,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
[0073]
请参阅图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下对本技术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4]
s100、称量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和微氧环境生成物。可以理解,促生长血清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基础培养物有利于为幽门螺旋杆菌提供生长场所;杂菌抑制剂有利于抑制除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杂菌的增殖生长;而微氧环境生成物有利于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形成适宜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的气体环境,因此,获取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和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配合使用,有利于促进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75]
s200、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得到预制混合液。可以理解,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在分散不均匀的情况下均会影响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因此,需要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即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充分混合,得到预制混合液,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生长。
[0076]
s300、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可以理解,在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充分混合均匀后,再继续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即向预制混合液中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有效地减少了制备过程中微氧环境生成物的消耗,确保了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生长可持续性,即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有效性,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77]
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在将称取的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确保了各物质的分散性,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能为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一个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在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充分混合均匀形成基本培养基后,即形成预制混合液后,将微氧环境生成物加入至预制混合液中,由于密封后的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存在一个平衡,即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被消耗,而消耗的二氧化碳会被补充,减少了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制备过程中的大量消耗减少,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生长可持续性,即确
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微需氧环境的有效性,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进而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7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0079]
向基础培养物中加入水进行第一促溶操作,制得a液;
[0080]
向促生长血清中加入水进行第二促溶操作,制得b液;
[0081]
将a液和b液进行初步混合定容操作,得到c液;
[0082]
向c液中加入杂菌抑制剂进行混合处理,得到预制混合液。
[0083]
上述的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将基础培养物与水进行第一促溶操作,并将促生长血清与水进行第二促溶操作,有利于基础培养物和促生长血清的快速分散,减少了基础培养液和促生长血清中有效成分的破坏,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有效性,并使得杂菌抑制剂在a液和b液进行初步混合定容后加入,即在水的含量较大的情况下加入各杂菌抑制剂进行混合,减少了杂菌抑制剂的相互影响,确保了杂菌抑制剂的联合增强作用,最后再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使得培养基释放气体形成微需氧环境,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了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即使得在杂菌抑制剂、基础培养液、促生长血清和微氧环境生成物的配合使用下,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检测精度。
[008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0085]
将碳酸盐沉淀和钠盐加入至预制混合液中进行混合处理;
[0086]
获取酸,酸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分隔设置,以使酸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可混合。
[0087]
上述的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微氧环境生成物的前期消耗,进而更好地确保了微需氧环境的稳定形成。
[008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的步骤之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分隔设置,以使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可混合。可以理解,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分隔设置,以使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可混合,即在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选择培养前,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并未混合,而在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混合,进而使得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进一步形成微需氧环境,有效地减少了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的前期消耗,进而更好地确保了微需氧环境的稳定形成。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检测方法。上述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获得取样;将取样加入至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在本实施例中,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得到预制混合液;向预制混合液加入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
[0089]
上述的检测方法,由于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因此,使得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对取样进行检测,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90]
请参阅图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检测方法,以下对本技术的检测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一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91]
st100、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在本实施例中,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微氧环境生成物;水。其中,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形成微需氧环境。可以理解,由于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因此,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92]
st200、获得取样。可以理解,取样为待检测者的胃液或其余需要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取样,获得取样,实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0093]
st300、将取样加入至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可以理解,由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进而使得在使用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对取样进行培养检测时,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94]
上述的检测方法,由于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因此,使得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对取样进行检测,有效地确保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09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步骤之后,且在获得取样的步骤之前,或在将取样加入至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的步骤之前,检测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对酸和预制混合液进行第一干涉混合处理,以使酸与混合处理后的预制混合液混合,确保了微需氧环境的生成。
[009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步骤之后,且在获得取样的步骤之前,或在将取样加入至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的步骤之前,检测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对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和预制混合液进行第二干涉混合处理,进一步确保了微需氧环境的生成。
[009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制备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步骤之后,且在对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和预制混合液进行第二干涉混合处理的步骤之前,检测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对第二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活化处理,确保了微需氧环境的形成。
[009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99]
本发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由于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即利用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而形成微需氧环境,进而为幽门螺旋杆菌营造一个含有微量氧气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并且在促生长血清和杂菌抑制剂的配合下,有效地促进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并且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0100]
以下列举一些具体实施例,若提到%,均表示按重量百分比计。需注意的是,下列实施例并没有穷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且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101]
实施例1
[0102]
称量30g脑心浸出液、50ml马血清、1mg杂菌抑制剂、50mg显色剂、5g碳酸盐沉淀、50ml酸(h
+
浓度0.1mol/l)和适量钠盐;
[0103]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04]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05]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06]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07]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08]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09]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10]
实施例2
[0111]
称量35g哥伦比亚、60ml胎牛血清、3mg杂菌抑制剂、80mg显色剂、6g碳酸盐沉淀、60ml酸(h
+
浓度0.1mol/l)的和适量钠盐;
[0112]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13]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14]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15]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16]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17]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18]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19]
实施例3
[0120]
称量40g哥伦比亚、70ml马血清、5mg杂菌抑制剂、100mg显色剂、7g碳酸盐沉淀、70ml酸(h
+
浓度0.1mol/l)和适量钠盐;
[0121]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22]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23]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24]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25]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26]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27]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28]
实施例4
[0129]
称量45g脑心浸出液、小牛血清80ml、10mg杂菌抑制剂、120mg显色剂、7.2g碳酸盐沉淀、80ml酸(h
+
浓度0.1mol/l)和适量钠盐;
[0130]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31]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32]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33]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34]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35]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36]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37]
实施例5
[0138]
称量50大豆蛋白胨、90ml胎牛血清、15mg杂菌抑制剂、160mg显色剂、9g碳酸盐沉淀、90ml酸(h
+
浓度0.1mol/l)和适量钠盐;
[0139]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40]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41]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42]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43]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44]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45]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46]
实施例6
[0147]
称量50脑心浸出液、100ml小牛血清、20mg杂菌抑制剂、200mg显色剂、10g碳酸盐沉淀、100ml酸(h
+
浓度0.1mol/l)和适量钠盐;
[0148]
取显色剂与水进行混合,得到显色液;
[0149]
取脑心浸出液与水混合,制得a液;
[0150]
取胎牛血清与混合,制得b液;
[0151]
将a液和b液和c液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初步定容,得到c液;
[0152]
向c液中加入碳酸盐沉淀和稀盐酸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定容,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待用;
[0153]
获取幽门螺旋杆菌样本;
[0154]
将样本置于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保温培养。
[0155]
以下将实施例1~6的检测结果分别与使用市售培养基在同样的检测方法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0156]
表1为市售培养基1~3和本技术实施例1~5的培养基中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情况。
[0157]
表1: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情况
[0158][0159][0160]
需要说明的是,覆盖面广,菌种量大即为肉眼可见平板菌落清晰,均匀分布,可见单一菌落;市售培养基1~3和实施例1~5均在未提供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的气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市售培养基4在提供幽门螺旋杆菌生长的气体环境的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
[016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外界不提供气体环境的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在一般市面流通的市售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较差,而幽门螺旋杆菌在实施例1~5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能较好地增殖生长,说明,幽门螺旋杆菌在本技术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形成的气体环境能较好地增殖生长,进而能有效地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假阴性的出现概率,提高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确度。
[0162]
表2为不用幽门螺旋杆菌菌液浓度时市售培养基1~3和实施例1~6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灵敏度(每个试验中检测使用的标本例数为12例)。
[0163]
表2: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灵敏度
[0164][0165]
[0166]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不同菌液浓度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时,即使获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样本中的幽门螺旋杆菌的菌液浓度为10cfu/ml时依旧能检测出来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而在获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样本中的幽门螺旋杆菌的菌液浓度为102cfu/ml~108cfu/ml时,能更好地检测出来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说明采用幽门螺旋杆菌的选择培养基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的检测灵敏度较高。
[016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微氧环境生成物;水;其中,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在所述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形成微需氧环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包括碳酸盐和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菌抑制剂为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甲氧苄啶和萘啶酮酸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每升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包括如下含量的各组分:余量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促生长血清为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和马血清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培养物为哥伦比亚、脑心浸液和大豆蛋白胨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还包括显色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色剂至少包括ttc、int和酚红中的至少一种。9.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称量所述基础培养物、所述促生长血清、所述杂菌抑制剂和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对基础培养物、所述促生长血清和所述杂菌抑制剂进行促溶操作,得到预制混合液;向所述预制混合液加入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进行混合定容操作,得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10.一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获得取样;将所述取样加入至所述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检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检测方法。上述的幽门螺旋杆菌选择培养基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培养物;促生长血清;杂菌抑制剂;微氧环境生成物;水。其中,所述微氧环境生成物在含血基础培养物中释放气体,以使含血基础培养物处于微需氧环境。上述的能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精度,且能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能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能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东 龙文平 邓晓曼 刘玉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8
技术公布日:2022/3/8